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2006
- 格式:doc
- 大小:835.50 KB
- 文档页数:4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案》的通知⽂号:环办[2008]28号颁布⽇期:2008-03-06执⾏⽇期:2008-03-06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各省、⾃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按照党的⼗七⼤关于建设⽣态⽂明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为重点解决危害⼈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国家环境保护“⼗⼀五”规划》中关于饮⽤⽔安全保障⽬标的实现,我局决定开展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以下简称调查及评估⼯作)。
这是继《全国城市饮⽤⽔⽔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作之后,开展的⼀次范围更加⼴泛、内容更加丰富、时间更为紧迫、技术要求更为严格的基础性⼯作,将为各地经济社会⼜好⼜快发展提供全⾯准确的⽔源地基础环境信息,也是2008年度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明确任务。
为做好本次调查与评估⼯作,我局组织技术牵头单位(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编制了《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案》(详见附件),并经专家审核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
各地应根据实际⼯作需要,加强领导与协调,明确本地区技术牵头单位,积极配合总局环境规划院做好辖区内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作,并努⼒争取同级财政配套资⾦⽀持。
我局将采取调度与检查相结合的⽅式进⾏督促指导,并于每季度将调查及评估⼯作进展情况予以通报。
特此通知。
附件: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案⼆○○⼋年三⽉六⽇附件:全国饮⽤⽔⽔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作⽅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1⽉第1章项⽬背景1.1 我国饮⽤⽔⽔源地环境保护进展《国家环境保护“⼗⼀五”规划》(国发〔2007〕37 号)明确要求,围绕实现“⼗⼀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标,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城乡⼈民饮⽔安全作为⾸要任务。
2006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661个县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集中式饮⽤⽔⽔源地环境基础状况的调查评估⼯作,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讨论稿)》。
湖北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湖北省城市供水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规定,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规范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本划分方案。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划分范围包括湖北省范围内的县城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全省拟规划建设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根据其水源地属性参照本方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水源地保护区水质执行标准(一)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要求。
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的Ⅱ类标准,且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应满足该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
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的Ⅲ类标准,并保证流入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
地表水饮用水源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流入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二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
(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要求。
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水质各项指标不得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的Ⅲ类标准。
三、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管理规定(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二)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三)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2.14•【字号】鄂政发[2007]14号•【施行日期】2007.0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意见(鄂政发〔2007〕14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任务,科学编制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全面解决1609.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006年150万人;2007年、2008年各300万人,优先解决高氟水地区70万人和血吸虫病疫区27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400万人,其中优先解决苦咸水地区10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459.6万人,将饮用水污染严重问题“销号”。
各地要按照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统筹安排、讲求实效的原则,科学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将任务进一步具体化,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年度、乡镇、村组和具体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衔接,并于2007年3月底前报请同级政府批准。
各地要充分考虑地域特点、人口聚居、水源、水质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工程建设形式,走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以镇带村的路子。
在城镇周边和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平原地区,要依托城镇现有自来水厂延伸管网或兴建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中心水厂,供水到户,发展农村自来水;在丘陵地区,可利用水库等现有水源工程进行水质净化处理或采取联村联户建深井高塔、高位水池等工程模式;在人口居住较分散的山区等地,可采取多户一井、一户一井,或引山泉、集蓄雨水、建池建窖等形式,兴建简易小型自来水工程。
附件:《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二○○六年五月目 录1.总论 (1)1.1.工作背景 (1)1.2.规划原则 (2)1.3.规划编制依据 (2)1.4.规划范围与目标 (3)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4)2.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 (5)2.1.基本要求 (5)2.2.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 (6)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8)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 (9)2.5.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10)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 (10)3.1.基本要求 (10)3.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11)3.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价 (13)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控制 (14)4.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14)4.2.不达标水源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14)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4)5.1.基本要求 (14)5.2.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5)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16)6.1.基本要求 (16)6.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16)6.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18)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19)6.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19)6.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0)6.7.规划投资—效益评估 (21)6.8.规划实施保障 (21)7.典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1.重庆市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2.大理市湖泊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3.深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筛选技术示范 (23)7.4.沈阳市浑河地表—地下复合型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技术示范 (23)8.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24)8.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研究 (24)8.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研究 (25)8.3.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26)9.工作成果提交 (26)9.1.地市级规划成果 (27)9.2.省级规划成果 (27)9.3.国家级规划成果 (27)1.总 论1.1.工作背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
规划2023-11-14CATALOGUE目录•引言•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策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监管体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投资与效益•结论与展望01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保障饮用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威胁到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背景与意义规划目标通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划任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规划目标与任务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全国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地。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三年。
0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03跨界水源地跨界水源地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水源共享地,可能存在管理协调和污染治理难题。
水源地分布与特点0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国约80%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在城市和工业区周边,这些地区的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02农村水源地农村水源地分布广泛,但水质监测和管理相对薄弱,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
1水质现状与问题23全国90%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二、三类标准,但部分水源地存在总硬度、硝酸盐、铁等超标现象。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水源地在雨季受到洪水冲刷,导致水质下降,同时冬季枯水期水量不足也会影响水质。
季节性污染部分水源地存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影响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
生态破坏规划措施针对以上污染源,需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管理、推进污染源治理、提高水质监测能力等。
《武汉市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规定(送审稿)》编制说明一、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所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党中央、国务院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定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和首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座谈会上也强调“要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强对城乡污染源的监控,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提出,要“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新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提出了的新的规定和要求。
第一,2008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将“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单独列为一章,提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监管、保护等规定和要求。
第二,国家环保部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对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等作出了新的规定。
第三,2007年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该规范在扩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技术划分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适当增加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范围。
前言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水利工作一定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
为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水利部于2005年7月部署在全国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规划编制。
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8月又下发了《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强调“各地区要根据规划编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并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任务书》,编制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一是通过饮水安全问题的普查,摸清饮水不安全的人口数量、饮用水质状况和地区分布,查清我国城市水源地饮水安全的现状;二是合理确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安全建设方案,统筹水源地综合治理;三是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对策以及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为此,水利部强调要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认真做好城市饮用水安全的调查评价和未来城市饮水安全需求分析,找准城市饮用水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合理确定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建设和综合治理方案;三是城市水源地安全规划要与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结合;四是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措施。
按照水利部下发的《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我省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分两个阶段:一是2005年12月15日前完成全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
二是2006年3月30日前完成全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安全建设工程规划。
目前第一阶段的调查基础工作与安全评价已基本完成,正在配合参与全国成果的协调汇总。
为了推进第二阶段我省各市、县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安全建设工程规划,我院编写了《湖北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安全建设工程规划技术大纲实施细则》,经省水利厅审查后下发,作为我省各市、县开展工作的技术依据。
一、确定规划目标与工程任务(一)规划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认真调查、摸清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市、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建设、水源保护、水源涵养、监控设施、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具体方案,提出重大水源工程、保护工程和水源涵养工程列入“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水源不足、水污染、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薄弱、应急能力低等诸多问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和安全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二阶段各市、县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安全建设工程规划》的基本结构和编制程序框架见图1,规划要点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一。
(二)规划指导文件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
2、水规总院、水科院《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任务书》2005年7月。
3、水利部办公厅《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办规计[2005]120号)。
4、矫勇副部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精心组织编制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2005年7月27日。
5、水规总院、水科院等《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技术大纲》2005年8月。
6、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水资源[2004]316号)7、环保总局、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科学技术部《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4]59号)。
8、国家环保局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
9、水规总院《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细则》2005年10月。
10、水规总院《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细则》2005年10月(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县城及县级以上城市(除农村饮水安全规划范围之外的所有城镇)。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是指向城市提供饮用水水源的水域及其相关的陆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类型的水源地。
我省重点城市是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襄樊市、十堰市、荆州市、荆门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州、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等16座20万人口以上的地级市或省直管市。
(四)规划水平年2004年为现状水平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五)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近期(2010年):基本解决建制市和问题突出的其他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问题。
提出新水源建设方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完善的管理保护制度、良好的生态屏障、监测体系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影响水源地安全的区域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大幅减少进入水源地水域的泥沙,初步恢复水源涵养能力:水质达到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功能标准,水量和供水保证率满足供水目标要求。
远期(2020年):全面解决所有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问题。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重要城市应急水源储备水平显著提高。
水源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全面恢复和保障水源涵养能力。
进一步提高供水保证率,城市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满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饮水安全的要求。
2、具体阶段目标各城市在饮水安全评价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2020年基本解决城市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长期目标,分别提出“十一五”、2020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目标,具体说明各规划水平年增加供水量、解决饮用水不安全的供水人口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指标。
(六)规划原则1、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确保饮水安全是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主要目标,要统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制订工程规划方案要立足于水量、水质兼顾,充分考虑水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统筹供水水源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统筹供水发展和污水处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
水源污染是城市饮水安全的最大隐患,要标本兼治、控制河湖点源和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城市水系,推进污染水体的修复。
要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和监管区,以及大中型湖泊滨湖带保护区和重要湿地保护区建设,有效控制河湖污染。
2、节流优先,治污为本“节水减污、中水回用”是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解决城市水质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的重要举措。
城市饮水安全规划要与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保护与治污同步。
3、因地制宜,着眼未来因地制宜建设水源工程。
要根据各市县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选择水源工程的类型、规模及标准。
既要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
要依托现有的水源,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源地综合治理,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对己有水源工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且恢复困难的城市,重新建设水源工程;对暂时还能满足用水需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饮用水水量保证率偏低的城市,应扩建水源工程,尤其要考虑改变水源单一的供水结构,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程度。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第一阶段全面调查与评价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各市县自然地理、水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规划协调与衔接,按照轻重缓急、水源类型等分期、分类进行规划。
突出重点,制定分步实施安排,优先解决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问题突出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
5、加强法制,有效保护“保护优先、开发有序”。
完备的法制体系是实现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各市县要结合国家和省有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法规,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活动,确保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完善体制,强化管理。
要着力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供水保障应急的机制,提高城市水资源管理和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七)城市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各市县要进一步分析第一阶段所提出的城市现有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的调查和评价成果,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污染源),评价危害,确定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建设和综合治理防护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这是制定工程规划方案的依据,应着力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收集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开展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方案,以及在水源型湖泊、水库汇流区开展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工程建设已有的规划研究成果;2、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城市饮水安全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及其效果评价;3、城市建设在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有无违规开发,是否还存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向城市水体排放的情况;4、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是否还存在企业排污口、餐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网箱与围网养鱼、水域岸线无序开发的情况,以及打算如何处置;5、沿江(河)城市港口码头、市政排污口对饮用水水源是否存在污染隐患;6、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的难点分析;7、现有执法监管能力评价;是否发生过水源污染突发事件,是如何处理的。
(八)城市需水量预测复核水源工程规划必须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现有水源地进行功能调整与优化配置,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2010年和2020年的城市需水量进行预测。
影响城市用水的因素很多,中长期预测很难做到准确。
为给水源工程规划提供依据,除要求按《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细则》进行城市饮用水需水量预测外,同时对工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和其它用水的需水量进行复核修正。
工业用水量按单位产值耗水量乘以相应水平年的增加值计算。
单位产值工业耗水量和工业增加值应收集有关部门的最新成果。
生态需水量按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的方法复核。
其它用水量可按占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之和的百分数计算,例如管网漏水量可按10%~15%计,消防用水可按1%计。
(九)审定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安全涉及人民健康,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水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确定水源地保护目标、任务、责任和措施,是本次规划的核心。
因此,应将第一阶段提出的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报请省人民政府进行审定。
在划定城市饮用水水源区保护区以后,要及时开展水源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进一步明确水源污染防治重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十)制订现有水源地功能调整与优化配置方案本次规划不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城市供水规划,而是要解决城市水源地的安全建设和综合治理,主要是进一步界定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范围,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