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著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教育名著导读》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教育名著导读》是透过一系列教育名著的阅读与讨论,在教师的导读与学生彼此的分享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阅读抱着正面积极的态度,培养阅读习性,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教育名著导读》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教育史上的重要教育名著,理解、掌握教育学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方法及时代背景,进而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对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有所启发。
《教育名著导读》支撑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与学会反思毕业要求。
二、课程目标通过阅读教育名著,理解名著中所解释的时代背景及教育意义,掌握、分析教育学者们的教育思想与内涵,并能提出对于当代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为后续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支撑。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阅读与省思教育相关名著能力;2.引领学生省思教育的本质、目的与实施;3.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教育观。
三、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注:毕业要求为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3.保教知识 4.保教能力 5.班级管理 6.综合育人7.学会反思8.沟通合作四、课程学时分配建议课程学时分配五、课程内容及要求六、教学方法本课程将以读书会的方式进行,透过师生讨论对教育有重要影响的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来了解、省思重要的(幼儿)教育观。
学生按时预读每周上课的主要教材,并于上课前写好小组导读笔记(重点、思考、反思或是提问),上课时教师提出需要引起学生注意的重点,以反问、疑问、语气、声调变化、逐步引导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次课堂预留小组讨论时间,请各小组根据课堂讨论将小组观点、见解等融入小组导读笔记,最后轮流上台口头分享。
每堂课程结束后缴交小组导读笔记。
七、教学资源八、课外学习要求1.学生按时预读每周上课的主要教材,并于上课前写好小组导读笔记(重点、思考、反思或是提问),作为本课程的作业。
文学中外名著导读导读一:西方文学经典名著西方文学中有许多经典名著,它们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本节将为大家介绍几部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
1.《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为视角,描绘了19世纪英国贵族社会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风气。
通过描写班内特家五个姐妹的婚姻经历,展现了社会等级、经济地位和个人品德对婚姻的影响。
2.《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小说以15世纪巴黎为背景,以钟楼魔王卡西莫多和被他爱慕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尔达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对爱情的追求。
3.《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讲述了船员鲁滨逊在船只遇难后漂流到一个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生存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小说通过鲁滨逊的冒险经历,探讨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对自然的控制。
导读二:东方文学经典名著东方文学中同样有许多经典名著,它们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节将为大家介绍几部东方文学中的经典名著。
1.《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虚伪。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2.《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宋江为主人公,描绘了108位好汉的英勇事迹和他们对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通过描写水泊梁山上的英雄豪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3.《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孙悟空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唐僧、猪八戒、沙僧一起西天取经的故事。
初中所有名著导读1、《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至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
全书共100篇,由三部分组成: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老师讲的九则故事。
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的诗集。
他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二、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
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
它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
4、《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人间》《我的大学》)。
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小说塑造了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忍让博大的外祖母;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正面形象。
小说的基调严肃、低沉,但同时蒙上一层天真浪漫的色彩。
5、《鲁滨孙漂流记》——英国作家笛福所著。
小说表现了鲁滨孙不甘平庸,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下来。
因此,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小说之所以成为不朽的名著,还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不凡的艺术表现力。
6、《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本散文集。
《中外经典名著导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学分: 1 开课学期:三适用专业:全科通用课程总学时: 32 其中,理论学时: 24 ,实践(实验)学时: 8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学生对中外经典名著的了解,增强文学积累。
2、通过教师的导读指引,使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具备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习惯,并学会分享,大胆表达。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外经典名著导读》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与鉴赏素养为宗旨,通过优选部分中外作家作品进行研读分析,以教师的导读为基本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形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讲授内容第一章导读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经典名著,明确阅读经典的意义。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阅读经典的意义的理解重点:1、经典名著的含义2、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典名著一、典名著的含义二、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第二节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一、读什么二、怎样读第二章篇目推荐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学生推荐的方式,采用QQ投票确定最终的导读篇目。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统计和投票结果的处理重点:1、篇目推荐2、投票决选导读篇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我最喜爱的经典名著”篇目推荐活动,优先热度排位为前15名的篇目进行QQ群投票,按投票结果确定十篇为最终导读作品。
第三章导读篇目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重点:1、作品的思想内涵2、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结构三、作品的人物形象四、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四章导读篇目2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清作品内容结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1.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和智慧。
2.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
3.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4.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之说,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5. 《论语集解》:是对《论语》的注释和解释,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参考书。
6.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提出“诚、敬、孝、悌、忠、恕”等道德和智慧。
7.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强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和智慧。
8.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强调“治国安邦”,提出“仁政”、“法治”等治国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有重要影响。
9.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通史著作之一,强调“治乱得失”,提出“仁政”、“法治”等治国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有重要影响。
10.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参考书。
中外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一、《红楼梦》1. 故事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原名《石头记》,后有程伟元、高鹗等人扩写成《红楼梦》全本。
其中程伟元扩写的《红楼梦》成为主流版本。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为主线,以贾府衰败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2. 故事简介:《红楼梦》以贾宝玉的出生为起点,以贾府的而衰败为终点,详细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故事中还描写了贾府的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种种社会现象,如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等。
3. 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政、贾母等。
4. 主题思想:《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家族制度的弊端、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等。
同时,也描写了作者对于真情、真理的追求和贬低个人私欲的褒扬。
5. 影响:《红楼梦》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被世界各地的人们阅读和研究。
它对于中国文学、文化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老人与海》1. 故事背景:《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所著的一部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古巴的哈瓦那,是描写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大马林鱼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故事。
2. 故事简介: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年轻的小号手曼劳林一起出海捕鱼,两人相互照应,共同搏击了一条大马林鱼。
经过漫长的搏斗,圣地亚哥终于捕获了大马林鱼,但在返回的途中,他又遭到了一只鲨鱼的袭击。
最终,他虽然失去了大马林鱼,但却获得了自己内心的成长和力量。
3. 主要人物:老渔夫圣地亚哥、小号手曼劳林。
4. 主题思想:《老人与海》主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力量、生命的意义、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5. 影响:《老人与海》让人们认识到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搏斗中,人的精神面貌是如此的坚韧不拔,海明威以其简练、雄辩的笔触,使这部小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三、《失乐园》1. 故事背景:《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家约翰·密尔顿所著的一部史诗长诗。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介绍比较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分支,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异同之处,为文学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并进行导读,带您一窥其中奥妙。
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书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通过对贾家宅院的描写展现了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西游记《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佛教传教士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佛教思想,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与改造。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了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英雄传奇小说。
该书通过塑造了108位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不满情绪,并传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
外国文学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以及两位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禁忌之爱。
该剧通过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制约的探讨,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力量。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奇遇和求生故事。
它通过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美,以及对孤独和渴望回归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19世纪俄国贵族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和情感之间的矛盾,展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困境和女性地位的封建束缚。
中外文学名著的比较与启示通过对上述中外文学名著的梳理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文学表达形式、主题内容以及人性的揭示等方面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英文:《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它描绘出了未来的世界,充斥着极权政府和无所不在的监视。
书中的主角Winston Smith逃出受控的社会,他渴望摆脱困境,但最终明白逃跑是不可能的。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极权主义的的弊端,并指出人类对自由的珍视。
法文:《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夏洛特·勒克拉米发表于1870年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科学家博士·马斯科夫、他的助手技师·马斯顿和海军上校·罗宾森三人搭乘一艘科技向导船历险探索海底世界的过程。
小说以海底城邦为例,结合科技让人们感受到了未来的神奇,同时也暗示了“荒废矿井”一词的思想。
德文:《飞行员》是德国作家克劳斯·莱希尔曼发表于1926年的一部非虚构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的飞行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
这位飞行员的冒险生涯为读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死亡的无助。
小说以讽刺的口吻表达了莱希尔曼对社会和政治的看法,将社会的道德恶化和战争的无情展示在读者眼前。
日文:《一九三八年》是日本作家井上靖发表于1949年的一部叙事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青年在1938年那个肆虐日本的年代如何历经千辛万苦上学的故事。
这本书以一种坚定的意志和深远的视野,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和日本人的复兴希望。
凭借其强有力的表达,《一九三八年》已成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中文:《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由罗贯中写于清代中叶,有“四大名著”之称。
故事讲述了宋朝末年108个好汉的故事,他们因为社会的不公而被迫出逃成为流氓,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成就大业的故事。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教育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中外教育名著导读》。
在这短暂的几周里,我们读到了很多平时没看过的书。
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几周里,我感觉成长很快。
眼睛里开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
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
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
这就是评注笔记。
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
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
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
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
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
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
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
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
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
我不得不四面突围。
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
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
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
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
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
不同的书来辩论。
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
可以说:“是读书是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开始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育人的乐趣。
相信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