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氯乙烯的制备
- 格式:docx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3
《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聚氯乙烯生产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聚氯乙烯生产的工艺流程及相关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具备一定的工艺设计和优化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化工单元操作和聚氯乙烯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工艺操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工艺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知识,包括反应器、分离器、换热器、泵、阀门等设备的操作技能;2. 了解聚氯乙烯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原理,掌握聚氯乙烯的生产技术和相关设备的操作和维护;3. 具备分析和解决工艺操作中的常见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工艺操作和设备维护工作;4. 具备一定的工艺设计和优化能力,能够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工艺方案的设计和改进。
三、课程内容1. 化工单元操作基础知识1.1 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2 反应器、分离器、换热器、泵、阀门等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3 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2. 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设备2.1 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原理2.2 聚氯乙烯生产设备的种类和结构2.3 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措施3. 工艺操作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3.1 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3.2 工艺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4. 工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4.1 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4.2 设备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4.3 设备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处理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化工单元操作和聚氯乙烯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操作和工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和聚氯乙烯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艺操作中的问题的能力;4.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行业。
下面将介绍氯乙烯的合成工艺设计。
氯乙烯的主要生产方法有煤氯法、石油氯法和乙烯氯化法。
乙烯氯化法是目前主流的生产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工艺设计。
乙烯氯化法主要包括乙烯的氯化反应和氯乙烯的分离提纯两个步骤。
具体反应方程式为:CH2=CH2+Cl2→CH2=CHCl乙烯氯化反应是通过将乙烯和氯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氯化反应来生产氯乙烯。
常用的催化剂为HgCl2和CuCl2,反应温度一般在200-350℃之间,反应压力为1.5-3MPa。
反应器采用垂直式,催化剂床层式或浮床式,反应器内的催化剂床层要保持均匀流动,以保证反应物料的充分接触和反应效果的提高。
得到的反应产物经过冷却和凝结后进入分离装置进行分离提纯。
分离提纯的主要方法有闪蒸法、深冷矿化法和溶剂萃取法等。
其中,溶剂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利用溶剂对氯乙烯和其他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来分离。
一般使用的溶剂有四氯化碳和二氯甲烷等。
在氯乙烯的分离提纯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尾气的处理,以避免环境污染。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吸附法和吸收法等。
吸附法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吸附后的废气可经过脱附再利用。
吸收法则是利用溶液对废气中的氯乙烯进行吸收,一般采用硫酸铜溶液作为吸收剂。
除了反应和分离提纯步骤外,还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热等进行处理利用,以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总结起来,氯乙烯的合成工艺设计主要包括乙烯氯化反应和氯乙烯的分离提纯两个步骤,其中乙烯氯化反应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乙烯和氯气进行氯化反应,分离提纯则通过溶剂萃取法将氯乙烯和其他杂质进行分离。
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废气、废水和废热的处理利用。
正确设计和优化各个环节的操作条件和流程,能够提高产量、品质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氯乙烯生产工艺介绍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原料,广泛用于聚氯乙烯(PVC)的生产。
下面介绍氯乙烯的生产工艺。
氯乙烯的生产通常采用乙烯与氯气的催化氯化反应。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首先,将经过净化的乙烯和氯气按一定摩尔比例输入反应器,同时加入适量的反应促进剂。
这些反应促进剂通常是氯代烷烃或二元酸盐等化合物,能够促进乙烯与氯气的反应,并抑制不良的副反应。
其次,反应器内设有适当的加热和冷却装置,以控制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一般在150-250摄氏度之间。
在反应过程中,乙烯和氯气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发生氯化反应,生成氯乙烯和氯化氢。
然后,反应混合物通过冷却装置将温度降低至20摄氏度以下,使氯乙烯凝结并从液相分离出来。
分离出的液态氯乙烯可以通过蒸馏和提纯等方法进行进一步处理。
最后,反应副产物氯化氢通过吸收装置吸收和处理,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吸收装置通常采用碱液(如水溶性钠氢碳酸)来对氯化氢进行吸收,并生成对环境无害的氯化钠。
整个氯乙烯生产工艺中的关键环节是反应催化剂的选择和使用。
催化剂需要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能够促进乙烯与氯气的氯化反应,同时抑制不良的副反应。
常用的催化剂有铜盐、铁盐和氯化铝等。
此外,工艺中还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氯乙烯是一种具有毒性和高燃烧性的物质,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压力,保证设备和操作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氯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乙烯与氯气的催化氯化反应、冷却和凝析、分离和提纯以及氯化氢的吸收和处理等环节。
工艺的主要挑战是催化剂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安全控制。
通过科学合理的工艺设计和严格的操作管理,可以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的氯乙烯生产。
《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旨在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知识和聚氯乙烯生产的相关技术,包括化工原理、聚氯乙烯生产过程、设备操作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在聚氯乙烯生产工艺中进行操作和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工原理(1)化学反应基本原理(2)质量平衡(3)能量平衡(4)流体力学基础2. 聚氯乙烯生产工艺(1)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介绍(2)原料准备(3)反应器操作(4)分离和提纯(5)成品储存3. 设备操作(1)反应器操作(2)分离设备操作(3)泵、阀、仪表的使用4. 安全管理(1)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2)安全操作规程(3)应急处置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化工实验、聚氯乙烯生产现场参观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1. 化工实验仪器2. 聚氯乙烯生产现场参观3. 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奖惩,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1. 化工原理的讲解和实验2. 聚氯乙烯生产工艺的介绍和现场参观3. 设备操作的示范和实践4. 安全管理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演练七、参考教材:1. 《化工原理》2. 《聚合物工程》3. 《化工设备操作手册》4. 《化工安全管理》八、实验大纲:九、课程设计要求:1. 学生应对化工原理和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2. 学生应了解化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规程;3.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程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氯乙烯工艺设计范文氯乙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学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合成纤维、涂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氯乙烯的工艺设计及其工艺流程。
氯乙烯的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原料选择、反应器设计、分离装置设计以及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
首先,原料选择。
氯乙烯的主要原料是乙烯和氯气。
乙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石油和天然气中的重要烃类化合物,而氯气则可通过电解食盐水或电解氯化钠来制备。
在原料选择时,需要考虑乙烯和氯气的纯度以及供应的可靠性和成本因素。
其次,反应器设计。
氯乙烯的主要制备方法是通过氯化乙烯反应。
该反应通常是在高温下进行,并利用催化剂促进反应速率。
反应器的设计要考虑到反应速率、温度和压力的控制以及产物的分离等因素。
分离装置设计是氯乙烯工艺设计的关键一步。
氯乙烯的主要杂质是氯化乙烯和1,2-二氯乙烷。
分离装置的设计要考虑到这些杂质的物理性质和沸点,并采取合适的分离方法,如精馏、冷凝和吸收等。
最后,对氯乙烯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在工艺流程中,可以采用节能措施和改进操作条件来减少能耗和排放。
此外,还可以进行废气处理和废水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氯乙烯工艺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通过合理选择原料、合适的反应器设计、优化的分离装置和工艺流程,可以实现高效生产氯乙烯,并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环境污染。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工艺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氯乙烯生产工艺论文氯乙烯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为C2H3Cl,是化工行业中重要的原料之一。
氯乙烯的生产主要通过乙烯与氯气反应得到。
下面就氯乙烯的生产工艺进行论文阐述。
氯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多种方法,如直接氯化法、间接氯化法和乙烯裂解法等。
其中,直接氯化法是最常用的氯乙烯生产工艺。
直接氯化法是将乙烯和氯气进入反应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氯化反应,生成氯乙烯。
乙烯和氯气的摩尔比在1.1-1.2之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乙烯转化率和氯乙烯选择性。
反应温度一般在300-500°C之间,温度过高会导致催化剂失活,温度过低会影响反应速率。
压力一般在1-4 atm之间,可以有效控制反应速率。
直接氯化法的催化剂主要有氯化铝、氯化石墨和氯化铜等。
氯化铝是最常用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催化剂的选择对于反应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催化剂的种类、比表面积和造粒度来调节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反应器的设计也是氯乙烯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
反应器一般采用流化床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
流化床反应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利用率和反应速率,但对于产物的分离和净化会有一定困难。
固定床反应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对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要求较高。
氯乙烯的分离和净化是氯乙烯生产工艺中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蒸汽重整法、吸附法和萃取法等。
蒸汽重整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利用氯乙烯与乙烯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吸附法和萃取法相对较少使用,吸附法主要用于氯乙烯的脱色,而萃取法主要用于氯乙烯的净化。
总之,直接氯化法是目前氯乙烯生产工艺中最常用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反应速率高、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较高等优点。
但是,反应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催化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优化氯乙烯生产工艺,提高产量和质量。
《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化工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聚氯乙烯是化工工业中的重要产品之一。
聚氯乙烯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耐化学性、绝缘性能和耐候性,可广泛用于建筑材料、塑料制品、电缆、管道等领域。
《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操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化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及原理,掌握常见的聚氯乙烯生产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聚氯乙烯生产中所需的原材料选用及处理方法;3. 学习聚氯乙烯的物性、结构及应用领域;4. 通过实验及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对聚氯乙烯生产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1. 聚氯乙烯生产工艺通过理论授课,介绍聚氯乙烯的生产原理、工艺和工艺步骤,包括聚合反应、塑化、成型等工艺过程,并结合生产实例进行详细解读。
2. 聚氯乙烯生产设备通过实地考察与资料查阅,介绍聚氯乙烯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如反应釜、塑化机、挤出机、注射成型机等,掌握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程序。
3. 聚氯乙烯生产原料与处理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介绍聚氯乙烯生产中所需的原料选取与处理方法,包括氯乙烯的生产原料选用、氯碱法生产氢氯酸及氢氯酸的处理、聚合反应引发剂的选择等内容。
4. 聚氯乙烯的物性与应用通过实验室实践和文献综述,学习聚氯乙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领域,理解不同类型的聚氯乙烯对应的特性及应用。
5. 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模拟实验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聚氯乙烯生产操作过程的模拟实验,了解生产装置的操作性能和相应的工艺参数控制。
6. 课程设计与报告通过小组设计、讨论和实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个聚氯乙烯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并撰写相关报告。
每个小组还要就其他小组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和课程设计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工业制作氯乙烯的原理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等行业。
工业上制造氯乙烯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乙烯氯化法和四氯化碳法。
乙烯氯化法是指使用乙烯和氯气作为原料,经过氯化反应生成氯乙烯。
这种方法主要有乙烯盐酸法和乙烯氯化氧化法两种。
乙烯盐酸法是乙烯氯化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该方法将乙烯在盐酸中溶解生成乙烯盐酸溶液,并通过加热加压的方式使盐酸中的乙烯转化为氯乙烯,反应方程式如下:C2H4 + HCl -> C2H5Cl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乙烯经过吸氯生氯的反应生成氯乙烯,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
乙烯盐酸法制备氯乙烯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适用于工业规模的生产,同时反应过程相对简单。
但是该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使用大量的盐酸,而盐酸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会对设备产生腐蚀影响。
乙烯氯化氧化法是通过将乙烯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乙烯,然后再与氧气反应形成氯乙烯,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C2H4 + Cl2 -> C2H4Cl2C2H4Cl2 + O2 -> C2H3Cl乙烯氯化氧化法制备氯乙烯的优点是不需要使用大量的酸,相对环保,而且反应过程相对简单。
但是该方法需要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反应,设备要求较高,工艺复杂。
四氯化碳法是另一种制备氯乙烯的方法。
该方法将四氯化碳和乙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氯乙烯,反应方程式如下:C2H4 + CCl4 -> C2H3Cl + CCl3H该方法的优点是反应过程相对简单,适合用于小规模生产。
但是四氯化碳是危险品,有毒且易燃,制备氯乙烯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安全措施。
以上介绍了工业制备氯乙烯的三种主要方法,乙烯氯化法可以通过乙烯盐酸法和乙烯氯化氧化法两种不同的反应方式进行制备,而四氯化碳法则是另一种独立的制备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生产,根据具体的生产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可以高效地获得氯乙烯这一重要的化工原料。
2018级高分子材料课程设计题目:聚氯乙烯合成工艺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二零一四年六月目录2.聚氯乙烯合成方法62.1悬浮聚合72.2本体聚合72.3乳液聚合72.4溶液聚合83.原料83.1乙炔:83.2氯化氢:83.3 氯乙烯:94.物料的储存和输送方法94.1乙炔94.2氯化氢(HCl>94.3氯乙烯(VCM>105.有关设计参数106.物料衡算106.1聚合釜物料衡算117.关键设备的选型137.1聚合釜的选型138.其他设备的选型139.材料性能测试14参考文献14附各设备示例图1.绪论聚氯乙烯(PVC>1.1. 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简况[1]20世纪的30年代50年代是塑料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此期间有许多合成塑料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形成工业化。
自1835年法国化学家V.Regnault首先发现了氯乙烯,于1838年他又观察到聚合体,这就是最早的聚氯乙烯。
1872年包曼(Baumann>报导了氯乙烯的制备,并观察到在强烈阳光照射后,氯乙烯逐渐变成一种无定形的白色固体物。
经历数十年直到1910年德国与美国研究了氯乙烯在紫外线和过氧化物存在下的聚合反应。
1910年,Ostromislensky在进行氯乙烯研究时,也获得氯乙烯聚合物,称之为Cauprene chloride。
1920年,德国研究聚氯乙烯已相当活跃,这时美国联碳化学公司与杜邦公司对氯乙烯聚合物的制备发表了专利。
这标志着氯乙烯及其聚合物的制造已进入实用技术阶段。
1920年,在美国的柏寨森(BURGHAUSAN>的瓦克(WACKER>公司制取聚醋酸乙烯,用它与氯乙烯共聚制得一种新材料。
该材料易加工,且不再发生分解因它具有内增塑性,可用作涂料和硬模塑制品,开辟了以内增塑的办法解决了聚氯乙烯的加工。
另一方面也为聚氯乙烯从共聚改性作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对聚氯乙烯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课程设计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围绕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展开,具体内容包括聚氯乙烯的物性、生产工艺、操作流程以及操作中的安全措施等方面。
通过该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工单元操作和聚氯乙烯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以后从事化工行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 聚氯乙烯的物性聚氯乙烯(PVC)是一种常用的热塑性塑料,具有良好的耐热、耐腐蚀、阻燃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电气设备、包装材料等领域。
聚氯乙烯在常温下为白色粉末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加工性能。
其特性参数如下:密度:1.38-1.58g/cm3熔点:75-105 ℃拉伸强度:40-80MPa弯曲强度: 60-120MPa热稳定性:耐热温度为60-70℃2. 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乙烯氯化法和煤制法两种。
其中,乙烯氯化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生产工艺。
乙烯氯化法主要分为直接氯化法和间接氯化法两种。
直接氯化法是将乙烯和氯气直接进行共聚反应,反应生成聚氯乙烯。
间接氯化法则是先将乙烯和氢气通过催化剂反应生成氯乙烯,再将氯乙烯与氯气进行共聚反应得到聚氯乙烯。
3. 聚氯乙烯的操作流程聚氯乙烯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原料准备、预聚合、稳定化、乳液聚合、过滤、蒸发、干燥以及后处理等。
其中,乳液聚合环节是整个操作流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聚合反应器、乳化剂和聚合催化剂等。
聚合反应器是乳液聚合的核心设备,通常采用热水循环加热方式控制反应温度。
乳化剂是保证聚合反应顺利进行的重要成分,通常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物质。
聚合催化剂通常采用遇湿即发生反应的过氧化二丙酮(PP)等化学物质。
4. 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安全措施聚氯乙烯生产由于涉及到氯气、氢气等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操作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安全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在聚氯乙烯生产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培训,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及紧急措施。
2)操作过程中及时排放有害气体,保持操作区通风。
氯乙烯(VCM)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塑料、橡胶、涂料和溶剂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需要进行年产30万吨氯乙烯的工艺设计。
氯乙烯的生产一般是通过乙烯与氯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氯化反应得到的。
在工艺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原料选择,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
对于原料选择来说,乙烯和氯气是氯乙烯生产的两个主要原料。
乙烯是石化工业中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通过石化企业的乙烯装置进行采购。
而氯气则需要通过电解盐水或一些工艺方法得到。
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生产工艺路线来获取乙烯和氯气。
在反应条件方面,乙烯与氯气的氯化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
通常情况下,氯乙烯的氯化反应温度在100-200°C之间,压力在0.5-3MPa之间。
同时,还需要考虑反应物的进料速度、混合程度等因素,以及对反应产物的处理方式等。
对于催化剂的选择,氯乙烯的氯化反应需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常用的催化剂有氯化铁、氯化铝和氯化销等,这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有一定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化学反应的效果,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氯乙烯的产率。
在工艺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和废气处理等问题。
氯乙烯的生产通常是一个能量密集型过程,需要考虑能源的供应和利用,以及废气处理的设备和工艺。
综上所述,年产30万吨氯乙烯的工艺设计需要考虑原料选择、反应条件、催化剂选择、能量平衡和废气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可以实现高效的氯乙烯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如何制备聚氯乙烯?详细解析氯乙烯的制备反应方程式聚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塑料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医药等领域。
那么,聚氯乙烯是如何制备的呢?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氯乙烯的制备反应方程式。
氯乙烯制备氯乙烯的制备通常采用接触氧化法。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乙烯和氯气在光催化下进行氯化反应,生成1,2-二氯乙烷。
然后,将1,2-二氯乙烷在氢氧化钠的催化下水解,生成氯乙烯和氢氯酸。
反应方程式如下:乙烯+Cl2→ClCH2CH2ClClCH2CH2Cl+2NaOH→CH2=CHCl+NaOH+NaCl+H2O聚氯乙烯制备氯乙烯是聚合制备聚氯乙烯的原料。
聚合反应通常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和安阳离子聚合法两种方法。
自由基聚合法自由基聚合法是最常用的聚合方法。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引发剂和回流,使氯乙烯开始聚合,形成自由基。
然后,自由基不断与氯乙烯发生加成反应,形成链状分子,最终形成聚氯乙烯。
反应方程式如下:(–CH2–CHCl–)n这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可以制备出各种形态的聚氯乙烯,如薄膜、板材、管材等。
安阳离子聚合法安阳离子聚合法是在高度强化条件下使聚合反应发生的一种方法。
具体过程如下: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引起聚合反应的阳离子活化剂,将氯乙烯转化为离子聚合物,然后通过交联、固化和热处理等过程,制备出各种聚氯乙烯制品。
反应方程式如下:(–CH2–CHCl–)n同时,安阳离子聚合法还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光强度等条件,来获得性能不同的聚氯乙烯材料。
综上所述,制备聚氯乙烯的关键在于氯乙烯的制备。
在掌握了氯乙烯的制备反应方程式后,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聚合方法,制备出不同形态、性能的聚氯乙烯制品,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氯乙烯合成一、氯乙烯的原料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通常用来制造有机化合物衍生物如聚氯乙烯(PVC)、氯乙烯乙醛(VE)和氯乙烯乙烯醚(VED)等,是制造这些聚合物的基础原料。
氯乙烯的主要原料是乙烯,乙烯可以从基础原料乙烷制得,另一种来源是石油精加工中得到的乙烯侧链。
氯乙烯的合成是以乙烯为原料的加氯反应。
乙烯的开环装填产物就是氯乙烯,乙烯的开环使用放热作用,其加氯反应体系需要有三个必要组成部分:(1) 加氯剂,通常采用臭氧,二氧化氯或氯气等;(2) 氯化络合剂,诸如一氯戊烷、一氯戊醇等; (3) 调制剂,一般是有机酸。
加氯反应产物为氯乙烯,反应机理,先以加氯剂致使乙烯中戊烯烃氧基发生氧化,然后使用氯化络合剂和有机酸调制,将氧化基与氯离子发生络合,以形成氯烯的反应活性中间体,最后在氯烯的碳碳双键上发生开环裂解,释放此前的氯化络合剂和有机酸,合成出氯乙烯。
三、氯乙烯的分离和纯化氯乙烯的分离和纯化一般是在气体液化流程之后,通过低温梯度洗涤、分离技术,以获得更好的细度分离和低温液态操作性能。
分离流程采用工业中使用比较普遍的细液相分离塔(fine-liquid-phase separation tower),细液相分离塔运用的洗涤设备乃至流程工艺,都是为了更高的产品纯度、优化操作性能并减少产品的温度和压力差值而特别设计的。
氯乙烯是用来制造有机化合物衍生物如PVC、VE和VED等的基本原料,是以PVC为例说明氯乙烯在应用方面的作用:PVC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对许多气体和液体耐磨性能也很好,在食品、药品、建筑和家具等行业中都有应用,并可用来制造文件柜、管道、水箱和各种流体输送用的接头等;PVC还可添加塑料化助剂,用于制造塑料盒、宠物笼等;经热塑性聚氯乙烯(HS-PVC)可用于制造家具、建筑材料及电气器件。
氯乙烯的生产方法、生产原理1生产方法按其所用原料可大致分为下列几种:⑴乙烯法此法系以乙烯为原科,可通过三种不同途径进行,其中两种是先以乙烯氯化制成二氯乙烷:C2H4 + Cl2 → C2H4Cl2然后从二氯乙烷出发,通过不同方法脱掉氯化氢来制取氯乙烯;另一种则直接从乙烯高温氯化来制取氯乙烯。
现分述如下:①二氯乙烷在碱的醇溶液中脱氯化氢(也称为皂化法)C2H4Cl2+ NaOH → C2H3Cl + NaCl + H2O此法是生产氯乙烯最古老的方法。
为了加快反应的进行,必须使反应在碱的醇溶液小进行。
这个方法有严重的缺点:即生产过程间歇,并且要消耗大量的醇和碱,此外在生产二氯乙烷时所用的氯,最后成为氯化钠形式耗费了,所以只在小型的工业生产中采用。
②二氯乙烷高温裂解C2H4Cl2→ C2H3Cl + HCl这个过程是将二氯乙烷蒸气加热到600℃以上时进行的,与此同时,还发生脱掉第二个氯化氢生成乙炔的反应,结果使氯乙烯产率降低。
为了提高产率,必须使用催化剂。
所用的催化剂为活性炭、硅胶、铝胶等,反应在480~520℃下进行,氯乙烯产率可达85%。
③乙烯直接高温氯化这一方法不走二氯乙烷的途径,直接按下式进行:C2H4 +Cl2→ C2H3Cl + HCl由上式可以看出这一反应是取代反应,但实际上乙烯与氯在300℃以下主要是加成反应,生成二氯乙烷。
要想使生成氯乙烯的取代反应成为唯一的反应,则必须使温度在450℃以上,而要避免在低温时的加成过程,可以采用将原科单独加温的方法来解决,但在高温下反应激烈,反应热难以移出,容易发生爆炸的问题。
目前一般用氯化钾和氯化锌的融熔盐类作裁热体,使反应热很快移出。
此法主要的缺点是副反应多,产品组成复杂,同时生成大量的炭黑,反应热的移出还有很多困难,所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还未实现。
⑵乙炔法这一方法是以下列反应为基础的:C2H2+ HCl → C2H3Cl其生产方法又可分为液相法和气相法。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1 PVC的性质 (1)1.1 PVC的化学及物理特性 (1)1.2 PVC性能 (2)1.3 PVC主要用途 (4)2电石乙炔法制氯乙烯单体 (5)2.1电石乙炔法制氯乙烯的基本原理 (5)2.2乙炔加氯化氢反应工艺条件 (7)2.3制氯乙烯的工艺流程 (8)2.4物料衡算 (9)2.5热量衡算 (12)2.6主要设备尺寸的计算 (15)小结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4)摘要:该设计内容是乙炔电石法生产PVC,PVC的制备主要通过乙炔工段,氯乙烯工段。
乙炔工段利用外购的电石和水在乙炔发生器中发生反应生成乙炔气体,乙炔气体经过压缩、清静、干燥后得到纯净的乙炔气体。
合成工段利用电解分厂生产的副产品氯气和氢气反应合成HCL,或者是由废盐酸和蒸汽通过脱析、脱水工序生成干燥HCL,进一步净化后供给VCM转化,部分HCL由氯乙烯分厂提供。
纯净的乙炔气体和HCL经过混合预热后发生反应转化为VCM单体,VCM再经过水洗碱洗、压缩、精馏后就送进VCM储罐等待参加聚合反应。
关键词: 氯乙烯聚氯乙烯前言目前PVC产业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各国都看好PVC的潜力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好处,PVC正以其优越、独特的性能向世人证明其作用和地位是目前任何其它产品都无法取代的,社会发展需要它,环境保护需要它,它是我们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国内市场PVC 产品需求,尤其是建筑使用PVC管材、农业灌溉管、农用膜等的需求量将大增。
同时,PVC深加工技术在快速发展,特种PVC、糊树脂等新产品市场处于快速增长的临界点,总之,未来国内PVC市场潜力无限。
1 PVC的性质1.1 PVC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刚性PVC是使用最广泛的塑料材料之一。
PVC材料是一种非结晶性材料。
PVC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加入稳定剂、润滑剂、辅助加工剂、色料、抗冲击剂及其它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