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 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交代写 作缘由。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 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古人从师之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且 人无常师。
讨论探究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 传的是什么样的“道”?
“士大夫之族”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 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 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 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 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 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 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 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 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 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 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 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 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 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 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 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