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力学的基本原理学习钢筋“平法”
- 格式:docx
- 大小:117.22 KB
- 文档页数:8
钢筋平法识图的认识总结本学期了解一些关于平法识图的知识,并发现了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平法图解的了解学习,进一步知晓了建筑构件中一些钢筋的配置以及布置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建筑识图的知识。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这种所谓”平法"的表达方式,是将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法的制图规则,直接表示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
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表示方法。
学习平法图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进行分析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平法的真正内涵.平法制图适用于各种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柱、剪力墙、梁等构件的结构施工图.一、梁平法两种标注:1。
集中标注(1)梁编号:类型代号、序号、跨数、有无悬挑代号。
(2)梁截面尺寸。
当为等截面梁时, 用b×h表示;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
即为b×h1/h2。
(3)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值。
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要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加密区范围见相应抗震级别的标准构造详图. 如φ10@100/200(4),表示直径为10mm的Ⅰ级钢筋,加密区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间距为200mm,均为四肢箍.2、原位标注(1)梁支座上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上方,且靠近支座。
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如:6φ25 4/2:上一排纵筋为4φ25, 下一排纵筋为2φ25.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 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 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 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去不注.(2)梁下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下方,且靠近跨中。
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平法钢筋是指将钢筋按照一定的间隔嵌入混凝土构件中,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和抗裂性能。
平法钢筋的计算是构造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关于平法钢筋计算的总结。
一、平法钢筋计算的基本原理平法钢筋计算是通过确定钢筋的截面积和布置间距,以及结构的受力状态来确定钢筋的需求量。
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和设计要求,计算出所需的钢筋截面积,然后根据构件的尺寸和间距确定钢筋的布置数量。
二、平法钢筋计算的步骤1.确定混凝土构件的尺寸:包括构件的宽度、高度和长度等。
这些尺寸是计算平法钢筋的基础数据。
2.计算所需的钢筋截面积:根据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的受力性能,确定所需的钢筋截面积。
钢筋截面积的计算基于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和构件的设计要求。
3.确定钢筋的布置间距:根据构件的尺寸和受力分析,确定钢筋的布置间距。
布置间距要合理,既要满足受力要求,又要考虑施工性和经济性。
4.计算钢筋的需求数量:根据钢筋的截面积和布置间距,计算钢筋的需求数量。
需求数量要考虑施工的实际情况,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5.确定钢筋的型号和长度:根据需求数量和构件的尺寸,确定钢筋的型号和长度。
通常根据钢筋的直径和平均长度进行选择。
三、平法钢筋计算的注意事项1.布置间距要合理:布置间距要根据构件的尺寸和受力分析来确定,不能过密或过疏。
过密会导致钢筋的阻力增大,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施工质量;过疏则不能满足构件的受力要求。
2.钢筋截面积要满足设计要求:钢筋截面积要根据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和设计要求进行计算,不能低于要求的数值。
3.确保施工质量:平法钢筋布置要注意施工质量,钢筋要嵌入到混凝土构件中,每根钢筋都要固定牢固,防止脱落。
4.经济性考虑:平法钢筋计算要考虑经济性,即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经济的钢筋型号和布置间距,以降低成本。
四、平法钢筋计算的应用总之,平法钢筋计算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钢筋布置和计算,能够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和抗裂性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快速上手算钢筋—通过学习平法了解常见钢筋计算原理摘要:钢筋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在造价工作中具有相当大的工作量。
通过学习平法图集,了解构件中钢筋的组成和钢筋计算的原理,合理的对软件进行设置,对提高钢筋工程量计算的准确度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钢筋工程量计算平法图集11G101前言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造价是对这个项目的基本研究方向之一,也是评价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阶段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决策。
自从实行工程量清单以后,清单工程量的准确性对日后结算、审计影响非常大,要得到准确的造价,首先要对一个项目的工程数量进行精确的计算。
而在各个清单项目中,钢筋量的计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计算较为麻烦的。
钢筋量的计算由以往的粗略估计逐步发展到目前的逐根计算,计算工作的强度大大增加,如房建工程的钢筋计算工作往往占到整个工程量计算工作的50%甚至以上。
虽说目前出现了众多的算量软件,通过图形的输入,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但前提是要对软件的计算规则进行合理的设置,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实际上往往会出现可以操作软件,但对比结算结果时却有很大的差距的情况,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对钢筋的构成和计算原理了解不够,导致软件的计算规则设置不合理、漏算图纸中没有标注出来但实际发生了的钢筋量等情况,这样最后计算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
在算量软件飞速发展、计算效率不断提高的今天,若想更好的运用软件,对钢筋算法深入理解的作用远远大于手算练习。
下面就我个人对11G101系列图集的学习,对常见框架结构构件的钢筋计算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1框架柱1.1框架柱的平法标注柱在框架结构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用来支承上部结构并将荷载传至基础。
是整个结构中最基础的构件之一。
要准确计算柱中的钢筋,首先要了解柱中要计算哪些钢筋。
目前图纸常用的标注方式有截面注解和列表注解两种方式截面注解是对同一编号柱的界面进行放大,直接注解上柱的名称、截面尺寸、配筋数据、箍筋类型等,这种注解方式表达的信息比较形象。
钢筋平法计算简图及公式钢筋平法计算手册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一、“平法”基本原理“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
如(图1)(图1)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称直径(mm)不同根数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mm2)单根钢筋理论重量(kg/m) 123456789628.357851131421701982262550.2226.533.2661001331661992322652990.26850.31011512012523023524024530.3958.252.81061582112643173704234750.4321078.51572363143934715506287070.61712113.122633945256567879190410170.88814153.9308461615769923107712311385 1.21 16201.140260380410051206140716081809 1.58 18254.5509763101712721527178120362290220314.2628942125615701884219925132827 2.47注:表中直径d=8.2mm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仅适用于有纵肋的热处理钢筋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GB50010-2002注: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2、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3、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钢筋平法总结1. 引言钢筋平法是钢筋混凝土构造中一项重要的施工工艺。
它主要应用于板、墙、柱等构件的钢筋布置。
通过钢筋平法的施工,可以确保钢筋的正确布置和牢固连接,提高构件的抗弯、抗剪及抗震性能。
本文将总结钢筋平法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和掌握该施工技术,并在实际工程中正确应用。
2. 钢筋平法的基本原理钢筋平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和控制钢筋的几何位置和数量,使其在构件内合理、均匀地分布。
具体原理如下:•几何位置调整:通过调整钢筋横、纵向的位置,使其满足设计要求的覆盖层和间距要求。
钢筋平法要求钢筋在构件内的平行线之间保持垂直,以保证构件的受力性能。
•数量控制:钢筋平法还要求控制钢筋的数量,确保布置的钢筋满足设计要求的受力和承载能力。
3. 钢筋平法的施工方法钢筋平法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钢筋加工和预制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将钢筋进行加工和预制。
加工时要保证钢筋的尺寸和形状准确无误,并按照构件的要求进行标记,以便后续布置工作的进行。
3.2 模板安装和调整在施工现场,按照设计图纸和要求安装好相应的模板。
模板的安装应保证其位置准确、牢固可靠,并且满足施工的平整度和尺寸要求。
如果需要,可以进行模板的调整,以保证钢筋的平正布置。
3.3 钢筋布置在模板安装好后,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按照钢筋的布置计划进行钢筋的布置。
在布置过程中,要注意将钢筋与模板紧密接触,确保钢筋的平直和水平度。
3.4 固定和连接完成钢筋布置后,需要进行固定和连接。
固定可以使用钢筋扎带、铁丝等辅助材料,将钢筋牢固地固定在模板上。
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绑扎等方式,确保钢筋的连续性和牢固性。
3.5 检查和修正完成全部的钢筋布置后,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检查的内容包括钢筋的位置、数量、尺寸等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存在错位、交叉等问题。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确保钢筋平法的质量和效果。
4. 钢筋平法的注意事项在进行钢筋平法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图纸的解析:在施工之前,要认真研读施工图纸,理解设计要求和构件尺寸,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钢筋布置正确无误。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平法)专题讲座笔记作者:依然点击:872一、概述:1、平法的产生:国内传统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难以控制。
日本的结构图纸没有节点构造详图,节点构造详图由建筑公司(施工单位)进行二次设计,设计效率高、质量得以保证。
美国的结构设计只给出配筋面积,具体配筋方式由建筑公司搞。
据此中国传统的设计方法也必须改革。
2、平法的原理:设计流程:设计结构体系—〉结构分析(力学分析)—〉结构施工图设计。
结构设计是一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
现在由结构工程师完成创造性设计部分(创造性劳动),节点构造、节点外构造不是结构工程师的劳动成果,是抄的规范。
(注:节点构造是算不出来的,是由研究人员试验出来的。
)传统的单构件正投影表示方法将创造性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混在一起,节点内构造和节点外构造的设计属于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
基于此产生了结构标准化、构造标准化的思路,用数字化、符号化的表示方法即平面整体表示方法表示创造性设计。
平面整体设计方法,含表示方法和标准图两部分。
节点构造标准化后,施工公司的劳动量加大。
3、平法的应用:1991年9月份平法开始在山东应用于工程,开始推广平法。
构造图适合于所有的构件,平法一张图上都有,走哪看哪,非常方便。
平法推出后,有坚决支持、坚决反对、不表态三种人,后来将专利贡献给国家,成为国家标准。
平法是给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看的,提高了科技含量,不让非专业人员看懂,设计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
平法是结构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提高效率两倍以上,能够使中国结构界不合理的人员配置情况得到改善。
现在,3个建筑师配1个结构师。
二、柱平法:1、定义疑问:(1)嵌固部位是指地下室顶板处,地面以下的结构构造(含地下室部分)划归基础结构(待出图集)。
嵌固部位以下箍筋也划归到基础结构部位,不归本图集。
(2)柱钢筋总截面为柱截面面积b×h,梁钢筋总截面为梁有效截面面积b×h0,h0为梁高扣单排钢筋35mm、双排钢筋60mm后的数值。
从力学的基本原理学习钢筋“平法”
《力学》是学习钢筋“平法”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力学,才能理解平法为什么要那么做。
比方说梁的钢筋,为什么上部钢筋只能在梁跨中搭接?而下部钢筋就只能在支座旁边三分之一跨的长度范围内搭接?如果不知道原理,不多问一个“为什么”,就不能真正说“懂”。
下面我就举两个“力学在钢筋设计中的基本原理应用”的例子,希望读者指出不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希望大家“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原理反射理解到其他地方,培养在思考中学习的好习惯。
1.梁的上下部钢筋搭接位置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梁最基本的一种破坏时的情形。
一根梁,两端都有支座(等于在柱子上),我们在中间施加压力,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如果你知道答案是梁最终会断裂,那么,想想裂缝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很明显,梁的下部会最先出现裂缝。
力学实验证明,下部钢筋会断,上部钢筋会在中部被挤压成“灯笼”。
请看下面的力学示意图。
可以想象,假如梁的下部钢筋在跨中处搭接,结果会是怎么样?结果一定
是在跨中搭接,受到梁内部最大的拉力,当然容易断裂了!
可以引出《平法》中那些经验做法:
①梁上部要有支座负筋,并且通常伸入支座三分之一跨长
②梁的上部钢筋要在跨中搭接;下部钢筋要在支座两边三分之一跨长处搭接
③支座的两端往往需要箍筋加密(抗震加密)
2.锚固、搭接的力学原理
在理想情况下,钢筋当然是能不需要搭接最好,就像混凝土能最好一次性浇筑一样,一个整体总会比两个结合的内力要强。
但因为混凝土有水化热等等原因,并不能一次性把整栋大楼浇筑好;钢筋因为生产、运输等原因,并不能长到刚刚好的长度。
所以规范的市场里,钢筋一般是9米,或12米的规格。
这是从市场层面解释为什么要有搭接。
我们想想为什么需要锚固?把一个小木块架在墙上,或者用铁钉钉在墙上,结果是不同的吧?用铁钉当然比单纯架在墙上更能稳固木块,问题是:铁钉要多长才能做到固定木块,又不浪费呢?
力学上有专门的计算公式,需要根据钢筋的直径、表面粗糙程度、受力大小等,计算出锚固的长度。
简单说,该计算公式的原理就是找到一个
临界点:钢筋刚好拔出的那一瞬间,刚好断裂。
这样你可以明白为什么级别越高的钢筋它的锚固长度越大了吧?
搭接也是这个概念。
但有的人疑惑,为什么直径不一样的钢筋搭接,要用直径小的钢筋计算出的搭接长度呢?打个小小的比喻:一根粗绳子可以承
受100牛的拉力,而一根细绳子只能十牛,两根绑扎在一起,用力两边一拉,哪根先断呢?毫无疑问,细的会先断裂。
并且当施加的力
到十牛时,这个结合就已经被破坏。
所以采用 100牛的拉力的话,有90牛是浪费的。
钢筋搭接就是如此,搭接长度只要满足两钢筋被拉开的瞬间,细的钢筋刚好断裂就足以!
3.万能的内折角定律
所谓的内折角,我不文字解释,直接上图更形象
(如左图,钢筋在转角处弯折,这样的危险就如右图所示,当钢筋两端都有拉力时,角处是“尖锐又脆弱”的,很容易就被破坏了。
)
因此,无论在任何构件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允许内折角出现。
解决的办法就是钢筋一定要伸到底。
可以看到《平法》无时不刻在运用这个定律,如果你有一天看到没有伸到底就弯折的的钢筋,那么你一定要自信的站出来,对设计人员说这图纸出错了。
比如:
4.受力钢筋布置位置靠外定律
这个定律是相对于分布钢筋等构造钢筋说的。
打个比方说,一道剪力墙,是水平钢筋在外面,还是垂直钢筋呢?又比如板,长边和短边的钢筋。
哪个是在下面呢?是随便哪个靠外都可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个规律就是:哪种钢筋受力更大,它就更靠外。
比如说是独立基础的钢筋:长向钢筋在下,短向在上。
为什么是这样呢?请观察下图,在基础底面受到均匀土应力的情况下:
其受力结果如下图:
很明显,在上有柱子顶住中心,下有均匀的土应力情况下,独立基础是长边的弯曲更多!因此长边的受力更多。
所以将长边的钢筋放在下面,短边钢筋置于上面。
此时短边钢筋受力不多,基本等于分布钢筋的作用,起到固定长边钢筋,形成钢筋网的作用。
因此,回到前面疑问:剪力墙的钢筋是水平筋在外,还是垂直筋。
其实答案是不确定的。
因为剪力墙在不同的位置其受力情况不同(比如地下室剪力墙还受到土应力,而在地上不存在这种情况)。
从方便施工角度考虑的,即由外到内是:第一层,剪力墙水平钢筋;第二层,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和暗梁的箍筋(同层);第三层,暗梁的水平钢筋。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