过零丁洋 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文天祥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在一所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教学内容为《宋词选》中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课。
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课堂时间为45分钟。
教学目标:1. 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作品背景;2. 理解《过零丁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在课堂开始时,我通过展示文天祥的图片和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过零丁洋》一课,并提醒他们注意课文中的生词和重要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课文分析: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对课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我解释了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确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深入思考文天祥的思想和情感。
4. 课文讨论:在课文分析后,我组织了一个小组讨论的活动。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我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5. 语言运用:在讨论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写作题目,让他们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写作。
我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进行了指导和纠正,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6. 总结回顾:在课堂的最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回顾。
我强调了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1. 导入部分:通过展示文天祥的图片和简要介绍他的生平,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学生参与度: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我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3. 课堂氛围:我在课堂中营造了一个积极、活跃的氛围,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过零丁洋》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教学目标: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崇高的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文天祥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走近《过零丁洋》师:有一首歌叫《我和我的祖国》,它伴随着我从小学到现在。
听过这首歌吗?(听过。
)觉得它好听吗?(好听。
)今天老师把前两句的歌词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屏幕出示《我和我的祖国》歌词。
)师:谁想来读一读?(生朗读歌词。
)师:读得正确、流利。
师:当你读到这两句歌词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觉?生1:我读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生2: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眷恋。
师: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词作者张黎的一颗爱国心,满腔爱国情。
师:其实啊,自古以来,“爱国”是仁人志士笔下不可或缺的主题。
早在100多年前,清朝的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写到——(大屏幕出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朗读诗句。
)师:这里有谭嗣同的慷慨。
师:600多年前,明朝的于谦写下了《石灰吟》,里面有这样的两句诗,谁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朗读诗句。
)师:诗里有于谦的忠诚。
师:1300多年前,唐朝的王昌龄写下了《从军行》,谁来读这两句诗?(大屏幕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生朗读诗句。
)师:这里有王昌龄的决绝。
师:1800多年前,三国的曹植写下了《白马篇》——(大屏幕出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生朗读诗句。
)师:这里有曹植的爱国气概。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流逝,一代又一代,变的是诗人墨客,不变的却是他们心中那份爱国的情怀。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文天祥,他写下的诗叫《过零丁洋》。
(板书课题。
齐读诗题。
)二、读中感悟,走进《过零丁洋》师: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8页,轻声自由读这首诗,可以多读几遍,读到自己认为正确、流利为止。
(大屏幕出示: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真认真,读书就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过零丁洋说课反思过零丁洋说课反思。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
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
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两个拓展延伸题: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
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
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进了感情的交融,我发现下课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觉得更亲近了。
以后我要多上这样的课……篇三: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我给大家整理了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过零丁洋》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我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过零丁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一篇章回小说,是描写孙悟空等人穿越过大海时经历了一番惊险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这篇章回小说作为教材,通过分析文本内容、研究情节结构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以下是我对《过零丁洋》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在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过零丁洋》描写了孙悟空等人一行在长江口遇到飓风、水怪等困难,最终借助观音菩萨的力量平安渡过。
我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能够主动思考文本中的一些问题,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阅读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训练。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对古代文学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过零丁洋》是一篇章回小说,通过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我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独特性。
但是,有些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示范和引导。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学的美。
另外,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零丁洋》这个故事中,孙悟空等人遭遇到种种困境,但他们通过智慧和勇气克服了一切困难。
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更多的启发式问题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零丁洋》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过零丁洋,是一支饱含着英雄气概的歌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式的博鳌山的山间小路上就能够唱出歌声,萦绕于比邻山村的田野,从而传扬着一种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而这支歌曲之所以能够畅销至今,主要是凭借其简单易懂的文字和温柔动听的旋律所赢得的持续热捧,也正是由于其温情脉脉的动人之处,令人不禁深深的体会到一种遍及全民的传承之情。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集中运用了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期能够更全面的挖掘出歌曲中的感染力,以期能够把学生们的思维引向更加充实的方向。
首先,我们采用了写作以及活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能力去体会歌曲中的深远思想,同时培养学生们利用写作来探讨,思考以及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有效加强歌曲文本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们的自我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利用了音乐教学,将歌曲中一首首动人旋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力量和温柔,在歌曲旋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英雄气概,同时也可以迅速的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从英雄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思想以及人生。
经过本次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对过零丁洋的理解力越来越深入,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激动的活力,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过零丁洋的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把其改编成了节日节目,有效地将歌曲中的英雄气概传扬出去,也使学生们明白了“天地有正气,顺应道乃美”的人生观。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以过零丁洋的文化价值观以及英雄气概为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支古老的民歌,更是饱含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是更深一层次的文化理念。
本次课程教学也让学生们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变得更加有自信心。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活动可以说是很成功的,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说,都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本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就是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过零丁洋的文化精神以及这支英雄气概的歌曲,更好的宣扬这种文化的传承,进而可以实现学生们不断深入的自我反思,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生活态度。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教学难点: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
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习《过零丁洋》1、朗读古诗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
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过零丁洋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过零丁洋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在进行一堂课的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教育目标进行了认真的考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创造了一种积极的教学氛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促使我进行了深入地反思和总结,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过零丁洋教学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首先确定了本堂课的教育目标,即通过过零丁洋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
然后,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游戏、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首先,我给每个学生一个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其次,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我还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和音乐播放器等,以增强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通过观看和听力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发音和语调,并加强口语练习。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无法完全参与到活动中,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集体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我无法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资源,限制了教学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认识到在进行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时,需要更好地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
其次,我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肯定。
最后,我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以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过零丁洋教学经验,我深刻认识到对于学生而言,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个体差异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并积极探索更多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应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过零丁洋教学课后反思1. 引言在过零丁洋教学过程中,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反思,我可以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到问题所在并进行改进。
本文将对过零丁洋教学课后进行反思,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2. 课堂反思2.1 教学目标设置在过零丁洋教学中,课前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对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不明确,相应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解决方法: - 在课前充分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 将教学目标明确地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
2.2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过零丁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对课堂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够高,他们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
解决方法: - 设计有趣且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主动性。
- 设立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3 评价方式单一在过零丁洋教学中,评价方式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我经常使用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的笔试或口试形式,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
解决方法: - 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如项目制作、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
-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评价方法,将评价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相结合,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3. 课后反思3.1 教学反馈在过零丁洋教学中,及时的教学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在我进行课后反思时,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反馈方面有待改进。
我经常只关注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解决方法: - 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
3.2 学习资源的提供在过零丁洋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过零丁洋课后反思简短
摘要:
一、引言
二、课后反思总结
三、问题分析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
五、结尾
正文:
【引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讲授《过零丁洋》这首诗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提升课堂效果。
课后反思成为了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课后反思总结】
在本次《过零丁洋》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1.对诗句意境的解读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理解上存在偏差;
2.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
3.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问题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了解不足;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
3.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足。
【解决方案与建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尾】
通过本次课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与他们共同成长,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过零丁洋反思教学过零丁洋是儿童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一个人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块小岛。
在这个小岛上,过零丁洋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
下面是我的____字反思教学的文章。
我是一个小学教师,多年来一直以来都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岗位。
每天我都在教室里与孩子们交流,授课,试图在那繁忙的日子里给他们提供一些知识和指导。
然而,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过零丁洋的故事,它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过零丁洋在海上漂泊了很久,他曾经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但在漂流的日子里,他经历了很多困难和孤独。
当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小岛时,他开始思考他过去的生活和自己的教育。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开始思考我教育孩子们的方式是否正确。
首先,我意识到我过去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过零丁洋在小岛上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他开始收集各种贝壳,并且通过琢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作为教师,我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并通过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和发展他们的潜力。
其次,我反思到我过去的课堂可能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
过零丁洋在小岛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学习,他摸索着学习了他遇到的每一种东西。
这让我明白到,我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探索和发现。
课堂上的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取更深入的学习。
此外,我认识到我过去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的培养。
在过零丁洋的故事中,他通过琢磨贝壳之间的关系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告诉我,作为教师,我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我应该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开始思考我过去课堂上的评价方式。
过零丁洋在小岛上并没有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压力。
这让我意识到,评价不应该只是单一的分数和成绩,而应该注重整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赏,让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并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成长。
过零丁洋反思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
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
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
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
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
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
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
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
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
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
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过零丁洋反思教学(二)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层次清晰,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较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主题意识,并实施在具体的行动中。
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思维的发散,从某一点生发出去,向其他知识点扩张开去,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内涵,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补充历史史实,充分显示教师对文本理解和对学生的学情的了解。
教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诗意翻译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去活动,让学生去讨论问题,并在讨论环节中锻炼学生倾听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合作探究,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
值得一说的是老师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的给与表扬与赞赏,当然学生回答不足的时候,教师还是能针对性的指出不足。
过零丁洋反思教学(三)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能走进教材也要能领着孩子走出教材。
过零丁洋教案及反思这是过零丁洋教案及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过零丁洋教案及反思第1篇1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律诗。
对于律诗八年级学生不陌生,律诗的特点,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中间两联一定的对偶的,学生都可以说出来。
但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根本不了解。
所以讲课前一定要把这个内容补充上去,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熟读并背诵诗作。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过零丁洋导入新课: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
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
例如我们上学期就学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子游。
今天我们再认识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学习他的悲壮佳作《过零丁洋》,感受他的崇高人格。
(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检测预习1、作者:2、重点字词:一经:干戈:寥落:零丁:丹心:汗青:写作背景这是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不幸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所写。
当时元军元军统帅劝他写信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并写下此诗经死明志。
接下来我们学习这首诗写感悟一下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一首诗歌只有朗读才能充分领悟它的内涵。
我来挑一名同学试读诗歌。
我们来听读范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体会一下与自己刚才读的有何不同。
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我们在朗读上感悟诗歌有了很大进步。
第二次我们结合课本注释,从内容上理解诗歌感悟诗歌。
(全班分为两大组,每一组讨论学习两联,翻译大意,解释重点字词。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 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下面我带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
2、名句的默写运用。
3、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默写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读’作者简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读。
2、教师再进行归纳。
文天祥,宋代爱国词人,注有《指南录》《指南后录》
二、自读注释。
了解文意。
三、诵读诗歌
1、反复诵读。
2、有50以上的同学记住就停。
四、研读探究名句的运用。
问题一: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关的句子是(比喻)(颔联)_____,______。
问题二:运用谐音和双关,写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问题三:表明诗人坚贞的名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小组探究。
2、教师引导分析。
学生做旁批。
五、再次诵读诗歌。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
1、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设计的理念。
2、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民谣歌曲,也是许多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教材之一。
通
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培养音乐欣赏能力,提高演唱技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
首先,对于初学者来说,歌曲的难度较高,其中包含的音程和乐句可能对于他们来说
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分解和演唱歌曲的不同部分,帮助学生逐步
掌握。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歌曲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没有深入理解。
他们往往
只是简单地唱出歌词,而没有注意到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因此,在教学时,我会
更加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内涵,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意境。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的节奏感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合唱时的协作不够流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更加注重节奏的训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歌曲的节奏感。
总的来说,通过对《过零丁洋》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
生的理解和表达,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还要加强对于难度
较高的部分的分解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演唱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
欣赏和理解音乐,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受。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过零丁洋》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
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习《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3.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4.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国时期文学家刘劭在他的《人物志·英雄》中这样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正是因为这些英雄,才让我们悠久的历史有了激昂的乐章。
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位民族英雄的诗歌,他就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文天祥,解释诗题)二、了解作者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以其崇高的民族气节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三、课前检测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师范读,生标注重读节奏,生齐读诗歌。
四、合作探究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诗中写了诗人的哪些经历?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五分钟时间完成,抽小组汇报展示,师相机点评、补充,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明确:1.首联写了出仕做官、起兵抗元两件事。
作者辛辛苦苦参加科举做官,一心报国,却不能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2.颔联用“柳絮”、“浮萍”比喻国家破碎和自身命运。
柳絮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
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漂泊浮萍本无根”。
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借景抒情,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惶恐滩、零丁洋,作者兵败惶恐滩,被押解途径零丁洋,“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此处“惶恐”“零丁”运用双关的修辞,既是名词惶恐滩、零丁洋,又是形容词,内心的惶恐以及孤苦伶仃。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这首诗歌是一首爱国诗,但要充分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以及当时相关的时代背景后,才能使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感受到文天祥那种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抗元,担忧国家安危,人民疾苦的爱国情怀及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概。
所以我这节课开始对文天祥的生平中对这首诗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地介绍。
由于自己介绍的语言锤炼不够,不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对文天祥遭遇的那种沉重感。
在这堂课中,通过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过零丁洋》这首诗歌是一首爱国诗,但要充分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以及当时相关的时代背景后,才能使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感受到文天祥那种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抗元,担忧国家安危,人民疾苦的爱国情怀及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概。
所以我这节课开始对文天祥的生平中对这首诗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地介绍。
由于自己介绍的语言锤炼不够,不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对文天祥遭遇的那种沉重感。
在这堂课中,通过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熟读和诵读上,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在读中领悟古诗的韵律美。
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熟读和诵读上,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在读中领悟古诗的韵律美。
《过零丁洋》教案阿克苏市第四中学 周霞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3、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
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2、教师出示课件。
(1)课件出示文天祥简介,对其进行简单的讲解。
(2)课件出示创作背景。
(3)课件出示本诗的学习目标。
3、诵读古诗:(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播放诵读视频。
(3)让学生模仿诵读。
二、合作探究:1、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加颜色字的意思。
2、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聆听,并对理解不完整的进行补充。
3、课件出示,明确句意。
4、课件出示“说一说”:说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教师课件出示诗句梳理。
(2)像文天祥一样有骨气、正确对待生死的历代名人志士还有不少,请再举几例说明。
四、小结全文这首诗让我们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过零丁洋》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颔联——国破家亡 坎坷辛酸 丹心垂史颈联——追忆过去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尾联——感叹眼前 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根据前几节以前的经验,孩子们不喜欢一板一眼的往前走。
他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
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
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
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
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两个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
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
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进了感情的交融,我发现下课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觉得更亲近了。
以后我要多上这样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