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电影海报设计世界电影自诞生之日已有百余年历史,“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
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
”电影海报属于平面广告设计,其作用在于推销电影内容,在颇具审美性的艺术形式下,电影海报因设计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强烈的民族性艺术风格,因而也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由于美学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影海报设计必定带有民族性特质。
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设计理念的民族性差异,他的作品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多元化的沟通与理解中,电影海报图形语言的国际性趋势并没有消解民族性内涵。
相反,拥有国际背景的民族性设计才是电影海报的发展趋势,因为国际性基于民族性得以产生、发展,否则电影海报设计的国际化将成为空洞的说谈。
以德国为例,它是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欧洲传统文化对冈特·兰勃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存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源于同一文化土壤的设计师,必定具备相似的设计观,德国HeinzSchulz-Neudamm亲自设计的《大都会》(由弗里兹·朗使执导)国际版电影海报,在美国拍出六十九万美元,因为作品绘制于1927年且存本较少,设计师采用艺术装饰主义手法,极力营造出充满未来世界的审美性效果,进而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差异,在提升电影主题的过程中,电影海报也因设计者的民族性,无形之中成为时代风貌的见证者。
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世界电影而产生,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一种平面设计艺术作品。
从海报设计角度研究,世界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绘海报和电脑(设计)海报两个阶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
这种绘画方式强调了平面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大胆的夸张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
电影海报的影响电影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发明之一。
从电影诞生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看过电影,并涌现出无数电影迷,许多优秀的电影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而电影海报是伴随着电影的产生而涌现,它究竟诞生于哪一年恐怕已很难查证。
而如今电影海报的收藏价值也越来越高。
电影海报一般张贴在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
通过张贴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作用,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电影海报的收藏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此影响,世界各地相继也出现了收藏电影海报,到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一种时尚,并涌现了许多电影海报收藏家。
如英国有一位著名的电影海报收藏家布鲁斯·马陈特,他不仅建立了电影海报艺术馆,而且搞电影海报的拍卖会。
在西方,一张极普通的20年代电影海报至少值数百美元,较珍贵的电影海报可达数千乃至上万美元。
如一张《公民凯恩》的海报,1965年只值5美元,现在高达数千美元,《乱世佳人》、《北非谍影》海报报价达1万美元。
从市场表现看,年代越早、影响越大的电影海报往往越珍贵,市场越抢手。
如1968年为描写流行东队的法国影片《同情恶魔》作宣传的海报,以4025美元的价格售出,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海报、《劳莱与哈代》的海报已无法开价。
1996年纽约佳士得曾一次集中推出500多幅电影海报,每幅底价最低在数百美元,高的则达上万美元;199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好莱坞电影海报拍卖会上,一张1932年美国电影《木乃伊》海报,以45.2万美元成交,创下了电影海报拍卖的天价。
同年,纽约佳士得也举办了电影海报的拍卖,其中一幅1933年的电影海报估价9千至1.2万美元,结果以8.17万美元成交;另一幅宣传1933年的影片《猩猩金刚》的海报也以7.95万美元成交。
有资料表明:美国1980年以前发行的原版电影海报现今大涨了50倍:在英国20世纪70年代花几英镑就可以买到的海报,现在就要买几百英镑。
探析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严家皓胡炜钊穆昊发表时间:2019-04-22T11:25:02.3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严家皓胡炜钊穆昊[导读] 电影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视觉载体之一,宣传方式也多种多样。
而海报也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对外宣传媒介之一。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的产生以来,我国的电影海报自身便开始了不停的发展与创新。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镇江市 212013)摘要:电影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视觉载体之一,宣传方式也多种多样。
而海报也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对外宣传媒介之一。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的产生以来,我国的电影海报自身便开始了不停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从视觉传达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电影海报在发展过程中所传播的表现形式与信息形象,针对我国不同题材电影的特征,融合中西方电影海报的设计文化,结合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大力推动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电影海报;视觉传达;设计审美;发展创新引言电影作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主体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作为较早就开始自己制作电影的国家之一,电影海报极其相关衍生品也相对起步较早。
因此我国不同时期的电影海报也体现了相应的设计特点与文化价值。
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电影海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现象,运用艺术设计审美与视觉传达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将传统文化审美与国际主流趋势相结合。
来推动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
1.电影海报的概论1.1电影海报的产生及主要功能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人类史上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一张名为《卢米埃尔电影》的宣传张贴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张电影海报。
对于早期的电影海报,纯粹为了电影的上映做广告宣传的用途,就如同现今商场中张贴的宣传告示。
1032023商业美术,泛指以推销商品为目的各种实用美术形式。
“商业美术”(Commercial Art)一词诞生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当时虽然“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可是商业美术本身从来便已存在。
近代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愈趋激烈更加促进此种特殊美术之发达”[1]。
商业美术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设计概念,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后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尤其是随着中国民族经济的繁荣和民族企业的竞争,迫切需要大量图案和宣传画来推销民族商品,刺激民众消费,这为商业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沃土。
伴随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输入和科技的进步,民国时期商业美术总体上呈现出由单一文字告白向图像化发展的趋势。
一、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美术图像化产生的背景(一)社会环境:中国城市的近代化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西方列强用枪炮撞破了中国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开放的国际市场,在主权和经济上都遭到严重破坏,但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随着西方商品的输入,休闲享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的市民阶层较之前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和金钱,他们对物质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增多,经常出入于戏院、影院、高级百货公司等场所,将消费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渴望通过消费获得身份认同。
城市公共商业空间与城市消费文化紧密相连,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也在制造“理想”生活的种种幻象,以此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
此时,“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及其他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2]。
商品信息传播要求视觉化,而本土广告如叫卖、招牌、幌子、布告等形式,因其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手段迂腐堆砌,难以独自承担商品宣传的重任。
为了增强产品竞争力,中国工商业界开始转变商业广告经营理念,对商品的宣传更注重视觉刺激和视觉消费,图像在不知不觉中占据商业美术中的重要语言,推动了中国近代商业美术形式的转变。
海报发展史2008-05-13 00:00:00 作者: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有0人评论19世纪:海报的雏形“电影的史前史和它的历史一样长。
”这是《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历史部分的第一句话。
历史上被承认的第一所电影放映厅(室内且配有座位)叫做“放映机厅”(Vitascope Hall),于1896年6月26日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开始营业,它有400个座席,当时放映的一般都是比较短的风光片。
虽然条件非常简陋,但这毕竟是电影商业化的开始。
电影海报很快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种用油漆在木板上注明放映信息的形式还只能算做是海报的雏形,由于广告员要把中间用绳子连接的两块广告板挂在身上,这看起来非常像夹着肉饼的三明治,所以它也有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三明治板”。
这种笨重的形式很快就被时代淘汰掉了,法国招贴画家朱尔斯·查尔特(Jules Cheret)率先把新艺术风格引入到商业招贴画之中,创造了应用于电影商业的新艺术形式,促进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电影海报的形成。
作为被广告界承认的现代海报之父,他也被公认为把电影和海报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
世纪的交替和经济的初步发展却为那个年代带来相当高的文盲率。
当时的电影海报必须是一种能够为大众所理解的广告方式,所以海报原始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尽量少的词语和尽量活跃的色彩和画面。
1890年,查尔特用石版印刷术为名为《投影艺术家》(Projections Artistiques)的电影短片制作了第一件电影海报,内容为一年轻的女士握着一个写有放映场次和时间的布告牌。
1892年,他接着又为埃米尔·雷纳德的电影院放映的电影《Pantomines Lumineuses》制作了另一幅更加精美的电影海报。
1896年,当时另一位著名的招贴画艺术家M·奥佐莱(M·Auzolle)为卢米埃尔的电影《孩子与园丁》(L'Arroseu Arrose)设计了一款非常著名的电影海报,内容为影片中的一个场面,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第一部虚构情节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用水管戏弄园丁的故事。
海报的名词解释海报,作为一种常见的视觉传媒形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海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以精准明确的文字和丰富多样的图片,传达信息并达到宣传、推广、引导等目的。
它不仅仅是一张印有文字和图片的纸张,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激起人们的视觉享受和情感共鸣。
1. 海报的历史渊源海报作为一种宣传形式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政治宣传海报。
当时政府用海报向大众传递信息,以此掌握舆论和操控民意,这种形式被后来的国家和政治团体广泛采用。
而在现代,海报已经成为商业和文化活动中的常见元素。
无论是电影、音乐、体育还是展览、演讲等,海报都扮演着重要的宣传角色。
2. 海报的特点和要素海报是一种图文并茂的视觉媒介,它的一些特点和要素决定了它独特的表现形式。
首先,海报的有限空间要求信息简洁明了。
文字的表达必须精准,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主题和目的。
其次,海报需要持续吸引人的注意力。
色彩的运用、图片的选择和排版的设计都是吸引人眼球的关键。
再者,海报需要在视觉和概念上与受众产生共鸣。
这要求设计师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将触动人心的元素融入到海报中。
3. 海报的应用领域海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
电影海报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海报形式,它能够通过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吸引人的元素,吸引观众注意并促使他们去电影院观看电影。
音乐海报则更注重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和音乐元素来传达音乐作品的氛围和风格。
此外,海报也广泛应用于文化活动、时尚界、体育赛事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 海报设计的创新与挑战海报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和设计学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设计师要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出准确的信息,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意思维。
其次,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报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设计师需要掌握新的设计工具和技术,将传统的手工制作和数字化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
5. 海报对于社会的影响海报作为一种广告和宣传媒介,对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美电影海报字体艺术之比较研究一、电影海报的特点自电影诞生之初,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那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是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
随着电影的普及,电影海报制作技术的进步,电影海报本身也因其画面精美,表现手法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了一种艺术品。
如果说电影是时间浓缩的艺术,那么电影海报就是浓缩的瞬间。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与受众视觉交流的直接媒介,其表达过程是和电影语言表达现实的能力直接相关的。
电影海报是对电影视觉的诠释,左右了受众的意识和心理,它一方面充实了电影艺术的完整形象,提升了电影的价值和艺术品位,另一方面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传达出了影片特定的信息和观念,使得电影更具有传播性和影响力,引导大众的视觉文化、流行时尚、语言文化以及审美心理,因此称电影海报是“电影的名片”。
电影海报直接或间接的印证了世界电影史,它是一种文化形式的载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海报设计由早期的手绘海报发展到现代的五花八门的海报。
在现代的电影海报的设计编排中,文字的形式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海报中的字体也成为了一门艺术。
二、文字是电影海报的重要传递信息者文字是语言的表象。
在当今信息日臻繁盛的今天,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文字已经成为实现视觉传达的主要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不同风格的字体伴随着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特征应运而生,形成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字体。
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极大地推动了字体设计在技术与观念上的改进,人们开始讲究艺术效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出现了一种符合人们视觉规律的数比法则与强调色彩、形态、调子及质感的设计字体。
工业革命时期,字体设计在商品销售、文化销售和教育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空前的作用。
中国自古就有“望文生义”、“望文知意”之说,可见,文字在电影海报中其独特的视觉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它的生命力。
文字是整个电影海报中最能体现文化精髓与本体语言的设计,文字是一种仅仅只需要“看”过之后便可信息传递的平面图形。
中国海报的发展史中国从原始社会就有许多设计方面典型佳作,如半坡氏族的彩陶,做工精良的骨器,后有商代的青铜,秦汉的漆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隋唐宋的唐三彩、瓷器,不一而足,而其中的造型、图案、色彩,都带有原创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具有极高的借鉴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第三世界国家,是有着极其完备的历史叙想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从未经历过较完全的殖民化过程,本土文化的凝聚力也从未消失过。
因此,继承并发掘中国的本土性的平面设计理论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将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课题,有利于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由第一世界艺术设计的从属形态转变为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独立形态。
不能否认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那么,中国的平面设计也似应当以开放的胸襟来接触西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
我想这还要从两种文化的碰撞上谈起。
东西方文化各有特点,无优劣之分,东方文化之核心在于其自然观,天人合一、和谐共存,西方文化的核心在于理性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两种文化都经历过盛衰,衰盛的发展与转化。
以世界范围来看,它们呈现一种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状态,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一方面要有实事求是不卑不亢的态度,不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另一方面还要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和高屋建瓴的胸襟,这实则就对我们的设计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包括知识面与人的操守、修养、眼界等。
上海多伦文化街再现了旧上海二三十年代的人文风情。
小街汇聚着茶馆咖啡屋以及画廊,还有艺术古玩店。
有一位老外到这里逛了一趟。
一个店中,他看到了民国30年代的海报。
令这位老外惊讶的是,这些复古风格的海报内容非常开放。
某种意义上都已经超过同时代的西方流行文化。
这在看到之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好比第一次知道庞贝。
对于他,旧时的中国也许就是蛮荒之地。
但是在眼前,这些香艳、性感、裸体和女人元素仿佛超越了时代。
其实,他有所不知的是:民国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相当开放。
艳情俗丽的月份牌风行一时。
建国以来我国电影海报设计艺术探析一、前言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在建国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变革,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和国际化进程,我国电影海报设计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本文将从建国以来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的历史背景、发展轨迹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对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质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建国以来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的历史回顾1. 1949年-1978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的影响,主题明确,形式简约,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宣传电影内容为主要目的。
代表作品有《歌唱祖国》、《英雄儿女》等。
2. 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受到西方艺术风格和影响,形式更加多元和具有创意性。
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活着》等。
3. 2000年至今: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的进程,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国际化的趋势,从传统的宣传性质逐渐转变为具有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的设计作品。
代表作品有《卧虎藏龙》、《功夫》等。
三、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的艺术特点1. 融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融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书法等,以突出我国电影的独特文化底蕴。
2. 强调情感表达:我国电影海报设计注重表现电影作品的情感和主题,通过色彩、构图等手法来表达影片所要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3. 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国电影海报设计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通过设计和视觉语言来准确传达影片的主题和意义。
4. 具有批判性和观念性: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在不断探索中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观念性,通过设计来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四、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1. 国际化设计理念的融合: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未来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将更加注重融合国际化的设计理念,提升设计的国际影响力。
2. 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未来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将更加依托数字化设计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电影海报设计带来更多样的表现形式。
梦之蓝——浅析科幻电影海报色彩艺术摘要:21世纪被喻为“色彩的世纪”。
色彩在现代传播媒介发展的同时,穿越国界,超越种族集体色彩意识,更加趋向于具有全人类色彩本质的色彩特性。
科幻电影海报中的色彩是现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传播媒介,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导方式,它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
科幻电影海报中色彩的表现,充满了视觉的和心理的感染力。
本文主要浅析科幻电影海报的色彩艺术,并发现其在色彩使用方面有别于其他海报的色彩特点。
关键词:科幻电影海报;色彩;美一、科幻电影海报概述1. 科幻电影的界定科幻电影植根于文学作品,如果把柏拉图具有空想色彩的《理想国》也算作科幻作品,则科幻文艺甚至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
科幻电影,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样式之一。
美国科幻文艺家弗兰克·赫伯特曾对科幻电影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这个论点得到许多科幻电影专家的赞同。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叙事文艺,它当然离不开虚构,但它虚构的故事情节,它虚构的人物等等,根据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原则来看,大体应该是可能产生的,而不是同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相背离的。
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必须能做出现实的解释,即必须有相应的科学依据。
但作品自然会涉及到伪科学,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这样我们知道,像影片《吸血鬼》等,一些虚构出半人半兽,人兽互变,或妖魔鬼怪之类形象,而毫无科学根据的电影就不能算作科幻电影,当然,那些描写由于科学实验而产生的怪物的变形,仍然可以算作科幻电影。
所以在选择本论文所要介绍的科幻电影海报时,不能不首先确定科幻电影的概念原则,必须清楚了解为科幻电影划定的界限。
2. 科幻电影海报色彩的特点海报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其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的风格、美学特征及工艺特征总是反映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趣味,受着当下各种艺术及其创作思想影响。
浅谈电影海报历史作者:黄若悦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电影海报是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生动见证,一些在岁月的流逝中仍然熠熠生辉的优秀电影海报,总是可以令我们回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经典影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观。
通过对电影海报历史的总结和分析,结合案例,探讨电影海报的历史、收藏、风格。
关键词:电影海报;历史;收藏;风格;流变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18-01海报在《韦伯斯特词典》中为简洁地定义为一张相对大的印刷卡片或薄纸,通常有插图,张贴出来做广告或宣传某物①。
电影海报是商业海报的分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电影宣传形式。
它可以被看作是电影的包装、名片,其中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和智慧,人们有时候去看一场电影就是因为喜欢它的海报。
一、电影海报的历史及收藏电影海报从19世纪出现,它的历史与电影的诞生一样漫长。
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几乎和最早的电影一起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向35位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12部影片,史学家们把这一天,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
据说当天有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问世,故称为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
而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则是1896年于法国出品《水浇园丁》。
电影海报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良好发展,那时开始电影海报开始有计划地印刷。
在海报的历史中,十年为一个分界,每向上回溯十年,数量递减一半。
二战时期,海报的印刷数量较少,大量海报被损坏,因为那时期的海报也特别珍贵②。
电影海报在20世纪90年代频频在海外拍卖场上亮相,并吸引了无数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在全球旧电影海报收藏领域的权威努尔曼德上世纪90年代初卖出的首批海报中,有一款为电影《蒂梵尼的早餐》设计的海报,画面精美细致,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Kll日寸其月电影海报风格探索(1921-1951 iExploring the style of movie posters during theRepublic of China (1921-1951)朱佳玲Zhu Jialing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1400Shanghai Academy o f Fine A rt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1400摘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开始走向了 一个段辉煌时期。
各电影公司为争夺市场,大显身手;在当时宣传媒介严重缺乏的背景下,纸质电影海报成为了当时宣传电影的最主要手段,各类风格竞相踊出。
文章选取该时期具 有代表性的电影期刊中的海报为例,分析与梳理归纳海报设计风格。
A b s tra c t: In the1930s and1940s,Chinese film s began to e n te r a period of glory th ro u g 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In order to compete fo r the m arket,various film companies showed th e ir talents;in the context o f the severe lack o f propaganda media at that tim e,paper film posters became the main means o f propagating film s at th a t tim e,and various styles were rushing o u t.The article selects the posters in the representative film journals o f the period as an example,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oster design style.关键词:民国时期;海报设计;风格探索Keywords: Republic o f China,poster design,style exploration―、民国时期电影海报的产生19世纪末期电影在欧洲发明后,随着文化的传播及普及 很快地进入了中国市场。
浅谈电影海报历史
摘要:电影海报是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生动见证,一些在岁月的流逝中仍然熠熠生辉的优秀电影海报,总是可以令我们回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经典影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观。
通过对电影海报历史的总结和分析,结合案例,探讨电影海报的历史、收藏、风格。
关键词:电影海报;历史;收藏;风格;流变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18-01
海报在《韦伯斯特词典》中为简洁地定义为一张相对大的印刷卡片或薄纸,通常有插图,张贴出来做广告或宣传某物①。
电影海报是商业海报的分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电影宣传形式。
它可以被看作是电影的包装、名片,其中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和智慧,人们有时候去看一场电影就是因为喜欢它的海报。
一、电影海报的历史及收藏
电影海报从19世纪出现,它的历史与电影的诞生一样漫长。
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几乎和最早的电影一起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向35位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12部影片,史学家们把这一天,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
据说当天有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问世,故称为世界上第一
张电影海报。
而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则是1896年于法国出品《水浇园丁》。
电影海报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良好发展,那时开始电影海报开始有计划地印刷。
在海报的历史中,十年为一个分界,每向上回溯十年,数量递减一半。
二战时期,海报的印刷数量较少,大量海报被损坏,因为那时期的海报也特别珍贵②。
电影海报在20世纪90年代频频在海外拍卖场上亮相,并吸引了无数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在全球旧电影海报收藏领域的权威努尔曼德上世纪90年代初卖出的首批海报中,有一款为电影《蒂梵尼的早餐》设计的海报,画面精美细致,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国外很多“奥黛丽·赫本”的影迷。
赫本的电影海报在1985年售价只有15美元。
如今已涨至平均1000美元一张。
赫本早期的经典电影海报,如《罗马假日》的市场价,是赫本其他电影海报市场价的10倍以上③。
二、电影海报的风格
电影海报从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今天,并未脱离影片本身而独立存在,它是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并逐步成熟起来的。
19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没有大型的摄影加工器材,手绘海报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
这时候的海报风格以写实居多,所刻画的内容多是演员的形象,表达直接,亲切自然。
20世纪80年代是电影在使用和发展特技效果的突飞猛进的十年。
特技效果是80年代一些比较大的制作获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关键性元素。
电影制片厂选择逐步放弃过去的海报标准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的“迷你”海报,它可以是一种任意规格的小海报,这样它可以方便地张贴在任何地方。
20世纪80年代是电影腾飞的时代,海报艺术开始回归到真正的艺术道路上来,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茶馆》、《第二次握手》等。
90年代是激情勃发的年代,电影产量很高,但由于娱乐媒体多元化,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无足轻重。
电脑三维海报以其巨大的优势成为电影的主要宣传工具,手绘电影海报渐渐淡出了影院和人们的视野。
20世纪90年代,电影合成技术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风格上也和影片本身格调有更加贴切的呼应,艺术性较以往大有提高。
现在大多导演都认为凭借自己的作品内容以及自身的名气就可保证上座率,很少有比较注重自己影片海报的导演。
其实电影海报作为电影产业的衍生物,是电影推介的重要手段和媒介。
陆川算是一个重视电影海报的导演。
他的作品的相关电影海报大多采用灰调子,如《南京!南京!》。
这部电影海报推出横版和竖版,且每一位主要都有一张海报宣传。
这样的海报设计宣传国内只有他一位,独特的海报也为电影上座率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
由此
可见,中国电影海报也和当代中国的电影事业一样,既需要吸收本国的文化精髓,也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而达到逐步完善自身的目的。
总之,电影海报随着电影的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纵观看来,电影海报从早期的手绘发展为印刷。
19世纪出现,20世纪30年代得到良好发展,20世纪60、70年代空前繁荣,现今电影海报必不可少。
从横向看来,电影海报在每个时期都有着每个时期的特点,海报的风格与当时电影的潮流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有着紧密的关系。
电影海报会在当今的艺术文化和潮流的践履中必将有更加勃兴的发展。
注释:
①邹加勉.海报大师五十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②沈泓.影戏百年电影藏品的收藏投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③沈泓.影戏百年电影藏品的收藏投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