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页--9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先摘录、整理条件再倒过来推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老师的上班路线图,每天早晨,老师从家出发,经过江滨新村,再经过花山湾广场,最后来到学校上班。
如果老师想按原路下班回家,你能告诉我该怎样走吗?你是怎样想的?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学习例1生活中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瞧!(1)小明家来了客人,小明拿出果汁来招待客人,结果一倒可倒出了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两杯果汁共400毫升说说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两个杯中共有果汁400毫升,甲杯多,乙杯少)(2)这可太不公平了,小明就从甲杯倒了40毫升给乙杯(课件演示)。
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回答过变化后再出示)这时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甲杯比以前少了40毫升,乙杯比以前多了40毫升,两杯同样多了。
)(3)提问:老师把倒果汁的过程变成了这样一道题,谁来读题?(让学生完整的将题目说一遍)(4)自主探索:要求甲乙两杯果汁原来各有多少毫升,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在自备本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5)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列式:400÷2=200(毫升) 200+40=240(毫升) 200-40=160(毫升) 每步求的是什么?A.结合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把果汁的变化过程用图表示出来,演示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虚线表示什么意思,“再倒回去”后,就是在甲杯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40毫升;在乙杯200毫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倒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它允许学生从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始,逆向思考,推导出问题的来源和解决方法。
倒推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倒推教学在解决问题中的策略,并对倒推教学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倒推教学的策略倒推教学是一种以题目结尾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
在倒推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推导问题的来源、原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倒推教学的一些策略包括:1. 引导学生回顾并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然后引导他们回顾并分析这个解决方案。
学生通过分析解决方案,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2. 提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逻辑思路:在分析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逻辑思路。
通过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法的步骤和思路。
3. 引导学生推导问题来源和解决方法:在确定问题的关键点和逻辑思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思路逐步推导问题的来源和解决方法。
学生通过逐步推导的过程,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倒推教学的反思倒推教学的策略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在反思倒推教学时,需要全面评估其优点和局限性。
1. 优点:倒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逆向思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倒推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局限性:倒推教学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倒推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同时,倒推教学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三、总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倒推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退法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第88—89页《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体验“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扑克牌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都学过反义词吧,反义词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数学中也常用到反义词,让我们说说。
加(),乘( ),扩大( ),减少( ),借出(),向东面()。
一、激发兴趣,感知策略(接下来老师考考你们的智力。
请看大屏幕。
)1.抢答:一个池塘内有一小片水浮莲,它每天能在水面上长大一倍,28天就把整个池塘遮满了。
试问,这一小片水浮莲长到能遮住半个池塘需要多少天?问:谁能马上告诉我答案?师:同学们有的说5天,有的说9天,到底谁的答案对呢,等学完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再来判断!2.师:我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出示:(★)-9=(■)+30=(▲)÷5=12 师:你能立刻报出★表示多少吗?生:39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2×5=60 60-30=30 30+9=39师:刚才这道题,大家都是怎么想的?生:倒过来想的。
3.揭示课题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倒过来想的方法称之为“倒推法”,也叫“还原法”。
它是解决问题的又一种策略。
(板书:倒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用倒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活动一:1.感知问题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老师打算用两杯果汁奖励他们。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班级姓名
预习目标:
1、我要明白:一件事物经过变化,已知现在的情况,要求原来的情况,就能用
“倒推”策略来解决。
2、我将能够:正确使用“倒推”的策略解决相应的问题。
例题:
小明原来有一些画片,又收集了24张。
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
小明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1、小明的画片张数是怎么变化的?用你喜欢的方法整理。
2、请列式解答并检验。
课堂练习:
小明、小军和双胞胎姐妹扬杨、帆帆四个好朋友很想去大运新城看一看,他们打算周六去,计划8点在学校见面。
1、说说回来的线路。
2、小军洗漱要5分钟,吃早餐要10分钟,从家走到车站要10分钟,为了不迟
到,他最晚要():()起床。
3、扬扬和帆帆早餐喝果汁,倒了两杯,共400毫升,由于不一样多,姐姐扬扬
给妹妹帆帆倒了40毫升,两人就一样多了。
姐妹俩原来分别有多少毫升?
4、到了大运村,他们看见一个漂亮的荷塘。
荷塘里的荷花第一天有1平方米,
第二天长成2平方米,第三天长成4平方米,第四天长成8平方米,第五天呢?如果第28天能长满整个池塘,那么长半池塘是哪一天?
5、在回家的地铁上,姐妹俩拿出收集的画片看。
妹妹帆帆把自己画片的一半还
多1张给了姐姐,自己还剩25张。
妹妹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设计一、激活经验,感知策略1.回家上班路径。
2. 猜一猜:老师年龄的一半再减去2,恰巧和你同岁。
老师今年是多少岁? 引语:其实数学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题目。
二、初步体验,建立模型出示例l1. 边演示,边出示信息。
提出问题: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我们该从什么地方想起?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小组交流。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知道同学们都是从哪里想起的?打开88页,能根据刚才的思考过程把这张表格填写完整吗?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 (先填甲杯200毫升,乙杯也是200毫升)。
师:能具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汇报……你是怎样知道原来有多少毫升的?生汇报;继续问:也就是说原来240毫升中的40毫升是怎样产生的呢?其他同学知不知道,给其他同学一个机会。
还回去,(演示)试问:乙杯原来有200毫升吗?怎么说?3. 引入、板书课题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是从哪儿想起的?……我们都是怎样想的呢?(一步一步往回想、倒过来想,反过来想)也就是说反过来想在数学中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们把这种策略叫(板书)倒推。
4. 其实,以前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用到过倒推,想看看吗?请看:填一填:问:原数是怎样变化的?……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推?演示课件:可启发:为什么要+30,再-40呢?第二题,如何倒推的?过渡:看来倒推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十分有效,下面我们再次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好不好?三、自主探究,深化理解1.探索例2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
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的意思。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2.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
同时出示:(整理示意图)启发:你能根据上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通过摘录条件,我们把题意整理得清清楚楚。
四年级下册数学倒推法摘要:一、四年级下册数学倒推法的概念二、倒推法的应用实例三、倒推法在数学中的意义四、如何培养孩子掌握倒推法正文:一、四年级下册数学倒推法的概念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程中,倒推法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渐被孩子们所接触和掌握。
倒推法,顾名思义,是从结果出发,向前推导出达到这个结果所需的条件和过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倒推法的应用实例在实际数学问题中,倒推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四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时,我们可以先将这个四位数按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顺序分别提取出来,然后将这四个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四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倒推法应用实例。
三、倒推法在数学中的意义倒推法在数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倒推法,孩子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高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倒推法能够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孩子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更广阔的思路和更多的解决方法。
四、如何培养孩子掌握倒推法要培养孩子掌握倒推法,家长和老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引导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尝试用倒推法解决问题。
2.提供丰富的倒推法实例:通过提供丰富的倒推法实例,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倒推法。
3.鼓励孩子多进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很好方式,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多进行数学游戏,从而提高他们掌握倒推法的技能。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简介倒推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基本思路是从问题的目标或结论出发,倒着推导出能够达到目标或者支持结论的前提条件或者必要条件。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本身,发现问题的瓶颈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在教学设计中,倒推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思维,培养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初中物理课程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倒推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掌握力学问题中的倒推方法;3.运用倒推方法解决初中物理力学问题;4.培养系统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引入倒推策略一、导入教师先设计一个力学问题,比如:车上的鸟。
一只静止的鸟瞪着车外的风景。
当车匀速行驶时,鸟与车保持相对静止,那么请问,鸟的瞳孔中所看到的天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二、探究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的结果来引出倒推策略,并解释倒推的基本思路。
即通过目标或结论推导出前提条件,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若干小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三、实践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倒推策略解决几个力学问题,比如:确定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等等。
活动2:深入探究倒推策略一、概念引入教师先介绍什么叫做倒推,以及倒推的四个基本步骤:1.确定问题的目标或结论;2.推导出必要前提条件或关键步骤;3.确认前提条件或关键步骤的正确性;4.创造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二、运用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深入理解倒推策略,例如:1.如何确定质点的速度大小?2.如何计算质点的位移?3.如何判断两个质点之间的相对运动状态?三、拓展应用如果在课堂上还有时间,可以考虑引入更加复杂的力学问题,例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判断热力学过程可逆性等等。
活动3:巩固和应用一、思维导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倒推策略的基本思路,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归纳总结。
二、综合应用通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的力学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确定解题步骤。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重点: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步骤。
学习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感受“倒推法”的策略的价值。
课堂导入:喜欢玩儿游戏吗?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我们数学课上的游戏可不能光顾着玩儿,要边玩儿边思考,那才是真的会玩儿。
活动方案:活动一:玩一玩,感知策略。
1.先看着我,这里有4张牌,看清它们的顺序了吗?现在调换3、4两张牌。
我能立即告诉你原来的顺序是3、6、9、10。
2.会玩吗?那我们交换,刚才是我告诉你们原来牌的顺序,现在轮到你们告诉我,行不行?可要仔细看,认真想哦。
看看现在的牌,你能说出原来的顺序吗?怎么想的?(还原了、倒过来了)学生说出顺序。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这种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研究(揭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
刚才我们已经感受过这种还原、倒推的方法了,那么接下来你们能自己尝试着学习吗?那就先看看这个问题(课件出示例1)。
活动二:结合实际,认识策略。
1.课件出示例1。
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共有果汁40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看懂题意了吗?按照活动二的要求开始吧。
2.想想下面几个问题,和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①现在甲杯和乙杯中分别有多少果汁?②怎样把这两杯果汁还原成原来的样子?③原来这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认真思考这几个问题,然后将表格填写完整。
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列式是:3.将你们小组的好方法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听。
(多请几名学生说说。
他的方法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小结: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先求出什么?然后呢?倒过来推想就要从现在的数据出发,根据各自发生的变化往回推算出原来的数据。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建构“倒过去推想”的策略,了解适合用这个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掌握运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理念:从解决问题的目标本身出发,注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教材分析:“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情境下的解题策略。
教材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
4、学情分析:(1)学会收集信息:教学中,用列表或者摘录条件的方法把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围绕获得的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探究摘录信息的方法,并在整理分析信息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列表、画图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倒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感知策略1、填一填2、猜一猜:老师的年龄加上4的和再除以4,正好是8岁。
老师今年是多少岁?3、提问: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什么小技巧吗?先倒推哪一步? (让学生说说)4、小结:倒过来推想就要从现在的数据出发,根据各自发生的变化往回推算出原来的数据,也可以简称倒推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知识要点:1、在倒推的时候,然来×的变成÷,+的变成-。
2、借助画线段图倒推3、借助列表格来倒推例1、(1)(2)例2、小明问王叔叔多在年龄,王叔叔说:“把我的年龄加上9,除以4,再减去8,等于2”。
王叔叔今年多少岁?练习一:1、 ( ) ( ) ( ) 18( )+40-30=20 ( )÷7×9=54( )×3-15=152、小明有一些邮票,送给小红12张,他又收集了18张,现在他身边正好50张。
他原来有多少张?3、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一些乘客。
到了第二站,先下车5人,又上车8人;到了第三站,先下车4人,上车10人,这时车上共有乘客26人。
这辆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多少人?4、一个数加9,乘9, 减9,最后除以9,结果还是9。
这个数是多少?+360 ÷16 -125、小明身上原有若干元钱,早晨上学时妈妈又给了他5元。
他吃早点用去3元后,还剩下12元。
小明身上原有()元钱。
例3、一筐苹果,先卖掉一半,再卖掉余下的一半,这时还有8个,这筐苹果原来有()个。
练习二:1、一根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多6米,还剩下20米。
这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2、一盒糖果,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2个,第二次取出剩下的一半少两个,最后盒子中还剩下10个,这盒糖果原来有多少颗?3、小明有一些邮票,他把邮票的一半多2张送给小红,还剩下50张。
他原来有多少张?4、王老师需要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做实验。
他将一根铁丝剪去一半,再剪去4厘米,正好符合实验要求。
原来铁丝有多长?5、一筐苹果,吃掉它的一半多6个后,还剩下16个,这筐苹果原有()个。
6、有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它的一半少1米,第二次用去8米,最后剩下5米。
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米?例4、两个仓库共有大米150吨,如果从甲仓库运15吨给乙仓库,两个仓库大米的数量相等,那么甲仓库原来有大米()吨,乙仓库原来有大米()吨。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还原法”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倒推思维”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过程,提高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还原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倾听、质疑和验算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还原思维”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决问题步骤,发展思维说理能力。
学情分析:一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八单元解决问题“原来有多少”是学生应用还原策略的基础,它实际上是求剩余问题的逆思考。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经验理解“原本有多少”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考虑到学生对于倒推的解题策略不够清晰,只停留在表面,所以将题目进行变形,将还原策略体现得更加明显,以便学生体会这种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球、箱子、学习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唤起经验。
1.找球活动。
师:瞧,三个小朋友在玩球,请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第几个小朋友先找到了球?(请小朋友上台展示找的过程:白板演示)预设方法:从球出发去找小朋友。
2.初步感知师:真厉害!有方法!一下子就找了,为什么我们要从球出发去找到对应的小朋友,而不从小朋友出发去找球呢?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因为线太多,三个小朋友要一个一个去找很麻烦。
而球只有一个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了。
(更快,更简便)师总结:是啊,有的时候我们解决问题也可以倒着想,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找球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有时候顺着思考不容易解决问题,倒着想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打开学生的思维,唤起倒推法的生活经验。
二.复习旧知—一步还原课件出示魔法盒。
(里面装着一些小球)师:这个魔法盒里装着10个以内的球,猜猜:可能有几个?生任意猜。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用倒推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认为,所谓倒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思维的倒推——即通过学生的逆向思维将问题进行倒推;二是计算的倒推——即计算时通过计算性质的变化进行倒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认知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会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邬老师处处渗透了这一目标,同时也兼顾了思维和计算的倒推,在目标的达成上,邬老师也体现得非常到位。
首先在本课的导入上,让学生说说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路,然后让学生按原路返回,使学生在新授前有了倒过来想的学习准备。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邬老师此处的设计非常符合生活实际需求.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在教学邮票问题中,,邬老师在赋予例题收集邮票的实际情境以后,提拱给了学生探索建议,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倒推,并结合学生思考后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在关键处给学生以“点化”,使学生对倒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这对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邬老师注意到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后面设计了学生喜爱的翻扑克牌游戏。
让学生在边玩边学,边玩边解决问题。
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这样的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是十分有效的。
本节课的内容确实很难,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例题和后面的巩固练习也不完全一致,比如在练一练中关于“一半还多一张”这题的探索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
这里面其实渗透了倒推和多1少1的动态平衡思想。
邬老师在这里讲解的非常详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我想是不是可以对于这一题再深入地研究,用“一半多一张”和“一半还少一张”进行对比,来突破这一难点的,还可以把事情变化的先后顺序再来梳理一遍,和前面的题目进行对比.这样,只要让学生明确按照事物变化的顺序再逐步按次序倒推,这样就可以与上面所学的知识完全吻合,那么以后碰到其他类似的情况就可以减少出错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
姓名——
一.例题
1.(1)小明原有84张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
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多少张?
(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
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
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2.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3.(1)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
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2)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少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
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二.练习题
1.冬冬和芳芳原来共有60张画片,冬冬给了芳芳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
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2.沙石场原来有一批石子,第一天运出160吨,第二天运进210吨,现在有石子350吨。
这个沙石场原来有石子多少吨?
3.小刚去文具店买铅笔盒,用去所带钱的一半还多4元,这时还剩16元。
小刚原来带了多少钱?
三.拓展题
1.甲、乙、丙三个组共有图书90本,如果乙组向甲组借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那么三个组所有图书的本数刚好相等。
甲、乙、丙三个组原来各有图书多少本?
2.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多5米,还剩下7米。
这捆电线原来长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