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超早期CT表现(体现水平的时候到了!!)
- 格式:doc
- 大小:479.00 KB
- 文档页数:7
6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的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某医院在2015.1-2016.1期间所收治的6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以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总结。
结果:在65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异常特征,占所有病例数的77%左右。
有58例患者明确诊断为早期脑横死,诊断敏感性为89.23%。
在所有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动脉干闭塞死亡,其余63例患者均在发病后1-2天内复查后确诊为早期脑梗死。
结论:CT影像特征改变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62-01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症,若及早诊断并加以治疗,能哦股有效的减少缺血导致的坏死脑细胞数目,改善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常情况下,脑梗死发病后6小时以内会在CT影像上表现出异常特征。
在此种情况下,为改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应当对CT影像技术进行科学化应用。
本文主要针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切实提高早期脑梗死诊断的可靠性,促进医学发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某医院在2015.1-2016.1期间所收治的6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范围在52-85岁之间。
患者中普遍存在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等。
就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部分患者属于急性起病,在短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双目同向凝视等症状,也由部分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和失语情况,少数患者出现不同长度的肌力下降。
1.2扫描方法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标准规格的单层螺旋CT机以连续扫描9层左右的方式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的间隔和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以保证CT扫描的准确性。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张文昌,邱丹红(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龙岩364000)[摘 要]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像的认识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
方法:对12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1例还有MR I证实,发病在6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结论:平扫CT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像,同时CT可排除脑出血,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关键词]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CT[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0921121201 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阻塞、发病6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病死率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超急性期内进行溶栓治疗,因此,对脑梗死,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3年至2005年临床资料完整、发病6h内进行CT检查的12例病例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收集2003年至2005年在我院急诊就诊并经随诊观察确定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12例,其中1例还有MR I证实,临床资料完整,均在发病6h内行CT扫描,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2岁~78岁,平均年龄6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偏瘫(5例)、偏身感觉障碍(3例)、剧烈头痛(2例)、头晕呕吐(5例)和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各1例)。
1.2 检查方法 用GE-syne rgy单排螺旋CT平扫,仰卧位,先常规行层厚、层距10mm扫描,再对病变部位行层厚、层距3mm或5mm薄层扫描,用窄窗宽、窄窗位技术(窗宽约35 Hu、窗位约10Hu),双侧图像对比。
・中枢神经系统放射学・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高培毅 林燕【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动态CT灌注成像分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32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患者作了CT灌注成像和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 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2to2peak,TTP)比值(病侧/健侧)测量。
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包括Ⅰ1期:TTP延长,M TT、rCBF和rCBV正常;Ⅰ2期:TTP和M TT延长,rCBF正常,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Ⅱ1期:TTP、M TT延长以及rCBF下降,rCBV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Ⅱ2期:TTP、M TT延长,rCBF和rCBV下降。
结果 Ⅰ1期4例,CT灌注成像见脑局部TTP延长,M TT、rCBF和rCBV正常。
rCBF、rCBV、M 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1100、1100、1100和1130。
Ⅰ2期13例,表现为脑局部TTP和M TT延长,rCBF和rCBV正常(8/13)或rCBV轻度增高(5/13)。
rCBF、rCBV、M 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1100、1103、1138和1130。
Ⅱ1期8例,CT灌注成像见TTP、M TT延长以及rCBF下降,rCBV正常(3/8)或轻度下降(5/8)。
rCBF、rCBV、M 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0156、0194、1149和1147。
Ⅱ2期4例,表现为脑局部区域TTP、M TT延长,rCBF和rCBV下降。
rCBF、rCBV、M TT和TTP平均比值分别为0142、0159、1157和1155。
3例CT灌注参数图未见异常区域。
结论 动态CT灌注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可根据各种参数的比值及相互关系提供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功能信息。
男性,71岁,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既往健康状况良好。
发病后立即查CT:
从这两张片子看,都没有很明显的病灶,但仔细看可见右侧颞顶叶片状低密度影,脑沟回模糊、皮髓分界不清,1天后复查CT:
所谓的超急性脑梗死(临床根据发病时间,目前认为为6H以内)在病理学上是脑细胞毒性水肿时期。
此时,血脑屏障完整。
在影像学上要注意有无脑局部肿胀的表现。
CT:注意双侧脑沟是否对称,双侧内囊和外囊是否清晰可见,岛叶与外囊是否可以区分。
MR:T1WI上要注意双侧脑沟是否对称,脑回是否有增粗表现。
此外还要注意血管是否异常。
图1-2为超急性期CT表现。
病变在那一边?图3-4为MR的T1WI和T2WI,你能看到局部脑肿胀么?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左侧外囊与岛叶分界不清。
图2:左侧脑沟明显变浅。
图3:左侧岛叶盖部的脑回可见增粗;图4:左侧外侧裂内的血管流空影消失。
上述表现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表现。
病理基础为细胞毒性水肿。
脑梗塞早期的CT征象:
1、动脉高密度征(致密动脉征):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增高,CT值高于正常动脉,而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其形成机制商不清,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次是椎-基底动脉。
2、岛带征:脑岛灰质、白质界限模糊,呈均一的淡的密度影。
3、豆状核征:豆状核轮廓模糊,密度与脑白质一致或稍低。
4、皮质征:皮质局限性密度减低,与脑白质密度一致。
5、早期低密度改变。
6、占位效应。
以上表现多与脑动脉闭塞后引发的细胞内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有关,属非特异性表现,其中豆状核征、岛带征、皮质征及早期低密度改变是诊断早期脑梗塞的可*指征,动脉高密度征、占位效应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另外:诊断时需密切结合病史、病征。
梗塞灶的CT表现时间的早晚,除与CT分辨率和诊断水平有关外,还取决于梗塞灶的大小、部位和缺血程度等。
豆状核征:
左偏瘫1.5小时,CT平扫示右侧豆状核密度降低与白质一致
2天后复查,右侧豆状核区明显低密度影
岛带征:
左偏瘫5小时,CT平扫右侧脑岛带区灰质密度降低与白质一致
33小时后复查,脑岛带区程明显低密度影
皮质征:
偏瘫5小时,CT示右额颞皮质呈楔形密度减低与白质一致
A 71岁男性左大脑中动脉梗塞后1.5小时CT所见。
示左岛带消失。
(有尾箭头)与正常的右侧岛带对比(三角箭头)。
左豆状核似乎正常。
B CT后马上进行左颈动脉造影,示左大脑中动脉M2段栓子闭塞(有尾箭头)。
外侧豆纹动脉(三角箭头)从其起源很好的显示出来。
A 57岁女性左大脑中动脉梗塞后3小时CT所见。
示左豆状核后外侧显示欠清(箭头)。
B 左颈动脉造影示左大脑中动脉闭塞伴随豆纹动脉局部显示(箭头)。
A 60岁女性左大脑中动脉梗塞后2小时CT所见。
示左豆状核整体显示不清(箭头)。
B CT后马上进行左颈动脉造影,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起始处闭塞(箭头)。
没有豆纹动脉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