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期的文学复古情结
- 格式:pdf
- 大小:257.32 KB
- 文档页数:4
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结论: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近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晚清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二)现代:现代性。
时间上的概念,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如对人的本质,人和自然、人和历史的关系等的探寻);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
(文学的艺术性质)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
(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一)历史分期及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作家作品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五、主要参考教材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原因)1、“人”的发现2、西方观念的影响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卢梭的忏悔思想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尼采对传统思想的反叛3、社会变革的促进1)文学活动和报刊创办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近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中国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揭示出了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以及新的文学手法。
在这个过程中,近代中国文学实现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这种结合形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冲突与矛盾。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文学主题和文学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
一、文化背景近代中国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民族危机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困境,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且面临了极大的文化危机。
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立足之地,但是他们意识到了文化的力量,并开始在文学上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诠释和再现。
二、文学主题近代中国文学的主题主要涉及到了社会变革、人性的压抑和解放、个体与群体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变革的关注,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也体现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此外,文学作品中对个体和群体的反思也非常深刻,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如何在个人自由和国家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三、文学手法在文学手法上,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结合也表现得非常充分。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批新的文学流派和文学手法。
例如,鲁迅在文学的创作中,将俄国现代主义和中国文学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此外,现代诗歌和白话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创造性地推动传统文学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新的变革和挑战。
总之,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与矛盾。
无论是文化背景、文学主题还是文学手法,都表现出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近代文学史要点(问答填充+鉴赏题参考)1、中国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有哪些?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2、中国近代文学史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分期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分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原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八十年的文学史,我们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
在考察文学本身的发展时,也全面考察各种文学不同的发展情况,从文学思潮的嬗变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不平衡的状态中,找出某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所代表的整个文学发展的方向,从而确定文学史的分期。
3、中国近代文学过渡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
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例如诗歌的变革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崇尚个性、注重抒发的艺术主张。
在感情表达上,更接近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了刷新。
诗歌形体上也发生了变革。
再如小说,由于翻译小说的熏陶,已触及对科学技术的描写,开始接受世界物质文明的成果,并开始学习西洋小说的作法。
在文学体裁上,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
在语言运用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使用文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报章体”语言、方言及白话。
(2)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代表封建旧文化的文艺派别,如桐城派和宋诗派,与代表进步文化潮流,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他们之间表现出激烈的抗争。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中国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体裁、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1. 文学自由的回归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文学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文学创作缺乏自由度。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环境逐渐自由开放,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探索和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学自由的回归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实主义的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成为了作家们关注和揭示的重要题材。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复兴,作家们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创作描绘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3. 个体意识的觉醒改革开放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存在和价值。
4. 文化多元的呈现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面貌。
作家们注重挖掘和展示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回顾历史,探索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
作家们开始融入国际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从文学自由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复兴,从个体意识的觉醒到文化多元的呈现,再到全球化的趋势,每一步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也展示了作家们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创作努力和追求。
近代文学国学知识点总结近代文学国学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近代文学和国学两部分的知识点。
近代文学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文学创作,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这些知识点包括思想、艺术、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近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近代文学的重要事件,这是一场以反对旧有文学体制和探索新的文学形式为特征的文学变革运动。
在新文学运动中,作家们提出了“文学革命”,旨在改变旧有的文学写作形式和文学思想观念。
新文学运动是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是新文学运动的成果之一,它主张诗歌应具有现代性和前卫性,不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限制,提倡对诗歌形式、语言和内容的全新创作。
现代派诗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背景。
五四运动的爆发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激发了作家们的反传统、反封建的思想和创作热情,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鲁迅文学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5. 新文学作家新文学运动催生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家,这些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积极探索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对近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6. 文学思潮近代文学中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例如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等。
这些文学思潮各具特色,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7.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总结。
二、国学知识点总结1. 国学的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它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20世纪初,随着文学观念的变迁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文学观念逐渐被挑战和颠覆,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也在这一时期初创并得以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旧有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新的思潮和观念开始涌现。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锋文人开始质疑传统文学观念的局限性和陈旧性,他们试图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人们对文学的新需求。
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开始进入中国,一些文学大师追求西方文学的创新思想,将其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这些变革和冲击,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学科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和颠覆,20世纪初文学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一些文学理论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学观念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胡适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了“白话文学”的概念,主张用白话文来写作,突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生活。
一些文学家开始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词、赋、曲等形式,而是开拓出长篇小说、散文随笔等新的文学类型,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些变革和创新,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也使得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传统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规定和标准,使得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鲜为人知,而一些不合规范的作品却备受推崇。
随着文学观念的变革,一些长期被忽视的作品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他们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的价值和地位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艺复兴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和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和转型。
文学也是如此,不断演化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潮和文艺复兴。
民国时期的文学思潮民国时期,中国遭受过战争、政治动荡和文化冲击,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文学思潮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1. 心灵寻求:文学中出现了很多关于人的心灵层面的探索和追求。
诸如“心灵寻求”、“悲哀与幸福”、“宿命论”等等,这使中华民族的文学在内心上更加深刻和丰富。
而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宗教和信仰的文艺作品,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关注。
2. 个性成为主流:民国时期,个性美被赋予了极大的价值。
这样的价值观在文化领域也得到了体现。
文学作品不再刻板和归一化,而是开始突出人的个性和表达形式,尤其是在诗歌方面。
作家和诗人们追求个性和独立思想,在文学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话语。
3. 优秀的文学传统:民国时期,虽然受到较大的挑战和冲击,但是中国文学传统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底蕴和影响力。
许多文学作品中,既有对传统的创新和突破,也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家如鲁迅、钱钟书、席慕容等,对文学传统的挖掘和重新审视,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复兴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艺复兴思潮在欧洲爆发以来,文艺复兴运动已然成为众所皆知的文化现象。
文艺复兴的主要含义是回归到古代文艺的风格和风貌。
而到了20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起来。
以文艺复兴思潮的观念为主导,中国文化在民国时期经历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变革。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一次浩大的变革。
而文艺复兴运动,则将这些变革和创新都融入到文学、艺术以及戏剧等等领域。
在文学上,文艺复兴运动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以古为鉴:在中国文学中,自古为鉴、古为抑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古风【内容提要】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期,由“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语言论”和“工具论”合构成社会主义文学观念体系;第二个时期,是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发展期,出现了“生产论”、“主体论”、“活动论”、“审美论”和“人学论”等新的文学观念。
我国当代文学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演变,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促进或者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一些问题被遮蔽了。
诸如,是谁的文学观念?是哪种“文学”的观念?只能有一种文学观念吗?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复杂多变的文学绝不是只有一种文学观念,而是应该有多种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的多少是衡量文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文学观念愈“多”,表明文学生态愈好,文学就愈繁荣;否则就相反。
所以,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由“一”到“多”的演变,是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理论和批评进步的表现。
【关键词】文学观念/文学发展/观念主体/观念客体/变与不变/一与多一问题的提出文学观念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内涵:从广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泛指人们对于一切文学问题的看法,诸如文学本质观念、文学特征观念、文学创作观念、文学体裁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等;从狭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特指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看法,换句话说即是文学本质观念。
所以,从前者看,文学观念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学理论问题的所有方面;从后者看,文学观念问题就只能是文学本质问题。
这既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
因为,它不仅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在上文两个定义中,“文学观念”的主体“人们”,是指一切对于文学问题有看法的人,诸如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美学家等。
近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近代文学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
这一时期从作家身份、文学观念到文学载体、接受对象都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显示出与此前封建时代文学明显不同的特色。
大体说来,可以1894年中日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变异尚小,后期则变异突出.向现代新文学过渡的痕迹日益明显。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中日甲午战争为近代前期。
这一时期诗词文创作流派纷呈,新旧交错。
在传统的文坛上,宋诗派兴起,常州词派继续发展,桐城派在努力扩大其影响领域后出现湘乡派。
这些文学流派在新的形势下,虽然都有一定的变化和成就,但总体说来,思想基础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其诗文表现出反对封建文化的激进色彩,随着其被镇压而未能发生重要影响。
本时期成就显著,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化,并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异军突起的一些经世派作家,他们改变了文坛旧貌,翻开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魏源、王韬等是其代表,龚自珍尤为其中的佼佼者。
近代前期的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一派是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
这一时期的戏曲则是雅部衰落,花部兴起,特别是京剧开始成为有广泛影响的一个剧种。
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到“五四”运动爆发是近代后期。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维新与革命斗争的武器,因此激起文学领域中的广泛革命,涌现了以黄遵宪、梁启超、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
最引人注目的是“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取得的成果,使诗文创作面貌一新,将近代诗文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并为“五四”新文学革命准备了某些条件。
本时期旧的诗文流派虽然仍在文坛上继续活动,但在充满近代精神的文学比照之下,愈显得黯然失色。
近代后期成为中国小说戏曲转型嬗替的重要时期。
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因其向民众启蒙最为得力,被推为文学的最上乘,占据了中心地位。
新小说以其干预现实的思想锋芒而震撼文坛,出现了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四大名著:《宵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与历史叙事近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和历史叙事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一、时间观的多元性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社会变革的加速和现代化的推进,时间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家们开始关注时间的流逝和时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他们通过描写角色的成长、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展现了时间对人性和社会的塑造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对时间的尊重和珍视。
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强调时间的有限性和宝贵性,呼吁人们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他们通过对时间的思考和感悟,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历史叙事的多样性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方面,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再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他们以小说、散文、戏剧等形式,通过个人命运的折射,反映了大时代的浩荡和风云。
这种历史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经典著作的再创作,以及对传统文化符号和象征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历史叙事方式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广泛的意义。
三、时间观与历史叙事的关系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时间观和历史叙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时间观对历史叙事起到了引导和塑造的作用。
作家们对时间的思考和感悟,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的叙述方式和角度。
他们通过对时间的把握和描绘,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真实和有血有肉。
同时,历史叙事也对时间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再现,使得时间观具体化、具象化。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时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20世纪初,中国正值民国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观念发生深刻变迁的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也开始初创,这一时期的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密不可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革命,更是文化上的革命。
新文化运动使得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文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出现了对文学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这一时期,有理论家开始提出文学观之的变迁,呼吁创新文学观念,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开始初创。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学观之变迁的一部分。
在过去,古代文学学科并不是以独立的学科存在,而是作为文学史的研究领域,或者是和古代文学同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
20世纪初期,随着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文学学科开始初创出独立的学科范畴,对古代文学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密不可分,这种变迁和初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变迁和初创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中国文学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了一场积极的变革。
这种变迁和初创提高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水平,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种变迁和初创拓宽了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使得古代文学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并不是独立而孤立的存在。
相反,这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初创,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文学历程与文学观念文学历程与文学观念是一个涉及文学发展、文学流派、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综合概念。
文学历程关注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而文学观念则涉及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创作手法的认识。
以下是关于文学历程与文学观念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远古至中世纪末期的文学形式,包括史诗、神话、悲剧、喜剧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以古希腊文学理论为基础,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史诗的叙事性和戏剧的表现性。
2.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观念开始发生变革。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关注个体情感。
代表作品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等。
3.17-18世纪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强调理性、道德教化和民族特色。
重要文学流派有法国古典主义、英国现实主义等。
代表作品有莫里哀的喜剧、笛福的小说等。
4.19世纪文学:19世纪是文学观念迅速发展的时期。
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个性解放,现实主义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象征主义则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和意象。
代表作品有雪莱的诗歌、巴尔扎克的小说、普希金的诗歌等。
5.20世纪文学:20世纪文学观念多元化,出现了现代主义、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艺术创新,突破传统文学形式;荒诞派强调人生无意义,反映人类精神困境;魔幻现实主义则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展现拉丁美洲文化特色。
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小说、贝克特的戏剧、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等。
6.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历程悠久,古代文学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为代表。
文学观念强调道统、文以载道等,注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
近现代文学受到西方文学影响,出现白话文运动、新文学等,代表作品有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等。
7.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基本问题,如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手法等。
主要分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三个领域。
文学批评关注作品的价值判断,文学史梳理文学发展脉络,文学理论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
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期的文学复古情结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期的文学复古情结文学复古已成为国人的一种审美情结。
即使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文学观念变革期,进化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文学研究的先锋人物梁启超?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等对往古的审美风习仍隐隐含有一种眷恋。
梁?刘?章三位因着意于进化论和政治事功,对文学复古的倾向有刻意隐藏的痕迹,王国维却脱身于功利之外,因而能对文学复古进行深度审视。
复古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常演不衰的剧目,这种复古虽可理解为对政治上恢复古制的回应,但更应当视为文学的一种自律行为。
刘绍瑾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复古意识,他说:复古主义者在批判近今?近代奇技百出?竞新弄巧的文化风习和刻意为文?饣豆饣丁破碎的创作机制背后,表达出一定深度的终极人文关心和审美追求①,复古已成为国人的一种审美情结。
即使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文学观念变革期,进化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文学研究的先锋人物对往古的审美风习仍隐隐含有一种眷恋。
本文即以梁启超?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为代表,透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一梁启超对文学观念的改造可以说是最力的,但他早年对文学一类并不怎么看重,认为诗文是小道,不能令其溺志(?万木草堂小学学记?)②。
及至东渡日本,对政治小说发生了兴趣,引起了他文学观念的突转。
他所创办的?清议报?即连载政治小说,?译印政治小说序?亦大谈政治小说之功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议论,一寄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
③?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更力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谓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④。
显而易见,梁启超对小说的推崇全在于小说的政治功用。
虽然他不否认小说感人至深等文学本身的特点,但小说文学上的特点最后要归结到改良群治的政治事功上,舍此那么不可与言小说。
就彼时的社会形势而言,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他的这种行为都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