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首
- 格式:docx
- 大小:132.70 KB
- 文档页数:18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口腔组织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掌握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提高口腔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常见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2.建立正确的口腔疾病认识和诊断思路,提高临床实践能力;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腔医学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口腔疾病概述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概念、疾病分类、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内容。
2. 口腔黏膜病变主要介绍口腔黏膜病变的分类、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3. 口腔肿瘤介绍口腔常见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4. 口腔牙周病介绍牙周病的分类、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5. 口腔唾液腺疾病介绍唾液腺疾病的分类、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6. 口腔颌骨病变介绍口腔颌骨病变的分类、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7. 口腔神经性疾病介绍口腔神经性疾病的分类、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临床实习、小组讨论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临床实习是本课程的重点,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到临床治疗中,了解真实的病情和治疗过程,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核方式:考试、临床操作、小组讨论等;2.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3.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由教师确定。
六、总结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掌握口腔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该课程主要介绍牙齿、牙周、口腔黏膜、唾液腺等口腔组织的正常和病理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腔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教学目标1.掌握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2.熟练掌握牙齿、牙周、口腔黏膜、唾液腺等常见口腔组织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内容理论教学1.口腔组织病理学介绍•口腔组织的分类和结构•病理变化的分类和特征•影响病理变化的因素2.牙齿病理学•牙齿结构及其发育过程•牙齿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牙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3.牙周病理学•牙周结构及其功能•牙周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4.口腔黏膜病理学•口腔黏膜结构及功能•口腔黏膜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口腔黏膜疾病的预防和治疗5.口腔软组织病理学•唾液腺结构及其功能•唾液腺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唾液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实验教学1.牙齿病理学实验•龋齿标本制作和观察•牙周病标本制作及其观察和诊断•牙齿裂折模拟实验2.口腔黏膜病理学实验•口腔黏膜标本制作及其观察和诊断•口腔黏膜切片制作及其观察和诊断论文写作1.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文献,并撰写一篇1500字的综述论文。
2.提交论文之前需要学生先进行学术道德和文献检索的辅导。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使用PPT、黑板等教学工具进行课程讲解。
2.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真实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病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病理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评估1.期中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进行考核。
2.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成绩。
3.论文评估: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4.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笔记等。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 学会识别和分析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4. 能够运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1.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定义和范围研究方法和手段2. 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黏膜3. 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龋病牙周病口腔癌4.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临床应用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5. 实验操作和病例分析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正常结构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2. 示教法:展示病理切片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 实践操作:学生自行观察病理切片,进行病例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病理切片观察:评估学生对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病例分析和写作能力。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科书。
2. 病理切片:各种口腔疾病的病理切片。
3. 图片和视频:展示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4. 显微镜:用于观察病理切片。
5. 病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堂理论课和16堂实践课。
2. 进度安排: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课时)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4课时)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8课时)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临床应用(4课时)实验操作和病例分析(8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临床应用2. 教学难点: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实验操作和病例分析八、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籍。
组织设计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首教案题目: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会正确收集、保存和处理口腔组织标本;3.掌握常见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准;4.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a.口腔组织标本的获取和处理方法;b.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c.组织标本的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方法。
2.常见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准a.口腔肿瘤的病理特征和分类;b.口腔炎症和感染的病理变化;c.口腔溃疡和变色性病变的病理特征。
3.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技巧a.标本取材和保存;b.组织切片和染色;c.组织切片的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PowerPoint演示和视频展示等形式,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准。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包括组织标本的获取和处理、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等。
3.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问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加深对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口腔病例或病理切片的观察,引起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的兴趣,预热教学氛围。
2.理论授课:a.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常见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准。
3.实验操作:a.组织标本的获取和处理:学生在实验室中观察和收集不同类型的口腔组织标本,并进行正确的保存和处理。
b.组织切片和染色:学生使用显微切片仪将组织标本制备成薄片并进行选择性染色。
c.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学生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分析其病理变化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
4.讨论和互动:a.学生小组内和大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组织病理变化。
b.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澄清和深化学生的疑问,加深对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案第一章:口腔组织病理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发展与重要性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1.2 教学内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口腔组织病理学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与发展教师讲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案例分析:口腔组织病理学在临床案例中的应用第二章:口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2.1 教学目标掌握口腔主要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口腔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口腔组织的正常变化2.2 教学内容口腔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神经与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功能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口腔各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图谱分析:口腔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图谱解析小组讨论:口腔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正常变化第三章:口腔疾病的病理机制3.1 教学目标理解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机制掌握口腔疾病的发展过程认识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3.2 教学内容细菌性口腔疾病的病理机制病毒性口腔疾病的病理机制自身免疫性口腔疾病的病理机制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口腔疾病的病理机制案例分析: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小组讨论: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第四章:口腔疾病的临床病理学诊断4.1 教学目标掌握口腔疾病的临床病理学诊断方法理解口腔病理学的实验室技术与诊断流程认识口腔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2 教学内容口腔病理学的实验室技术口腔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流程口腔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口腔病理学的实验室技术与诊断流程实验演示:口腔病理学实验室技术的操作演示案例分析:口腔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第五章:口腔疾病的治疗与预后5.1 教学目标理解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掌握口腔疾病的预后与转归认识口腔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5.2 教学内容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口腔疾病的预后与转归口腔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与预后小组讨论:口腔疾病的预防与保健措施案例分析:口腔疾病的治疗案例与预后评估第六章:口腔黏膜疾病6.1 教学目标掌握口腔黏膜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了解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认识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策略6.2 教学内容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口腔黏膜良性肿瘤及癌变的病理特征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特征6.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口腔黏膜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病理切片观察:口腔黏膜疾病的病理切片小组讨论: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第七章:牙体及牙周疾病7.1 教学目标理解牙体及牙周常见疾病的病理机制掌握牙体及牙周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了解牙体及牙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策略7.2 教学内容牙体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分类牙周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分类牙体及牙周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教师讲解:牙体及牙周疾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病理切片观察:牙体及牙周疾病的病理切片小组讨论:牙体及牙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第八章:口腔颌面部疾病8.1 教学目标掌握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了解口腔颌面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认识口腔颌面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策略8.2 教学内容口腔颌面部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及癌变的病理特征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特征8.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病理切片观察: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病理切片小组讨论: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第九章:口腔颌面部创伤9.1 教学目标理解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掌握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了解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治疗与修复策略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治疗与修复方法9.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案例分析:口腔颌面部创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小组讨论:口腔颌面部创伤的预防及修复方法第十章: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及应用培养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际操作能力10.2 教学内容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的案例分析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的实践操作10.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案例分析: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的案例解析实践操作: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的实际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解析: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是教学的基础,对发展历程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的背景知识。
教案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授课教师孙宏晨所在单位口腔医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第二次课口腔颌面部发育授课对象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提问上节课的内容本节内容一、舌的发育与发育异常结合模式图讲述侧舌隆突、奇结节、联合突的形成时间、分化与联合过程及在舌与甲状腺形成中的作用;根据舌的运动功能,引出舌是肌性器官和味觉器官,阐述舌的肌肉、神经、乳头和味蕾等组织结构的形成过程与舌发育异常形成的胚胎学背景。
二、涎腺的发育与调控结合典型图片讲述上皮蕾、上皮条索、上皮分枝、腺小叶形成、前期导管形成与细胞分化等涎腺发育的基本过程与调控机制;各涎腺形成的部位和时间差异;特别指出涎腺发育与颈淋巴组织发育之间的关系及病理学意义。
三、口腔黏膜的发育口腔黏膜上皮、非角质形成细胞、纤维与血管发育的时间与基本过程;各部位黏膜形成的特点及机制。
10分钟17分钟17分钟17分钟四、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与调控第一鳃弓软骨在下颌骨发育中的作用及形成的组织。
下颌骨形成的始基、发育时间、膜内骨化过程与各方向的生长。
上颌骨形成时间、骨化中心、膜内骨化过程与各方向的生长。
关节腔、滑膜腔、关节盘、关节窝与髁状突的出现时间、分化与生长过程。
上皮与间充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下颌3个功能区与信号分子在颌骨发育中的调控。
25分钟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舌、涎腺、口腔黏膜发育与颌骨及关节发育的全过程;2.熟悉舌的发育畸形发生的胚胎学背景;4分钟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涎腺、口腔黏膜、颌骨与颞下颌关节的发育教学难点: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发育与生长教学手段PowerPoint参考资料于世凤主编口腔组织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James K主编佐佐木崇寿译口腔组织发生学Essentials of Or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课后小结学生在课上十分认真,但由于本学期开始时课程安排较多,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不够。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
教案首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
年级专业: 2006级口腔本科
主讲教师:刘婷姣
职称学位:副教授博士
教研室:口腔基础教研室
2008--2009学年第1学期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首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页。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 1 次课2006年8 月30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 2 次课2006年9 月6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 3 次课2006年9月13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4次课06年9月20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5次课2006年9月27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 6 次课2006年10 月11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7 次课2006年10 月18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第8次课2006年10月25 日。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案章节一:口腔组织病理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1.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口腔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讨论法:讨论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发展简史的理解。
章节二:口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1. 掌握口腔各种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 了解口腔组织正常状态下的特点。
3. 掌握口腔组织的发生和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1. 口腔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 口腔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3. 口腔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4. 口腔组织的正常状态特点。
5. 口腔组织的发生和发育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口腔各种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 图片展示法:展示口腔组织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口腔组织的正常状态特点和发生发育过程。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口腔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掌握。
2. 图片识别:评估学生对口腔组织图片的识别能力。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口腔组织的正常状态特点和发生发育过程的理解。
章节三:口腔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教学目标:1. 了解口腔疾病的常见病因。
2. 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
3. 了解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
教学内容:1. 口腔疾病的常见病因。
2. 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
3. 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口腔疾病的常见病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研究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研究口腔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为了提高口腔医学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理解和诊断能力,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
2. 能够对口腔组织标本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分析,掌握常见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特征。
3. 培养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病理诊断。
二、教学内容1. 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牙齿结构、牙周组织、黏膜组织等。
2. 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常见口腔疾病的病理特征及其发病机制。
3. 口腔组织标本的处理和分析:对口腔组织标本的取材和固定方法进行介绍,教授口腔病理标本的切片制备和染色方法。
4. 病理诊断能力的培养:通过病例讨论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口腔疾病的病理诊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前沿讲座:邀请口腔组织病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前沿讲座,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2. 病例分析:教师提供真实的口腔病理病例,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锻炼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中进行口腔组织标本的取材、固定、切片和染色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分组讨论和展示。
四、教学评价1.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和讨论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对口腔病理病例进行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可以提高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理解和诊断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践操作的参与度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使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更加实用和有效。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研究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病理学阅片能力和临床诊断水平,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
本教学方案将有效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方案如下:一、教学内容的设置1. 口腔组织病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口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与组织学基础知识、常见口腔病变等。
2. 口腔病理学疾病分类与病机:包括牙周病理、颌骨病理、牙源性病理、口腔粘膜病理等。
重点介绍与口腔疾病相关的组织学变化、病因和发病机制。
3. 口腔病变的临床病理对照:通过临床与病理的对照,让学生学会诊断和预测口腔疾病的展望。
4. 组织病理学阅片讲解:选取典型的口腔病理切片,通过讲解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诊断口腔病理。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讲授口腔病变的分类、病理变化等内容。
2. 案例讨论:选取一些典型的口腔病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3. 临床观摩:将学生带往临床科室,观摩真实的临床病例,与医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组织病理的实验室操作,包括切片染色、镜检等,熟悉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技术和方法。
5. 病例报告:要求学生针对口腔疾病的病例进行报告,展示他们通过阅片和观察掌握的病理诊断方法。
1. 课堂测验:每个章节的学习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了解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评估:设立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操作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细致程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理论基础的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并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