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畲族镇团委简介柳城畲族镇地处武义南部山区,是浙江省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9
风吹十里荷花香“莲”通湿地生态路作者:***来源:《浙江林业》2023年第12期浙江武义十里荷花省级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地处瓯江上游,位于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南部。
公园范围主要包括武义柳城畲族镇区南部的荷花物种园、宣平溪(古堰坝、东溪桥至三港电站水库段)、前湾村及江下村沿河宣莲种植田、三港电站水库及周边林地等区域。
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85公顷,其中各类湿地面积74.21公顷,湿地率40.11%。
湿地公园以宣莲种质资源及原产地“山水林田湖草”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蔚为壮观的十里荷花、底蕴深厚的宣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畲族风情为特色,充分利用湿地公园及其所在区域优越的生态优势、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厚重的地域文化,打造生态系统健康、湿地景观优美、文化意蕴浓郁、宣教体系完备、整体形象突出的甌江上游河谷盆地“莲田-河流-库塘”复合型湿地公园建设典范。
据调查统计,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139科390属543种(含以下分类单位,其中栽培种93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18属20种,裸子植物6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17科361属51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
湿地公园共有脊椎动物31目66科170种,其中鱼类5目6科16种,两栖类2目5科8种,爬行类3目7科18种,鸟类15目39科107种,兽类6目9科2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种。
湿地公园位于距离武义县城40公里的柳城畲族镇,是“武义宣莲”的发源地及主产区。
宣莲因产于原宣平县得名,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湖南省湘莲、福建省建莲、浙江省宣莲),始种于唐朝显庆年间,距今有1340多年历史,在清朝嘉庆六年被列为清朝宫廷贡品。
该镇种植宣莲5000余亩,是宣莲栽培最为集中的区域,赏荷观景连绵5公里(旧称“十华里”,故有“十里荷花长廊”美称,被誉为“江南第一荷花之乡”。
湿地公园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有十里荷花、荷花物种园、莱峰塔、巽峰塔、小黄山等景点。
公园既有赏荷观景的美丽景观,又有浓郁的畲族文化氛围,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体验湿地公园的独特魅力。
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雷美萍来源:《中国德育》2015年第15期盛夏的荷花,是武义宣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便会慕名而来,一睹荷花明媚之姿。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柳小”)地处“宣莲”之乡,学校依托荷花这一资源优势,“因地制宜”。
经反复思考,多方论证,决定立足“宣莲之乡”区域特色,借助新校园搬迁,开展以“荷文化”为特色的德育活动,构建富有浓郁莲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引领孩子“快乐求知,振翅飞翔”,做一个知行合一的翩翩少年。
从本地资源提炼荷理念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是一种文化的浸润。
宣平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绚丽璀璨的自然人文景观,孕育了深厚的宣平文化底蕴,而荷花正是宣平人民引以为豪、最具代表的物象。
柳小以生为本,在“荷文化”育人方法上,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其一,从本体资源的提炼上来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正是朴实、正直、高洁的宣平人民的精神写照。
学校通过“荷文化”渗透,培养孩子们高洁、正直的优秀品质,做到“洁身自好”;其二,从生成资源利用上来说,柳城小学的学生家长基本上是莲农,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考察都非常方便。
之后,学校从校徽设计入手,以荷花、荷叶为元素,在表现荷韵的同时,体现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以文化人,从而达到“雅教育”的目的。
“雅”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精神追求,它指向的是优秀的道德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拓创新的精神。
以“荷”作为“雅”的意象,以“荷”比喻乐学向善的柳小学童最为贴切。
可以说“雅”是柳小师生人格追求的最高境界。
以社会实践活动演绎荷风范六一儿童节,柳小举行了以“美好家园、幸福生活”为主题的绘画比赛,让孩子们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对家乡和校园发展变化的感受,描绘身边美好的生活。
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孩子们用心完成的作品跃然纸上。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可爱的家乡”绚丽多姿,一幅幅生动绚丽的荷花画卷,展现出了独特的“荷文化”魅力。
介绍畲族风情导游词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前往的是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
在去游览之前,我想大家还是先了解以下畲族的概况:畲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排列第二十位。
我们漳溪畲族乡有“广东畲族中心”之称,是全省七个民族乡之一,也是广东唯一的一个畲族乡。
畲族人口近____人,这里是畲族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平远县热拓乡迁来的,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开基始祖为蓝氏江南二十八世(一百三十五世)宗德公,度名:千三郎。
据说畲族的祖先狗头人身,是龙犬的化身。
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自从盘瓠古开天地以来,黄帝有一个孙子叫高辛帝,高辛帝的老婆姓刘,因为她的耳朵很大,人们都叫她大耳婆。
有一年,大耳婆的耳朵张出一个肿瘤,太医从她的耳朵里割出一条虫子,有三寸长,放在盘子了,然后盖上“瓠”,就是我们祖先以前用的“勺子”。
三年后的一天,突然间电闪雷鸣,金虫变成了一条龙犬,龙犬降声是吉祥的兆头,全宫上下都很高兴,高辛帝就命名它为盘瓠,盘瓠在军营里一天天的长大,经常跟士兵们出去巡营、打猎,学会了一身好本领,有一年边疆的一个番王的头来侵犯高辛帝,高辛帝的手下都招架不住了,便贴出皇榜,说有谁能取得番王的头,就让他在高辛帝的三个女儿中任选一个做老婆。
但皇榜贴出很多天了,都没有人来揭榜,龙犬看见后,揭下皇榜去见高辛帝,高辛帝一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好派龙犬去试一下,龙犬就连夜飘洋过海去见番王,因龙犬的本领很大,自称是来帮番王的,番王见到龙犬很高兴,当天晚上就设宴招待龙犬,结果给龙犬灌了个大醉,龙犬就借个机会咬断番王的头带回去叫高辛帝,高辛帝便遵守自己的诺言,让三个女儿出来,任它选一个做老婆,龙犬选中的是三公主,可是皇后不同意,说你是狗我女儿是人,怎么能跟你结婚呢?龙犬说:你给我七天时间,我就变成人形,跟你女儿结婚,但这七天内不能有任何一个人来偷看我。
当龙犬变到头的时候就不能再变了,所以就成为了狗头人身了。
之后还是与三公主结了婚,结婚后生下三子一女,龙犬本来是没有姓的,就去请高辛帝赐姓于他的子女,大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个盘子装着去的,所以就赐他姓“盘”了;二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一个竹蓝装着去的,高辛帝便赐他姓“蓝”了;三儿子去的时候,恰好打雷,便赐他姓“雷”了,女儿长大之后招了个驸马姓钟,就随夫姓钟,丈夫是瑶族人的祖先,但是姓钟的有一部分又跟母亲姓成为了畲族。
景宁畲族讲解景宁畲族是中国境内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畲族聚居地之一,位于浙江省的景宁县。
景宁畲族聚居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畲族聚居区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宁畲族的讲解,首先要从畲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代。
他们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因而被称为水稻文化的代表。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水利,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在这片土地上,畲族人民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
他们尊重自然,崇拜山水,信奉土地神,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的民俗文化。
畲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苗苗节。
苗苗节是畲族人民迎接丰收和祈求丰年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丰收祭祀、舞狮、舞龙等各种庆祝活动,展现出畲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除了节日庆祝,畲族人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如编竹器、制陶瓷、织布等。
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畲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畲族人民保留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使之得以传承至今。
景宁畲族聚居区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宁畲族聚居区的村庄和民居。
这些村庄和民居均保留了畲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如石头房、木头房和青瓦房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展现了畲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历史和文化。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畲族人民以水稻为主食,善于制作各种米饭和米面制品。
他们还擅长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制作各种特色美食,如竹筒鸡、糯米糕等。
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富有营养,成为景宁畲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之乡景宁吴嘉伟国贸院2012110029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作为浙江省境内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主要集聚在以丽水和温州为主的浙西南地区,其中全国唯一的一个畲族自治县一一景宁畲族自治县就位于丽水境内。
景宁的畲民集聚是源于唐永泰二年(766)间,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此地,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山水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家誉之为“神奇畲乡,休闲胜地”,又称之为“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用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并传承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和“民风民俗”。
具体而言指的是: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如文学、音乐、歌舞等;世代相传,流程完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区特色的生产工艺及其制品,如皮影、剪纸、绘画、服饰、刺绣、编织等;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风俗习惯的婚丧嫁娶礼仪、节日、庆典、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建筑风格、传统医药知识等。
1、山哈人民的语言畲语是全国舍族通用的民族语言,畲族内部一般自称为“山哈话”,是畲族最主要的民族特征之一。
畲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语言,“其语音声母单纯,韵母发达,声调复杂,变调现象较普遍,音节多。
畲乡景宁简介
景宁畲族自治县,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地处浙西南山区,
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首批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畲乡之乡。
总面积2546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民族乡,总人口20.6万人。
景宁素有“中国
畲族之乡”的美誉,是畲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景宁畲族自治县
地处浙西南山区,位于浙西南山区中心地带。
县域面积最大的乡
镇为大均乡,辖6个行政村、9个社区。
全县以山地为主,占总
面积的86%,平均海拔650米。
境内山川秀丽、森林茂密、水系
发达、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
景宁素有“浙西小漓江”之称。
景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先民在此
居住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东汉末年设永宁县;宋代为
寿宁县;元代为凤庆州;明代设县。
景宁的畲族文化历史悠久。
畲族先民自宋朝末年由福建龙岩地区迁居于此,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
畲族自治县和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 1 —1 —。
镇情概况柳城畲族镇地处武义县南部地区,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族乡镇,省级中心镇、革命老区镇。
全镇区域面积172.3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万多人口,其中畲族人口0.35万人,是武义南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中心。
经济状况近年来,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围绕“解放思想求突破、改革开放促发展”这一主题,将中国宣莲之乡——柳城打造成城乡基础设施完善、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民族风情文化浓郁的省级中心镇。
200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6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3.3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78元。
生态农业前景美好。
自古以来,柳城土壤肥沃,土特产资源丰富,有宣莲、棕棚被誉为“宣平二绝”。
近几年来,柳城畲族镇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优势农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以宣莲、茶叶、板栗、蚕桑、食用菌为主的“五色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宣莲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清代贡品,我国三大名莲之一,“十里荷1号”、“太空3号”等优良品种面积逐步扩大,宣莲产业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008年,全镇宣莲种植面积达3300亩,茶叶9516亩,板栗8567亩,蚕桑3148亩,食用菌300万袋,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旅游资源宣莲风情旅游特色明显。
柳城风情文化浓郁,境内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浓郁畲乡风情的“小黄山”景区,有千年古刹台山寺和清修寺、龙福寺、洞主庙等佛教圣地,有文化瑰宝潘洁兹艺术馆,还有“十里荷花”长廊。
近年来,该镇按照“十里荷花、百里森林、千年古刹、万亩茶园”的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集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产业,进一步挖掘畲乡特色文化和独特的宣莲文化。
在百亩荷花物种园,建有观荷亭、清风亭、莲文化、廉政文化长廊、农家乐、立体养殖池,园内汇集了全国各地320多种荷花精品,每到六月,5000亩宣莲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让游人徜徉花海,流连忘返。
简介武义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南,南北长59公里,东西宽50公里。
武义地势南高北低,中部隆起。
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雄鸡岩、龙头眼睛、龙潭背、乌龙尖等79座,武义县内最高处为西部西联乡牛头山,海拔1560米,均系仙霞岭延伸的分支。
最低处为北部履坦镇范村,海拔57米。
境内三面环山,峰峦连绵,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
武义西北与西南部约占全县面积77%地区,为仙霞岭余脉所绵亘,属中低山区,计有千米以上山峰84座(与婺城区界上的11座未计入),其中与遂昌县界上的牛头山,海拔1560.2米,为武义县也是金华市最高点。
农业武义是传统的农业县,田园肥美,物产丰饶,是浙江省商品粮、商品猪、出口茶、桑蚕、杉木、毛竹、油茶林基地县之一。
近年来,武义以农村奔小康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优质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蔬菜和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优势初步形成,农产品美好誉度不断提高,全县农产品中有全县已经有有机食品4只、国家绿色食品1只、省级绿色农产品10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7只。
全县已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个,面积8万亩,有17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生产经营认证。
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市级知名商标5只,近年来武义农产品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举办的各种博览会、农交会中获得金奖45个。
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9.4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8元,比上年增加了11.4%。
“金华火腿”的主产区之一武义是传统的畜禽饲养产区县,也是著名特产“金华火腿”的主产区之一。
2004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62%.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县家禽饲养有389万羽,其中以三黄鸡为主的优质土鸡有150万羽。
已注册的“少妃牌”本鸡供不应求。
该县圈养麻鸭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