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的健康教育吴丹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51
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计划
一、专科指导
1、让病人了解冠心病、高血压是心力衰竭主要的最常见原因。
2、在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
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妊娠和分娩、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快都会引起心力衰竭。
3、适当休息,Ⅰ°限制体力活动;Ⅱ°增加卧床时间,可下床自己洗漱和
进餐;Ⅲ°严格卧床休息,心衰缓解后应适当运动,以不发生症状为限度。
4、合理用药,严格遵医嘱服用强心药地高辛,不可随意增加或停药,出现
恶心、黄视或绿视、心律不齐或脉搏低于每分钟60次时,立即停药就诊。
服用利尿剂注意食物补钾或按医嘱药物补钾,含钾食物如:
鲜橙汁、西红柿汁、香蕉、枣、葡萄干、梅干、马铃薯、菠菜、花菜等。
口服补钾宜在饭后或将水剂与果汁同饮,以减轻胃肠道不适。
二、出院指导
1、饮食宜低盐、清淡、易消化、富营养,每餐不宜过饱,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
2、指导病人根据心功能状态进行体力活动锻炼。
3、戒烟、戒酒,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过快过多等。
育龄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决定是否可以妊娠与自然分娩。
4、教育家属给与病人积极的支持,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5、教会病人服用地高辛前自测脉搏,当脉搏低于60次/分以下时暂停服药,到医院就诊。
当发现体重或症状有变化时亦应及时就诊。
心衰患者的健康教育心衰患者的健康教育2010-08-18 11:29:41 作者:来源:护理部浏览量:0心衰患者的健康教育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以引起心力衰竭。
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其心力衰竭症状往往由于一些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
常见的原因有:感染、心律失常、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不恰当停用洋地黄药物或降压药物等。
心力衰竭临床上以左心衰竭最早出现,单纯右心衰竭较少见。
左心衰竭时出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乏、头昏、心慌,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的症状。
右心衰竭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和呼吸困难,水肿,肝大。
大多数心力衰竭的病因都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如控制高血压目前已不困难,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慢性心脏瓣膜并之换瓣手术以及先天畸形的纠治手术。
少数病因未明的疾病如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等办法不多。
病因治疗的最大障碍时发现和治疗过完,很多患者常常满足于短期治疗缓解症状,拖延时日终至发展成为严重的心力衰竭不能难受手术而失去治疗的时机。
情绪调节根据患者病程长、特点,针对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知识水平,指导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听音乐、看书等,将心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转移。
让患者了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不良情绪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动脉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使心肌耗氧量增加,积极乐观的情绪能提高应激能力,从而减少疾病发作。
按时遵医嘱服药治疗心衰的药物大部分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服用,患者不能自行减药或停药,否则症状将加重。
血管扩张剂和强心剂要熟知药名、用量、目的、药效、不良反应和长期服用的注意事项,利尿剂一般在清晨口服,以免尿频影响夜间休息。
饮食指导饮食的原则是限制进水,进食低热量、低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路径
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
参考时间实施时间
(签名)教育内容
教育
对象
教育
方式
效果
评价
入院第一天1、评估病人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2、入院介绍:环境、人员、制度、服务项目
3、介绍相关护理的目的及配合要点
(1)吸氧、卧床休息、记24小时出入量(2)体位: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下肢浮肿者抬高下肢20°-30°
(3)
4、解答病人及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1)
(2)
入院第二天1、评估病人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接
受能力
2、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少量多餐,易消化食物
3、介绍相关治疗的意义及配合要点:
1)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动态血
压监测
2)
4、说明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的重要性及方法
5、解答病人及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1)
(2)
入院第三至五天1、评估病人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2、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适宜的休息活动计划
3、简要介绍主要用药物的目的及配合要点
4、解答病人及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1)
(2)
出院前1、评估病人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2、与病人一起制定出院后的康复锻炼计划
3、指导病人识别复发的早期征象及应对方
一至二天
法
4、解答病人及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1)
(2)
出院当天1、评估病人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2、指导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介绍复诊的时间、地点、指征
4、解答病人及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
(1)
(2)。
冠心病健康教育科别: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1.入院教育病房3人间病房,单间病房,4人间病房,CCU病房,6人间病房,24小时总有值班人员,随时可招呼值班人员,住院期间应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详见住院患者知情同意书。
2.心理指导: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3.饮食指导:心力衰竭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胆固醇饮食,控制饮水量,保持液体出入量负平衡,保持大便通畅,食物中应有足够的粗纤维,多食蔬菜,水果,有酗酒的患者应戒酒。
严禁吸烟。
4. 作息指导:急性左心衰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休息时无胸闷、气短)可适当活动。
5.用药指导:卡托普利类药物可出现干咳的副作用。
6.特殊指导:7.行为指导:日常生活中控制体力活动,减少不良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根据病情轻重,可从床旁小坐开始逐步增加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如散步。
8.出院指导:1.戒烟、限酒,低盐、低胆固醇饮食,监测血压、血糖,适当活动。
2.按时服药。
3.每隔一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三个月查心脏彩超,有情况随时就诊。
指导医生/护士签名:患方签字:健康教育的内容1.入院教育是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包括病室人员、环境、工作与休息时间、住院规则等内容的介绍。
其目的是使住院病人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2.心理指导所有住院病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病人克服这些问题,安心住院治疗。
3.饮食指导合理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如高血压病人宜用低盐饮食,发烧病人宜多饮水等。
饮食指导要注意培养病人的饮食习惯。
4. 作息指导凡有活动能力的病人都应鼓励其适当的活动和休息。
对需要卧床的病人也应指导其做力所能及的床上锻炼,并注意调整卧床休息与睡眠的关系,避免日间睡眠过多造成夜间失眠。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指的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个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心力衰竭,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内容。
1.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症状: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疲劳、心悸、水肿等。
患者应该及时就医,确诊并接受治疗。
2.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风险因素:心力衰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脏疾病,以及糖尿病、肥胖、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
了解自己的风险因素,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3.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并控制心脏负荷、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患者应按医嘱定期服用药物,并定期复诊,遵守医生的建议。
4. 心力衰竭的自我管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管理心力衰竭。
首先,保持规律的锻炼,适度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
其次,控制饮食,减少盐分的摄入,避免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此外,戒烟和限制饮酒也是非常重要的。
5. 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和预防:心力衰竭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肺水肿等。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定期检查心脏功能,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6. 心力衰竭的心理支持:心力衰竭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患者应该寻求心理支持,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参加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以减轻心理压力。
7. 心力衰竭的监测和预后: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体重变化、水肿情况等。
此外,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心电图,以评估心脏功能和病情的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可以改善预后。
8. 心力衰竭的家庭支持: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家人应该了解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管理病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计划。
老年住院心力衰竭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摘要】目的:探索健康教育对老年住院心力衰竭病人的影响。
方法:对实验组271例老年住院病人心力衰竭病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而对照组261例病人进行一般护理,比较两组6个月复发再入院次数及死亡例数的差异。
结果:实验组6个月复发再入院次数及死亡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实行健康教育能减少老年住院心力衰竭病人的再入院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住院心力衰竭病人;家属;健康教育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终合征[1]。
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复发再入院率高,死亡率也高。
为减少心衰病人猝死发生,减少其住院次数。
对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532例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III-IV级),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532例心功能III-IV 级﹛全部病历采用心功能NYNA分级法,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NA)1928年标准[2]﹜,其中男312例,女220例,年龄61~95岁,平均76.5±11.5岁。
按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71例,其中男198例,女73例,年龄77.3±5.6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8±1.3年;对照组261例,其中男174例,女87例,年龄74.2±4.3岁,病程2.5~17年,平均病程9±1.5年。
1.2 方法对实验组在病人入院后即制定教育计划,进行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如:讲座、发小册子、宣传栏、一对一指导、病人互相交流及讨论、开工休会等。
对文化层次及接受程度、工作性质不同等予以区别处理,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除病人参加外,还邀请家属,陪护参加,内容尽量通俗易懂;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身体各部分供氧不足。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心力衰竭,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健康教育内容。
1. 什么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心脏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疲劳、水肿等。
心力衰竭可以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2. 心力衰竭的原因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心律失常等。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也会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3. 如何预防心力衰竭?预防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
-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吸烟和酗酒会损害心脏健康,应尽量避免或限制。
- 控制血压和血糖:保持正常的血压和血糖水平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 定期体检:定期检查心脏功能,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脏问题。
4. 心力衰竭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患者的寿命。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心脏负担、控制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
-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或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手术治疗。
- 生活方式改变: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限制盐的摄入、控制体重、定期锻炼等,以改善心脏功能。
5. 如何管理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管理需要患者积极参与,并与医生密切合作。
以下是一些建议:- 定期复诊:定期去医院复诊,接受心脏功能的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 注意体重变化:每天在同一时间称体重,如果体重增加超过2-3磅(约1-1.5公斤),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