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80.33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各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比较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国家采用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以期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一、社会主义国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
即按照每个人所做出的贡献来分配收入,实现大体上的平等,最终达到阶级消失的目的。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就是按劳分配制度。
当然,这个制度也存在着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劳动力市场失灵等。
二、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是“市场机制”的原则。
即按照市场需求和供给来决定收入分配,实现“自由竞争”,通过市场力量分配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
例如,美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就是市场机制。
但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三、福利国家收入分配制度福利国家通常采用的是“福利分配”的原则。
即通过政府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减少贫富差距。
例如,瑞士的收入分配制度就是福利制度。
但是,这个制度需要大量的预算,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
以上三种制度各有优缺点,在现实应用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问题。
因此,对于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需要借鉴各种制度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制度。
首先,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本质的按劳分配制度。
通过推进的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更多的财富得到合理分配。
其次,应当借鉴福利国家制度,通过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来实现基本的收入分配平等和财富再分配。
最后,政府需要采用适当的政策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的影响,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总之,世界各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优缺点。
而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也需要根据国情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使每个公民都能够分享国家经济增长的成果。
国内外居民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综述与评价[摘要]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是经济学长期关注的命题。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理论文献综述的居民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做了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国外理论1 收入分配国外理论述评1.1 西方古典经济学从价值理论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斯密是最早的分配理论和价值理论——古典分配理论和古典价值理论的创立者。
在《国富论》中,一方面,斯密将重点放在了研究国民财富的创造上,他重视分工、对外贸易、资本积累和“看不见的手”在增进财富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分配理论和具有明显二元性特征的价值理论。
李嘉图是古典分配理论和价值理论的完成者。
他不但在斯密的基础上,完成了更加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由于他把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而且研究分配始终没有离开劳动价值论,李嘉图和斯密被马克思称赞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优秀的代表人物”。
萨伊把斯密的价值与分配理论中的非科学成分——斯密教条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放弃和否定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效用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混杂在一起的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被马克思深刻批判过的“三位一体分配论”。
1.2 新古典主义与结构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理论的分歧新古典主义与结构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理论的分歧在于两者对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机制有不同的认识。
新古典主义具有信奉市场力量的传统,其收入分配理论依据“涓滴效应”,即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效果可以通过市场力量自动地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扩散,因此,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是逐步缩小的。
结构主义指出要素市场上存在着结构性非均衡的可能,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全将使得用于不同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其各自收入会有很大差别。
结构主义通常强调,现有制度会使得与增长相伴随的不平等得以强化和持久化,其原因在于富人与穷人接近资本的途径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初始禀赋和关系的不平等将导致来自人力资本投资和迁徙的收益不平等以及就业准入障碍的差异,进而带来进一步的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报告一、引言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存在的问题1. 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均呈现较大的增长趋势。
这种不均衡的收入分配状况使得贫富差距逐渐加大,造成社会不稳定。
2. 收入来源不平衡我国收入来源主要分为工资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等。
然而,工资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占比逐渐增加。
这种情况导致少部分人依靠财产和转移收入获取巨额财富,而大部分人依靠工资收入无法享受到合理的财富回报。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1. 产业结构失衡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部分传统产业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而新兴产业又处于初期阶段。
这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减少和工资水平的不稳定,进而造成了收入分配问题。
2. 政府政策不完善一些不完善的政府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之一。
部分政策偏向于支持特定领域和特定人群,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
同时,一些政策执行不力、监管不足,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解决方案1. 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就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确保各个产业能够得到合理的发展和分配。
2. 完善税收政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提高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比例,降低对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实现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3. 加强教育投入教育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
收入分配研究文献综述第26卷第3期2012年6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Taxation Vol.26.No.3Jun.2012[收稿日期]2012-04-03[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重点课题(A009)[作者简介]魏志甫(1974—),男,河南濮阳人,河南省财政厅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
收入分配研究文献综述魏志甫(河南省财政厅政策研究室,河南郑州450008)[摘要]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学界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财政;收入分配;综述[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793(2012)03-0005-09收入分配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收入分配的争论一直不断。
近些年来,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差距等相关问题又成了当下国内学术界的热议话题。
笔者在此对近年来有关文献成果进行综述。
一、关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认识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收入分配职能问题,西方学者研究得比较早,也比较系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的“三职能论”,这一理论目前已基本成为全球财政学界的共识。
马斯格雷夫在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财政职能理论,认为财政具有配置职能、分配职能和稳定职能三大职能。
后来,马斯格雷夫夫妇对这三大职能作了进一步完善,在他们合著的《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调节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上认为‘公平’或‘公正’的分配状态,此处称之为‘分配职能’”[1]。
我国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尚未正式提出收入分配职能这一名称,而就其实质而言,已有了公平收入分配的含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主要是收入分配理论。
这其中又包括收入分配的定义,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及其原因等方面。
在对收入分配的定义方面,我主要关注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将收入分配问题视作价格形成问题的一个方面。
他们认为,在市场机制下公平的收入分配就是人们按各自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例如,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认为,在一个竞争经济中,收入分配由生产要素的定价来决定,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又与增加的总产量的货币价值相称。
对于工人工资,他认为“在工资率(边际要素成本)等于企业出售边际产品的额外收益(边际收益产品)时,达到雇佣的最优水平”。
马歇尔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主要立足于“效率”来考察收入分配,但他们却忽视了“公平”的作用,忽视了雇佣工人所应得到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他们明显的缺陷。
[1]再来看马克思对收入分配的定义,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三卷第7篇的《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中。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收入分配是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分配。
而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因此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并且劳动力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个价值可以分解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其中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取决于再生产这一劳动力所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也就是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所需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得到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工资。
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并被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
其中利润归产业资本家,利息归银行资本家,地租归土地所有者。
[2]在收入差距问题方面,我关注了以下几种理论观点:(1)唐松年教授认为收入差距扩大会造成心态失衡,会给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
[3](2)赵友宝教授认为收入差距扩大会形成恶性投资循环,即“大多数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致使国内市场狭小,投资引诱不足进而导致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新关于国外收入分配比较的研究综述作者:余欣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35期随着经济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几乎都被每个国家提到了发展核心问题,我们分几方面对最新研究作文献综述。
国外收入分配的比较研究资料相对较少,除了收入分配本身研究的复杂性外,统计标准多样化外,数據也难获取,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综述:一、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与收入分配比较研究在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方面,约书亚·艾森曼(2018)认为,通过利用跨国数据,及对比德国和美国、越南与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分析数据后得出,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的低增长率以及对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表明,更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减轻在业穷人面临的挑战。
其发现,劳动贫困人口的收入份额、对制造业部门的依赖程度和职业教育的可获得性之间存在关联。
早川广明(2019)指出,人力资本的二元性和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第三世界,且这种二元性和不平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和持续的,伴随着通货膨胀,这种二元性随着经济增长而恶化。
Luis Ayala(2019)研究了旨在达到效率和公平的目标的针对低工资工人的税收优惠,评估了这些政策对收入分配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并提出女性劳动力参与的重要影响。
二、全球化、国际分工及网路技术下的收入分配卡拉托(2016)在《全球化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证据》中,分析了66个发展中国家的分配数据发现,贸易开放给富裕国家的贫困人民带来好处,而并非是发展中国家。
此外其论证加强了库兹涅茨反-U假设,认为存在一个经济发展门槛,在这个门槛之外,低收入流亡者将逐步增加。
克洛斯·阿圭尔(2017)探讨了全球价值链中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问题,由跨国公司(跨国公司)领导的全球价值链在过去二十年中改变了世界分工。
全球价值链普遍存在于低技术制造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以及汽车、电子和机械等更先进的行业。
这种等级分工在低附加值的生产阶段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和合同制造商普遍处于低工资和低利润率的阶段。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摘要: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研究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是汗牛充栋。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研究综述一、前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除了对经济规模产生作用外,对经济结构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也会产生一定作用。
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研究却是在最近十多年间才发展起来的。
greenwood和jovanovic (1990)的理论模型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
在此以后,与其观点相近的文献逐渐涌现,大都是要证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 u 型关系。
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
然而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都与国外的理论有一定矛盾之处。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尚处在金融发展倒 u 型的前一阶段,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并没有区分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的缘故。
二、国外研究综述(1)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分析greenwood 和 jovanovic (1990)的研究开创了研究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先河。
他们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模型来研究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
在该模型中,他们假设初始收入分配外生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并且利用金融市场融资存在固定的金融参与门槛成本,而不是所有的人均能够支付起这一成本。
则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时,金融发展将会扩大收入差距。
但随着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金融市场,金融发展将逐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服从倒”u”型的轨迹。
aghion 和 bolton (1997)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他们假设道德风险和信贷约束是资本市场不完美及持续收入差距的根源。
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中,生产效率也较低下,因此存在财富不平等现象;而到了金融市场有效和生产率水平较高的阶段,扩大的资本积累则会降低收入差距。
关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文献综述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社会分配制度关系,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
按照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社会保障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是形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创的一个重要支柱。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历史考察。
鱼俊清等在《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考察暨现实选择》中提出,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以马克思主义分配学说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大胆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中正确的收入分配理论,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与实践,逐步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952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
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有着严重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受到曲解且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召开前夕,逐步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文献综述李新帜(中国人民大学20xx级本科信用管理班)摘要:本文主要综述自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文献。
文献表明根据研究方法和调查数据的不同,其结论往往会不同。
关键字: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
一、前言经济增长指的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收入分配指的是企业对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利益总额在企业内外各利益主体之间分割的过程,而收入分配不平等指的是各利益主体之间收益不均,趋于两极。
本文的目的是简要综述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的各理论文献。
二、正文Kuznets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不同阶段: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迅速扩大;中间一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短暂的稳定;后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逐渐缩小,即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系服从倒U形曲线。
他认为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相伴随; 然而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
倒U型假说在理论上得到了Lewis(1954)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的论证,并经由Fei and Ranis(1964)发展成为严密的逻辑体系,(1976) 所得出的经典结论又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数学推导依据。
Kuznets倒U型假说对于经济社会作出了一个美好的阐释, 从长期来看, 经济总是会回归到收入分配公平、和谐的地步。
库兹涅茨的思想激发了大量经济学者对倒U型假说进行统计检验,这些统计检验可以分为两类(Kanbur,20xx):一类是利用一些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检验,如Fishlow(1972)利用发展中国家时间序列数据,结果支持倒U假设的前半部分;Ram(1991)利用1947-1988美国收入不平等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拒绝倒U假说;Nielson和Alderson(1997)对1929 -1992美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数据进行了研究,没有发现倒U曲线形式,反而发现正U曲线拟合数据较好;Acemoglu (20xx)发现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并不支持倒U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