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民族舞: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38.33 KB
- 文档页数:2
56民族舞蹈版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国56个民族中的舞蹈表演。
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舞蹈表演
1. 汉族舞蹈:
- 《苗族舞蹈》: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节奏感而闻名,舞者身着苗族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表演出优雅的动作。
- 《蒙古族舞蹈》:蒙古族舞蹈充满了草原的豪迈与自由,舞者们身穿蒙古族特色服饰,在舞台上展示出矫健的舞姿。
2. 少数民族舞蹈:
-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以其神秘和宗教色彩而闻名,舞者们穿着藏族传统服饰,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舞蹈形式。
- 《壮族舞蹈》:壮族舞蹈以其欢快和热情的节奏感而闻名,舞者们身穿壮族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表演出精彩的舞蹈动作。
3. 其他民族舞蹈:
- 《傣族舞蹈》: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和音乐而闻名,舞者们身穿傣族传统服饰,在舞台上展示出动感十足的舞姿。
- 《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展示了西部地区独特的舞蹈风格,舞者们穿着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表演出优雅而富有力量感的舞蹈。
结论
56民族舞蹈版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舞蹈表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民族文化。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56民族舞蹈版的信息,请参考相关资料和文献。
民族舞蹈学习:苗族民间舞蹈概况导读:本文民族舞蹈学习:苗族民间舞蹈概况,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苗族自称:“蒙”、“猛”、“阿蒙”、“阿卯”,内部又有若干个自称,如“蒙西”、“蒙能”、“蒙耍”、“阿卯照”、“卯咱”等等。
外部亦有若干根据服饰色彩、发式区别的他称。
云南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的西部方言。
其中又分为两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苗族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祟尚万物有灵,但没有偶像。
祭山林、石头、水井、古树等。
鸦片战争以后,有部分苗族也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云南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极少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兼事畜牧业。
没有工业,连成行的手工业都没有,仅仅只有家庭手工业,但其产品完全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几乎不作为商品。
饲养、畜牧,也不当作商品,而是作为生活消费。
因此,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几乎不事商贾。
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年男女自由社交,相爱后经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者极少)而婚配。
这类地区的情歌特发达,“古歌”也发达。
而另一种是父母约束极严、封建意识浓厚的地方,男女青年不能进行自由社交,不进洞房不见新人面。
这类地方,情歌特别少,但“骂歌”发达。
骂父母、骂哥嫂、骂媒人、骂舅舅,哭诉婚姻不自由。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
古歌是苗族最的民族艺术。
唱开天辟地、祭祀和娱神;战争和迁徒,以及婚丧嫁娶,男女社交和性爱。
由诗歌、音乐、舞蹈融汇而形成的芦望歌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范。
它既是艺术,也是史诗和历史。
是苗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由于历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
有关族源及民族迁徒等重大事件,在苗族内部只凭口传心授,用世代相传的芦笙歌舞来记叙。
芦笙舞一旦在某种场合里隆重举行,必然以芦笙曲辞为主要内容进行上承下传的宣传,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
芦笙原是用于娱神的舞蹈,巫师用笙曲娱神,口叙之以辞,渐而成歌,故称芦笙歌舞艺术。
民族舞蹈知识科普:苗族反排木鼓舞苗族反排木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
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
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
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反排苗族木鼓舞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
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因为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
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
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
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
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
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
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
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苗族反排木鼓舞动作特点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
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
反排木鼓舞舞蹈时。
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实行,和谐统一。
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
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
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
苗族反排木鼓舞类别反排木鼓舞主要有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节。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族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源自中国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风情。
它以芦笙乐器的演奏为基础,结合舞蹈动作和服饰装束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态。
以下将对其源流及形态进行详细的分析。
源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自苗族的原始文化和生活方式,凝聚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苗族是我国传统民族之一,久居于贵州高山峻岭之间。
苗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采集、捕猎和种植,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芦笙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被苗族人民视为通灵的乐器。
芦笙的演奏技巧要求高,音色悠扬,能够表达深情和热情,被苗族人民用来祭祀山神、沟通灵界等。
在芦笙的音乐引领下,苗族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形成了苗族芦笙舞的独特艺术形态。
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优美、自然和富有力量感为特点。
常见的动作有搓、拖、挑、扑、掷、滚等,这些动作贴近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特点,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
2. 音乐伴奏: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伴奏是由芦笙乐器演奏的,其音色悠扬、激昂,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芦笙音乐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演奏技巧高超,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为舞蹈增添了动感和魅力。
3. 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装束以苗族传统服饰为基础,注重色彩的对比和装饰的细节。
女舞者常穿着绣花彩袄、黑色长袍以及银饰等,头戴花冠,脚踩花鞋。
男舞者则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佩戴苗族特色的饰物,如银饰、花帽等。
服饰装束的选择和设计彰显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崇敬和热爱。
芦笙乐器的演奏和舞蹈动作的配合,使其既具备了音乐的表现力,又强调了舞蹈的动感和视觉效果。
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伴奏和精心设计的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美丽和独特的文化特点,传承并发扬了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苗族传统舞蹈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神灵以及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一、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苗族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从动作、服饰和音乐等方面来介绍。
1. 动作:苗族传统舞蹈的动作独具匠心,以舞者灵活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一些舞蹈动作带有象征意义,比如“鹰展翅”、“翻山越岭”等,通过肢体的舞蹈动作来传达出特定的寓意。
2. 服饰:苗族传统舞蹈的服饰十分华丽,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服饰为主。
女舞者通常穿着精美的苗族节日服饰,如蓝色的长袍、彩色的腰带和编织的花环等。
男舞者则通常身着苗族传统的男装,如黑色的外袍和窄裤等。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3. 音乐:苗族传统舞蹈的音乐气氛热烈、欢快,以打击乐器为主。
舞蹈中常常伴随着锣鼓声、铜锣声、唢呐声等,这些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奏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欢腾热烈的气氛。
二、苗族传统舞蹈的意义苗族传统舞蹈在苗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文化传承、群体凝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来介绍。
1. 文化传承: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苗族人民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传承给后代。
舞蹈动作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群体凝聚: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彼此,增进彼此的情感与信任。
在苗族的节日和盛会上,大家会共同参与到舞蹈中来,舞蹈成为了展示团结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方式。
3. 文化交流:苗族传统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学习。
民间舞舞蹈作品分析报告
民间舞蹈作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文化特色,它承载着民间传统、历史故事和民族风格。
本文旨在通过对几个典型的民间舞蹈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艺术特点、故事背景和表现形式。
作品一:《苗疆舞曲》
《苗疆舞曲》是苗族传统舞蹈作品之一,舞曲节奏明快,动作矫健有力,充满
了苗族人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
在舞蹈中,舞者们手持银铃,身穿苗族传统服饰,跳跃起舞,展现出苗族人生活中的欢乐与活力。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作品二:《广场舞》
广场舞是中国城市社区中非常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群众性和社交
性特点。
广场舞的舞者们常常聚集在公共场所,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身体,展现出一种简单快乐的舞蹈风格。
广场舞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城市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广场舞,人们能够减轻生活压力,增进社区间的友谊,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作品三:《黄梅戏舞蹈》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独特的音乐与舞蹈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
喜爱。
黄梅戏舞蹈以细腻的动作、柔美的舞姿和丰富的表情展现了不同戏曲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黄梅戏舞蹈中,舞者们通过身体的表达和手势的展示,将戏曲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
通过对以上几个典型的民间舞蹈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舞蹈作品的
丰富多彩和深厚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的具体体现。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间舞蹈作品的魅力所在。
苗族锦色舞蹈背景摘要:1.苗族锦色舞蹈的背景概述2.苗族锦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3.苗族锦色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式4.苗族锦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正文:一、苗族锦色舞蹈的背景概述苗族锦色舞蹈,源于我国西南部的苗族地区,是苗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
锦色舞蹈以色彩斑斓的服饰、精美的银饰和独特的舞蹈动作而著称,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舞蹈不仅是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表现,还是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仪式。
二、苗族锦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苗族锦色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与苗族先民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
在那时,舞蹈主要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
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明朝、清朝时期,苗族锦色舞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在现代社会,苗族锦色舞蹈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三、苗族锦色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式苗族锦色舞蹈具有以下特点:1.服饰华美:舞蹈演员身穿色彩艳丽、绣有图案的锦缎衣物,头戴银饰,颈戴银项圈,手戴银手镯,脚穿绣花鞋,整个装扮充满了民族特色。
2.动作独特:舞蹈动作多变,既有柔美的婉约之姿,又有刚劲的阳刚之气。
舞者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表演出各种寓意深刻的动作,如锦鸡独立、蝴蝶飞舞等。
3.节奏鲜明:舞蹈节奏明快,多以苗族民间曲调为伴奏,旋律优美,富有动感。
4.情感饱满:舞蹈充满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表现了他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苗族锦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苗族锦色舞蹈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一方面,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加大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推广和普及苗族锦色舞蹈;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一批批年轻的传承人,让他们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总之,苗族锦色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苗族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以下是600字回答苗族舞蹈动作:苗族舞蹈动作丰富多样,涵盖了多种节奏和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舞蹈中,苗族舞者通过身体的各种姿态和动作,传达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情感。
1. 颤动步:这是苗族舞蹈中最基本的步伐之一,舞者通过脚部的小幅颤动,创造出一种轻盈、流畅的视觉效果。
颤动步通常与上身的摆动和旋转相结合,形成优美的舞蹈画面。
2. 旋转:苗族舞蹈中的旋转动作独具特色,舞者通过快速的脚步和身体转动,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旋转动作通常与颤动步、跳跃和身体倾斜等动作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舞蹈画面。
3. 跳跃:苗族舞蹈中的跳跃动作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舞者需要通过快速而有力的起跳和落地,创造出轻盈、灵活的视觉效果。
跳跃动作通常与身体倾斜、摆动和旋转等动作相结合,形成优美而富有活力的舞蹈画面。
4. 摆手:这是苗族舞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之一,舞者通过上身的左右摆动,创造出一种悠扬、舒缓的视觉效果。
摆手动作通常与腿部的小幅颤动和脚部的轻点相结合,形成优美的舞蹈画面。
5. 踢腿:苗族舞蹈中的踢腿动作非常有力,舞者通过快速而有力的踢腿,创造出一种轻盈、灵活的视觉效果。
踢腿动作通常与身体的倾斜、摆动和旋转等动作相结合,形成优美而富有力量的舞蹈画面。
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苗族舞蹈动作外,还有很多其他独特的动作和技巧,如蹲步、身体扭曲、甩手等。
这些动作和技巧都充分展示了苗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和民族文化内涵。
总之,苗族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各种姿态和动作,传达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人类身体语言的无穷魅力。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案:苗族舞蹈】一、概述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苗族舞蹈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在音乐、舞蹈和文化教育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本篇文章将围绕幼儿园民族音乐教案中的苗族舞蹈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二、苗族舞蹈概述1.起源和特点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和宗教活动中创造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苗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不仅在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苗族舞蹈的特点是舞步简单、明快,舞蹈动作轻盈、舒展,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2.舞蹈形式苗族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欢迎舞、告别舞、劳动舞、宗教舞等。
每种舞蹈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寓意,富有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在幼儿园的民族音乐教育中,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学、富有趣味性的舞蹈形式,让幼儿通过舞蹈来感受和认识苗族的民族文化。
三、幼儿园苗族舞蹈教学内容1.舞蹈音乐选材在教学苗族舞蹈时,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选择富有苗族特色的音乐,如《芦笙》、《芦笙声声》等,这些音乐旋律优美,情感丰富,非常适合用来配合舞蹈动作教学。
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苗族舞曲,如《苗岭山歌》、《苗岭夜曲》等,这些音乐都能够让幼儿在欣赏和学习中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2.舞蹈动作设计在设计舞蹈动作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芳龄特点和身体机能,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
可以以走、跳为主要动作,在动作设计上要突出舞蹈的起伏和轻盈感,同时注重舞蹈的整体美感和动作的连贯性,让幼儿在学习舞蹈时能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和美妙。
3.舞蹈意境表达在教学苗族舞蹈时,要注重对舞蹈的意境表达。
可以通过讲解苗族舞蹈的起源、特点和寓意,让幼儿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激发幼儿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向往。
少儿民族舞: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笛子舞十二套古代芦笙组舞铜鼓舞
云南省苗族共八十九万六千余人(据1990年普查统计),分布在文山、红河、昭通、曲靖、楚雄、昆明、玉溪、大理、丽江、迪庆、保山、东川等地(州)市。
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
多数成寨而居。
苗族自称:“蒙”、“猛”、“阿蒙”、“阿卯”,内部又有若
干个自称,如“蒙西”、“蒙能”、“蒙耍”、“阿卯照”、“卯咱”等等。
外部亦有若干根据服饰色彩、发式区别的他称。
云南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的西部方言。
其
中又分为两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苗族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祟尚万物有灵,但没有偶像。
祭山林、石头、水井、古树等。
鸦片战争以后,有部分苗族也信
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云南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极少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兼事畜牧业。
没有工业,连成行的手工业都没有,仅仅只有家庭手工业,但其
产品完全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几乎不作为商品。
饲养、畜牧,也
不当作商品,而是作为生活消费。
所以,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几乎不
事商贾。
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年男女自由
社交,相爱后经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者极少)而婚配。
这类地区的情
歌特发达,“古歌”也发达。
而另一种是父母约束极严、封建意识浓
厚的地方,男女青年不能实行自由社交,不进洞房不见新人面。
这类
地方,情歌特别少,但“骂歌”发达。
骂父母、骂哥嫂、骂媒人、骂
舅舅,哭诉婚姻不自由。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
古歌是苗族最的民族艺术。
唱开天辟地、祭祀和娱神;战争和迁徒,
以及婚丧嫁娶,男女社交和性爱。
由诗歌、音乐、舞蹈融汇而形成的
芦望歌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范。
它既是艺术,也是史诗和历史。
是苗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因为历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
相关族源及民族迁
徒等重大事件,在苗族内部只凭口传心授,用世代相传的芦笙歌舞来
记叙。
芦笙舞一旦在某种场合里隆重举行,必然以芦笙曲辞为主要内
容实行上承下传的宣传,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
芦笙原是用于娱神的
舞蹈,巫师用笙曲娱神,口叙之以辞,渐而成歌,故称芦笙歌舞艺术。
芦笙既是芦笙歌舞的道具,也是伴奏的乐器。
苗语中没有芦笙专
门用词而只有“乐器”一词,可见芦笙是苗族生活中最早出现的乐器。
苗族人民认为,芦笙所发出的是“母亲的声音”,在社会生活中起着
特殊的作用。
苗族历迁徒频繁,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迁徒到什么地方,
都离不开芦笙歌舞,并使用芦笙歌舞记录下他们新的迁徒过程和经历。
亲友分散了,又可凭借着芦笙歌舞重新凝聚起来,生存下去,繁衍延续,仍然是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的民族。
能够说芦笙歌舞既是一种艺术
形式,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标志。
芦笙歌舞代表着祖先和灵魂,也
代表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