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31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产业含义、分类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一.产业经济学含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等。
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第二章理论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定义及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以寡头和垄断为主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完全竞争:见课件帕累托最优状态:见课件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C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
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
导论产业和产业经济学重点:一、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二、为什么学习产业经济学?要不要学产业经济学?三、怎么学产业经济学?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一)产业的涵义概念比较:行业、部门、工业和企业1.行业(Trade or Profession or Industry),一般泛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
广义的行业,除了经济领域的各产业外,还包括那些非经济领域的部门,如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和宗教等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业也用来指职业(Profession)。
狭义的行业,如同英文(Trade)的涵义,主要指经济领域的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各个分支。
有时,行业又专指工业(Industry)的各部门。
经济学中的行业主要是指,一群具有类似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并提供在技术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或经营性的企业或机构。
划分行业的标准是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类性。
也就是说,如果行业被限定指经济领域的行业,那么其涵义大体与下述产业的概念相同。
2.部门(Sector or Department)(这里专指经济部门),这个概念在理论经济学中使用的也比较少。
有的学者认为,应用经济学中的部门概念是指具有相同再生产特征的个别经济活动的总和。
就其实质而言,部门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同一分工领域。
工业(Industry)部门指整个工业活动领域及其内部分工领域的总和。
部门内部由于分工呈层次性结构,较高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为“产业”(Sector),较低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部门”。
3.企业(Firm or Enterprise or Business)。
从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y Organization)的角度看,一组其产品具有紧密替代弹性的企业集合构成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行业或产业。
甚至在垄断状态下,企业就成为产业。
不过,严格来说企业从行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又同市场和产业相互区别。
4.产业(Estate or Property or Industry)对于“产业”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上是很不严格的。
产业经济学导论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行业的结构、发展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通过分析产业的内部结构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行业的竞争状况、市场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产业是指一组生产相似产品或提供相似服务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经济学通过研究行业内部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来揭示产业的规律和特点。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市场集中度、产业链、竞争战略等。
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少数企业所掌握的市场份额的程度。
市场集中度高意味着市场竞争程度低,参与者少,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价和控制力高。
反之,市场集中度低意味着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价和控制力低。
市场集中度的不同对于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产业链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各个环节的竞争力和利润分配情况,了解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竞争战略是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策略和行动。
研究竞争战略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优势,并通过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产业经济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揭示产业的规律和特点。
其中,比较静态分析、竞争分析和产业演化分析是产业经济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是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程度和利润率等指标的差异,来揭示产业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程度以及市场发展的趋势。
竞争分析是通过研究企业间的竞争策略、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等指标,来揭示企业间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通过竞争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间的竞争状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产业演化分析是通过研究产业的发展历程、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等因素,来揭示产业的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教案产业经济学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等核心概念。
3.分析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4.探讨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提升学生的产业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2.产业组织理论2.1市场结构2.2市场行为2.3市场绩效2.4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3.产业结构分析3.1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型3.2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3.3产业关联与产业链分析4.产业政策4.1产业政策的定义与分类4.2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3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5.产业竞争力5.1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5.2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5.3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证研究法:指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2.授课方式:每周2学时,共计16周3.课后作业:每章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共计5次4.期中考试:第8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5.期末考试:第16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2.期中考试成绩:30%3.期末考试成绩:40%教学资源:1.主教材:《产业经济学》(作者:待定)2.参考文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竞争力研究》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策文件、产业报告等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生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运行规律。
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学科门类:1.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等问题。
重点关注市场竞争、垄断和寡头市场等市场形态,以及企业战略、定价策略和产品创新等企业行为。
2.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研究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
探讨政府如何通过产业政策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3. 技术经济学(Technological Economics):研究技术创新对产业经济的影响。
关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企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的推动因素和机制。
4. 市场与行业分析(Market and Industry Analysis):研究特定市场和行业的运行情况和规律。
通过对市场需求、供给、价格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评估行业竞争状况、发展前景和政策调控需求。
5. 产业经济史(Industrial Economic History):研究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和经验教训。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和经济政策的考察,总结经验并为当前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6. 企业经济学(Business Economics):研究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决策和管理问题。
包括企业成本分析、企业投资决策、市场定价策略、企业战略规划等内容。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门类涵盖了产业组织、产业政策、技术经济学、市场与行业分析、产业经济史和企业经济学等方面。
这些学科门类共同构建了对产业经济体系中各个要素和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和解决实际产业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产业经济学分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分析产业结构、产业生命周期、产业集中度、产业竞争力等经济现象的学科。
通过对不同产业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产业发展的规律,并找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经济学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通过产业结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发展状况。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1.1 产业结构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指的是农、林、牧、渔业,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
1.2 产业结构的优化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减少低效产业的比重。
此外,还需加强产业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向高端、绿色、创新方向发展。
二、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业从成长、成熟到衰退的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的产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产业发展的趋势,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决策。
2.1 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产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初创阶段是指一个新产业进入市场,处于发展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是指产业迅速增长,市场竞争加剧;成熟阶段是指产业达到饱和状态,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衰退阶段是指产业逐渐减少,市场需求下降。
2.2 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和更新换代;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产业的发展方向;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