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粉彩花鸟装饰及文化趣味探微
- 格式:pdf
- 大小:216.33 KB
- 文档页数:3
195文人花鸟瓷画最初是景德镇御窑厂画师以元代著名画师黄公望的绘画风格及理念为参考,以浅绛彩的形式将文人花鸟题材绘于陶瓷载体上的创新性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由浅绛彩文人花鸟瓷画演变为新粉彩文人花鸟瓷画,最后回归粉彩,并主要以粉彩文人花鸟瓷画的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内。
因其笔墨生动,意境悠远,不仅具备文人花鸟画的文人气节与君子风骨,还带有陶瓷本身的材质色泽与独特器型美,一度成为陶瓷创作者及人民群众热衷的陶瓷品类。
文人花鸟瓷画以其别具自然生灵之活泛气息的花鸟题材,具备极高的审美及艺术价值,体现了近现代陶瓷装饰美学的时代特色。
一、文人花鸟画之审美意趣与创作者主观意识(一) 何谓文人花鸟画花鸟画按照绘画特征与风格可细分为宫廷花鸟及文人花鸟,前者指的是两宋宫廷画院画师笔下的花鸟或者后世具备两宋宫廷画院风格的花鸟,以工笔为主而不死板呆硬,风格柔雅富丽浑朴端庄,注重花鸟本身的自然形态神韵特征以及寓意上的吉祥寓意。
文人花鸟画通常在花鸟画的基础上增添了“诗词书印”等内容,采用题写诗词的形式,以文字对画面所展示意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此外在意境表达上较之普通花鸟有所突出的,以文人士大夫等具备一定程度文化底蕴的文人阶级所绘制的花鸟画。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题诗的花鸟画均为文人花鸟,文人花鸟也并非尽数题诗,二者的区分在于题材及绘画风格。
(二)时代背景下文人花鸟画的审美意趣文人花鸟画的审美意趣即为其意境及趣味之和,是文人花鸟画所表现出来的笔墨技法与风格,体现了文人画家独特的个人技法风格以及主观创作情绪。
从Study on the Aesthetic Interests and Creato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i Bird and Flower Porcelain PaintingsYu Hongliang, Chen YaoAbstract: Taking 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literati flower and bird porcelain paint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its mood and aesthetic interes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iterati porcelain painting, and the unique material beauty of porcelain painting itsel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Jingdezhen ceramics in modern times to a certain ex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ive creative psychology of the ceramics creators. After sorting out the aspects of brush and ink sentiment, and period aesthetics,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Jingdezhen ceramics in recent times. The ink and brush interest not only embodies the ceramic fi eld of technology and beauty changes but also fully demonstrates the imperial kiln factory era after the fall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pening up of the idea of the creators, awakening of the subjectiv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vival of personal aesthetic feelings.Keywords: Literati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 Literati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 Aesthetic Interest收稿日期:2023-03-17余洪亮 陈 瑶文人花鸟瓷画审美意趣与创作者主观意识研究摘要:本文以文人花鸟瓷画审美意趣为研究对象,结合文人花鸟画的意境及审美趣味、文人瓷画的发展历程以及陶瓷绘画本身的独特材质美,通过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陶瓷创作者的主观创作心理角度对景德镇陶瓷近现代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清早期款彩“汉宫春晓漆屏风与徽州漆艺研究范本,由此推测,也应是清早期藏品。
安徽博物院所藏漆屏风正面“汉宫春晓图”描绘的是盛妆的婀娜多姿的宫娥穿梭于园林中之场景。
每扇以建筑构件分割出不同的活动空间,每个区域有不同的独立主题,形成类似连环画的画面效果。
图中人物近百人,展现歌舞、赛马、游戏等上层贵族游乐的场景,人物众多却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用色和构图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欢快气氛。
屏风背面绘“武夷九曲山水图”(图四),表现的是福建武夷山溪谷蜿蜒、奇峰相连的山水全景。
此处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心仪栖居之处,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山居于此,并在武夷书院讲学,并作《九曲棹歌》十首。
這件屏风的“武夷九曲山水图”每一牒上方都镌刻《九曲棹歌》的诗句,按正面“汉宫舂晓图”排序和现存每扇的诗句,镌刻有八曲,且每曲诗句镌刻不同的字体。
这组图的另一特色是每一扇的山水名胜都是实景名称,如问津亭、大王峰等,由此可见原来的即是实景山水图。
实景山水图绘画兴起于明中叶,先由吴门画派兴起,影响了新安画派,皖籍画家萧云从就有不少类似的作品,著名的有《太平山水图》。
这类实景山水图借助徽州版画艺术传播,影响到了款彩漆屏风的构图与工艺。
安徽博物院藏漆屏风所绘的“武夷九曲山水图”可能参考了明代徐表然所撰《武夷志略》的版图,经比对,有些部位的图案基本相同。
在屏风上绘制“武夷山水图”是因武夷山水闻名天下,且有朱熹等大儒曾居于此,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山水、追寻名人足迹的审美取向,但并不代表漆屏风就是由武夷山所在地的福建人为之。
这组漆屏风系1959年从歙县米滩村余氏祠堂征集而来。
从屏风漆工艺和用材分析,应是徽州漆工的作品。
堆漆的层数不多,漆灰不厚,呈土黄色,从漆面剥落处可看出布漆所用的不是当时通用的麻布,而是纤维较长的绵纸。
徽州多山地,林木繁盛,造纸原料种类丰富,可以造出长纤维的绵纸,徽州人多用这种纸印家谱。
民间款彩漆屏风制作完全可能就地取材,由徽州漆工在徽州制作。
106花鸟瓷画深受我国国民的喜爱。
常见的花鸟瓷画内容有孤傲的梅花、清高的竹子、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以及最常见的牡丹花。
花鸟瓷画并不单单是瓷器,它既有着植物的特质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
这便是大众喜欢花鸟瓷画的原因之一。
因此,笔者将从花鸟瓷画的寓意入手,阐述花鸟瓷画所蕴含的一些经典寓意以及文化内涵。
一、花鸟瓷画寓意的来源一般花鸟瓷画内容的寓意都是吉祥、幸福、美满。
其实花鸟瓷画的内容并不是在有陶瓷之后创造的,而是借鉴了更久之前的一些古代雕塑上的吉祥图案。
通常的形式是一幅画再加上一句吉祥的话。
这样的形式国民比较易于理解。
一般作者都会采用一些手法进行花鸟的绘画,比如牡丹、喜鹊、梅花等,所包含的寓意一般有喜、福、寿、吉等。
常见的花鸟组合有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很多人都喜欢珍藏这种类型的花鸟瓷画,认为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二、花鸟瓷画纹饰的大致分类花鸟瓷画纹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单独的象征类型,第二种是复合类型,第三种是组合类型。
下面笔者将详细地介绍这三种花鸟瓷画的纹饰类型。
(一)花鸟瓷画单独象征类纹饰单独象征,顾名思义,就是只在瓷器上画一种物象,比如牡丹、龙、莲花、凤凰,这些图案一般都有大富大贵的寓意。
一些开店的生意人,喜欢把带有这种纹饰的瓷器放在店里,一方面是做装饰,可以让自己的店看起来更加美观,更加有情调;另一方面是寓意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二)花鸟瓷画复合类纹饰花鸟瓷画复合类纹饰就是将两种或是三种物象进行组合,就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喜鹊和梅花的组合就是花鸟瓷画复合纹饰。
相对于花鸟瓷画单独象征类纹饰来说,符合类纹饰的寓意更加丰富,也更加偏向好运与吉祥。
收藏复合类纹饰花鸟瓷画的人一般都对生活有美好的期待,诸如希望能够健康、顺遂、好运、平安等。
(三)花鸟瓷画组合类纹饰与花鸟瓷画复合类纹饰相比,花鸟瓷画组合类纹饰所要用到的物象更多,通常是将三种到五种物象进行组合,构成丰富的花鸟瓷画。
在花鸟瓷画组合纹饰当中,比较经典的是五伦图和四宜图,当然还有大家所熟知的三友图,将梅花、松树、竹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画面,象征着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陶瓷美术论坛2012.12J I N G D E Z H E N’S C E R A M I C S22粉彩瓷创于清代康熙年晚期,由景德镇御窑厂画师手绘。
在当时实验珐琅彩料时,因为是全手工碾压的制作方法,彩料颜色中颗粒比较大,所以先在大花瓣的花卉上试彩,发现这样的颜料不但可以表现出非常细腻的色彩过渡变化而且写实能力也很强,并且由于颗粒作用形成了不错的立体感效果,别具风味,真所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更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粉彩瓷表现手法是在五彩瓷的局部纹饰上做小小尝试性的制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粉彩艺术瓷有“大清康熙年制”的楷书底款,花卉上是用含金量很高的胭脂片为主色,色泽鲜艳,白色的花卉和树枝有较强的手感,但淡绿及翠绿还是采用五彩瓷的技法制作。
御窑厂在实验含铅的颜彩料当中,发明了“玻璃白”。
这种新型颜料玻璃白是粉彩工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经现代陶瓷工作者不断的研究和实验,玻璃白在粉彩瓷上有着不同的用法。
1.玻璃白打底填在花卉上。
就是在瓷器等待渲染的部位先用玻璃白打底,待其干后实施渲染,又因为采用占 雍中国国画中的渲染披法还有没骨画法进行渲染, (也就是后来粉彩的洗染)有效地在同一片花瓣中控制了彩料的稀稠度,而产生颜色不同的深浅变化,从而表现出花卉或者人物衣服的立体感,达到花有露珠、衣有层次、蝶有茸毛的艺术效果,远远地超出了五彩瓷中单线平涂的手法。
2.在粉彩瓷的画面纹饰上填一层玻璃白,经过740度至780度左右的温度烧制后,色料熔化成不透明的白色玻璃状,与釉面紧密的结合,颜色晶莹剔透,可增加瓷器的美感。
3.玻璃白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颜料来使用,比如用于雪景画面上的雪或白色的荷花还有许多需要用白色表现的内容。
4.还有玻璃白烧制以后本身就具有较厚的质感,加以填色有时候能产生别出一格的效果,例如玉米粒上用玻璃白打厚底再填上黄色,烧出来的作品抚摸上去有明显的凹凸质感,效果更是逼真。
由于珐琅彩是清代宫廷所有,专为皇宫烧制的宫廷谈粉彩瓷的工艺和装饰性创新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12年第6期 总第142期23御用瓷,品种和产量都比较少,质地又尤为精细,所以传世作品很难见到。
目录摘要关键词(中英文) (1)引言 (2)一、清康熙时期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的概述(一)清康熙时期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的历史背景 (4)(二)清康熙时期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 (4)二、清康熙时期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的装饰艺术特征(一)题材 (6)(二)纹样特征 (8)(三)釉彩特征 (10)三、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的启示(一)对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思考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2)摘要清康熙时期瓷业发展辉煌,瓷器新品层出不穷。
在新五彩瓷、粉彩瓷、珐琅彩瓷等涌现并迅猛发展之际,原五彩瓷中的青花五彩瓷的光辉仍在千万瓷器中闪耀出来。
康熙时期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就是其中的名品。
其器物表面结合绘画、诗词、款印等,是它装饰艺术的一大亮点。
小小的杯体呈现出“一花一世界”之意。
其装饰发扬民俗文化,承载传播了我国传统文化。
本文通过研究其工艺、装饰艺术等方面,得出一些结论,并引发一些思考。
关键词十二月花卉纹杯青花五彩装饰艺术文化AbstractBrilliant development during the Qing Emperor Kangxi porcelain, china new product after another. In the new five ceramic, Fencai Ci, and the rapid emergence of enameled porcelain and other developments, the original five-five polychrome ceramics in the brillian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shining still do it. Twelve Kangxi colorful Floral Cup is one of the famous. Surface binding of its objects of painting, poetry, India, and other models is that it is a major highlight of decorative arts. Emerged in a small cup takes the shape of "flowers and the world" means. Carry forward the folk culture of their decoration, bearing sprea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chnology, decorative arts, etc., draw some conclusions and triggered some thoughts.keywordsFloral Cup in December Colorful blue and white Decorative Art Culture引言中国陶瓷的历史悠久而辉煌。
浅论文人画审美趣味对清末民初浅绛彩瓷的影响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瓷器发展最为特殊的时代,瓷艺家简化了粉彩在瓷上进行绘画的工艺技法,将“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类似于浅绛山水画的瓷上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绘画由于受文人画审美趣味的影响,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它所表现的瓷绘特征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极大地提高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品位,对日后的瓷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趣味浅绛彩瓷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瓷器是中国一项重大的创造。
瓷器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艺和绚丽装饰,带给人精神的舒悦与美感。
从唐宋至明清,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产生的瓷器瑰宝,经由“陶瓷之路”传送到世界各地,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
清末民初时期浅绛彩瓷的辉煌,文人画家的作用功不可没。
也正因为受到文人画审美趣味的影响,才有了后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繁荣和辉煌。
一清末民初的浅绛彩瓷“浅绛”原是中国山水画的术语,指元代文人画家黄公望创造的一种水墨画,即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颜色渲染而成的山水画。
中国画里的“绛”色就是赭红色,其颜色多由间色组成,又染以浅色,故名“浅绛”。
什么是浅绛彩瓷?清末民初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陶瓷,叫“浅绛彩瓷”。
它是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已烧好的白瓷胎上绘制纹饰后,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色彩,然后入火经700℃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
特点是在釉面上作画,色彩格外鲜艳夺目。
画面用色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同。
题材除山水之外,还包括花鸟、人物、走兽等。
清末民初,无论是日用品瓷器还是陈设瓷器上都流行浅绛彩瓷,它首次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诗、书、画、印”表现在了瓷器上,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浅绛彩瓷属于民窑产品,盛行于市民阶层与中小官吏。
由于浅绛彩瓷具有深厚的文人绘画风格,加上文人画家用精彩技艺所描绘的清新淡雅画面,使一些上层官僚喜欢用其作为馈赠礼品。
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景德镇外销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花鸟纹饰更是成为了文创产品中的热门元素之一。
本文将就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的历史与艺术特色景德镇外销瓷是指明清时期,景德镇所产的瓷器主要出口到海外的一种瓷器。
这些瓷器因为要面向外国市场,所以在设计上更注重对外国人口味的考虑,因此其设计更为别致、耀眼、用料考究。
外销瓷器的花鸟纹饰在艺术上兼容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异域风情,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以花鸟为主题,花卉、鸟兽动植物等为题材,其画工细腻,形象栩栩如生,色彩艳丽明快,富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花鸟纹饰不仅在古代被用于瓷器的装饰,如今也成为了当代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元素。
1. 花鸟纹饰文创陶瓷制品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在当代的文创制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陶瓷制品方面。
通过将花鸟纹饰应用于茶具、花瓶、摆件等陶瓷制品上,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景德镇瓷器的传统文化,还能够使这些制品更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在文创陶瓷制品中加入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不仅为产品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这些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也在文创礼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节庆礼品、旅游纪念品、企业商务礼品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花鸟纹饰的影子。
这些文创礼品以其独特的花鸟纹饰和景德镇瓷器的传统文化特色,成为了人们选择礼品的热门之选,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彰显了现代文创产品的时尚与个性。
三、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文创产品的市场前景景德镇外销瓷花鸟纹饰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个性化、审美化产品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升级,对于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大。
100TAN TAN XIN CAI HE FEN CAI DEZHUANG SHI TE DIAN2014.6J I N G D E Z H E N ’S C E R A M I C S谈谈新彩和粉彩的装饰特点邹景云电话:136****9277新彩和粉彩虽然都是属于釉上彩的一个品种,但它们却存在着异同之处,它们的装饰特点存在着什么样的审美情趣?下面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新彩粉彩之绚丽多彩新彩原名叫"洋彩",解放以前新彩所用的色料和表现技法都由外国输入,描绘的纹样也模仿西方,作品粗糙,技术不高,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的革新和研究,现在我国不仅能自己生产各种颜料而且在表现技法上吸收我国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所谓 "洋彩"已经失去了它的涵义,因此叫做 "新彩"。
新彩颜料呈色多性能好,既能手绘又可以印制贴花纸,喷花、戳花等方法,对于描绘人物、山水、花鸟图案都没局限性,因此在日用瓷装饰方面大量使用。
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
粉彩是釉上彩瓷器的一个品种,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
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二、新彩粉彩人物之题材粉彩和新彩如果同样是人物瓷画,那么题材都差不多。
其中婴戏这个题材的作品最具有感染力,最具有活力,它在新彩和粉彩中都可以见到。
婴戏图以儿童游戏,玩乐为主题,表现民间儿童的生活环境。
千百年来,婴戏图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
中华瓷纹饰——喜鹊登梅纹
清·粉彩喜鹊登梅纹罐
喜鹊登梅纹简介:
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民间传说七夕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一条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见。
因此喜鹊登梅寓意吉祥、喜庆、好运的到来。
黄地粉彩喜鹊登梅纹橄榄瓶
此民国瓷瓶为仿雍正橄榄瓶式,器形端庄,通体施以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光润。
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双圈款瓶敞口,上、下束,中间鼓,形似橄榄,圈足。
瓶身黄釉地粉彩绘“竹梅喜鹊登枝图”,绘面工细,色泽亮丽,为民国时的精品。
整体色彩鲜艳柔和,绘画精工,尽显皇家气派。
清光绪·粉彩喜鹊登梅纹天球瓶
康熙青花矾红开光书卷式喜鹊登梅纹描金盘
清雍正·粉彩喜鹊登梅纹描金折沿盘
清道光·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鼻烟瓶
黄地粉彩喜鹊登梅纹杯。
12粉彩瓷是中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画工细腻,题材丰富。
荷花纹饰作为粉彩瓷的一种主题纹饰之一,其装饰形式在陶瓷的广泛运用中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装饰构成形式十分多变、装饰内容丰富、表达的寓意极为深刻,能使整个装饰图案更精美更完整。
直至清代,荷花纹饰在粉彩瓷的装饰上随着粉彩瓷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粉彩装饰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装饰元素。
荷花纹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
一、清代粉彩荷花纹饰的装饰形式清代粉彩荷花纹饰,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与角隅纹样、连续纹样配合起来应用,而荷花纹饰主要装饰形式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等装饰形式。
1、二方连续二方连续,又称为边花和带状图案。
它是由一个或几个单独纹样组成一个单位纹样,然后按照一定的组织骨式,向上、下或左、右作有规律的连续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
在清代,满装饰的二方连续荷花纹饰的陶瓷很多,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风严谨而细腻。
二方连续图案常见的构成装饰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重叠式:它是以两种基本骨式相互交错重叠地组合在一起,并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纹饰分别作底纹或浮纹,组合构成二方连续。
重叠式具有变化丰富,层次感、节奏感、空间感强的特点。
经查阅资料发现,清代粉彩荷花纹多采用荷瓣纹作为重叠式的装饰形式。
②散点式:散点式是以一个或几个单独纹样组成单位纹样,然后作单位纹样间的散点反复排列所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具有大方与安定的特点。
它的图案有莲荷写实或者是莲荷写实与变形荷纹相结合运用的,有作为主题纹饰的,也有作为边饰的;不过在粉彩陶瓷装饰形式里,这种构成形式主要以荷纹为边饰纹饰,其构图灵活,有一定的空间,而不密集。
③直立式:直立式是先以呈直立状态的骨式配置单位纹样,然后将单位纹样作有规律有组织地排列构成二方连续纹样。
它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给人以和谐、安定和平稳整齐的感觉。
在粉彩荷花纹饰里,其装饰主要以荷花及荷叶一起作为主装饰形式。
粉彩的基本工艺、发展与鉴别摘要:本文详细描述了粉彩从康熙晚期第一次出现到乾隆的盛行,再到清末的发展状况及每个时期粉彩瓷器的工艺特点,以及如何鉴别出清末仿雍正和光绪朝的粉彩瓷。
关键词:粉彩釉上彩康熙雍正乾隆鹿头尊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宣统仿瓷1.基本工艺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瓷器的一个品种。
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
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
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
2.粉彩的发展1.1康熙、雍正粉彩瓷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清康熙黄地粉彩葫芦蒜头瓶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
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
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
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
康熙粉彩是清代康熙时期(1662-1722年)流行的瓷器装饰风格,具有独特的特征。
以下是康熙粉彩的一些特征和鉴定要点:
颜色丰富多样:康熙粉彩采用了丰富的色彩,包括粉红色、淡黄色、翠绿色、天蓝色等。
这些颜色通常呈现出柔和、鲜艳的效果。
粉彩涂饰:康熙粉彩通常是在釉下绘制的,即在瓷器上施以透明釉料后进行绘画。
这种技术使得颜色更加持久,不易褪色。
纹饰精细:康熙粉彩的纹饰常常以花卉、仕女、山水等为主题,绘制精细而细腻,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线条柔和:康熙粉彩的线条通常是柔和流畅的,没有生硬的感觉。
轮廓线和细节线条都表现出细腻的技艺。
着色均匀:康熙粉彩的着色通常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色差或斑块。
色彩层次感:康熙粉彩常常运用浅、中、深不同的色调来营造层次感,使绘画更具立体感和逼真度。
在鉴定康熙粉彩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鉴定器物款识:查看瓷器底部的款识,确保其上有康熙年号或其他与康熙时期相关的标志。
细节观察:观察绘画的细节,包括线条、纹饰和色彩等。
康熙粉彩通常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精细的纹饰,色彩均匀且具有层次感。
对比鉴别:将待鉴定的瓷器与已知的康熙粉彩作品进行对比,注意其色彩、风格和工艺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寻求专家意见:如对鉴定不确定或需要进一步确诊时,可以寻求专家或古董鉴定机构的意见和帮助。
清代粉彩瓷器的鉴别特征
1 关于清代粉彩瓷器
清代粉彩瓷器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珍贵的传统瓷器,总体出现在明
清期间,是历史上的极具价值的绘画作品。
清代粉彩瓷器绘制的颜色
多元而丰富,以尤以青花褪色后出现的淡浅色调、细密内景、以及松
竹梅、花鸟的山水画为主。
2 清代粉彩瓷器的鉴别特征
(1)绘画技法优秀,线条细腻:清代粉彩瓷器的绘画技法极为优秀,在画内容、线条构图、色彩搭配和装饰上形象真实生动,融合了
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美并充分体现出清代特有的绘画风格。
(2)色彩柔和自然:清代粉彩瓷器采用特殊技法,它采用有机物,还可以利用被烧上的物体自身的化学反应和形成色彩,从而创造出绚
丽的色调,色彩柔和、自然。
(3)釉质温润,图画饱满:清代粉彩瓷器的釉质温润,比以往珐
琅釉更加细腻,釉面光洁透明,具有木质色调,细腻明亮,表面滋润,温润饱满。
在图画方面有鱼类、花鸟、芝兰、鹿及神兽等丰富水墨雅致,且写实细致,有皴法的感觉,一般皆有句号。
3 总结
总之,清代粉彩瓷器是瑰丽多姿的绘画精品,其鉴别特征是绘画技法精良、色彩柔和、釉质温润、图画饱满,拥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中华瓷纹饰——花鸟纹清康熙·五彩花鸟纹盘花鸟纹简介: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上,宋代则主要见于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及耀州窑青釉刻花瓷器上。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彩瓷上盛行花鸟纹装饰,如明宣德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描绘绶带鸟正在啄食枇杷的生动图象,成为彩瓷花鸟纹的代表作。
成化时期瓷器上花鸟题材,比宣德时更为普遍,鸟的种类更多,大多栖于枝头,形态活泼有生气。
清康熙瓷器上的花鸟纹更多地揉进中国画工笔画法,使所绘花鸟更加生动逼真。
民国粉彩花鸟盖罐一对。
高35公分。
居仁堂制红款。
黄地绿彩花鸟纹碗黄地绿彩花鸟纹碗另面黄地绿彩花鸟纹碗底款黄地绿彩花鸟纹碗,清宣统,高6.5cm,口径12.4cm,足径5.3cm。
碗直口微敞,深腹,上腹较直,圈足。
内外均施黄釉,里光素。
外壁黄釉地上以绿彩绘两株桃树和四只飞鸟,近口沿处饰绿色环线一周,足墙浅刻双环线一周,所有绿彩图案下的胎上均有与花纹相同的刻划轮廓线。
外底墨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书款。
黄地绿彩是低温色釉釉上彩品种之一,以黄色釉为地,用绿色在锥刻好的暗纹上施以彩绘。
这种装饰方法在盘、碗上较为常见。
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底部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清宣统三年(1911年),高30.3cm,口径6.3cm,足径6.3cm。
瓶撇口,细长颈,长圆腹,圈足。
瓶内外通施白釉。
胎体轻薄。
以釉下五彩绘花鸟纹,色彩淡雅。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款,外围绿彩双圈。
湖南瓷业公司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熊希龄(1870—1937年)在湖南创立。
在我国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在制作技术和装饰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堪称陶瓷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底款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之盖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清光绪,通高8.8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圆盖,抓钮,口微撇,弧腹,圈足。
以粉彩为饰,盖口沿涂金线一周,碗内壁施白釉,盖面及碗外壁施绿釉,其上绘飞鸟和花卉纹。
清代宫廷花鸟通景屏考辨作者:***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9期关键词:清代宫廷院体花鸟画通景屏宫廷画家院体风格清代宫廷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与众不同的风貌,一方面延续唐宋院体画的风格,另一方面在后期又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所以表现出写生传神的具象特点。
其画家组成中出现了以郎世宁为代表的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他们与大多数来自民间的本土职业画家一起构成了庞大的宫廷画家群体,同时由于皇帝的喜好,一些著名画家如王原祁、王以及他们的弟子也曾经奉敕参与绘画。
清代宫廷绘画的题材大致可分为纪实性绘画、传统装饰性绘画、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和宗教类绘画等几种,其中传统装饰性绘画主要是中国固有的花鸟、山水和人物题材,它们或用于宫殿墙壁装饰、或用于书房案头观赏、或作为陶瓷、漆器等工艺品的蓝本,因其宫殿装饰功用,所以出现了一些大型作品。
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藏有清代中期宫廷《花鸟通景屏》(图1),通景屏是以数幅笔意和构图相连的屏条组成一个整体画面的连屏,是屏条款式中的一种,多幅直式画面分裱成同一格式的多幅屏条,只有首尾有装裱绫边,这种形式盛行于清代,比如天津博物馆就藏有清代袁耀十二条屏《汾阳别墅通景屏》。
泰州市博物馆所藏《花鸟通景屏》有十二条屏,每幅高153、宽52 厘米。
整个画面整体相连,构成一幅完整图画。
绘画采用工笔设色,花卉和禽鸟绘制一丝不苟,具象传神,画面设色鲜艳明丽,富有层次感,代表了清代院体画的水平。
其中花卉部分以白玉兰和各色牡丹花为主,取玉堂富贵之意,左面玉兰树左右分枝,枝头缀满白色花朵,或微放,或盛开,翠竹、紫藤隐映其间。
右面红、白、粉各色牡丹次第争放,配以太湖洞石,石头绘青金蓝,有水墨皴法的效果。
地面有黄蔷薇、鸢尾花、金钱菊、兰叶、萱草等多种花草,点缀空间。
画面左右两端各有桃花和月桂,枝干虬劲,花团锦簇。
画面禽鸟部分以绿孔雀和仙鹤为主,它们体型硕大,占据画面的主视角。
一对绿孔雀栖息在玉兰树上,各视一方,一对仙鹤徜徉在太湖石前,一只引首前视,一只曲颈啄羽,太湖石上一对红腹锦鸡两两相向。
32谈谈粉彩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余晓铧清代由于西方大量的工艺美术品传入中国,使得釉上彩瓷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的黄金阶段,成为了当时新型釉上彩的重大变革时期。
这一变革的开端始于清康熙晚期的珐琅彩烧制,而后在闻名遐迩的景德镇御窑厂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釉上彩――粉彩瓷。
这种技法凭借其旺盛鲜活的生命力迅速成为了陶瓷市场的主流。
直至今日,粉彩瓷依然是人们热衷的瓷器种类。
粉彩瓷艺术特色中蕴含的巨大包容性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也是蜚声国内外的必然原因。
粉彩瓷山水画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加以融合,运用独特的技法和艺术呈现效果深化了自身的审美意境。
同时作为最为成熟的釉上彩品种之一,粉彩瓷的山水画可谓是独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展现的是陶瓷形体的艺术魅力以及民族文化的情怀。
因此,对于粉彩瓷山水画艺术特色的研究必将对当代粉彩瓷的创作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温婉动人的写意风格粉彩,又被称之为“软彩”,它改变了传统五彩和斗彩瓷的主流控制局面,并在这一基础之上使用了单线平抹和色彩平涂的处理技巧来丰富了彩色瓷的表现形式。
因此,粉彩瓷又被视为最为典型的釉上彩瓷。
粉彩瓷凭借其粉润温婉、色彩秀丽、晶莹剔透的形体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温婉动人的写意风格更是增添了我国陶瓷文化的魅力,赋予了陶瓷文化多变的表现形式,将粉彩瓷山水画内在的艺术气质展现出来,使得粉彩瓷山水画的艺术表达被披上了一层浓厚的写意色彩。
山水题材的釉上彩瓷,其艺术境界的最高表现应是画作的写意和传神。
粉彩瓷山水画温婉动人的写意风格也正是由此处而来。
“神在形似之外,意在神气之中”,是对粉彩瓷山水画艺术特色的最好概括。
寥寥数笔,可谓出神入化,让人顿感宁静和流畅,增添了粉彩瓷的形体装饰效果。
例如,在粉彩瓷山水画《恬静乡间》的创作中,作者采用了写意略带工笔的手法,将曲折蜿蜒的乡村小道作为背景,引导视觉通向远处的茅屋和丛林,这样写意风格下的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深化了整个画面的意境。
繁花的遮掩,给人一种画面以外的无限遐想。
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知识讲解清代粉彩花瓶,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它的色彩华丽、绚丽多彩,是清代官窑器物的代表之一,瓷质精致、耐用,艺术价值极高。
以下是关于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的一些知识讲解。
一、清代粉彩花瓶的起源及特点清代粉彩花瓶,是在清康熙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陶瓷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特点在于釉面色彩绚丽多彩,且各个色彩之间渐进自然,色泽鲜艳,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其造型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六角形等不规则造型,整体线条优美流畅。
花瓶身上通常绘制有各种花卉、鸟兽等图案,图案多采用写意手法,灵动自如,色调亮丽,清新脱俗,勾勒出了清代精致、雅致的艺术风格。
二、清代粉彩花瓶的鉴别方法(一)看器质清代粉彩花瓶的制作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瓷器制作工艺,瓷质细腻坚韧,釉面精美光洁,不易磨损和破损。
普通瓷质比较脆弱,釉面较为粗糙,容易破损或者出现小裂纹,而清代粉彩花瓶不易出现这些问题。
清代粉彩花瓶的器型多采用华丽、优美线条,整体构造饱满,较为规整。
观察器身各个部分,应无开裂、变形等缺陷。
切勿购买器型不规则的花瓶,例如下扁上直、底大口小等不符合器质规律的情况。
(三)看拼花清代粉彩花瓶通常是先白胎上色、再上彩绘图案,最后再施釉固定。
因此,应当仔细观察它的釉面和图案是否完整,色泽是否鲜艳。
特别要注意图案的细节部分,它们需要经过高品质的制作技艺,绘画技巧高超,才能完成精美优美的花瓶。
(四)看纹饰清代粉彩花瓶的纹饰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官窑文化。
观察花瓶的纹饰,可以尝试识别其中包括鸟兽、花卉、山水等图案,同时也需要注意纹饰是否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
如果纹样过于大胆、过于激进,那它很有可能是仿造品。
(一)避免碰撞粉彩花瓶是一种易碎陶瓷器具,必须小心保护。
使用时要避免撞击和摩擦,尤其是瓶口和瓶底处。
(二)防潮防湿由于粉彩花瓶采用的是彩料釉料,所以它比较容易受潮,一旦受潮,花瓶就会失去美感。
因此,需要将它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不要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