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2
2.对比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比较项目运输方式运费由高到低空运>公路>铁路>河运>海运运量由大到小海运>铁路>河运>公路>空运速度由快到慢空运>铁路>公路>海运>河运3.不同运输方式距离与运费的关系4.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线路的方法(1)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必须考虑它们的特点。
主要从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考虑:①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舒适度等方面考虑,远距离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乘轮船。
②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比较笨重的货物且运输距离长的,宜采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2)交通线路的选择①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和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管道)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线路,也是运输工具。
②合理航海线的确定:在世界主要的航海线中,要明确从某地到另一地点最短线路应经过的海峡、运河等,其中要重点关注经过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好望角等地的航线。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需求变化,促使交通运输布局变化(1)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
(2)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
2.区域内交通运输需求的差异,促使交通运输布局不同(1)城市的交通运输需求大,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
(2)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促使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应运而生。
3.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1.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1)经济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稀疏,质量较低。
(2)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密集,质量较高。
2.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减弱。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探究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考向1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河流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A项正确。
2.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弯曲,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C项正确。
考向2交通运输布局原则2018年9月24日,连接麦加和麦地那的“麦麦高铁”开始商业运行,两地的行车时间缩短至2小时,途经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年客运量将突破1 500万人次。
据此完成3~4题。
3.2019年,麦麦高铁客运量小于规划运输量,这说明交通运输建设遵循的原则是()A.依据运输需求B.发挥综合运输优势C.因地制宜D.适度超前答案D解析初期运输量小于规划运输量,说明交通运输建设应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D项正确.4.该高铁连接吉达国际机场,遵循的原则是()A.依据运输需求B.发挥综合运输优势C.因地制宜D.适度超前答案B解析高铁连接吉达国际机场,可实现高铁与机场的中转换乘,有利于发挥综合运输优势,故B项正确.探究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考向1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密度某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发现下图中甲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的分布密度远远小于乙区域。
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甲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分布密度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资源D.河流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甲区域海拔高,地处山区,地形起伏大,不利于交通建设,因而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分布密度小。
6.乙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密度大,主要原因是()A.平原广阔,方便建设B.资源丰富,工业发达C.人口稠密,城市众多D.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乙区域主要位于成都平原,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大,因而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密度大,故C 项正确.考向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线布局2018年6月底,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民间俗称北京“七环”)主路贯通,该线路环绕北京,连通承德、廊坊、固安、张家口等13个节点城市,将推动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形成新的格局。
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知识点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1~3题.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A.原木B.农产品C.工业品D.石材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设施陈旧B.运速太慢C.线路过密D.运输需求太小知识点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载铁路指行驶列车总重大、行驶大轴重货车或行车密度和运量特大的铁路,主要用于输送大宗原材料货物,是未来铁路的发展方向和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世界重载铁路运输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下图为澳大利亚西北部重载铁路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4~6题。
4.推测20世纪50年代世界重载铁路运输开始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化快速发展B.农业生产机械化C.城镇化快速发展D.人口流动规模化5.影响澳大利亚修建西北部重载铁路线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城市D.矿产6.目前世界上只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开通了重载铁路.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A.资源数量B.市场需求C.技术水平D.国土面积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根据下图及相关信息,回答第1题。
1.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②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③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④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展线指在山岭地带,当地面自然纵坡大于道路设计容许的最大纵坡时,为了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使线路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最终到达终点的铁路建设技术。
下图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1958年建设)关角山附近的展线群,自南山站起至察汗诺站共有5组展线,后来新关角隧道开通,关角展线群被取代。
据此完成2~3题.2.从南山站到察汗诺站修建展线的主要目的是()A.联系更多站点B.提高行驶速度C.延长线路长度D.降低线路坡度3.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期间,有专家提出可考虑开挖图中的新关角隧道,缩短铁路运行路程。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通关检测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高铁无轨站是一种公铁联运新模式,指在没有高铁线路经过的城市,设置具有购票、取票、候车、物流等功能的铁路站点,通过开通专线大巴与就近的高铁站无缝对接,实现公路与铁路“零距离”换乘,保证乘客的快捷出行。
高铁无轨站打通铁路服务群众“最后一千米”,进一步满足居民方便快捷乘高铁出行的需求。
目前我国广西、云南等省份的偏远山区县市已开通数十个高铁无轨站。
据此完成1—2题。
1.目前,我国高铁无轨站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的偏远山区县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②地形③人口密度④资源状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高铁无轨站选址最适宜( )A.利用现有汽车站,降低建设成本B.靠近城市中心,客流量大C.靠近高速路出口,方便乘客中转D.位于城市外缘,地价较低2018年11月22日,渝湘高速铁路重庆至黔江段开工建设,这条穿行于大山大河之间的“天路”可解决渝湘两地多年交通不便的问题。
读下面我国西南地区高铁线路分布图,完成3—4题。
3.渝湘高铁建设需克服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A.溶洞发育B.地形崎岖C.气象灾害多D.生态脆弱4.渝湘高速铁路建成后,将使湘渝两地( )A.旅游产业加速发展B.矿产资源加速外运C.就业困难得到解决D.信息联系更加畅通为保障列车正常运营,兰新高速铁路在局部路段采用了下面图1(开天窗隧道)或图2(铁路单侧筑墙)中的工程方案。
读图,完成5—6题。
5.两幅图中工程方案的共同作用是( )A.阻挡风沙B.阻挡泥石流C.防止野生动物进入D.防止无关人员进入6.图1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①通风②节约材料③美观④采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18年12月26日,全长307.9千米的济青高铁建成运营,济南至青岛1小时40分钟即可到达,青岛至此真正接入全国高铁网。
之前,济南到青岛的客运主要由济青客运专线承担,济南至青岛需2小时20分钟。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2.区域发展差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交通运输方式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4.“一带一路”倡议: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油气管道,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知识点2: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一、交通线建设的意义(1)对交通:①缓解交通运输压力;②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③合理布局交通线,完善交通网。
(2)对经济:①促进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快商品流通,促进沿线商业、旅游业发展;③加强区域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对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五、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2.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3.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交通运输布局:1、任务:区域的交通线、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引导。
2、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影响因素:(1)人文因素:经济水平、技术及装备条件及客、货流等因素。
(2)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
4、原则:(1)依据运输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交通运输的方式,交通线路和站点的选择、标准,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如:地方性公路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方便居民出行。
(2)适度超前:交通运输布局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如:设计标准和运输能力既要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积压和浪费,也要防止因标准过低,造成频繁改造的浪费(3)因地制宜:每种运输方式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如:我国长江沿线地区发挥水运优势,加强长江航线和沿江码头建设,而没有布局与长江平行的高速公路和铁路。
(4)尽量少占土地:交通线、站点布局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如:我国高速铁路在平原地区常采用高架的方式。
(5)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合理布局,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如: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了民航、高铁、磁悬浮、市区公交等多种方式的集中换乘,既实现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和协作,又实现了不同运输方式间转运的便捷。
(6)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线路,应以满足经济要求为主,适当考虑国防建设的要求;主要为国防服务的线路,应以考虑国防为主,适当考虑经济建设的要求。
如:我国修建的一些通往边疆的铁路和公路,主要考虑的是适应国防需要。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1)交通运输需求变化,促使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素养目标】1. 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2. 理解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3. 掌握交通运输需求、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4.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必备知识】一、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1.影响交通线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2.交通运输场站的区位因素【本节重点】1. 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交通线网、场站的组织;客流、货流的分配和引导。
2. 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交通运输布局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还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即因地制宜。
4. 交通运输布局既要符合当前交通运输实际,也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要适度超前。
5.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有: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平衡地区发展和适应国防需要等。
6.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是不断变化的。
7.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和优化。
8. 交通运输需求较小的地区,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交通运输需求较大的地区,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
9. 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10.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11. 交通运输的需求不仅关注单种运输方式的运速,更关注运输时效性。
12. 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能够提高衔接和转运效率,提高运输的时效性。
13. 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14. 区域交通运输需求的分布特点决定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15. 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交通线、站点密度稀疏,质量较低;区域经济发达,交通线、站点密度密集,质量较高。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2.区域发展促使交通运输需求增长,进而促进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3.区域发展使区域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交通运输布局的需求。
4.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交通运输布局主要包括、组织和客流、货流、两个方面内容。
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是实现区域运输的,以获得最大的和。
交通运输布局既要适应、的需要,也要立足于现有的和技术、装备等条件,还受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当前的,还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
因此,区域交通运输布局一般有:。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交通线路和站点的、以及。
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趋向。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较低、较小;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较高、较大。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中心,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布局重点关注城市。
从而使城市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的特点,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和率。
思考:1.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的高铁站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如果高铁站布局过密或过疏,会产生哪些问题?2.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的边缘为什么?区域交通运输需求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区域交通运输需求的特点也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的特点。
二、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交通线和场站属于,投资额但不能短时间直接收回投资,一般由组织建设。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因资金,交通线和场站的建设相对。
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且质量;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且质量。
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从而有足够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的限制大为减弱。
下图为“我国台湾岛铁路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1.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和目的(1)任务:区域交通线网、场站的组织,客流、□01货流的分配、引导。
02合理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03社会效益。
(2)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04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适应□05技术、装备等条件。
(2)现有的经济水平和□(3)地质、□06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
(4)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
07发展趋势。
(5)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3.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08运输需求。
(1)依据□(2)适度超前。
09因地制宜。
(3)□10土地。
(4)尽量少占□11综合运输优势。
(5)发挥□(6)其他: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4.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1)内容:新的交通线、站建设,原有交通线、站的改建、扩建或废弃,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以及适应运输□12专业化、快速化而建设的专用线、站等的改善。
(2)作用: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13完善、优化。
1.判断正误。
(1)交通运输布局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2)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交通运输的主要目的。
(×)2.京沪高铁桥梁长度约1 140千米,占正线长度的86.5%。
京沪高铁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主要原因是(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答案 B解析京沪高铁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沿线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可以节约耕地。
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变化?提示不是。
早期自然因素是主导因素,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已经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但自然因素仍然是重要因素。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需求量与交通运输布局2.区域发展差异与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2)城市与交通运输布局3.交通运输需求差异性与交通运输布局(1)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04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运输布局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05效率。
4.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布局06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 区域交通运输需求□1.判断正误。
(1)交通运输需求量大的地区,交通站点规模较大。
(√)(2)城市交通运输需求量大,新建铁路线应通过城市中心。
(×)2.北京南站是京沪高铁的起点,也是北京14号地铁线上的重要站点。
二者位置重合,主要原因是( )A.北京人口众多B.北京经济发达C.节约建设成本D.方便旅客换乘答案 D解析北京南站高铁站、地铁站位置重合,方便旅客换乘。
3.在武汉、重庆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提示与水运相比,高速公路运输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的经济联系。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1.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建设01资金紧张,交通线和场站的建设相对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因□2.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布局02稀疏,且质量较低。
(1)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2)经济较□03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04高。
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1)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05大为减弱。
(2)改变了山区传统□06盘山迂行的布局方式。
1.判断正误。
(1)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交通建设落后,应全面、快速地进行交通建设。
(×)(2)科技进步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2.过去,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现在,山区高速公路多修建桥梁和隧道。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B.展示良好形象C.交通运输需求量增大 D.提高运输效率答案 A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金实力雄厚,科技水平提高,克服自然障碍的能力提高,从而修建了大量的桥梁和隧道。
3.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网稠密,交通站点众多,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需求量大,因而交通网稠密,交通站点众多。
任务探究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
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至2015年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下图示意贵州省高速公路分布。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描述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
(2)分析贵州省高速公路每千米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的原因。
(3)说明贵州省规范高速公路网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成果展示] (1)线路分布比较均衡;交织形成网络;以贵阳为中心,构成方格放射式格局。
(2)山地多,平地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地质构造复杂;河网密布,多地下暗河;线路勘察困难,桥梁、洞涵里程长;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投资大,因此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
(3)充分考虑贵州交通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少占土地。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人文因素主要有城镇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社会因素、政策法规等。
现代交通运输布局,人文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而自然因素仍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2.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下图是某国环形特色公路,这条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垂直高度45 m,该公路限速为30 km/h。
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特色公路最可能出现在( )A.沙特阿拉伯B.日本C.荷兰D.孟加拉国(2)该环形公路的设计遵循的原则有( )①节省土地资源,保护沿线植被②使环形公路与周边连接的自然环境相协调③增加驾驶人员开车的趣味性和刺激性④减小线路坡度,保障行车安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科学思维交通线路布局的基本思路第(1)题,读图可知,采用双螺旋设计,目的是为了降低坡度,说明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沙特阿拉伯、荷兰和孟加拉国地势起伏小,且沙特阿拉伯境内沙漠广布。
第(2)题,该环形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可降低线路坡度,增加通车的安全性;采用架高的设计,可节约土地资源,保护沿线植被。
[答案] (1)B (2)D提升运用能力下图为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计划在甲城市和乙城市之间建设一条新的地方性公路。
图中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Ⅰ线 B.Ⅱ线 C.Ⅲ线 D.Ⅳ线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Ⅰ线连接的乡镇最多,交通需求量大,且沿线地形起伏小,工程难度小,故A项正确。
Ⅱ线和Ⅲ线,连接的乡镇少,且经过山区,排除B、C两项;Ⅳ线连接的乡镇少,且经过沼泽,排除D项。
2.选择该线路遵循的原则是( )A.节约耕地资源B.缩短线路长度C.因地制宜D.依据运输需求答案 D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应选择Ⅰ线,该线路沿线地形起伏小,连接的乡镇多,交通运输需求量大,故D项正确。
任务探究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济南和青岛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2018年12月26日,济青高速铁路竣工运营,使连接济南和青岛之间重要交通干线增至7条,分别是308国道、309国道、青银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胶济铁路、胶济客专和济青高速铁路。
青岛北站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客货特等站,为中国国家铁路网一级枢纽站,也是山东省最大的铁路枢纽站。
下图为山东省高速铁路网布局规划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描述山东高速铁路布局特点。
(2)连接济南和青岛的交通线路不断增多,试分析原因。
(3)说明青岛北站在客货换乘中的作用。
[成果展示] (1)高速铁路网密度大;连接山东所有重要城市;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高速铁路网;形成多个高速铁路枢纽站等。
(2)济南和青岛为山东两个核心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济南和青岛之间城市较多,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3)连接众多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市内公交和轨道交通及沿海港口;方便客货集散,客货周转量大;实现立体化交通,减少交叉运输,有利于保障交通安全。
1.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线路布局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站点布局下图为我国高铁不同乘车时间对应的车外时间占总出行时间比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据材料推断( )A.高铁出行乘车时间长B.高铁不适合短途出行C.高铁出行车外时间过长D.高铁站布局不合理(2)从城市发展和方便居民出行角度考虑,以下高铁站布局模式最合理的是( )A.孤岛型B.机场飞地型C.城市边缘型D.城市中心型科学思维交通布局合理性的判断第(1)题,据材料可知,乘车时间越短,车外时间占总出行时间的比重越高,说明高铁不适合短途出行。
第(2)题,孤岛型:高铁枢纽距离城市中心区太远,增加出行时间,不合理;机场飞地型:高铁枢纽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近,但不通过城市中心,既能便于出行,又不对城市交通和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较为合理;城市中心型和城市边缘型:高铁枢纽及高铁线距离城市中心太近,对城市交通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不合理。
[答案] (1)B (2)B提升运用能力济州岛位于韩国的西南海域,岛内公路四通八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岛内公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 B.地形 C.景点 D.河流答案 C解析根据图例,岛屿及附近旅游景点众多,公路连接了岛屿上众多景点,故影响岛内公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景点,C项正确。
2.岛内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位于(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 A解析济州岛旅游业发达,机场是联系岛内外的主要通道。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机场附近,来济州岛的游客要在甲地附近中转,故甲地为岛内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A项正确。
任务探究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港珠澳大桥全长55 km,主体工程长约29.6 km,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
截至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
2018年10月通车后,从珠海、澳门到香港原来3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45分钟。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意义深远。
下图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指出港珠澳大桥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
(2)分析港珠澳大桥中段以海底隧道代替桥梁的原因。
(3)分析工程宏大的港珠澳大桥得以实施的社会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