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90.63 KB
- 文档页数:2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李坤(山东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日臻明显。
礼貌用语是维系交际的有效手段,了解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可以避免交际失误,达到交际成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礼貌用语;差异收稿日期:2013-11-11作者简介:李坤(1976—),女,山西太原人,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2011GG055);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用能力发展研究(SDYC12012);聊城大学科研项目(Y10020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4年第2期第23卷No2.2014vol.23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世界成为了越来越小的地球村(GlobalVillage ),世界各国间交往日益密切,人际交往中的礼貌用语的作用也愈加凸显。
礼貌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产生的的文化现象,是人际交往的一条基本准则。
礼貌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交往中减小矛盾和冲突,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润滑剂。
本文从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入手,探讨礼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运用,阐明英汉常用礼貌用语的语言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行为。
但往往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产生误解,交际障碍以及导致文化冲突(cultural clash ),致使交际失败(pragmatic failure )。
W.B.Pearce (1994)指出,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往,而交往是流动的文化。
跨文化语用视域下的中西方礼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礼貌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规范之一,也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具代表性和核心部分。
礼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个国家与地域特有的文化和习俗之一,不同文化和国家对于礼貌的形式和表达方法会存在着差异。
因此,研究跨文化语用视域下的中西方礼貌现象,对于增进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和沟通、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中西方礼貌现象的异同性质及其在实践中的表现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探究中西方语境中的礼貌规则和表达方式,比较其异同之处。
(2)研究中西方语境中礼貌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典型案例,进一步深入了解其社会和文化背景。
(3)分析中西方语境中的语用失误,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主要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法、文本语料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1)实地调查法:通过问卷、面谈等方式,收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礼貌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方式等方面的数据,了解其异同和变化趋势。
(2)文本语料分析法:收集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环境下的相关语境和语料,分析其中的礼貌现象和表达方式。
(3)比较研究法:将中西方礼貌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其异同点和主要变化趋势,进一步探究跨文化交流中礼貌的应用和表现方式。
三、预期成果及其意义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深入了解中西方礼貌规则的异同点:通过分析中西方礼貌规则的异同点,将更好地增进我们对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使我们更加容易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并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2)协助人们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
通过研究跨文化语用视域下的中西方礼貌现象,可以更好地协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规则,更加准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沟通,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语用失误,促进跨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
江苏开放大学《大学英语B(2)》综合性大作业《大学英语B(2)》综合性大作业任选一个主题作为论文题目,围绕主题写一篇800字论文提交(中英文均可)。
1.《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2.《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3.《论中英文中颜色隐喻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4.《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5.《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6.《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作业要求:1.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饱满,充分阐述中西文化差异;2.请勿抄袭!!!!江苏开放大学综合性大作业正文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ea cultures Tea originated in China, and the earliest writtenrecords date back to the 2nd century BC and then spreadto the west.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t customs fordrinking tea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ere'sa look at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western tea cultures that have been carefully sortedout for you.(1) different ways of drinking.There are two types of Chinese tea drinking, one is"clear drink", without adding any harmful ingredientsto the original flavor of the tea, and only drink withwater bubbles. The other is "mixed drink", which meansadding salt, sugar and milk to tea according topersonal taste. Currently, this method is mainlyconcentrated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Western tea can be added milk, sugar, lemon slices and honey, etc., but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ea should be poured first, followed by other condiments, in an order that cannot be reversed. After adding the seasonings, stir with the spoon to avoid making too much noise when stirring the tea. Put the spoon on the back of the bowl after stirring.(2) the use of tea sets is differentChina's tea wares are mostly ceramic products, and there are also purple sandboxes for pu 'er tea. The purple sand teapot is breathable, and the pu-erh tea is brewed. The water temperature must be very high. And westerners have a special liking for silver, so most western tea wares are made of silver.The use of tea filters is differentIn China, the chip off a fine cup of tea, such as agedabout the tea ceremony. In fact, westerners also have a set of etiquette when drinking tea. For example, western teas use a tea strainer, which is placed on a teacup and poured into the cup until it is three-quarters full, so it doesn't spill over the saucer and make a mess.(4) differences in tea drinking etiquette.In the eyes of most Chinese, tea can be drunk at any time. The British are much more tea - loving and tea - respecting. A typical British family drinks tea at least five times a day. When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the host will lean on the bed and drink a cup of morning tea to refresh your mind. If there are guests, morning tea is the best way to greet them. Around 11 o 'clock in the morning, black tea with tea; Drink milk tea at lunch; Around five o 'clock in the afternoon is thecor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philosophy and the soul of tea ceremony. "Quiet" is the only way to practice Chinese tea ceremony. "Just" is the spiritual feeling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practice. "True" is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Chinese people often drink tea as a spiritual inspiration and emotional sustenance. Unlike the Chinese tea ceremony, the British taste tea more lively and social, emphasizing an elegant style.Oriental tea wares are mostly ceramic products, while western tea wares are mostly silver.Oriental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ea ceremony, westerners also have a set of tea ceremony, such as to use a tea filter, to pour tea into the cup to three-quarters full.Chinese tea is the purest flavor of the tea without。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多文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沟通。
通过尊重和尊重的礼貌原则,人们才能获得彼此的尊重,促进良好的沟通,实现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礼貌是一个多级的概念,它包括言语方面的礼貌和行为方面的礼貌。
言语礼貌表示出与他人交往时的客气,包括改变口吻、选择合适的词汇和礼貌地表达思想和感情等。
行为礼貌,则是指与他人接触时应该使用的礼仪,如礼貌的微笑、礼貌的身体语言、客气的手势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良好的沟通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尊重彼此的文化,很重要的是要遵循一定的礼貌原则。
首先,要接纳彼此的文化差异,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应该坚持和平、平等、尊重、理解和互助的原则。
其次,要礼貌地表达,不说伤人的话,不违反彼此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出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现象。
此外,要尊重彼此的隐私,在谈话中不采取侵犯性的行为,例如问不相关的私人问题,并且尊重彼此的说话时间和观点。
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双方的文化交流差异,而且还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达到双赢的目的。
因此,对于双方来说,要坚持遵循礼貌原则,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发挥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总而言之,礼貌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要素,它不仅可以增强两个
不同文化的交流,而且还可以增加相互尊重和信任。
我们要坚持尊重和礼貌的原则,以免损害他人的感情,破坏文化交流的核心价值。
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论⽂摘要:礼貌原则是⼈们在社会⾔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然⽽中西⽅⽂化价值、⾃我观以及语⾔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影响了跨⽂化交际的顺利进⾏。
语⾔与⽂化密切相关,语⾔是⽂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们在社会⾔语交际中,必须遵守⼀条原则——礼貌原则。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际和谐的⼯具和⼿段,是实现⼈与⼈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类⽂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不同语⾔和⽂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化交际双⽅增进⽂化交流,提⾼跨⽂化交际能⼒,保证跨⽂化交际的顺利进⾏。
⼀、中西⽅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学家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00pemtivenciple)。
他认为在所有的语⾔交际中,说话⼈与听话⼈都有⼀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标和⽅向。
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式准则。
英国语⾔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条语⽤原则——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
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
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于各种⽂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化取向、价值观、思维⽅式不同,所以不同⽂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
顾⽇国先⽣根据汉语⾔⽂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尊⼈准则、称呼准则、⽂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准则。
2006年8月 第9卷第4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ug.2006
VDI.9 No.4
中西言语交际中礼貌准则的体现 王雪莲,马巧正 (西安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的专门学科。它对语言的运用进行 整体研究,反映话语和语境的关系,研究的是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即言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行为。语用 学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话语、语境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言语交际;语用学;礼貌准则;礼貌;面子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06)04一oo24—03
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 中如何理解和运用的专门学科。它是语言学的一个 新领域¨】( )。在2O世纪7O年代,它作为一门相对 独立的研究新领域而得到确认。后来,人们根据研 究的重点不同进而把语用学分为纯语用学、描写语 用学和应用语用学三个部分。相关的语用学理论主 要包括:礼貌准则,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会话公设, 合作原则和会话原则以及理性原则等。这些帮助我 们解决了一些单靠语义学无法解释的话语现 象。【 ](门。) 一、中西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准则 1967年,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Grice在哈佛大 学所作的题为《逻辑与会话》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 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GP),可以用来解释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 Grice的合作原则由一条总原则和四条次准则组成。 总的交际方针即按具体情况、目的和方向进行交际。 而次准则包括: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 准则。虽然该理论的要点并不是放在对准则的遵守 方面,而是更注熏准则如何被有意违反以达到某种 特殊效果,表达一定的言外之意,但Gfice并没有深 入探讨这方面的原因。为了丰富、发展、完善Gfice 的合作原则,英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Leech从修辞 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 提出礼貌准则,并称之为人际修辞,它包括六条准 则: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尽量 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 尽量少使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 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 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 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 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 情。 总的来说,礼貌准则可归纳为损惠准则、褒贬准 则和求同准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种言语行为总 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表达者为了“唤起接受 者的情感,形成他们的态度,诱发他们的行 动”。-3 J(蹦’因此,一个人的言语内容和言语方式总 是努力为其目的意图服务的。虽然礼貌准则很好地 解释了一些合作原则中无力解释的问题,合理地说 明了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救援” 了合作原则,两者互为补益,但它并非万能。礼貌准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摘要:礼仪文化是个较为广泛笼统的概念,它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实现社会和谐起到了巨大作用。
中西两家由于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进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方礼仪在交际、打招呼、礼貌、中西方文化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的形态,并且分析了中西礼仪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貌用语影响引言:礼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来说,礼仪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礼仪也是一个人道德素的体现。
因此,在注重我国本土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国际礼仪。
现代社会主要以西方的礼仪为主,也就要更加注重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
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首先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
”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西方文明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
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那么中方和西方的礼仪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部分呢?在历史,传统文化上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背景,他们都是经过沉淀而形成的。
每个国家发展的速度与方式,也就意味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它是要求我们不仅要认识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客观规律,对任何事物都要保持谨慎理智的态度,做到适可而止,点到为止,儒家的中庸首先是指适宜、符合“礼”的行为。
leech的礼貌原则|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一、简介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
他认为人们说话不仅有所述,所为,还会产生言语的后果。
后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他认为人们有时会出于礼貌需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
可以看出,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不仅能维护交谈双方的地位平等,还有助于双方关系的促进。
在东西方交往方面,各自有不同的注重。
东方国家,如中国好日本,更为强调谦虚准则,而英语国家则更为看重策略准则。
以上这些准则具有一定普遍性,但是其相对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
这些差异产生于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社会人们遵循的礼貌准则,与西方国家所遵循的原则有很大的不同。
二、西方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6原则。
Leech认为,人们违背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被原因是他们要遵守另一个原则――礼貌原则。
Leech从语用学(Pragmatics)和人际修辞学(Interpersonal Rhetoric)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也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之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Leech,1983)。
其内容有: 1.得体原则(Tact Maxim):减少有损他人的观点。
尽量少让自己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 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自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
3 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4 谦逊原则(Modest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赞誉别人。
5 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摘要:随着东西方世界的不断交流,中西文化在语言、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严重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是解决交际障碍、有效交际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到顺利而有效的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之中,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thomas曾指出,“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人们不会把他的失误归咎于其语言能力,而很可能认为他不友好或缺乏教养。
”鉴于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扎根的土壤,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自觉地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的培养,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
二、中西方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差异1.习俗上的差异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经过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人视恭谦为美德,而自炫其能而不足限,这往往表现在贬低自己所做的事或在某事中所起的作用。
如当人们的工作受到称赞时,中国人常回语说,“我的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等,言语中较少谈及到个人的拼搏和能耐,否则会被他人认为夜郎自大,目空一切。
与此相反,在西方文化中,恭谦并不值得称道。
由于西方民族有生以来就接受个人奋斗敢为人先的教育,他们注重个人功名的价值,并把其置放在首位。
他们总是竭尽所能将自己从集体中凸显出来,处处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如对于他人的赞赏和表扬一般是一“谢”了之,对汉文化中的“自谦”他们认为是一种虚伪。
2.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在时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与人类活动形成了互动关系。
hall曾说,时间能改变生活的本质,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空规范。
作者简介:万晓艳(1978—),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Claire ,2005)。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是打开交流者心灵的一把钥匙。
礼貌周全不仅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良好印象让你事半功倍,同时也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是自我素质的一种表现。
礼貌准则和策略的教育应该有意识的渗入到平时的外语教学中。
礼貌准则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蕴藏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使得礼貌尤为重要。
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特性。
本文从解读中国礼貌准则和策略(以汉民族为主)和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以英语民族为主),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准则和策略的差异性。
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使人们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
不同国家的人对礼貌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文化的差异方面的缺失最终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礼貌是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也是“缩小话语冲突,维护社会平衡以及友善关系的一种方法”。
(Peter,2005)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类交际的潜在冲突和对抗,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类交际。
礼貌准则是语言的使用规则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社会文化现象,它蕴藏着一个民族的人生感悟、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
英汉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于平行发展、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种文化系统。
汉民族文化是典型的旨在求安足的内倾型大陆农耕文化,而英语民族则是唯求富强的外倾型海洋商业文化。
由于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礼貌准则和内涵的差异性与冲突性。
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礼貌准则,如何规避差异性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达到融洽的交流,这是本文所专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具体阐述了中西方交流中的礼貌差异,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
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礼貌的诠释与礼貌准则西方学者对礼貌有两种诠释:一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人们交际时必须遵循的准则;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一种保全面子的做法。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交际有两种基本策略,首先是“清晰”,其次是“融洽”。
这两种策略与语言的两种基本功能,即认知所指功能和人际关系功能相呼应。
清晰准则指提供的信息应简洁、清晰、明了。
礼貌准则包括:不强加于人(保持距离);允许选择(尊重对方);和谐友好(伙伴关系)。
英国语言学家则把礼貌纳入“人际关系修辞学”的框架中加以考虑。
指出了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性。
二、中西方礼貌准则差异之比较(一)称呼准则在中西方的差异性1.在非正式场合。
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会直称呼人的名字,以示关系的亲密。
汉语中这种称呼比英语中的这种称呼显得更深、更密切。
所以,当中国人称呼外国人的时候直接称呼其名而不是其姓时,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觉得对人不够礼貌。
但事实上却大相径庭。
正如,Helen oatey 所说:"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他们会不太高兴的。
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2.在正式场合。
在英语课上,中国学生常问候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 Li 。
这是不妥的。
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说:“Good morning,M r./M rs./M iss./M s.Li.”这样的称呼,而不能简单地把汉语直接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万晓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解读中西方不同礼貌准则和策略,可以发现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了解中西方礼貌准则,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礼貌准则中图分类号:G 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69—02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69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理成英语。
此外中国人在称呼别人时喜欢在其姓后加上对方的职务和职称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是西方人却不愿意常常把这些表示身份地位的东西运用在其称呼中,因而,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应该使学生知道英语中各种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称呼,特别是那些区别于汉语的表达方法。
(二)问候语在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性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通常都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
两种语言各有特定的表达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英语通常用的问候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 (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会感觉洋味太浓。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很少用。
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说“你吃过饭了吗?”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这样一句话就不再是打招呼了,而是用来表示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
汉语中另一个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者问“你干什么去?”“天凉,小心感冒!”“注意安全,当心”这两个问题在汉语中都是打招呼和问候的方法,而不是想了解被问候人到哪儿去,去做什么事或者警告他怎么样。
然而,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这样问西方人,他们会认为问这样的问题是干涉他们的私事。
类似的误解会很容易发生。
例如,一位朋友为了表示对一位外籍教师的关心,在一个寒冷的早上打电话嘱咐他多穿点衣服,小心着凉。
结果这位外籍教师就感到很不可理解,他对我的朋友讲,“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多穿点衣服吗”?言下之意是说,他还没有那么笨,自己知道冷了穿衣服。
因此,认真学习和运用正确的英语问候语以及仔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问候语的差别尤为重要。
(三)谈话的方式与内容在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性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
但要注意同外国人交际时要选用恰当的话题才能与外国人愉快的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中国人常常不会选择恰当的话题而遭到外国人的拒绝。
中国人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就常问一些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终。
王宗炎教授在下面的一段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中十分清楚地解释了产生这种误会的原因: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居住在乡村的小城镇,彼此之间非常了解,也注意观察别人的生活,真心关心别人的幸福,因而人们在谈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值得隐讳的。
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事务的兴趣,这些都是中国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
而这些现象在西方在工业社会都很少见。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是互存戒备,很注意隐私。
即使在农村也是“好篱笆创造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
在同外国人交流中,应回避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话题,让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四)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在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性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中西方人有着明显不同。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
1.中国文化重视谦逊准则。
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2.西方文化突出得体准则。
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
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
如:“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Thank you.”“Its a wonderful dish!”“I am glad you like it.”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五)对于年老人的看法在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性中国文化传统的美德之一是尊老爱幼。
对老人悉心照顾是青年人有教养的表现。
年老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经验丰富和睿智的表现。
然而,英美国家的人十分看重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老是虚弱,无能的表现。
他们认为自己能干的事,一般不求别人做。
可中国人一过五十岁就认为自己老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英美国家人的想法恰恰相反。
例如,当我们的学生在郊游之后主动向年长的外国人问候并伸手搀扶时,会使这位外国人感到很难堪。
总之,礼貌是社会普遍现象,具有普遍性。
也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
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克服以己文化为中心,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尽量的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起一座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桥梁。
了解中西方礼貌准则,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C laire K ram sch.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Pet er Trudgill.社会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李晓燕.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差异[J].中国成人教育,2005,(3).[6]骆卫星,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责任编辑/石银)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