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第30课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92.doc
- 格式:doc
- 大小:13.33 KB
- 文档页数:3
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内容】力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教学分析】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
(课前独立完成)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二、预习检查: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三、文本研读: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四、迁移阅读: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
【作业布置】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颂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第二课时】一、导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
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书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
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思想:高三阶段的选修教材教学,应力争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高三现阶段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流程:学程一.课前预习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
(课前独立完成)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学程二:预习检查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学程三:文本研读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学程四:迁移阅读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
学程五:布置作业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颂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
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走近作者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相关背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八月,已经退休的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逝世,终年66岁。
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闻讯后写下了这篇祭文。
王安石与欧阳修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
早在庆历四年(1044),通过友人曾巩的介绍,王安石与欧阳修建立了诗文之交。
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诗文十分欣赏,并为他推荐延誉。
王安石对欧阳修也非常崇敬,以他作为自己的表率。
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欧阳修时正出知青州。
长期的宦海浮沉,使欧阳修意志趋向消极;同时,由于对改革内容和方法等的理解不同,欧阳修对新法没有表示赞同。
熙宁三年(1070),他在青州上疏反对推行青苗法,并指出了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次年,他便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直至逝世。
综观欧、王两人交游始末,基本上是义兼师友,以致清人全祖望称王安石为“庐陵门人”(《增补宋元学案》卷九十八)。
文意感知本文高度概括了欧阳修一生的经历,称颂了他的道德品质、学术文章和气概节操,表达了王安石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维导图一、古今异义1.苟能如此..足矣古义:像这样今义:指示代词,这样2.世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顾念后事..古义:死后皇位继承之事今义:以后的事情二、一词多义1.期①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期待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预定的时间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穿一周年丧服的人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注定2.故①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因此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老的,旧的,原来的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故意④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缘故3.虽①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虽然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纵使4.以①以.其公议之是非因为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认为,以为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列传》)使用④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凭借,倚仗5.望①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盼望,期望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极目远看③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韩非子》)埋怨,怨恨6.与①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和,跟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给予,授予③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④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翟方进传》)赞许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①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指官位的提升和下降②虽屯邅困踬..遭受摧折③且犹为涕.泣而歔欷流泪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其出.处进退出任官职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然天下之无贤.不肖贤能的人四、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
第30课祭欧阳文忠公文欧阳修与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曾有知遇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曾巩在1044年开始向欧阳修推荐这位叫王安石的才子,而他们第一次见面却是在十几年后的1055年。
1069年,王安石被特拔为参知政事,1070年升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
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存在抵牾。
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时人韩琦、范镇、曾巩、苏轼、苏辙等都有祭文,而以王安石写的这篇为最:感情最真挚,评论最公允,概括最全面。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自宋天圣、明道以来,欧阳公以风节负天下重望”。
早年王安石就对友人曾巩诉说过“非欧公无足以知我”的感慨。
“至和二年(1055),欧公始见安石,自是书牍往来与见之章奏者,爱叹称誉,无有伦比。
”自此,二人结下“知己之交”(上引均见《王荆公年谱考略》)。
后来,在革新变法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又确有过抵牾。
鉴于这样的背景,王安石为欧公所写的这篇祭文,没有像苏轼的《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那样,更多着墨于自己与故者相遇相知的私人情意,而是正面赞颂欧公的文章、学问、道德、品行,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与缅怀。
全文以议论张本,辅以简洁的叙述,却能将“欧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节、其坎坷困顿,与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后临风想望之情,无不具见于其中”(同上引)。
读来仍是感人至深。
作为一位标领一世风骚的文豪,一位品行为人们仰慕的名臣,一位与自己有过“知己”之情的长者和挚交,欧阳修溘然长逝,王安石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然而,祭文却偏偏迂回起笔,似有意慰藉故者的亡灵,似开导劝解众人的痛心,又似消释自己的哀情,凭空谈了一番“何须悲痛”的“道理”。
浩瀚的宇宙间,“天理”渺茫莫测;万般事物,尽人力以达到尚不可预想,何况还要顺应“天理”,又怎能推测揣度呢?在这样一种难以把握的人生过程中,只有欧公这样的杰出者,才能以一生的功绩,达到“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祭欧阳文忠公文[宋]王安石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
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的侄子赵曙为皇子。
②指顾:手指目视,比喻迅速。
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致:实现B.窜斥流.离流:放逐C.不居.而去居:居功D.而其谁与归.归:回去【解析】归:归依。
【答案】 D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不能容于.远近B.以.其公议之是非以.其无礼于晋C.且.犹为涕泣而歔欷三军既惑且.疑D.而其.谁与归吾其.还也【解析】A项,于:介词,在/被。
B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C项,且:表示递进关系,况且/表示并列关系,又。
D项,其: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比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学问的把握程度。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关怀到我们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1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行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学问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谈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坎坷;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行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行复见,而其谁与归!「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侄子赵曙为皇子。
②指顾:手指眼看,形容动作极其快速。
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22.王安石,字,号半山;文题中“文忠”是的谥号。
(2分)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蕴含患病贬谪之意的一项是(2分)()A.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坎坷B.窜斥流离,而终不行掩者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24.对文末“而其谁与归”一句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抒发自己内心的苦痛与迷茫。
B.赞颂逝者高远的追求与归宿。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
走近作者
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
相关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八月,已经退休的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逝世,终年66岁。
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闻讯后写下了这篇祭文。
王安石与欧阳修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
早在庆历四年(1044),通过友人曾巩的介绍,王安石与欧阳修建立了诗文之交。
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诗文十分欣赏,并为他推荐延誉。
王安石对欧阳修也非常崇敬,以他作为自己的表率。
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欧阳修时正出知青州。
长期的宦海浮沉,使欧阳修意志趋向消极;同时,由于对改革内容和方法等的理解不同,欧阳修对新法没有表示赞同。
熙宁三年(1070),他在青州上疏反对推行青苗法,并指出了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次年,他便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直至逝世。
综观欧、王两人交游始末,基本上是义兼师友,以致清人全祖望称王安石为“庐陵门人”(《增补宋元学案》卷九十八)。
文意感知
本文高度概括了欧阳修一生的经历,称颂了他的道德品质、学术文章和气概节操,表达了王安石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维导图
一、古今异义
1.苟能如此足矣
古义:像这样
今义:指示代词,这样
2.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顾念后事
古义:死后皇位继承之事
今义:以后的事情
二、一词多义
1.期
2.故
3.虽
4.以
5.望
6.与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指官位的提升和下降
②虽屯邅困踬遭受摧折
③且犹为涕泣而歔欷流泪
2.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其出处进退出任官职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贤能的人
四、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
(正常语序应为“惟公生于当时有闻”)
(2)遂显于世。
(正常语序应为“遂于世显”)
2.宾语前置句
(1)而亦又何悲?(“何悲”应为“悲何”)
(2)而其谁与归!(“谁与”应为“与谁”)
3.定语后置句
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作为一篇祭文,为什么作者一开篇就强调“亦又何悲”?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对欧阳修怎样的感情?
明确:强调“亦又何悲”,是为了突出欧阳修一生的杰出功绩和无人能及的“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生最高境界。
作为一位标领一世风骚的文豪,一位品行为人们仰慕的名臣,一位与自己有过“知己”之情的长者和挚交,欧阳修溘然长逝,王安石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文章正是这种感情的表达。
2.文中用四个比喻来概括欧阳修一生学术文章的四个特点,找出这四个句子,说说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比喻句表现特点
浩如江河之停蓄积累之丰厚
烂如日星之光辉文章之精彩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文章语言的优美飘逸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文辞雄浑有力
3.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去理性冷静地写祭文了?
明确:作者并不是真的脱开“悲”字,而是大哀无声,大哭无泪。
就可以从以下两处文字中明显地体会出来:
(1)[原文]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通过种种人物对欧阳修的崇仰怀念,终于汇成“不能不悲”之情。
(2)[原文]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不能忘情,难以复见吾谁与归?内心的巨大悲痛由开始的“亦又何悲”到此时的决堤而出,一泻千里,更足以证明开始的“亦又何悲”是强作豁达超脱,是强压悲痛,是曲笔迂回,是大悲失声。
写法鉴赏
1.迂回起笔,感人至深
作者没有更多着墨于自己与故者相遇相知的私人情意,而是正面赞颂欧阳公的文章、学问、道德、品行,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与缅怀。
全文以议论张本,辅以简洁的叙述,却能将“欧
阳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节、其坎坷困顿,与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后临风想望之情,无不具见于其中”(《王荆公年谱考略》)。
读来感人至深。
2.文章辞采纷呈,用词精当
如形容欧阳公“器质”“智识”“学术”分别用“深厚”“高远”“精微”等形容词,非常精到,不可移易。
善于比喻也使此篇祭文顿然生色。
如形容欧阳修文章风格,一连用了四个精彩的比喻,将“豪健俊伟,怪巧瑰琦”的文风一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
讲究排偶、一韵到底的语言艺术使得这篇祭文富有气势,充沛淋漓,极尽哀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欧阳修的仰慕之情。
素材挖掘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欧阳修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修无钱买书,则向人家借书抄诵,偶见韩愈残卷,便爱不释手,心仪韩愈古文,为他后来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埋下了种子。
尽管他勤奋好学,他还是三试而中第,从此步入仕途。
其间虽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但最终还是以三朝元老、太子少师较高身份退休,结庐颍州西湖之滨,可谓是功成名就后的自然隐退,实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
王安石与欧阳修晚年政见不合,但在欧阳公死后所撰《祭欧阳文忠公文》中,也高度赞扬了欧阳公的人生境界,云:“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所有这些评价绝非虚言,实际上概括了欧阳公所能达到的崇高人生境界,即儒家所倡导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境界,体现着穷独达兼的人生哲学。
[应用角度]
“穷独达兼”的人生哲学深深地影响了封建时代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甚至转化为知识分子一种较普遍的人格心理和文化心态,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奋斗。
不过,历史上真正能够将为官为人统一起来而实现人生“三不朽”理想的人微乎其微,欧阳修似乎是个例外。
撇开欧阳公身上固有的封建因素,仅从其把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与人格独立、心理平衡相结合的人生价值观上看,还是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欧阳修之所以还能吸引当下有良知的文化人的重要内因。
本材料可应用于与“人格”“勤奋”“谦虚”“举贤”“立功、立言、立德”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