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级
- 格式:docx
- 大小:21.75 KB
- 文档页数:5
明代官衔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左、右柱国。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柱国。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衍圣公(孔子后代)。
官阶:文官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上卿,武官称上护军。
从二品:左、右布政使,副留守、都指挥同知。
官阶: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卿,武官称护军。
正三品:太子宾客、左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檐事府詹事、顺天、应天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光禄、太仆、苑马寺卿、左右参政、都转运使、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少尹,武官称轻车都尉。
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太仆、太常、苑马寺少卿,左右通政,少詹事,京府丞、鸿胪寺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尹,武官称上骑都尉。
从四品:祭酒、布政司参议、宣慰副使、宣抚使。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少尹,武官称骑都尉。
正五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左右春坊大学士,翰林学士,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左右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司卿,光禄寺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监、上林苑监正、宗人府经历、按察司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
明代文武官品级表文官:1、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无。
2、从一品:•职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令、尚书省右左丞;•散官:特进;•爵:无。
3、正二品:•职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散官:光禄大夫;•爵:无。
4、从二品:•职官:枢密院正副长官、通政司正副长官、大理寺正副长官;•散官:给事中;•爵:无。
5、正三品:•职官:侍郎(工部侍郎除外)、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散官:詹事;•爵:无。
6、从三品:•职官:大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卿;•散官:太仆寺卿;•爵:无。
7、正四品:•职官:左右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散官:国子监祭酒;•爵:无。
8、从四品:•职官: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散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爵:无。
9、正五品:•职官:行人司正、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散官:员外郎;•爵:无。
10、从五品:•职官: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散官:奉直大夫;•爵:无。
11、正六品:•职官:左右春坊中允、左右庶子、翰林院编修;•散官:州同知;•爵:无。
12、从六品:•职官:翰林院侍读侍讲、鸿胪寺丞;•散官:奉议大夫;•爵:无。
13、正七品:•职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散官:朝奉大夫;•爵:无。
14、从七品:•职官:京县知县、通判;•散官:朝议大夫;•爵:无。
15、正八品:•职官:县丞;•散官:承议郎;•爵:无。
16、从八品以下至未入流,即归入流外之职,不在叙阶之列。
如县主簿由八品降为九品,州吏目以下未入流品第,均以吏员出身,不入常选。
此类官员多由考授或荐举就职,故又称“杂流”。
武官:17、正一品:•职官:都督府左右都督;•散官:上柱国;•爵:无。
18、从一品:•职官: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散官:柱国;•爵:无。
明朝官职介绍明朝官职,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明朝官职介绍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明朝官职介绍皇宫辅臣宗人府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
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
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
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
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三公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
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
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
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三孤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领者。
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
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
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东宫辅臣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
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
后为虚衔。
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
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
大明朝的官职明朝(1368年[1] ―1644年[2]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明朝的官职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大明朝的官职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宋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明代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明朝兴化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卿(礼部)、林兰友(兵部).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轮?螅?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府的有35人.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明朝官职:明朝是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
明朝的官职
明朝的官职体系相对完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根据职务的不同又分为正、从、员三级。
以下是一些明朝常见的官职:
文官官职:
●皇帝:国家最高元首,明朝的皇帝均为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后裔。
●皇太子: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承人。
●宰相: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长官。
●内阁成员:包括东厂、西厂官员等,负责情报搜集和安全事务。
●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分别负责人事、礼仪、军事、工程、刑法等方面的
管理。
武官官职:
●武将:负责指挥军队的将领,包括总指挥、千总、百户等。
●都督、提督:统领一定区域或军队的高级将领。
●卫所官员:负责宫廷卫队的将领,包括东厂、西厂的领导。
地方官职:
●巡抚:省级地方的最高官员,负责政务和军事。
●总督、督抚:地方最高长官,与巡抚类似,分为总督和督抚两级。
●知府:府级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州县官员:包括知州、知县等,分别负责州、县的行政管理。
礼官:
●太常寺官员:负责祭祀、宗教事务。
●礼部官员:负责国家礼仪、宴席等。
经济官职:
●户部官员:负责财政、征税等事务。
●度支官员:负责军费、军需的管理。
这些官职构成了明朝庞大的官僚体系,它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官员都有具体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管理体制。
明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明朝官职品级共分十等,分别为太尉、正大夫、特进、领事、探花、郎中、参军、主事、丞相、大夫,每等再分等级。
正大夫:明朝次高官职,又称正字大夫,主管中央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司法事务,如案件判决、禁止违法犯罪等。
特进:明朝第三高官职,主管议政、审批重要任命,如朝廷军令、官僚任命等。
领事:原先是朝廷掌管外事事务,审查大臣的职位,现在指外交官、办事处、文职人员以及外国驻华大使馆及机关的总称。
探花:明朝特级官员,主管朝廷政务,主要负责审查和提出官员任职建议。
郎中:明朝中级官职,主管朝廷机构的日常事务和政府审查等工作,如审查司法文书、协助太子陪带等。
参军:明朝顶级军官,主管朝廷武装、军事建设、威慑外侮、处理各类军事活动等,负责执行朝廷军令。
主事:明朝中级官职,主管朝廷机构的日常事务,如审查朝廷官职任命,协助封号等。
丞相:朝廷中高级官职,主管内务、外交、宗教等职能,担任国家重要使命的审批和处理者。
大夫:明朝低等官。
明朝官职一览表一到九品
一品官:太尉、大夫、中书令、尚书令、司徒、司马、太傅、太师、太学士
二品官:假节、都察院令、都曹令、军机大臣、太傅兼太师、少师、太保、太尉兼太学士、太师兼太学士、太学士兼太师
三品官:参军、左司马、右司马、中司马、尚书令兼太傅、左尚书令、右尚书令、中尚书令、少尉、少傅、参知政事、右参知政事、左参知政事、中参知政事、参军兼少师、参军兼太保、参军兼太尉
四品官:司空、司徒兼少师、司徒兼太保、司徒兼太尉、司马兼少师、司马兼太保、司马兼太尉、太傅兼少师、太傅兼太保、太傅兼太尉、尚书令兼少师、尚书令兼太保、尚书令兼太尉、太师兼少师、太师兼太保、太师兼太尉、太学士兼少师、太学士兼太保、太学士兼太尉
五品官:中书舍人、司马相、司空相、司徒相、太师相、太学士相、左司马相、右司马相、中司马相、左尚书令相、右尚书令相、中尚书令相
六品官:正大夫、右大夫、左大夫、中大夫、右参军、左参军、中参军
七品官:右中书令、左中书令、中中书令、右尚书、左尚书、中尚书
八品官:右司空、左司空、中司空、右司徒、左司徒、中司徒
九品官:右司马、左司马、中司马。
明朝的官职大全明朝的官职大全一、中央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外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
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机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大明朝官职表大明朝具体有哪些官职?你了解的有多少?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大明朝官职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大明朝官职皇宫辅臣宗人府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
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
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
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
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三公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
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
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
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三孤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领者。
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
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
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东宫辅臣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
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
后为虚衔。
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
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
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
明朝官职表简介明朝官员等级是怎么划分的明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拥有一套完整的官职体系,下面就由小编替大家解释下到底有多少官职和官职大小吧。
明朝是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
大明王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在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师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太子三师为从一品,太子三孤为正二品,以上官员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监察机构,明朝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承宣布政使为明省级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
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正三品官员有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人,通政使司(中央文件收发机关)通政使,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省级监察机构)按察使。
从三品官员有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都转运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盐政办事机构)转运使,大仆寺(军马管理机构)卿。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p#副标题#e#四品以下六品以上还有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
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佐天子,掌国家政事。
明朝的职官制度明朝(中央)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3、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寺:管招待外宾6、詹士府: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7、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明朝官职详解1.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属於正一品的官职。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文官叫左柱国,武官叫右柱国。
2.从一品官: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文、武官都叫柱国。
3.正二品官:太子太师、少傅、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督指挥使、衍圣公(孔子的后代)都是正二品官。
文官初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护军。
4.从二品官:布政指挥同知。
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护军。
5.正三品官: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6.从三品官:光禄、太仆、参政、苑马卿、运使、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少尹,武官叫轻骥都尉。
7.正四品官:佥都御史、太仆、通政太常、苑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鸿胪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尹,上骑都尉。
8.从四品官:祭酒、参议运司、宣慰副使、宣抚。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少尹,武官称中骑都尉。
9.正五品官: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春坊的大学士、翰林学士、庶子通政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卿、光禄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上林监正、寺中宗人经历、按察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
大明朝的官职都有哪些,几品?文官官职: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官官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明朝官职系统及文化常识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明朝疆域一、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
宗人令正一品左宗正正一品右宗正正一品左宗人正一品右宗人正一品二、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太师正一品太傅正一品太保正一品三、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少师从一品少傅从一品少保从一品四、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
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
后为虚衔。
太子太师从一品太子太傅从一品太子太保从一品五、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
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
后为虚衔。
太子少师正二品太子少傅正二品太子少保正二品六、东宫: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八、中书省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部分官职系统九、吏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十、户部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江西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二人正五品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四人正五品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西清吏司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户部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明朝⼀品到九品的官职,分别是什么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要办其品,⾃正⼀品⾄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品)三公(太⼦太师、太⼦太傅、太⼦太保),三孤(太⼦少师,太⼦少傅、太⼦少保),原是指天⼦或太⼦左右最亲近的⼈。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动的,“保”是照管其⾝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
太⼦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级官职;三公为正⼀品,三孤为从⼀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种虚职,是皇帝对⼤⾂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学⼠,明代,设⼤学⼠若⼲⼈,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部:管理建筑、后勤、⽔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的⾏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长官。
明代是正⼆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
正⼆品官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品[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正⼆品[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品,[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为正⼆品,[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品,[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政长官,正⼆品。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礼部(礼仪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
臣等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
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
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编辑本段明朝(地方官员品级)
县
助手有县丞、主簿。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
最早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
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编辑本段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都督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
都指挥佥事使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
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少卿
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光禄寺少卿六部郎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宗人府经历上林院监正按察使佥事府同知
王府长史仪卫正千户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少卿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五府经历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卫镇抚
副千户仪卫副招讨宣抚司副使安抚使安抚团练指挥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读
侍讲司业太常寺丞尚宝司丞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主事太医院判都督院经历京县知县
府通判上林苑监副钦天监副五官正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都司经历断事百户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长官司副诏讨宣抚俭事安抚同知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寺丞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州同知盐课司提举市舶司提举河梁副提举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给事中监察御使编修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傅士大常寺典簿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审理安抚司俭事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检讨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詹事府主薄詹事府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州判官盐课司副提举布政司都事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卫经历宣慰经历招讨司经历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国子监丞五经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保章正御医协律郎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卫知事府经历县丞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王府典宝正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王府典膳正讲经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
光禄彔事光禄监事鸿胪寺主簿京府知事运司知事
挈壸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副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宝副王府良医副宣慰司经历神乐观知观崇真宫副灵官
左右觉义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书侍书国子监学正部检校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五官司历营缮所丞府知事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长史司主簿长史司典仪正长史司典乐牧监正
茶马大使赞礼郎奉銮知事宣抚知事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皮作局大使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宝钞广惠大使广积库大使赃罚库大使京府织染局大使十字库大使典牧所大使会同馆大使文思院大使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待诏司谏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彔事
司务学彔典籍鸣赞序班
司晨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牧监副圉长
大医院吏目提举司吏目盐课司吏目州所吏目副教授
染造大使织染局大使府仓大使司库司大使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茶马副使教坊司韶舞司乐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宣抚司照磨典仪副教授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御马大使都督府大使门仓大使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会同馆副使文思院副使伴读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宝钞广惠副使广积库副使赃罚库副使十字库副使
广盈库大使太仓银库大使大仆寺大使京府库大使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柴炭司大使京府织染局副使皮作局副使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织染所副使正术正科都纲
都纪太常寺同乐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牲司大使杂造局副使节慎库大使营膳所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