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最新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93.63 KB
- 文档页数:1
1.水土保持林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加土壤的抗蚀抗冲性。
2.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该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植物作为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作验证。
3.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3)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4.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要求:1)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土壤改良性能;3)生长迅速,枝叶发达,郁闭紧密;4)适应性强。
5.造林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即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6.确定密度原则:1)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2)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3)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4)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
7.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8.混交林的混交类型:乔木混交、主伴混交、乔灌混交、综合混交。
9.混交方式: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植生组混交。
10.改善立地条件: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2)缩小温差,增加温度;3)改善水分状况,减少蒸腾和蒸发;4)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5)改善土壤空气状况。
11.造林整地技术规格:1)深度;2)宽度;3)长度;4)断面形状;5)间距;6)其他质量要求。
12.播种前种子的处理:消毒、拌种、浸种、催芽。
13.播种造林方法:块状播种、逢播、条播、穴播、撒播。
14.分殖造林适用条件:营养器官萌芽能力强,并且能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
15.林分管理:1)间苗;2)平茬除蘖;3)修枝;4)间伐。
16.造林技术设计内容:造林类型、苗木规格、整地工程、造林密度、造林树种组成、造林季节、造林方法、幼苗抚育管理。
17.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林业基础知识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用森林的事业。
现代林业正逐渐摆脱单纯生产和经营木材的传统观念,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多目的综合经营森林和高效深度利用森林资源为其特征。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林业建设结束了长期以来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森林调查基本知识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乔木是指具有明显主干,且在胸高以上才有分枝出现,树高都在5米以上的树。
树高在5~9米的称为小乔木;树高在18米以上的称为大乔木。
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亚乔木有明显的主干,但高度比大乔木略矮,也就是中乔木或大灌木,均可称为亚乔木。
灌木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如玫瑰、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
亚灌木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茎的上部草质,在开花后枯萎,而基部的茎是木质的,如长春花、决明等。
草本植物茎含木质细胞少,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或枯死,如菊花、百合、凤仙等。
又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
藤本植物茎长而不能直立,靠倚附它物而向上攀升的植物称为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依茎的性质又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大类,常见的紫藤为木质藤本。
森林的植物成分森林中的植物根据所处的地位可分成林木、下木、幼苗幼树、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层间植物)。
(一)林木或称立木。
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
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分为:①优势树种简称优势种,又称建群树种。
在主林层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用的树种。
②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
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
名词解释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
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
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
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1、水土保持林学研究内容:防护作用,营林技术,规划配置。
2、我国森林资源的概况:(1)资源总量不足(2)分布不均匀(3)经营管理粗放,林分质量低(4)宜林利用率低(5)其他(树种单纯,结构不合理)3、国内现状:优质高产林生长木材形成的机理及调控;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调控机理研究;森林生物灾可持续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土壤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重大森林火灾研究和预防机理研究;人工生态植被演替及近自然人为干扰机制研究;林木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技术;荒漠化预防和综合治理技术;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经济林、竹藤、花卉良种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森林灾害防治技术。
4、水土保持防护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低,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太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生产要求,对生产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少;(6)造林所用的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治轻管5、森林可分为五大林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殊用材林。
防护林: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其他功能而营造的森林。
防护林体系:在一个自然景观地带内,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而营造的各种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植物群体系统。
水土保持林:以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和改善山区、丘陵区农林副渔等生产用地,水利设施以及沟壑,河川的水土条件为经营目的的森林。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失去与人工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其他有机组成部分在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总体建设的生态、经济目标下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以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潜力为依据,实现和组成防护林体系咯林种的合理配置与组合,充分发挥多种林,多树种生物群体的多功能和效益,建成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水土保持林一、名词解释1、林冠截留: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2、地面净雨量:经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的两次分配作用后,到达林地地面的实际有效降雨量。
3、吸收贮水量:在土壤吸附力或毛管力作用下保持的水量,其大小反映了土壤的保水性能及土壤水分对林木生长的有效性。
4、土壤抗冲性:土壤抵抗径流的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
5、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6、水土保持林: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7、地理种源: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各地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它们产生不同的种内气候适应性,形成不同的地理种源。
8、水土保持林体系: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9、垂直配置:合理搭配的乔灌草种在林分内分层配置,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10、重力持水量:在重力作用下,深层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土内径流或深层土壤再分配的那一部分水量。
其值越大,越有利于对降雨的吸收和重力水的排除。
11、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
12.平茬:利用某些萌芽力强的树种,截取地上部分,促进重新萌生新枝的一种抚育措施13入渗率:单位时间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但土壤中的水量14.入渗量:入渗开始后一定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到土壤中的总水量二、简答题1.水土保持林的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强土壤的抗蚀抗冲性2.立地条件: 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发育生长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其包括光照、温度、空气湿度、风、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植被的组成、数量、根系等情况,也包括人为活动情况。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与功能: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防止地表侵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作用。
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4.科研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森林的效益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能源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水土保持林的种类:1、分水岭防护林:山顶防护林、梁峁顶防护林2、坡面防护林:坡面水土保持林、护坡薪炭林、坡面护牧林、护坡用材林、护坡经济林、坡地农林复合经营、梯田地埂林3、侵蚀沟道和山地沟道防护林:沟头防护林、沟边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坝坡防护林4、水库、河川防护林:水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林冠截留作用的影响因素。
(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影响枯落物截留量的因素(1)枯落物的水容量(或持水量)指在自然条件下,单位干重枯落物所能吸收水分的数量,一般用它干重吸水的百分数或相当的降雨毫米数表示。
(2)枯落物的数量枯落物的数量决定于输入量和分解速度。
(3)枯枝落叶的干燥程度。
干燥>湿润。
暴雨时明显,连续降雨不明显。
水土保持林对径流的影响(1)对径流深(h)的影响(2)对地表糙度(n)的影响表现在林冠截留、地被物截持、森林蒸发散、土壤入渗与贮水、人工造林、土内径流。
水土保持林学水保092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一、水土保持林学的概念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二、水土保持林学的主要内容(一)水土保持林的作用与功能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防止地表侵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作用(二)原理与营林技术森林立地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整地技术及季节、造林方法与季节、幼林抚育管理(三)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坡面配置、沟道配置、水边周围配置水土保持林的种类:1、分水岭防护林:山顶防护林、梁峁顶防护林2、坡面防护林:坡面水土保持林、护坡薪炭林、坡面护牧林、护坡用材林、护坡经济林、坡地农林复合经营、梯田地埂林3、侵蚀沟道和山地沟道防护林:沟头防护林、沟边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坝坡防护林4、水库、河川防护林:水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三、森林与水土保持(一)森林的效益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能源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A.水源涵养B.防风固沙C.水土保持D.改善气候E.净化水质F.净化大气G.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果品、油料、化学品及化工原料如香料、胶、单宁、松香、药材等间接经济效益:农田的粮食、蔬菜、果树等增产效益,牧业的增产效益,水源的保护与水质的改善,道路、堤岸、梯田、水利设施安全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等。
社会效益:森林旅游、消除疲劳、镇静安神的作用,是天然的保健康复医院。
(二)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农田防护林规划防风防沙和水土保持在农田防护林规划中,防风防沙和水土保持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农田防护林是指在农田周围、分片或穿插种植乔木、灌木、花草并配以建筑物或设施来遮挡风沙、固定沙土、净化空气和水体、改善农田环境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一种土地综合利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农田防护林规划中防风防沙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一、防风防沙防风防沙是农田防护林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农田中合理设置防护林带,可以有效地阻挡风力,避免风沙侵袭,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农田作物。
防护林带通常由乔木、灌木等多种树木组成,密植、高大的树种能够最大限度地遮挡风沙,起到防护作用。
在规划农田防护林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防护林带的位置、面积和树种种植方式。
二、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农田防护林规划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合理设置植被带、经济林带、水保工程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农田防护林规划应该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坡度情况等因素,科学制定水土保持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实施。
例如,在陡坡地区可以设置梯田,修建草垫、砖土坡等,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在低洼地区可以修建排水沟,引导农田周围的水流,防止水浸农田。
三、实施方法1. 调查评估:在开展农田防护林规划前,需要对当地的土地利用状况、自然环境等进行调查评估,了解现状问题,为规划提供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科学制定农田防护林规划方案,确定防护林带的位置、面积、树种配置等内容。
3. 实施措施:按照规划方案,实施防风防沙和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包括栽植树木、修建排水沟、加固农田等。
4. 监测评估:在实施防护林规划后,需要对其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
综上所述,农田防护林规划中的防风防沙和水土保持是农田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实施,才能有效地提高农田生产力,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化管理的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构建美丽中国。
绿化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水土保持与防护林的建设与保护。
本文将从专业角度分析绿化管理中的水土保持与防护林的重要性、现状及应对措施。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过度水土流失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26.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8.1%。
水土保持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化管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通过植被恢复、土地改良、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
植被恢复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土地改良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保持水土资源。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包括建设梯田、坡脚砌筑、沟道整治等设施,以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防护林的重要性防护林是指为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而建设的森林,其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我国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防护林面积达到1.56亿公顷。
防护林在绿化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防护林建设应遵循适地适树、多样性、混交、长远规划等原则。
适地适树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进行造林。
多样性原则要求在防护林建设中,注重树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混交是指将不同树种混合种植,以提高林分的抗逆能力和稳定性。
长远规划是指根据防护林的功能和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周期和规划。
现状与挑战虽然我国绿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水土保持学
Ⅰ考试性质
《水土保持学》考试是为山西农业大学招收林学专业水土保持与林业生态工程方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水土保持与林业生态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水土保持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林学学科中水土保持与林业生态工程方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199。
一、名词解释:1.有效防风距离:在林带防风距离内,能够有效地起到防护作用的距离即为有效防护距离。
它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有效防护距离。
2.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以减缓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减少江河库塘泥沙淤积,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定高产,保障交通、水利、水保工程安全的一种防护林。
3.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亦即林带侧面透光孔隙的多少及分布状况。
4.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将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来截短坡长拦蓄部分径流,减轻土壤侵蚀。
除开沟筑埂部位改变了小地形,其余坡面仍保持原状,故称坡式梯田。
5.林带胁地:在林带使附近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这种现象即为林带胁地。
产生胁地的主要原因有:①林带树木根系向农田延伸,夺走了一部分水分和养分;②林带树冠遮荫,影响了林带附近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6.自然侵蚀:在自然状态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
加速侵蚀: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使侵蚀作用大于土壤形成的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7.层状侵蚀:又称“片状侵蚀”,当降水在坡面上发生溅蚀,降雨强度超过渗透速率时,地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层水流,把土壤可溶性物质及比较细小的土粒以悬移方式带走,使整个坡地土层均匀减薄。
细沟状侵蚀:在较陡的坡耕地上,暴雨过后,坡面被小股径流冲刷,形成许多细密的小沟,这些细沟基本上沿着流线的方向分布。
8.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是在其它外营力特别是水力侵蚀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引起的地表物质移动形式。
以重力为主要动力的侵蚀形态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9.土壤侵蚀广度:指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数。
南京林业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满分:150 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水土流失2.土壤侵蚀程度3.正常侵蚀4.径流系数5.年土壤侵蚀模数
6.林带胁地7.林带结构8.输沙率9.透风系数10.荒漠化
二、填空题(10题,每格1分,共30分)
1.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和发展速度,可将土壤侵蚀分为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象是。
(3分)
2.重力侵蚀的形式主要有、、和。
(4分)
3.切沟侵蚀的特点是横断面初期呈形,并形成一定高度的,长、宽、深三方向的侵蚀同时进行。
(2分)
4.沟蚀有、、、等几种形式。
(4分)
5.防护林带的结构类型主要有:、、。
(3分)
6.按断面形式分类,梯田主要类型有:、、。
(3分)
7.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类型主要有、、。
(3分)
8.在林带的不同方向胁地程度不同,其规律是、。
(2分)
9.风蚀发生时沙粒有三种移动方式:、、。
(3分)
10.主林带方向应该与垂直,副林带方向主林带;辅助林带位于两条之间。
(3分)、、简答题(5题,每题9分,共45分)
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2.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其相互关系?
3. 写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说明K值的确定方法?
4.坡地改成梯田后,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5.林带横断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其防风特点是什么?
四、问答题(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我国水土流失的形势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试论述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
3.试论述风沙流活动的规律?流沙治理方法主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