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宫廷音乐研究现状与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79.65 KB
- 文档页数:2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WENBOKAOGU宫廷音乐始于夏、商,是古代宫廷衍生的产物之一。
经过西周、西汉两朝的发展后,在唐代达到第三个高峰期。
宋代的宫廷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前朝,但宋代统治者对于雅乐的重视,使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立同样重雅轻俗。
随着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教坊最终被废黜,在南宋时期,宫廷音乐活动中开始出现和雇乐人;和雇制度也由此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乐籍制度,并促使宫廷音乐走向世俗化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一、宋代之前的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衍生的产物之一,作为古代帝王和上层社会的享用之乐,其兴衰与中国古代宫廷的确立和发展息息相关。
宫廷音乐具有雅乐和俗乐两大不同功用。
雅乐是指在古代祭祀、朝会等正规大型场合使用的正统音乐,同时也是统治阶级用于礼乐教化的一种工具。
而俗乐则是帝王、后宫和朝臣在非正式礼仪场合所享受的一种音乐形式,是上层阶级的一种宴会之乐、流行音乐。
宫廷音乐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是当时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多用于侍奉、祭拜、娱乐鬼神。
西周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而随礼的基本是雅乐。
这套等级森严礼乐制度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正式确立。
西周的宫廷音乐被大量运用在祭祀、巫礼、驱疫、教育、宴享等重要场合,而作为其主体的雅乐也呈现出肃穆庄重、神圣崇高的特点,宫廷音乐在礼仪性方面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
随着西周王朝的没落,礼乐制度也逐渐势衰,虽然春秋战国有孔子的大力倡导,也未能恢复往日的辉煌。
俗乐在这阶段开始兴起并进入宫廷,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汉朝是俗乐兴盛的时代,在汉代郊庙祭祀乐中大多所采用是俗乐,民间的楚歌楚舞在上层统治者中极为盛行,而专业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乐府也出现在这时期。
大唐是中国古代三大盛世王朝之一,其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前所未有,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非常活跃。
唐代统治者大多思想开明,因此唐代宫廷音乐所受束缚极少,除了对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音乐加以吸收继承外,对各种外来异域音乐也兼蓄并收,宫廷音乐的种类和技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远远超越了以往的时代,俗乐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宫廷音乐“重雅轻俗”之现象探究作者:欧阳雨禾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6期摘要:宋代宫廷音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属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有教坊、大乐署、教乐所、鼓吹署、大晟府等,这些音乐机构在宫廷音乐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宫廷雅乐机构大晟府中用乐、制乐形式是宋重雅轻俗的最高体现。
纵观有宋一代,宫廷音乐占据了当时音乐的最大比重,而宫廷音乐机构也以其严密的系统和严格的分工在宫廷音乐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与前代的对比,简单阐释了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的重雅轻俗现象及此现象产生的原因。
宋代文人社会风气覆盖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部分,作为宋代文化、社会之一部分的音乐文化,也渗透着理学的思想。
宋代的宫廷音乐文化,主流的雅乐思想神秘而复古。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在整个音乐机构的历史中也是独领风骚的。
一、宋代之前的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夏、商时期产生了宫廷音乐,宫廷音乐为古代宫廷所衍生的产物之一。
夏、商时期,宫廷音乐的作用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到了西周时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音乐这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也正式确立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开始。
汉朝时期俗乐开始兴盛,乐府是专门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
经过西周、西汉两朝的发展后,在唐代达到鼎盛期。
大唐国力昌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也非常丰富,唐朝的宫廷音乐机构为太常寺、教坊和梨园。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是宋代宫廷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类别相当丰富,有教坊,还有大乐署、鼓吹署、教乐所、大晟府、钧容直、东西班、云韶部等,这些音乐机构在宫廷音乐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宋代音乐特别是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具有演出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功能性身份,具有“重雅轻俗”之倾向。
二、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的形成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之后,出现了宋朝。
宋朝初建时社会并不稳定,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宋代雅乐复古的主要表现及其评价一、介绍宋代雅乐1. 宋代雅乐的概念和起源宋代雅乐,又称为宫廷雅乐,是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起源于北宋时期的宫廷音乐。
北宋时期,宫廷雅乐在宫廷内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当时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宋代雅乐的流行和影响宋代雅乐在宫廷中非常受欢迎,成为了宫廷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家们在宫廷雅乐的发展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得宫廷雅乐在当时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宋代雅乐复古的主要表现1. 音乐风格的复古在宫廷雅乐中,可以看到很多古代音乐的影子,例如古曲《流水》、《长亭怨慢》等。
这些曲目在宫廷雅乐中得到了重新演绎和传唱,使得古代音乐得到了复古和再传承。
2. 乐器的复古运用宫廷雅乐中使用了很多古代乐器,如筝、琵琶、笙等。
这些古代乐器通过宫廷雅乐得到了重新的发挥和运用,也使得古代乐器得到了复古和再次的推广。
3. 曲目的复古创新在宫廷雅乐中,音乐家们通过创新和改革,使得一些古代音乐得到了新的演绎和再创作。
这种符合当时审美观念的创新,也使得宫廷雅乐中的曲目得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发展。
三、宋代雅乐复古的评价1. 对古代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宫廷雅乐在复古中展现了对古代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使得古代音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这为后世的音乐文化传承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2. 对古代音乐的再创新和发展宫廷雅乐中的复古并非简单地照搬古代音乐,而是在对古代音乐进行重新理解和再创作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发展,这对于古代音乐的继续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 对当代音乐文化的启发和影响宫廷雅乐的复古也为当代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使得古代音乐在当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也为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结语宫廷雅乐的复古展现了对古代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通过宫廷雅乐的复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为古代音乐的再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中文摘要宋代宫廷音乐机构是宋代宫廷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类别相当之丰富,有教坊,还有大乐署、鼓吹署、教乐所、大晟府、钧容直、东西班、云韶部等,这些音乐机构在宫廷音乐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宋代音乐特别是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对于宋代音乐的研究论著为数不少,但是针对宋代宫廷音乐的研究则并不多,而以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为研究对象的论述则更是薄弱,本文利用文献佐证的方法,对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作了一系列简要的梳理。
本文主要以历史时期为脉络,分析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的构成与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然后以历史时期为脉络,详细分析了宫廷音乐机构,考察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的渊源与构成,指出宋代的上述制度有相当一部分继承自唐末五代,而在其三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区别显著的三个阶段。
其次指出宋代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的特性,着重分析了大晟府为宋代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之典型,接着阐述了宋代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现象的原因。
最后论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关键词:宋代宫廷音乐机构ABSTRACT目录1 绪论 (4)1.1研究意义及目的 (4)1.2研究现状 (5)1.3研究方法 (9)1.4研究内容 (10)2 中晚唐至宋以前的音乐机构 (11)2.1音乐机构的缩减 (11)2.2教坊职能的集中 (16)3 宋初至元丰改制时的音乐机构 (21)3.1太常寺 (21)3.2太常礼院及礼仪院 (22)3.3宣微院 (24)3.4教坊及铃辖教坊所 (26)3.5云韶部 (29)3.6钧容直与东西班 (33)3.7详定大乐所 (36)4 元丰改制至绍兴时期的音乐机构 (42)4.1太常寺 (42)4.2教坊及铃辖教坊所 (44)4.3钧容直 (45)4.4大晟府 (49)5 绍兴以后的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 (51)5.1太常寺 (51)5.2教坊及教乐所 (52)5.3钧容直 (55)6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的特征分析 (58)6.1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的“雅俗”轻重 (58)6.1.1与前朝之比较 (58)6.1.2以宋朝本朝为限 (60)6.2大晟府为宋代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的典型 (62)6.2.1大晟府建立的雅化本质及其对其它机构的影响 (62)6.2.2大晟府乐器的雅化性质 (64)6.2.3大晟府定律方面的极端雅化 (66)6.3宋代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现象的原因 (67)6.3.1宋朝君臣对“重雅轻俗”之影响 (67)6.3.2官方音乐机构之性质决定“重雅轻俗” (68)6.3.3儒家及理学思想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69)7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72)结论 (78)参考文献 (81)致谢 (84)1 绪论1.1研究意义及目的宋代音乐,处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从‚中古伎乐‛到‚近世俗乐‛的转型期,歌舞大曲的衰落,市民音乐从表演内容到演出场合方面的兴盛情形,已为今人所熟知。
关键词:宋元时期;宫廷音乐;分析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主要包括雅乐、鼓吹乐和燕乐这三种形式,具有政治性色彩,也具有阶级性色彩,创作者和表演者在社会上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所表演的音乐作品与普通的阶级存在一定的差异。
宫廷音乐的特点就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劳动人民为统治阶级创作的作品内容和形式都有一些特殊性,由于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对音乐的感知是不同的,作品也会有一些差异。
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为统治阶级服务,配合统治阶层的政治理论,达到礼乐治国的效果。
一、宋元时期宫廷音乐的类型(一)雅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的音乐文化手段,因此,雅乐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在宋元时期,雅乐在不同的场合,乐曲内容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乐曲的创制和标题都有不同的特点,韵律制作及表演方式也有独到的特点。
雅乐主要用于祭祀场合和朝会,是在庙堂和朝会典礼上演奏的乐曲。
在仪式中间会经常用到雅乐,内容多数是朝堂庙会一类的,统治者希望在思想上统治人民,雅乐中包含了一类“瑞曲”,这些具有祥瑞气氛的乐曲来自自然界的某些声音,有时具有浓浓的迷信色彩。
统治者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来展现音乐的政治活动作用。
雅乐中也有传说中的远古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对这些内容进行创作后,雅乐就更加有利于服务政治统治。
雅乐的创作多数反映了统治者想要通过文化手段统治人民的心态,这种统治类型的音乐思想越集中,乐律也就越加完整。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雅乐的价值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地位。
(二)鼓吹乐鼓吹乐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鼓吹乐顾名思义就是吹奏打击乐器,在配合其他乐器的时候展现出乐曲的合奏形式。
宋代宫廷音乐急剧衰落,乐工不足,鼓吹乐一般出现在皇帝出行时。
鼓吹乐歌词也经常改换,大部分都是有职位的官员们进行填写,鼓吹乐的演奏人员,不是专业的乐工,只是在举行庙会典礼之前,由太常寺的鼓吹手负责在民间征集专场鼓吹乐人员,经过训练之后,由这些乐工去演奏乐曲,这种从民间选拔乐工的方式,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音乐传承的一种方式。
浅析宋代宫廷音乐的机构、特色和影响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宫廷音乐在宋代是处于一个大的融合时期。
因为宋代在继承隋唐的宫廷音乐形式之后,在宫廷音乐领域实现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其艺术性不仅使得本朝的宫廷音乐和民间俗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周边一些国家的宫廷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现在,从太子冠礼时所奏音乐入手,浅析宋代宫廷音乐的机构、特色和影响。
太子冠礼根据《周礼》的记载,最早是把礼仪形式分为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这五大类,而在之后的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中,也大致沿袭了这样的分类方法。
太子冠礼,就属于其中的嘉礼。
关于宋代太子冠礼的记载,最早的记录是在宋真宗时期。
对于皇室而言,男子的冠礼是具有极特殊意义的。
宋代皇室男子自周朝开始,如果皇帝去世,太子虽然可以随时登基,但并不意味着太子就直接可以掌握军政大权,而冠礼就是一个分界线。
举行过冠礼的太子就被认作是成年人,可以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反之则可能需要其他成年的皇族成员或者大臣进行辅政。
所以,太子冠礼是封建朝代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仪式。
既然是极为重要的仪式,那么仪式必定会有相关的宫廷音乐机构进行奏乐。
根据《宋史》记载,宋代在太子冠礼仪式上,关于音乐的使用,有这样的步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
殿上鸣鞭,皇帝出西阁乘撵,《乾安之乐》作,殿上合扇。
引导皇帝出,降撵即坐,卷帘扇开,鞭鸣乐止。
同时,在太子冠礼期间,会将《乾安之乐》、《肃安之乐》、《钦安之乐》、《顺安之乐》、《懿安之乐》、《成安之乐》和《正安之乐》交替使用。
从如此繁琐的细节和过程,就足以看出宋代对仪典上音乐的使用有多么的看重。
宋代宫廷音乐的机构宋代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宫廷音乐的发展。
这一点,从宋代设立的宫廷音乐的机构就可以看出。
宋太祖精通音律一、太常礼院、太常礼仪院太常礼院成立于唐代时期,从唐至五代时期,太常礼院的重要性都非常明显。
到了宋代初年,太常礼院依旧存在,根据《玉海》记载:太常,匆以禁林之长主判,而私咚有别。
宋朝音乐感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收复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几个割据政权,建立北宋王朝后,虽然边境战事不断,但国内相对承平,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得到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随之而兴盛。
随着宋王室的南迁,造成了科学文化的大规模南移,促进了南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商业的进一步繁荣,音乐艺术循着市民音乐的新方向得到更大的发展。
宋代音乐艺术虽然继承了隋唐时期的各种优良传统,但在音乐形态、表现形式上已有了较大的改变,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宋代艺术的表演中心由宫廷转移到了民间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各种音乐形式的表演需要一定的观赏对象和演出场所。
唐代音乐是以宫廷音乐为主、民间音乐为辅的格式。
散乐又称百戏,在隋唐时期是各种杂耍、戏曲的统称,其地位远不如处于鼎盛时期的宫廷音乐。
由于唐代宫廷音乐多用于典礼仪式和各种宴请活动,其表演主要是在宫廷及贵族范围内,而民间音乐在这种辉煌的表演场面的映衬下,便显得平淡了许多。
宋代音乐则不同,由于宫廷音乐的逐步衰弱,其艺术活动场所转移到了更加广阔的城市和乡村,瓦舍和勾栏的出现促进了宋代说唱、散乐等音乐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在北宋的汴梁,瓦舍遍布东、南、西、北四城。
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卷”载:“街南有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勾栏是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它是百戏瓦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繁多的娱乐节目集中在瓦舍和固定场所的演出,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市民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
宋代宫廷音乐的表演形式向多样化、小型化方向转变《宋史·乐志》中保留了一段关于宋代宫廷音乐的重要资料:“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雅乐、宴乐、清乐、散乐),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庭中吹箪利,以众乐合之,赐群臣酒,皆就坐,宰相饮,作《倾杯乐》,百官饮,作《三台》。
第二,皇帝再举酒,群臣立于席后,乐已歌起。
第三,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以次进食。
宋代宫廷音乐与文化传承研究宋代宫廷音乐的发展与文化传承探索其对中国音乐史的影响宋代宫廷音乐与文化传承研究宋代宫廷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与文化传承对于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宋代宫廷音乐的发展与其对中国音乐史的影响进行探究。
一、宋代宫廷音乐的发展宫廷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在宋代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宋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音乐艺术,将其作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宋代宫廷音乐得到了迅速发展。
首先,宋代宫廷音乐得到了更加系统和规范的组织。
宫廷设立了官方的音乐机构,如太常寺、御乐院等,负责宫廷音乐的创作、演奏和传承。
这些机构在管理和培养音乐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宫廷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宋代宫廷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
在曲调方面,宋代宫廷音乐汲取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音乐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演奏技巧方面,宫廷音乐中逐渐引入了各种乐器,如筝、琵琶、笙等,丰富了演奏的层次和效果。
最后,宋代宫廷音乐的演奏形式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乐舞形式外,宋代宫廷音乐还引入了宴会和祭祀等场合的演奏,使宫廷音乐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需求。
同时,宫廷音乐还开始注重声音的和谐和抑扬顿挫的处理,使演奏更加精致和动人。
二、宋代宫廷音乐的文化传承宋代宫廷音乐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它将传统音乐与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
首先,宋代宫廷音乐注重了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
宫廷音乐中广泛采用了古乐的元素,如《太平乐府》等。
这样的传承使得宋代宫廷音乐在艺术上更加深沉和丰富,同时也有助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宋代宫廷音乐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宫廷音乐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曲调和演奏技巧上,宫廷音乐吸收了外来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