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名家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8.27 KB
- 文档页数:2
纪念刘和珍君作者简介---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物简介---刘和珍:刘和珍,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背景为三一八惨案。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基本概念1. 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当局者)和流言家(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2.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3.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结构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重难点探究1.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答:作者通过反复描写她的微笑与和蔼,从侧面表面情愿群众的身份与形象,让读者了解是怎样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们。
段政府是如何残害他们的,那些流言这是如何污蔑他们的。
写刘和珍遇难时的一系列镜头,向读者展现惨案发生的真实现场;再以追悼会上程君的一番话,真切的反应了惨案发生后正义的人们是如何深切悼念死者的。
从而是人们更好的记住“国民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答:鲁迅在文章中以猛士的姿态出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更加强调。
“真的猛士”又是一面立在庸人面前的镜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一、内容结构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
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
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
不仅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与力度,而且使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赏析为了民族的前进,他几度彷徨,屡屡呐喊,其言语犹如空谷足音、黄钟大吕,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就像一道无情的闪电撕裂漆黑的夜幕,为沉睡的国民注射了一剂延续烟火的“强心剂”,鲁迅先生是医治国民精神的良医,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同样展现着他思想的光辉。
一、寄意寒星荃不察。
令鲁迅先生痛心疾首的莫过于国民的愚昧,他们中有围观同胞被杀的“看客”,有吞吃革命者“鲜血馒头”的华小栓,有出卖亲人的夏三老爷,有咒骂夏瑜“疯了”的驼背五少爷。
这一回,面对刘和珍的死,这些人依然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无动于衷,冷漠无情,他们在茶前饭后无聊地谈论着,“这丫头就是活该,居然跑到政府门前去闹事”,“这不是没脑子吗?女孩子家家的,越读书越糊涂”,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他们是一窝可怜的物种,是一批可气的奴才,鲁迅先生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地呐喊到:“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吧!”二、横眉冷对千夫指。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其一是手枪”,招招毙命,凶残至极,官员指挥,蓄谋已久。
你对付的不是日本侵略者,也不是八国联军,你对付的是满怀赤诚之心前来请愿的手无寸铁的青年学子啊!暴徒?受人利用?鲁迅先生无语了,他“深感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写一篇文章,祭奠英灵,显示哀痛,就让那些刽子手们把他们的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吧!先生站了起来,横眉冷对,大声叱骂,“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率血痕抹杀了”,“你们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三、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年青人,鲁迅先生是甘为人梯的。
生活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给了青年人极大的鼓舞和信念。
三十年中,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埋得鲁迅先生“艰于呼吸视听”,尤其是刘和珍的死,更是令其悲愤。
一位年青的学生,始终微笑着,性情温和,满怀赤诚,为争夺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欣然前往政府门前请愿,居然倒在了自己同胞精心编织的罗网之中。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一段真实而令人感伤的故事。
他写道:“我真不知该怎样去记忆我所知道的,各个点滴──最初是怎样的与他相识也难说,奇而不足为外人道,然而既然是我不可抹煞的点滴,所以我对它们,还要是十二分的严肃罢。
”这段文字展现了鲁迅对记忆的珍视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情感表达,鲁迅为读者勾勒出了刘和珍的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对不幸夫妻的生活和遭遇。
在文中,鲁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细致入微地叙述了刘和珍的艰难生活。
他描述了刘和珍的贫困、疾病和饥饿,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不幸。
鲁迅以真实的细节描绘了刘和珍所经历的一切,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了他们身处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通过对刘和珍的生活和遭遇的描写,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也贯穿其中。
他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揭露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
在文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愤怒。
他也指出了中国社会需要改革和进步的方向,呼吁人们对于社会的不公进行关注和反思。
除了对于社会的批判,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还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刘和珍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绝望中依然坚韧生存的力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鲁迅在文中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使得刘和珍成为了读者心中永远的英雄。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旨在怀念他的一位好友刘和珍君,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友谊的描写,展现了友情的珍贵和真实。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以纪实的方式叙述了刘和珍君的生前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段友情的深厚和宝贵。
文章一开始,朱自清先生就直接提到了刘和珍君的去世,以此作为故事的开头。
他表示自己因为活得很忙碌,所以没有及时去看望刘和珍君,这使得他始终在内心感到一种懊悔和遗憾。
这种懊悔和遗憾在文章中贯穿始终,使得读者对刘和珍君的离世产生了更深的感受。
接下来,朱自清先生开始回忆起和刘和珍君的种种往事。
他描述了刘和珍君的容貌和性格特点,把他们之间的友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们曾一起上学、一起生活,相互扶持着度过了许多困难时刻。
朱自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描写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情,既有对其不凡才华的赞美,也有对其宽厚友善的赞扬。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之间友情的真挚和深沉。
朱自清先生还通过一段段的回忆,展示了刘和珍君对自己的深厚影响。
他说刘和珍君的影响使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匪浅,一生都被这段友情所感动。
他们相互鼓励支持,相互认可赞赏,共同前行,使得朱自清先生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这种友情的力量使得读者感受到了真正的温暖和共鸣。
文章的结尾,朱自清先生再次表达了他对刘和珍君的思念之情。
他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了他内心深处对刘和珍君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表示他将永远怀念刘和珍君,并感谢他为自己带来的种种帮助和冲击。
作者以真诚的情感来向读者传递了友情的重要性和价值,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奋发向上,互相帮助支持的人生态度。
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及分析
刘和珍君是一个向往革命、渴求真理、热爱祖国、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且富有责任感的人。
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她积极的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她不顾学校和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
她将革命视为己任,牢记使命并坚定地向其迈进。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刘和珍君的人物性格做出详细描写。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与刘和珍交往的片段,表现了刘和珍热爱真理、有斗争精神、和蔼善良、有责任心和爱国等性格特点。
鲁迅称赞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赞扬了她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无畏的精神,赞扬了她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品格。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旨在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女学生刘和珍。
文章以悲愤的笔触,深情地追忆了刘和珍短暂而英勇的一生,歌颂了她在革命风暴中的坚强意志和正义行动,同时也控诉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学生的残暴罪行。
在文学风格上,《记念刘和珍君》采用了散文的自由形式,不受拘束,信笔写来,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有力。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强调了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记念刘和珍君》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反动政府的强烈愤慨和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呼吁人们要牢记历史教训,珍视和平,为争取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总之,《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具有强烈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原文与赏析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原文、赏析原文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xx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原文赏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是一部由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随笔作品,该作品于1926年5月发表在《晨报》上,主要是对刘和珍女士的缅怀和追忆,也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人情况的一种揭示和思索。
虽然时隔百年,但《记念刘和珍君》的主题和内容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再次深入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从刘和珍的人生遭遇、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鲁迅的敏锐洞察力等方面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重新解读。
刘和珍的人生遭遇是《记念刘和珍君》的出发点和主题之一。
作品中鲁迅以真挚的情感和感人至深的笔触,描述了刘和珍年轻时的风华绝代和后来的磨难遭遇。
刘和珍生于清末民初,家境优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出众的才华和美貌,年少时投身革命,投入热血的激情,可谓是志在四方。
在家族的反对和种种的阻挠下,刘和珍最终失意而终,让人不禁感叹人生无常和时运无常。
刘和珍的遭遇,是当时中国妇女的共同遭遇,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写照。
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是残酷的,她们的才华和激情往往被贬低和伤害。
而鲁迅通过刘和珍的遭遇,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引起了人们对妇女地位和社会制度的关注。
《记念刘和珍君》所揭示的社会现象是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另一方面。
作品中,鲁迅通过描写刘和珍的遭遇,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揭示。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提到了当时中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揭露了封建家庭对于女性的束缚和摧残。
刘和珍的遭遇并非个案,而是当时许多中国妇女的写照。
她们的才情和激情常常被无情地扼杀,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妇女的命运更是令人心痛和叹息。
鲁迅通过刘和珍的遭遇,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揭示,引起了当时社会的震动和关注。
确实,作品塑造了一位有情有义的中国传统女性对宿命的无奈与反抗。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赏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语言妙境,难以概括它富赡多姿的艺术光彩,这里只是想从文字组织和标点运用这两个窗口,窥见一代语言大师鲁迅宏富的思想底蕴和深厚的情感力量。
“鲁迅杂文的语言,向来以老辣幽默见称。
那入木三分的辨析、严谨周密的推理,不留情面的贬斥,往往令论敌望而生畏。
但鲁迅也不是一味痛心疾首怒目相向,多是轻松中显倾向,调侃中透峭拔。
”确实鲁迅作品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表达之中,凸现鬼斧神工的功效。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鲁迅先生在这里连用了三个逗号。
照一般习惯用法,这三个逗号完全可以省略,明明可以表述为“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或者去掉“她”字也行。
可为何一句话要分几次停顿呢?这么改,意思不变,但细读起来的感受和效果决然不一样。
鲁迅先生在这个句子里一句三逗的不寻常句式,十分有力地表达了低沉浓重的感情。
我们既可以抓住“听说”后的停顿,揣测强调‘听说’,意味着刘和珍君欣然前往执政府这一事实不仅我知道,别人也知道,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从这也微见除我外之外还有很多人对刘和珍君的赞美之情。
也可以抓住“刘和珍君”后的逗号,联想到作者是在强调和赞叹刘和珍君这人不畏险阻、英勇无畏的精神;更可从整体上去把握,“言由心生”,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貌、语态、语气,说话断断续续,一字一顿,沉郁顿挫,如人哽咽,可见作者看似平铺直叙,实际在表达自己叙其事的悲痛之情。
标点符号也是无声的语言,鲁迅精心用这逗号,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叙述中弹过程,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叙述中力避主观情绪介入,尽量做到客观冷峻,让人觉得不可夺易,使血腥镇压铁证如山;化用短句,又放慢语速,如电影中的慢镜头特写,给人强烈而鲜明的印象。
《记念刘和珍君》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1926年3月12日,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
事后,日本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北洋军阀段琪瑞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一说段祺瑞并不在执政府,也未下枪机命令)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在当时遇害,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
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南昌人。
1923年秋,考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被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当时,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
刘和珍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在“三·一八”爱国示威游行中,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游行队伍遭段政府血腥镇压,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
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扑过去救助,也被击,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是年刘和珍仅22岁。
噩耗传来,鲁迅满怀悲愤,当天晚上便写下《无花的蔷薇之二》的4-9 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
后来,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4 月 1 日,鲁迅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又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重要散文,内容比较复杂,文字比较艰深,只有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握文章深刻的旨意。
建议同学们综合运用如下几种方法:1.从结构分析入手,这是常见的方法。
第一、二部分反复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就是交代写作本文的三个目的:悼念先烈,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名家赏析
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名家赏析
阮籍式的深情离骚式的表述——《记念刘和珍君》艺术特点
在我的感觉中,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篇至文。
在同是纪念进步青年或革命者这一点上,我以为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后来所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本文不打算搞对比分析,只想就《记念刘和珍君》作些艺术上的探究;但我又以为这些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该文所独有或比较突出的。
我想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颇值得深究:
一、在创作原动上,他善于摄取“现代社会的魂灵”,他深感世态炎凉,窥熟于“世人的真面目”,尤其对那“宁蜷伏堕落而恶进攻”的国民精神深感愤怒。
他的写作就是以所谓世态人情为着眼点来看取社会与人生,摄取其“魂灵”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警示。
作者是浸润于中西文明的知识种子,他深感时代进步对于中国社会特殊的作用;在文明与野蛮的残酷较量中,他尤感文明的无力和孱弱,而野蛮是多么的凶残与下劣,特别是那些自甘堕落、为虎作伥的阴暗“动物”们的所作所为!他除了用笔于“始终微笑着”、“从容转辗”“干练坚决”的刘和珍与杨德群们,展示中国女性的勇毅和温和,“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的形象;还着眼于罪恶的段政府,下劣的无耻文人,以及那些庸人与“闲人”,文中虽没有勾画他们的“尊容”,但强烈的比照与暗示使那些在阴暗潮湿里的阴暗物们显得多么的丑陋!这种比照与暗示极具有战斗性与鼓动性,可以说这是该文不同于一般悼文的地方。
二、在创作的立场与原则上,有一点通常被人忽视了,就是那个在《故乡》中就已经显露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怀抱与民族之爱。
我们知道作者有生计流离之忧,但他又有着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尤其是杜甫以来的关怀政治现实与民族前途的人们身上所具有的。
在意识的层面上,“我”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叹息肠内热”的文化—政治情绪,因而读来颇能撼动人心。
作者为何对“三·一八”惨案如此地表示出自己极大的愤慨呢?这不外于戮杀烈士或青年使他感到极点的悲愤。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他仍然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而青年代表未来,知识就是文明与未来的标记。
他将议论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足以见出他的制高的峻拔与浑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烈的期待。
而这些都厚寄于传承文明与进步知识的人们身上。
他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道义感的苛求程度是如此的强烈!因此,正如到见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对作者为什么尤痛斥无耻文人的阴险论调就不难理解了。
三、应当说,在本文中,鲁迅的思想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
鲁迅从不掩盖自己思想的复杂性,他长于解剖自己,甚至于无情,其精神尤感人与可贵。
他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他想说的,有必要说的太多,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地愤怒。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学识热烈的求知者,他回忆起当初订阅《莽原》的情形,从这一点感觉有些写作的必要,“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而不仅仅是这一点点的所谓的感激。
他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但他又说,“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说到这次惨案所引起的反响和意义时,他沉痛地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然而在文章的结尾,他又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而终于没
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又会依稀地看见微茫的希望……”这些几乎矛盾的语言,并非是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
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地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
应当说,作者还有许多想表达的,要表达的,但他徘徊于“两间”,纠缠于生死,沉耽于过去、现在与将来,而他思绪纷乱,也实在不能完全地沉静于他的心去作冷静的理性思索,于是他只好将这些“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各种外力作用而已破碎的心灵!总之,是这样,还有什么其他的言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