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旱灾害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地震、雪灾、水灾、旱灾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7月份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2)7月17日重庆遭受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3)7月18日济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4)8月中旬超强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5)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6.4级地震(6)3月初历史罕见暴风雪和风暴潮袭击东北和华北地区(7)7月末晋、陕、豫三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8)6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过程袭击南方七省(9)7月上旬四川连续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10)6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民政部日前发布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与救灾工作情况指出,2007年以来,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
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紧急转移安置14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7.3亿亩,其中绝收面积8620万亩;倒塌房屋146万间。
据介绍,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二是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三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四是登陆台风偏晚偏多,人员伤亡和损失少;五是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
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灾种是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约占全国总量的63%,其次是风雹灾害。
因灾致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被洪水冲走(溺水)、雷击、山体坍塌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其中雷击致死的比重从2006年的14%上升为25%,雷击致死人数明显高于往年。
1月10日,雪灾殃及中国19个省份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尘暴3月20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杭锦旗奎素段发生决堤3月21日, 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5月30日, 青岛市暴发浒苔水污染事件6月11日,南方洪灾(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12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7月18日, 今年最严重的台风“海鸥”重创台中市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7月28日, 台风“凤凰”袭击台北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10月6日,西藏当雄县6.6级地震11月2日,云南省楚雄县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袭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肃等省(自治区)先后发生6次地震,四级以上地震4次,震级偏强. 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地先后遭受风雹灾害,甘肃省酒泉市遭遇沙尘暴袭击. 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等地局部地区先后发生9起崩塌、滑坡灾害.还有很多损失轻微的自然灾害,但是能找到些资料的就只有以上这些了!2009年天灾地震雪灾台风水灾2009.08.08台湾台风2010.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湖北省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水旱灾害,规范水情预警发布工作,依据《湖北省水文管理办法》、《湖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及《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试行)》(国汛[2013]1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布水情预警,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水情预警是指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洪水、枯水等预警信息,一般包括发布单位、发布时间、水情预警信号、预警内容等。
第四条水情预警依据洪水量级、枯水程度及其发展态势,由低至高分为四个等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即:洪水蓝色预警(小洪水)、洪水黄色预警(中洪水)、洪水橙色预警(大洪水)、洪水红色预警(特大洪水);枯水蓝色预警(轻度枯水)、枯水黄色预警(较重枯水)、枯水橙色预警(严重枯水)、枯水红色预警(特别严重枯水)。
湖北省水情预警发布标准见附件。
第五条水情预警由水文机构按照管理权限统一向社会发布。
涉及跨地级行政区的水情预警发布工作由省水文机构负责。
市(州)水文机构负责其管辖行政区内的水情预警发布工作。
红色和橙色两级水情预警发布需经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核。
第六条水情预警由水文机构根据发布权限,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网络等媒体统一向社会发布。
各媒体应当按照湖北省有关规定和防汛抗旱要求,及时播发、刊登水情预警信息,并标明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和删减水情预警信息。
第七条有关地区和部门应依据水文机构发布的水情预警信息,按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及时启动相应响应。
社会公众应及时做好避险防御工作,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第八条非法或未按规定向社会发布水情预警的,依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九条各市、州(神农架林区)防办、水文机构可依据本办法,结合辖区内水旱灾害的特点,增加预警发布站点,发布水情预警信号。
第十条本办法由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湖北省水情预警发布标准依据《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试行)》(国汛[2013]1号),制定湖北省洪水、枯水两类水情预警发布标准。
水旱灾害应对常识(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应对常识》900问整理)第一章独特的基本水情一、填空题1.洪涝灾害按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
2.险情,特别是大汛期的险情发展很快,必须立即迅速抢护,平时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经常和定期的检查、观测、养护修理和除险加固,消除隐患和各种缺陷损坏。
3.山洪灾害的普遍性成因除自然因素外,也有(人为因素)。
4.每年6-7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
由于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
5.夏旱是指一年中6-8月发生的干旱,其中三伏期间发生的干旱又称为(伏旱)。
6.(湖北)省是长江干流沿线防洪战线最长、分蓄洪任务最重、灾害损失最大的省份。
7.太湖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和(风暴潮)。
8.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
9.白洋淀是我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洋淀出现干淀;自90年代开始从黄河引水给白洋淀,这一工程称为(引黄济淀)。
10.“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荆江在(湖北)省。
11.(河流)是在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泄水通道,是河槽与水流的总称。
12.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受早面积,按照大小依次排列的顺序是:(受旱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
13.(径流)是指流域内的降水,经由地面和地下汇入河流后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
14.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15.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16.1吨水正常情况下可以满足一个人(10)天的全部基本生活用水。
17.(黑灾)是指发生在牧区冬季到初春的一种旱灾,主要体现为牲畜饮水困难。
18.牡丹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牡丹岭),全长725公里,流域面积36700平方公里。
19.长江干流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湖北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应对当前暴雨洪涝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民政厅•【公布日期】2010.07.09•【字号】鄂民电发[2010]31号•【施行日期】2010.07.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湖北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应对当前暴雨洪涝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鄂民电发〔2010〕31号)各市、州、省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民政局:7月7日以来,我省黄冈、十堰、荆州等地先后出现大雨,局部暴雨,英山县、麻城市、红安县、罗田县上报遭受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灾害。
目前,灾情仍在发展中。
省领导对做好当前抗灾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及时核报灾情,首先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避难场所,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根据《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针对我省部分地区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省民政厅于7月8日15时30分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Ⅳ级响应。
为进一步做好救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要进一步认识当前救灾应急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我省将有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发生,局部发生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此次降雨过程不仅雨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有可能引发较大的自然灾害。
各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面临的灾害风险,始终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放在救灾工作的首要地位,把抗灾救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在前期已安排部署的基础上,采取紧急有效措施,再安排,再部署,再落实,细化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强化和落实救灾工作责任制,下大力气将各项救灾应急措施落到实处。
二、要进一步畅通灾情报送渠道。
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救灾值班,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密监视雨水情,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当灾害出现后,第一时间收集、汇总、上报灾情,确保灾情报送渠道畅通,不得瞒报、漏报。
2013年中国所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内容字体加粗13.3.27 台湾南投6.5级地震13.搜索3.30 拉萨矿区滑坡83人被埋13.4.5 H7N9持续发酵已7人死亡13.4.14 湖北襄阳酒店火灾17人遇难47人受伤13.4.20 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13.4.22 内蒙古和辽宁交界发生5.3级地震13.6.2.台湾南投6.7级地震.13.6.3吉林禽业公司爆炸起火已致119人死亡13.6.8 厦门公交车着火,47人死亡,32人受伤13.7.9 四川等地遭遇特大洪灾13.7.22.甘肃定西发生6.6级地震已多人遇难.13.8.11 重庆重大车祸,6死32伤13.8.15.黑龙江洪水持续,火车脱轨13.8.18 京广线遇洪水多线停车数十万人滞留13.8.20.东北洪灾已至85人遇难13.8.30 新疆乌鲁木齐5.1级地震2013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覆盖广频次高灾情偏重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中国气象网讯近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布2013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地震灾害为主,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山体崩塌、滑坡、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风暴潮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灾情较去年同期偏重。
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5247.4万人次受灾,782人死亡,67人失踪,245.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7.7万间房屋倒塌,330.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199.7千公顷,其中绝收87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730.2亿元。
总体看,上半年自然灾害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灾害覆盖广频次高,损失集中西南地区。
上半年,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00余个县(区、市)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各类自然灾害累计发生次数超过6200次,近900个县(区、市)重复受灾3次或3次以上。
灾害损失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该地区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紧急转移安置人数、倒损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占全国总损失一半以上,其中,四川省上述指标均占全国总损失近3成或3成以上。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正文:----------------------------------------------------------------------------------------------------------------------------------------------------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鄂政办发〔2010〕67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经2010年4月22日省人民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湖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工作原则2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2.1组织体系2.2工作职责2.3指挥机制3预防与应急准备3.1灾害防御规划3.2避难场所准备3.3应急队伍准备3.4应急预案演练3.5应急宣传培训4监测预警4.1监测预报4.2预警信息发布4.3预警准备5应急处置5.1信息报告5.2分级响应5.3分部门响应5.4现场处置5.5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5.6信息发布5.7应急终止或解除6后期处置6.1调查评估6.2善后处置6.3灾害保险6.4应急总结7应急保障7.1人力保障7.2财力保障7.3物资保障7.4通信保障7.5基本生活保障7.6交通运输保障8表彰奖励与责任追究9附则9.1名词术语9.2预案管理1总则1.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湖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湖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全文共计5604字
1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
李传祥
(南漳县国土资源局,湖北南漳 441500)
摘 要 汉江流域和汉江流域水利设施多数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大多已过使用年限,加之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无保障和
水土流失,已经制约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障碍。本文针
对汉江流域湖北境内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意在强化
耕地保护、美化乡村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与保护湖北汉江流
域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市县汉江流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 湖北 汉江 流域 治理 耕地 保护 思考
清末民国时期湖南米禁政策研究(1900-1931)杜万岭【摘要】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湘省由于自然灾害、米市混乱等多方面的因素,粮食十分紧张,并呈现愈加严厉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湖南开始实行米禁,限制谷米出口.湖南当局出台米禁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并在执行过程中掺杂着列强、中国粮商、农民、地方士绅等多方的利益,引起严禁与弛禁的争论.湖南的米禁政策对政治、经济及中外关系皆有影响.【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清末;民国;湖南;米禁政策【作者】杜万岭【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粮食为民众生活之根本,粮食政策为国之大计。
粮食出口贸易关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历届政府管理调控的重点。
尤其是清朝以来,对粮食贸易的管理更为严格。
湖南是粮食出口的重地,自晚清至民国时期,都曾不同程度的出台米禁政策。
湖南地方当局基于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出台规章制度来限制粮食贸易。
鸦片战争后,该政策愈加严厉,甚至由禁米出洋发展到禁米出省。
研究湖南米禁政策,有助于了解清末民初时期湖南省谷米贸易情况,湘省官、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地方与外国的经济关系。
一、湖南米禁政策出台的缘由(一)历史的原因——清朝米禁政策的传统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粮食的管理。
粮食贸易与其他物品不同,关乎国家的经济及民生。
清代粮食出口贸易频繁,一方面经商者获得丰厚利润,另一方面则干扰了国内正常的粮食市场,不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
为此清政府提出一些管控粮食贸易的措施,康熙时期规定粮食出口贸易必须登记,对违反规定的人进行处罚;雍正时期粮食管控更加严格,“采补渔船夹带米谷出洋,皆由私牙代卖、囤户预积、小船搬运以及停泊游移不定之故,乃定取缔办法”[1]130。
1785年,乾隆规定“奸徒将米谷豆麦杂粮偷运外洋,接济奸匪者,拟绞立决。
如止图渔利,并无接济奸匪情弊者,米过百石,发近边充军。
鄂竟平与湖北省委书记应勇省长王晓东视频连线会商共商助推湖北疫后重振水利工作5月6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鄂竟平与湖北省委书记应勇,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进行视频连线会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共同研究支持湖北水利改革发展、助推湖北疫后重振水利工作举措。
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蒋旭光、叶建春,湖北省副省长万勇出席。
鄂竟平代表水利部向与新冠肺炎疫情开展艰苦卓绝斗争并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湖北同志致以崇高敬意。
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湖北省是水利大省,水利在对冲疫情影响、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水利部遵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支持湖北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专门研究支持湖北水利改革发展有关问题,把湖北水利工作摆在优先位置,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水利部将与湖北省委、省政府携手并进、共克时艰,解决好湖北人民在水利上的所需所急所盼,最大程度做好水利支撑保障工作,为湖北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作出贡献。
鄂竟平强调,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是水利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水利部将全力支持湖北水利工程建设,凡是湖北在建水利项目,都想方设法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争取扩大有效投资、早日竣工;凡是湖北列入新开工清单的项目,都想方设法往前安排,争取早开工、早投资、多拉动经济;凡是湖北符合水利工程补短板要求的项目,都想方设法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列入近期可开工项目清单。
同时,水利部将与湖北省密切配合,加强水利重大风险防范,重点关注超标洪水、水库安全和山洪灾害风险,通过落实预案,确保发生超标洪水不打乱仗;通过落实“三个责任人”“三个关键环节”,确保水库不出大问题;通过落实“方向对、跑得快”相关措施,确保山洪灾害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
通过部省共同努力,确保疫后湖北防汛不出大的问题。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5。
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截了当经济损失1516。
5亿元。
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
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
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的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依照上述6省的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
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
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的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和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
湖北省水资源公报1999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1999年,全省平均降水及水资源总量接近常年水平,属于平水年份。
一方面长江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区域性大洪水,部分地方洪涝灾害严重,另一方面十堰、襄樊、荆门、随州、孝感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大大偏少,出现大旱,江河湖库水量锐减,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中小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江河湖库水质下降。
在平水年出现大旱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一、水资源量199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077.4亿m3,较常年偏多4.8%,较上年偏少23.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31.9亿m3,较常年偏多3.7%,较上年偏少25.3%;地下水资源量300.3亿m3,较常年偏多1.0%,较上年偏少11.3%。
地表水、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254.7亿m3。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739m3,较上年偏少26.0%,亩均水资源量2080m3,较上年偏少24.8%。
全省平均降水量1142.9mm,与常年相当,较上年偏少15.7%。
其中:年降水量以随州市(629.8mm)为最小,十堰市(675.3mm)次之,分别较常年偏少35.8%和24.2%;以咸宁市年降水量(2013.5mm)为最大,黄石市(1938.9mm)次之,较常年偏多33.4%和40.7%。
降水量地区分布总体上呈现南多北少之势。
在时程分配上极为不均,根据全省666站点降水资料统计,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例小于50%的仅38站,其余各站均在50%以上。
最小百日降水量大于100mm 的仅276站,有58.6%的站最小百日降水量在100mm以内。
全省入境水量6999亿m3,较常年多11.1%,较上年少15.7%。
主要入境水量为:长江干流从三峡边鱼溪河口入境4719亿m3,洞庭湖水系从城陵矶湖口入境2144亿m3。
两处合计占总入境水量的98%。
全省出境水量7956亿m3,较常年增加10.2%,较上年减少15.8%。
全省十七个主要水系,除内荆河、梁子湖、陆水、富水、巴水、举水、华阳河等水系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多105.1%、87.7%、74.4%、68.8%、30.3%、6.6%、40.0%外,其它水系均低于常年水平,地表水资源量低于常年水平前五位的水系是汉北河(-65.7%),唐白河(-65.6)、蛮河(-62.7%)、堵河(-58.6%)、南河(-51.7%)。
湖北地区水旱灾害
摘要:湖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其中旱涝灾害尤为严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生态
环境变差,蓄洪空间减少和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重防洪、轻防旱等有关。
旱涝灾害
是在天气气候因素、地貌因素、环境资源因素、抗灾能力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旱涝灾害的形成,自然条件固然
很重要,但形成严重灾害,则与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尽可能
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水旱灾害水利设施灾害防治
1、湖北历史
湖北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建省始于公元1644年(清康熙3年)。
历史上湖北主要地区隶属荆州。
自隋朝(公元581年-618年)开始,湖北部分地区为鄂州所管辖,故湖北简称“鄂”。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属楚地,人们在泛称湖北时,经常使用“荆楚大地”。
湖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史传载,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随州市,神农尝百草就发端于神农架。
在武汉市黄陂区发掘的距今3500多年的“盘龙城”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城池之一。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青铜冶炼、丝绸彩织、刺绣、漆器制作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世界古代乐器中的珍品。
屈原的《离骚》更是中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
然而,即使湖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她仍然无法得到上天长期的眷顾,水旱灾害在这片土地上频繁地发生着。
2、湖北水旱灾害特征及成因
湖北省旱涝灾害按出现时段,洪涝可分为梅涝、盛夏涝、春涝和秋涝,干旱可分为伏秋干旱、春夏干旱、秋季干旱和冬季干旱,因而具有季节性;认为按灾害严重程度,干旱可分为鄂东北干旱严重区、鄂东中部伏秋旱严重区、鄂西北春夏旱严重区和鄂西南干旱不严重区,洪涝
可分为鄂东中部和江汉平原梅涝区、鄂东北和鄂东南春梅涝严重区、鄂西南夏秋涝区和鄂西北和三峡河谷少涝区,因而具有区域性;此外,还具有延续性、阶段性、周期性和连发性等特征.
由于湖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全省共有江河堤防7050公里,过境客水量大,降雨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是造成湖北水旱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
全年降水分布具有典型的东亚季风特征,即全年以冬半年为主的大部分时段(10~5月)受地面东北季风和高空西风槽影响,主要雨带位于湖北省沿江江南地区,尤其是鄂西南、鄂东南两山区;夏半年(7~9月)受地面西南季风和高空副热带高压影响,主要雨带位于鄂西山区;两者之间过渡期即梅雨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受地面准静止锋和高空江淮切变线影响,强雨带主要出现在鄂西南、江汉平原中南部到鄂东一带地区.
历史资料和现代记录均清楚地表明,长江中游旱灾的发生频次和灾情与洪灾基本相当,中下游地区既是水灾的高发区,又是旱灾高发区.旱灾和洪灾多以2a为周期交替出现,常常是水旱同年.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长江产业带的腹地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屡屡成灾,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尽管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气象、地貌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洪水位、河流湖泊的调蓄能力、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等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论述了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特别是围湖造田、围垦江洲、分蓄洪区的开发等,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指出长江中游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河湖调蓄能力的下降是加剧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
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湖北在历史上就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湖广熟,天下足”流传已久,反映了湖北粮食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首先影响到湖北省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的大幅减产显然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水利设施的运作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湖北是水利大省,平均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
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193条,总长3.7万公里,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有42条,河流迂回曲折,汇入长江,构成向心状水系。
境内主要支流有汉江、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巴水、浠水、富水等。
省境湖泊星罗棋布,水面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320余个,以“千湖之首”闻名遐迩。
主要湖泊有荆北四湖(即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及汈汊湖、梁子湖、西凉湖、斧头湖、大冶湖、网湖、张渡湖、赤东湖、武山湖等。
其中,洪湖、梁子湖和长湖,水面面积
都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境内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3308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都位于湖北省宜昌市。
长期以来,湖北水利在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生活诸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水利工程是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巨大效益。
水利设施的运作一方面加强了我们对水旱灾害的防护能力,可以通过预报有目的的进行排水、蓄水,使旱期有水可用,洪期有地蓄水,从而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必将导致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气候的变化,可能会使水旱灾害发生的更为频繁。
水利设施的运作对水旱灾害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既加强了人类自己防灾减灾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又影响了气候,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但是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能源稀缺的今天,只有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水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4、水旱灾害的防治
为了湖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降低水旱灾害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加强水资源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江汉平原洪涝灾害与鄂北岗地干旱的重点研究与防治,特别是对最大可能灾害的预测和风险评估,实施跨流域治理。
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强化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加强《水法》、《防洪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仅教育群众增强水患意识,而且还要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能力。
转变传统的"防洪抗旱"观念为"防洪防旱"。
2)加大防汛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基层防汛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提高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和传递速度。
二是建立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参照,建立防洪防旱并举的河、渠、湖、塘网络系统。
3)统一规划,突出水利建设重点
针对近年来,湖北省防汛抗旱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规划全省农田水利建设时,统筹兼顾,提高水利设施在防洪抗旱中的作用,扩大湖泊蓄水能力,建立农田深沟深塘排蓄水系统.
4)层层落实防汛抗旱岗位责任制
防汛抗旱不仅要落实领导职责,而且要落实部门职责、要采取群防与专防相结合,实现领导定责、群众定岗、层层包、层层保,落实防汛器材,落实抢险队伍,落实抗旱设备,落实搬水专班,使防汛抗旱命令能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
5)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减灾作用
湖北省目前形成的防洪排涝和抗旱体系,为抗灾减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坚持防汛抗旱并举、蓄泄兼顾的方针,根据年度各阶段的水雨情况,审视蓄泄比例,科学调度,合理利用水资源。
春季,根据市域存水和天气变化,开闸开机引水灌湖灌垸,运用水库塘堰拦蓄,预存水源,确保春耕;主汛前,抓住有利时机,开闸开机预泄渍水,腾空湖容库容,迎战下轮暴雨洪水袭击;梅雨期,降雨集中,我们及时调度涵闸、泵站、开机开闸满负荷运行,抢排渍水;入伏前,利用水库拦蓄汛末洪水,以防伏旱。
通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设施,提前“引排”,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减灾作用。
6)制定减轻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对策,如编制易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战略、发展"避洪农业"、建设分蓄洪区、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地带,位于洞庭湖之北,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是我国自然灾害特别严重的少数几个省区之一,尤以水旱灾害威胁最大,发生最频繁,影响范围最广。
因此,湖北省能否有效地实现水旱灾害防灾减灾,是关系到整个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坚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坚持防汛与抗旱并重,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坚持科学治水与依法治水并重,坚持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经济并重,使全省主要堤防均达到防御百年以上洪水标准,经济发达地区及主要城市的洪水威胁基本解除;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种总面积的95%以上;干旱缺水地区设施满足百日以上干旱时人民生活用水。
相信在极大水利工程的保障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能够走出水旱灾害的负面影响,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罗小锋
(2)《湖北水利建设与发展》曾凡荣
(3)湖北兴农网
(4)水利学会——水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