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六年级操作
- 格式:doc
- 大小:232.00 KB
- 文档页数:18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计划(大象版)一、情况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由三种类型的七个单元组成。
重点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春天的故事》属于“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是表达与交流的准备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和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常用形式和基本方法。
《变换的天气》、《玩具总动员》、《变废为宝》、《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像不像》五个单元是“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是本册的主体部分,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做中学”、“学中做”活动,培养表达、交流的方法,特别是不同的表达表达形式。
《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会》是“探究的探究”单元,也是这一册教材的总结单元。
这一单元通过“展示会”的呈现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个表达与交流的真实场面,在身临其境中,用小论文、小发明等不同的形式,通过观察、分析同龄人的典型探究案例和同班同学“做中学”活动的成果,通过剖析与反思一个学期的探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温故而知新,理解“表达与交流”是完整的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并尝试应用与以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具体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多样的栖息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多样的栖息地》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栖息地的概念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栖息地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栖息地的概念,了解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能分析生物与其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保护栖息地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栖息地的概念,了解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分析生物与其栖息地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保护栖息地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栖息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地方生活?它们的栖息地有什么特点?2.新课导入:介绍栖息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物与其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3.观察与分析: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生物的栖息地,分析它们的栖息地特点,并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这些环境的。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保护栖息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多样的栖息地1.栖息地概念2.生物与栖息地的关系3.保护栖息地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023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能量的转换》教案第一课时《有趣的碰碰球》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第一课时《有趣地鹏鹏球》。
主要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动能势能的转换现象,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动能、势能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并了解产生动能的原因是由于小球被举高产生势能,自由下落势能转换为动能。
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例子。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碰碰球实验提出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证明动能、势能的存在以及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分析动能、势能的相互转换现象。
【探究实践】:表现出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态度责任】: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例子。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碰碰球实验提出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
四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教师将为学生提供极大的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知。
五、说法教法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充分的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
【教学准备】:小黑板碰碰球课件六、教材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实验:把 A4纸蒙在纸杯口上,用皮筋把 A4纸绑紧。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通用5篇)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验教学规划1一、教材分析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试验有两个,其中,分组试验一个是:第四课《通电的线圈》,讨论线圈的特性。
二、学生分析六年级共有学生97人,这些学生不仅喜爱学习科学,而且特殊喜爱做试验,从上学期的试验状况看,大局部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展试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试验记录,并能进展自主试验。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
甚至不敢参加试验。
本学期还应当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三、试验目的1、教会学生正确的试验方法,体会试验的乐趣。
2、使学生有效地把握学问,主动探究新学问。
3、培育学生的力量,包括试验设计、操作、观看、记录和整理资料等力量。
4、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特殊是学问素养和智能素养。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观看核试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试验措施1、课前教师要充分预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试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洁的探究试验,制定试验规划,填写试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看和试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加观看和试验活动,从而获得学问,熬炼力量。
4、师生共同开拓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试验条件。
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验教学规划2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加强观看和试验,注意对学生进展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规划、观看、试验、搜集证据、表达沟通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学问,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育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二、目标措施1、加大试验教学力度伴随着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试验基地师训规划课题的开展,我校的试验教学也加大了力度,依据新的配备标准补充了仪器,保证了科学课的充分开展,在教学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切实把精力放在指导试验教学讨论上。
2、扎实开展试验教学《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育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育要真正作到面对全体,为每一个学生供应适合自身进展的学习时机。
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建筑物的结构01.教材分析《建筑物的结构》是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个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中的第一课(总第17课)。
本课在观察、认识常见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的基础上,围绕着探究典型物体的结构与力的关系,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推理出建筑物的结构与承受力之间的巧妙关系。
也使学生对自然界的奇美结构与仿生建筑有初步了解并产生兴趣。
02.教学目标1.能提出对古老建筑物长期存在原因的猜想。
2.能通过实验得出什么样的物体结构承受力大。
3.能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建筑物稳固的原因。
4.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
5.能对仿生建筑产生兴趣并大胆设计。
03.教学重难点探究结构与力之间的关系。
04.教学材料教师准备:1.演示教具:CA1课件(结构不同的世界著名古建筑图片、自然界中的奇美结构图片、仿生建筑图片等);对比实验演示模型(三角形、四边形)。
2.分组材料:学生实验“指导卡”;实验记录单;卡纸、A4白纸、长短小棒、橡皮筋、等重书本、胶带、等大纸盒、鸡蛋、鸡蛋壳、磁力笔,橡皮泥、剪刀、金属片等。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世界著名古建筑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2.调查仿生建筑。
05.教学过程一、课前铺垫,提出问题利用一课时提前谈话,视频引入赵州桥。
赵州桥是现存全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桥,它已经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诱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世界上还有许多建筑和赵州桥一样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而保存至今。
大家看,这些建筑你们认识吗?它们各是什么样的结构?(此时出示如:长城、泰姬陵、金字塔、雅典神庙、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世界著名建筑的图片,师生互动说出建筑物的名称和结构)师:这些建筑物都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了,经受过常年的风吹,水冲、地震、雷击等力的作用都没有倒塌,这说明它们都很稳固,很结实。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附赠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课制作电磁铁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2.知道电磁铁的组成部分,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教学过程:1.引入。
介绍科学家奥斯特。
2.学习新课。
、模仿奥斯特的发现问:奥斯特的发现是什么呢?猜一猜?从而知道了奥斯特的猜想可能是: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力可能是横向的。
二、制作电磁铁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1.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的磁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3.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导线、电池、铁钉规格四、探究实践磁力大小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六、全文总结板书设计:1. 制作电磁铁教学后记:第2课电磁铁的磁力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教学重难点: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匝数有关系。
教学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一、游戏二、学生游戏,评选优胜者。
三、讲述:1、讲述:为什么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多,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少。
说明什么?2、师生小结:实验说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三、认识电磁铁的应用学生汇报查找结果:(电磁起重机、电铃、电话等)教学后记:第3课电磁铁的磁极教学目标:1、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2、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是可以改变的。
3、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改变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认识电磁铁的性质。
、演示实验: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
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二、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汇报结果:(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
(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
6、师生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
(板书有两极)三、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电流方向教学后记:第4课生活中的电磁铁教学目标:了解电磁继电器和电磁阀车门、磁浮列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精品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年级)教学用书全........................................科教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生物与环境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8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第4课蚯蚓的选择-----------------------------------------------------------------------------------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第7课改变生态瓶-----------------------------------------------------------------------------------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光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第4课光的反射--------------------------------------------------------------------------------------第5课光与热-----------------------------------------------------------------------------------------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运动和力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第2课用橡皮筋作动力----------------------------------------------------------------------------第3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第6课滑动与滚动----------------------------------------------------------------------------------第7课运动与设计----------------------------------------------------------------------------------第8课设计小赛车----------------------------------------------------------------------------------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导语】时间飞逝,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个挑战,让我们⼀起来写⼀份教学计划吧。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们⼀齐探究,实施真正好处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学科学,爱科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培养学⽣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学⽣的科学⽂化素质。
⼆、学习⽬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科学的思维⽅法,努⼒发展学⽣解决问题的潜⼒,使学⽣们在⽇常⽣活中亲近科学、运⽤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常⽣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为习惯和⽣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法,让学⽣亲⾝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学习运⽤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潜⼒、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的解释,学习建⽴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4、培养学⽣利⽤书籍、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持续和发展学⽣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欲,构成⼤胆细⼼、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亲近⾃然、欣赏⾃然、珍爱⽣命的意识,⽤⼼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构成⼈与⾃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意见,合理的表达⾃⼰的见解。
三、学⽣状况分析: 1、透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多数学⽣对科学课产⽣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潜⼒,他们对周围世界产⽣了强烈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乐于动⼿,善于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1、组装带有开关的串联电路(于龙言整理)实验目的:认识简单电路实验材料:用电器2个(小电珠及电珠座);开关1个;电池一节;电池夹一个;导线至少3条。
实验步骤:(1)将小电珠装入电珠座。
(拧的时候注意松紧度,太松易接触不良,太紧则易坏)(2)用导线将2个电珠座,电池夹,打开的开关依次首尾相连。
(如图)L1 L2(3)检查无误后将电池放入电池夹。
(4)闭合开关,发现两个小电珠都亮了。
(5)断开开关,两个小电珠同时熄灭。
(6)拧下小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小电珠L2,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1也不亮。
分析数据及现象:通过闭合开关,小电珠都亮;断开开关,两个小电珠同时熄灭,我们发现开关控制着整个电路的通断。
而拧下小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小电珠L2,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1也不亮。
我们发现各个用电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用电器毁坏,整个电路就不通了。
实验结论:(1)串联电路是将整个电路串在一起,(包括用电器、导线、开关、电源)(2)串联电路的特点:A电流只有一条通路B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C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2、实验题目是:组装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姜红玉整理)实验目的:认识并联电路实验器材有:电池2节(一节也可以)、开关3个、电珠2个、导线若干实验过程:首先,我要组装的是具有一个总开关的并联电路,将电池安装到电池盒中,正极、负极分别连接上导线,在导线一端安装一个开关(注意,这个开关要断开)在开关的另一端连接两根导线,两根导线分别连接两个小电珠,再用一根导线将两个小电珠连接起来,最后,将电池另一端的导线连接到两个灯泡的导线连接处。
当开关闭合两个灯泡都亮,当开关断开,两个灯泡都灭。
当其中一个灯泡出现故障(同时,动手操作,将其中一个灯泡的电路断开)另一个灯泡依旧亮着。
这就是由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的并联电路。
另外,若想,用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可以在开关与电珠中间分别接入两个开关,这个装置相当于家里的总阀门与分开关的关系,总开关控制着所有的用电器,分开关控制着与着相连接的用电器,以上就是我组装的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并联电路的优点:每个用电器都可独立完成工作,其中的一个用电器出现故障不影响另一个用电器工作。
并联电路的缺点:各处电流加起来才等于总电流,由此可见,并联电路中电流消耗大。
以上就是我的实验操作,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以防考官提问(并联:各支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各支路电压相等)注意:应该适当板书,可以把如下的两幅图画在黑板上,在总结实验时可以按照黑板讲解。
实验题目:自制待测物体装置,检验物体的导电性能(薛芳整理)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不同,我们如何正确做到安全用电。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夹、导线、小电珠、待测物体装置、电建、铁片、铜片、纸片、塑料片实验步骤:1、首先组装一个检验待测物体导电性能实验装置。
将电池放入电池夹内,电建打开,从电池的正极开始,用导线依次连接小电珠、待测物体装置、铁片、电建。
2、用铁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亮了,说明铁片容易导电。
然后切断电流,取下铁片。
3、用铜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亮了,说明铜片容易导电。
然后切断电流,取下铜片。
4、用纸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不亮,说明纸片不容易导电。
然后切断电流,取下纸片5、用塑料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不亮,说明塑料片不容易导电。
然后切断电流,取下塑料片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不同,像铁片、铜片等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反之,像纸片、塑料片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整理仪器,实验完毕。
实验注意事项:1、做这个实验,实验前一定将电键打开,再用待测物体接通电路,然后闭合电键。
2、导体与绝缘体在概念表述上要用“容易”或“不容易”,千万不能用“能”或“不能”导电,因为这两种概念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导电的物体。
4、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季士立整理)实验一:5、用杠杆演示仪演示杠杆的作用(英大鹏整理)实验一:【实验目的】验证杠杆省力、方便的作用。
【实验器材】杠杆及支架,50克钩码若干,弹簧秤,铁丝挂钩(或细线),格尺。
【实验步骤】(1)如图(a)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三个钩码。
在b处用弹簧秤向下将杠杆拉住,可以看到弹簧秤的示数约1牛顿。
如果在c处用弹簧秤向下将杠杆拉住,则弹簧秤的示数只约0.5牛顿。
如图(b)所示,如果在杠杆上与a同侧的d处用弹簧秤向上拉住杠杆,则弹簧秤的示数约0.7牛顿。
实验表明,无论动力作用在杠杆何处,只要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动力总小于阻力。
所以,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2)如图(a)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二个钩码,在b处用弹簧秤向下拉住杠杆,可以看到弹簧秤的示数约2牛顿。
如果用弹簧秤在a的同侧c处向上拉住杠杆,如图(b)所示,则弹簧秤的示数约4牛顿。
用弹簧秤把杠杆缓缓拉高水平位置(如图中虚线所示),可以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较小距离可使阻力作用点移过较大距离。
实验表明,无论动力作用在杠杆的何处,只要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动力必定大于阻力。
所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
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3)如图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几个钩码,在与O等距离的另一侧b处也悬挂相同质量的钩码,可以看到杠杆恰好是水平平衡状态。
实验表明,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
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
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
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注意事项:1.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先要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发现杠杆左端下倾,应将左侧螺母向右__(填)移动或将右侧螺母向_右_(填)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向右移动的方法是向里侧转动螺母。
2.选择的弹簧秤的最大量程≥最大阻力×最大阻力臂。
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
实验二:杠杆作用的实验【实验目的】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
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1)传递力的作用;(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
【实验器材】杠杆尺两把(把杠杆尺均分为十二格,在每个刻度处打一个孔)、直尺、测力计、钩码、铁丝钩。
【实验步骤】(1)把支架的钉子从两根杠杆尺的第6孔位(孔位从左往右数)处穿过,让该处作为支点,使两根杠杆尺保持水平。
后面的杠杆尺不动,作为对照物,在前面的杠杆尺上悬挂重物和测力计。
(2)在杠杆尺第1孔位处,用铁丝钩悬挂一个50克重的钩码;把测力计钩挂在杠杆尺的第11孔位处,手握测力计,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钩码)向上撬起。
找出杠杆尺上的重点、支点和力点。
(挂钩码的第1孔位为重点,中间第6孔位为支点,挂测力计的第11孔位为力点。
)(3)通过测力计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和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约在50克左右,说明这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用直尺测量重点上升的距离和力点下降的距离,可知上升、下降的距离大致相等,说明这时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4)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5、4、3、2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重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力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小,即越省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大,即越费距离。
(5)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7、8、9、10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力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重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大,即越费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小,即越省距离。
【实验结论】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
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
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实验三:杠杆作用的实验【实验目的】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
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1)传递力的作用;(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些作用,最好选用重一点的物体,让学生亲自用杠杆去撬或抬,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尺、测力计进行一些定量的实验。
【实验器材】装满学习用具的书包、长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为8~10份,画出等分线)、椅子。
【实验步骤】(1)把木棍的中间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挂上重物———书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压,能把书包撬起。
引导学生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重点。
(2)在力点处用力向下压,力就通过杠杆传递到杠杆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
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的作用,还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点向重点靠近,支点每向前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重点越近(即支点距离力点越远),越省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长,即越费距离。
(4)使支点向力点靠近,支点每向后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力点越近(即支点距离重点越远),越费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短,即越省距离。
【实验结论】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
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
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实验四、杠杆的作用实验【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在右边5厘米的地方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在右边20厘米的地方挂一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实验现象】杠杆尺平衡【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就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简易杠杆实验装置的制作在没有课本上杠杆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可用轻质木条或刻度尺做杠杆,把它支放在三棱木块的棱上,也可用方木块压放在湿粘土(橡皮泥)上,以向上的棱边作为支放杠杆的棱边;用一些相同的硬币作为砝码(每枚硬币的平均质量可用天平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