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阅读备课(12):《林海雪原》知识归纳1.《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
书里所写的是有关于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一句话概括:该小说描述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
2.梗概: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
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解放军后方。
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并跟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报员。
小分队设下埋伏,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报副官一撮毛,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
天近黄昏,“百鸡宴”即将开始,从火车上乘机逃跑的小炉匠,逃回了威虎山。
杨子荣震惊之余,决心随机应变,先发制人。
于是,当着座山雕和“八大金刚”的面,杨子荣利用小炉匠不敢说出自己被俘经过的弱点,嘻笑怒骂,逼得小炉匠前言不搭后语,黔驴技穷。
小炉匠气急败坏喊道:“你不是胡彪,你是共军”。
杨子荣很想一枪打死他,与敌人同归于尽,那样他就前功尽弃了。
他仍继续镇定自若地与小炉匠舌战,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引起了座山雕的怀疑,最终座山雕开枪处决了小炉匠。
杨子荣在“百鸡宴”上八面威风,巧施安排,匪徒们个个喝得烂醉如泥,东倒西歪。
小分队及时赶到,杨子荣和战友们,一举全歼威虎山的这伙顽匪,战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3.人物简介少剑波:菊县长弟弟,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分区独立二团团参谋长,代号203,剿匪小分队队长。
杨子荣:原名杨大贵,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炊事员,剿匪小分队队员。
白茹:绰号小白鸽,土改工作队通讯员,剿匪小分队卫生员。
孙达得:剿匪小分队队员,绰号长腿。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1)一、《林海雪原》的神奇性 (4)1、环境的险恶之奇 (4)2、情节的巧合之奇 (5)3、理想人物的传奇塑造 (6)(1)、理想的青年指挥官—少剑波 (7)(2)、理想的打匪英雄——杨子荣 (8)(3)、理想的“白衣天使”——白茹 (9)(4)、理想的革命英雄能手群体 (9)二、真情的自然流露 (10)1、对匪徒的憎恨与对人民的热爱的情感交织 (11)2、革命恋情 (12)3、战友深情 (13)注释 (23)参考文献 (23)英文摘要、关键词 (25)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摘要:曲波的《林海雪原》充满激情的讲述了少剑波带领小分队在茫茫无际的林海雪原剿灭许大马棒等土匪的传奇故事。
从全文看,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艰难险恶的环境,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见证了小分队的神奇与勇猛。
不仅如此,与其他革命传奇小说相比,《林海雪原》的字里行间真切的体现出人间真情,这里不仅有小分队对人民的热爱,战友之间的阶级情谊,还有战火之中燃烧的那份真挚的爱情。
整部作品以“奇”与“情”贯穿其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的战争小说。
关键词:《林海雪原》传奇真情导语:作为十七年小说的经典之作,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语言特色及其浓厚的传奇色彩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它是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演绎的一部震撼人心的林海雪原剿匪英雄传奇。
作者曲波在作品中富有激情的讲述了团参谋长少剑波奉命率领三十六人的小分队在严寒的冬季奔赴茫茫林海、皑皑雪原剿灭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马希山等顽匪的英雄传奇故事。
作品生动的展现了我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创造的一系列神奇的战术以及他们不畏艰苦、勇于奋斗、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革命心态。
整部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以说是十七年革命英雄传奇的代表之作。
而且作品中最值得读者回味的还是文中流露出的对人民、对战友、恋人的真情实意,这一点是作品胜于其他革命传奇小说的最根本所在。
林海雪原内容概括
《林海雪原》是一部反映中国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执行剿匪任务的小说。
它是由著名作家曲波创作的。
该书的主要故事发生于1946年冬季,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一个侦查小分队进入深山老林的林海雪原执行任务。
他们面临的敌人是一群极其凶悍、狡猾的土匪,如“座山雕”,“马匪”,“关东军”等。
小分队在少剑波的指挥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其中侦察英雄杨子荣化妆成土匪胡彪,只身打入威虎山匪穴,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
他们成功的摧毁了敌方的力量,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小说展现了解放军指战员们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
同时,书中也描述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中,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却依然坚持下去,展现出了他们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林海雪原》以其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纷呈的战斗场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总的来说,小说以丰富的战斗场面和惊险的情节,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同时,《林海雪原》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展示了普通人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选择与挣扎,体现了人性的伟大。
1。
分析《林海雪原》的传奇性《林海雪原》,曲波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它以传奇小说形式写革命军事题材,继承《水浒传》的传统选取小战斗作小型化的挖掘,进行“连环式”的描绘。
全书的传奇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奇的情节结构全书以解放军36人小分队的剿匪历程为经,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绥纷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为纬。
这是一场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战斗。
解放军所面临的敌人,不是国民党“官军”也不是散兵游勇,而是一伙具有东北“胡子”习性,惯于长途奔袭和流窜而且像豺狼虎豹一样在深山老林中行动自如的有大小头目统领组织严密的惯匪。
他们久居深山老林,行踪诡秘,及时暴露也极易躲藏、易守难攻。
作者在小说中吧小分队置身于这样的困难之下,通过四大故事充分展示了解放军以神奇的智慧和超凡的胆识创造出来的使人惊叹不已的战斗奇迹,给整部小说以充分的传奇性色彩。
四个大故事既各有首尾相互独立,有彼此联系构成完整的整体,而且在大故事中又穿插许多独立成篇的小故事,使得作品的情节结构错综复杂又和谐统一,跌宕多姿又脉络分明,这样的结构布局,使作品环环相扣,奇峰迭起,又与它的传奇性内容相得益彰。
二、传奇的人物形象在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中,必然少不了传奇性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机智勇敢、多谋善段的指挥员少剑波;乐观幽默善于攀登的栾超家;耐力过人、长于跋涉的孙达得等。
但最具传奇性色彩的当属侦查英超杨子荣,他是小说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他凭借自身超乎常人的机智,乔装成匪徒胡彪,只身打入虎穴,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取得了匪首的信任,巧妙地干掉曾被他俘获审讯过的土匪栾平,而且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端掉座山雕,全歼匪徒。
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传奇性人物形象在任何艰险复杂的环境中的忠诚三、传奇的自然景物《林海雪原》在自然景物的描绘方面上也充分展示了它的传奇性色彩。
如:巍峨险峻的九龙山;怪石倒悬的鹰嘴山无一不充满奇异色彩;威虎山的阴森恐怖,河神外的内静外阴无一不让人毛骨悚然;还有四方台的冰锋陡截;绥纷草甸的迷茫死寂,外加能凝固人血液的酷寒等。
如何评价⼩说《林海雪原》如何评价⼩说《林海雪原》?⼀部《林海雪原》,现在已成经典。
它即是⼀部⼩说⼜是⼀部传记。
说它是⼩说,是因为《林海雪原》中有许多虚构成份,如⼩说中讲,⼀座威虎⼭,⼋⼤⾦刚各怀绝技,⼟匪喽喽成百上千,九群⼆⼗七地堡易守难攻。
⽽真实情况却是,座⼭雕这股⼟匪并没多少⼈,有说25个的,有说13个的; 说它是传记,是因为这件事是真的,是作者亲历的,杨⼦荣真名实姓,座⼭雕确有其⼈。
先说作者曲波,即《林海雪原》少剑波原型,当时曾任东北我军某部队团的副政委,后奉命组成⼀只精⼲的⼩分队执⾏剿匪任务。
《林海雪原》作者,少剑波原型曲波,怎么样,够得上英俊吧?再说那深⼊虎⽳,智擒悍匪座⼭雕的侦察英雄杨⼦荣,当时是曲波⼩分队的⼀名排长。
给这位解放军排长穿上⼀⾝⼭⾥⼈⾏头,再加上⼀⼝⼟匪⿊话,混进⼟匪窝也不是很难的事哈。
座⼭雕,名号不是⽩来的,他家三代为匪,⾝负三绝,枪准、眼利、腿快,⽽且轻功了得,七⼗来岁了还能飞檐⾛壁。
没找到座⼭雕张乐⼭的真实照⽚,这张是梁家辉饰演的座⼭雕,神形兼备,把⼭匪的阴狠狡诈演绝了。
杨⼦荣为什么能冒充⼟匪捉了座⼭雕,是因为当时⼭⾥情况复杂,⼟匪并不是只有座⼭雕⼀家,你是这股他是那股,我这股让共军打散了,谁认得路给领个道我想投三爷,当时杨⼦荣就是这样混进⼀间伐⽊⼯⼈的⼯棚⼦,假装⾃⼰是被打散的⼟匪,加上杨⼦荣参军前曾长期在⼭⾥⽣活,接触了很多三教九流,切⼝⿊话张⼝就来,很容易赢得了⼀个⼟匪的信任,把杨⼦荣带上⼭去了。
具体经过,《中国共产党新闻⽹》是如此记载的:1947年1⽉26⽇,农历正⽉初五,杨⼦荣⼀⾏6⼈接到命令后,⽴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
他们在深⼭⽼林⾥⼀连转了好⼏天,才在⼀个叫蛤蟆塘的地⽅,找到⼀座⼯棚。
⼯棚⾥住着⼗⼏个⼈,样⼦像是伐⽊⼯⼈。
杨⼦荣先是⽤⼟匪⼿势和⿊话试探,意思是⾃⼰遇了难,⾛投⽆路,想请⼈帮忙牵线,投奔个⼭头。
开始没⼈搭理,后来,⼀个⾃称姓孟的⼯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个地⽅。
林海课文批注【最新版】目录1.林海雪原概述2.文章主题与结构3.课文批注详解4.作品评价与影响正文林海雪原,原名《林海雪原》,是现代作家曲波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本书通过描绘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艰苦斗争,展现了我军指战员在敌后执行游击战的勇敢与智慧。
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真实反映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成为当时抗日题材作品的代表之一。
文章主题与结构《林海雪原》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我军某部连长杨子荣带领部队在东北林海雪原中与敌人进行游击战的故事。
作品围绕杨子荣的战斗经历展开,通过一系列紧张、曲折的情节,展现了我军指战员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在结构上,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描述了杨子荣初到东北、战斗在林海雪原和最后胜利。
课文批注详解在《林海雪原》中,作者曲波运用了许多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我军指战员的英勇。
以下是一些课文批注的详解:1.“白山黑水,林海雪原,敌人的重重包围,我们必须在这里打游击。
”——这句话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环境,突显了我军指战员在艰苦条件下的英勇斗争精神。
2.“杨子荣眼尖,立刻发现了敌人的指挥所。
”——这一细节表现了杨子荣机智、勇敢的特点,为后续的战斗打下基础。
3.“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这句话强调了我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是我军能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重要保证。
作品评价与影响《林海雪原》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它以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我军指战员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此外,该作品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作品。
总之,《林海雪原》通过描绘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艰苦斗争,展现了我军指战员在敌后执行游击战的勇敢与智慧。
评《林海雪原》评《林海雪原》的得与失《林海雪原》是作者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革命历史小说。
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在解放战争后期,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袭扰、残杀无辜的老百姓,人民军队奉命进山剿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故事。
这部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也必然存在着局限性。
初读《林海雪原》,首先感到的便是强烈的革命情怀和激昂的革命精神。
少剑波和他的小分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深深鼓舞了每一个人,他们不怕所有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挑战,还时时普及科学知识,说些笑话,如和大雪交朋友,具有幽默感。
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充斥着整部作品,使《林海雪原》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具有浓郁的时代感。
因这部作品出版于我国建国不久,正是我们国家要提升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时机,可以说它激励了那一代人,激发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当中去,这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但是,这份精神描绘的太过于强烈,以至于让现在的我们来看,就像是理想中的人们才具备的,不符合实际。
在茫茫的雪原中行进,在走了几天几夜后,谁又真的不会生出一点烦躁?在面对奶头山的万丈深谷时,又怎会不生出一丝胆怯?我认为,这部作品最突出的是精神,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是,在所有困难面前,这份精神的描绘还是欠缺,没有写出具体的斗争心理的强大与无畏。
故事叙述方面,主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
只有在故事的高潮前夕,即杨子荣卧底威虎山,少剑波扎营夹皮屯的时候进行了一个双线叙述,两个场景交叉变化,故事情节高潮迭起。
故事中还穿插了一些东北牡丹江一带的风土人情描写,神话志怪传说,以及老一辈口耳相传的民谣,山歌。
这都丰富了整部作品的乡土气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且故事完整,波澜起伏,就像是真实再现当时的场景,引人注目。
如叛徒于登科的出现丰富情节,最后在捕获马希山时的智力与体力的对决都十分生动。
但是,整体叙述较为平淡,客观描述居多,显得有些生硬。
内容简介《林海雪原》是20xx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曲波。
该小说描述了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
是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一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同时也搬上了京剧舞台。
其中“智取威虎山〞这段唱词很多人都会唱。
小说内容主要是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兵力压向东北,形成了敌我双方严重对峙的局面,这时在我军前方,国民党又搜罗了一些伪满官吏、警察、地主、恶霸、流氓,组织土匪武装,号称所谓“中央先遣军〞,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使我军腹背受敌,当我军抽出力量进行扫荡后,一局部被击溃的国民党匪首又钻进了深山老林,疯狂的对深山村民烧杀抢劫,凶恶之状闻所未闻。
为了去除匪患,少剑波带着的36人的小分队,插进了林海雪原,与这些“鲨鱼性、麻雀式〞的敌人进行交锋。
根据这部小说中“智取威虎山〞为主要情节改编的电影《林海雪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同时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搬上舞台,上个世纪60年代成为样板戏之一并拍成电影,影响很大。
关于创作曲波以前从未从事过文学创作,但当年为革命献身的战斗英雄们时刻活在他的心中。
当他在医院治疗养伤的时候,曾无数次地讲过战友们的故事,也曾无数次地讲过林海雪原的战斗。
这些故事,尤其是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使听者无不动容,无不惊叹,而且从中获得了某种力量。
讲来讲去,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愿望。
但由于工作忙,加上写作水平低,最初试着写了三章,便感到力不从心:一是内心的感情笔下表达不出来;二是分不出轻重,平铺直叙,力量使不到刀刃上。
一气之下,他把写完的三章全都撕毁了。
1955年春节前的某天半夜,作者冒雪回家,一路还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写好这部小说,如何突破语言文字关等问题。
当他到家,一眼望见甜睡的妻子和孩子,一种深沉的感触不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八年前,那天刮着狂风暴雪,那时正是飞袭威虎山的前夜。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我是在初二的时候拜读的曲波的《林海雪原》,当时还和一个很好的朋友一起看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其中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等的胆识和大无畏的精神所折服。
许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小说中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血肉饱满的英雄形象依然能鲜活的浮现在我眼前。
曲波,山东龙口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
当全面抗战正式打响,年仅15岁的曲波就参加了八路军,16岁便当上文化干事,17岁当上指导员。
战争十分艰苦,也十分残酷,在一次战争中,曲波受了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
更不幸的是,1942年,曲波被打成“托派”,遭受严刑拷打、逼问,在逆境中,曲波坚守信仰,最后平反昭雪。
日寇投降后,内战爆发,东北的国民党顽固势力组成数十万土匪武装,顽据在林海雪原。
为了对付匪股,曲波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进行艰难的剿匪战斗。
曲波于1957年出版《林海雪原》,这部小说是他在回忆这段传奇的经历时创作出来的,小说出版不久就在全国引起轰动。
1959年至1962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他还创作有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受到严重的打击和迫害,作品被红卫兵视为毒草而烧毁,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才得以平反。
已经了解了小说的作者和背景,如果想要深入探究这部文学作品还必须要将其历史还原,从叙事结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研究。
当时正值建国初期,文学界正处在我们现在定义的“十七年文学”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红旗谱》、《红日》、《红岩》和《创业史》、《青春之歌》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成就最高。
《林海雪原》这部作品虽然在主题思想上与“三红一创一歌”并不存在什么区别,不过由于这些作品大量借用了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手法,情节展开与叙事节奏上与章回小说相似,使用大量“巧合”形成传奇效果等等。
林海雪原曲波简介林海雪原是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是曲波。
作品通过讲述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细节来表达对于中国农村的向往以及民族精神的追求。
以下将围绕着曲波和他所创作的《林海雪原》进行简单介绍。
一. 曲波简介曲波,原名张大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23岁时,曲波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三届文学创作班,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他所写的小说以东北的农村生活为主题,以此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民族精神的追求。
其小说作品有《冬儿的智慧》、《黄土上》、《雪山飞狐》等,在文学界影响深远。
其中,“林海雪原”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 《林海雪原》简介《林海雪原》是曲波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中国东北满族的农村生活,人物形象鲜明、描写详细深刻,深入揣摩了东北的历史和现实,与读者建立起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联系。
小说把中国东北满族的风土人情表现得十分生动,描绘了北国的荒凉和辽阔,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下所经历的艰难和伟大。
小说的主人公鲁迅书写了一种精神和文化信仰,表现了东北人的精神风貌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 《林海雪原》创作背景曲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下乡,辗转多地,最终来到了中国东北。
他在东北农村生活多年,深入了解了东北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也领会到了在日益发展的东北经济中,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在此情境下,曲波写出了《林海雪原》这部作品,寄托了他对于中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的追求。
四. 《林海雪原》对文学界的影响《林海雪原》在出版后,便获得了读者和批评家的好评。
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林海雪原》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上。
小说作者曲波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东北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体验表达了对于东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思考。
总之,《林海雪原》是一部充满东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杰出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林海雪原》赏析式笔记
《林海雪原》是一部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东北地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曲波通过对林海雪原的描绘,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更是一部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品。
首先,从人物塑造方面来看,《林海雪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仅有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解放军战士,也有穷凶极恶、狡诈残忍的土匪。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战争时期不同立场、不同信仰的人物所面临的生死抉择和内心矛盾。
其次,从情节设置方面来看,《林海雪原》的情节设计紧凑且引人入胜。
全书以寻找匪首座山雕为线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的历险故事。
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聪明才智,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忠诚。
最后,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林海雪原》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激情和诗意。
作者通过对林海雪原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壮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总之,《林海雪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伟大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时期人民的英勇和智慧,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这部小说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林海雪原》文本浅析《林海雪原》这本由曲波执笔,于1957年出版的红色小说是根据作者本人经历改编,描写在解放战争后期,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袭扰我后方普通群众,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我人民军队奉命进山剿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故事。
而由本书片段改编,陶雄导演,申阳生先生执笔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成为革命的八大红色样板戏之一。
本书塑造的主要形象有正面人物人民军队干部少剑波,侦查英雄杨子荣,反面人物则主要是伪军官许大马棒和土匪头子座山雕等。
本书则围绕这四个主要人物,讲述了一个人民军队在剿匪过程中斗智斗勇,有血有泪的故事。
一,写作背景分析笔者在抗战时期,曾经担任过连,营指挥员,在抗战胜利后,部队开赴东北作战,又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曾经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同敌人进行斗争,进行了艰难的剿匪战斗。
负重伤后转业进行业余文学创作。
《林海雪原》的主要人物之一少剑波的战斗经历同作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这是作者本人经历通过文字进行的艺术化和故事化,这使得本书所描述的故事在生动之余,更增添了几分真实性和可考性。
也使得人物和情节在经过艺术处理之后更加形象和丰满,对于读者更进一步深入作品情节,感受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被压迫民众的水深火热,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出版于1957年,是我国建国不久,百废待兴的时候,而这样的时候,正是祖国,政府和人民需要知识分子来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提升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时机,这样一部符合社会需要,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作品的出现能够激发国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热情,从而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当中去,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二,写作手法分析《林海雪原》整部作品整体采用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除了本书开头步剑波在姐姐蕲县长遇害之后进行的一段回忆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之外,只有在故事的高潮前夕,即杨子荣卧底威虎山,步剑波扎营夹皮屯的时候进行了一个双线叙述,两个场景交叉变化,故事情节高潮迭起,从姊妹车满载出山,杨子荣智对诘难,到座山雕诈使演习,高同志壮烈牺牲,再到杨团副巧设百鸡宴,利嘴顶死小炉匠,小分队攻占威虎厅,枪毙首恶座山雕,情节的节点一个接一个,高潮一波接一波,让读者忍不住一鼓劲读到底,中间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情节的设置对于一部小说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一段一连串的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的场景切换是全书写的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笔者写作技巧的一部分。
林海雪原评论一、《林海雪原》: “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重读“红色经典”系列之一宋剑华暨南学报 2009年第二期《林海雪原》具有民间传奇的叙事性质,这是任何人都十分清楚的客观事实,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连篇考证夸夸其谈。
只要读者将“注意力回到历史本身”,他们自然就会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是清晰的”。
众所周知,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人的思想“大跃进”,造就了无数具有超越品质的“红色经典”;一切艺术夸张也因作家意识形态的情绪膨胀,而被社会公众赋予了绝对真理的浪漫阐释。
作为思想“大跃进”的历史产物,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文本意义,则是“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兵”被作者描写成是中国无产阶级的象征符号,而中国无产阶级又被作者描写成是“兵”的本质属性———“兵”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概念等同,“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巧妙结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林海雪原》的审美趣味,同时更凸显出了“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 所以我个人认为,读懂《林海雪原》的前提条件,不是对其“传奇”笔法的追根溯源, 而是对其写“兵”意图的深度分析。
1、《林海雪原》:关于“兵”的阶级属性的传奇叙事2、《林海雪原》:关于“兵”的精英气质的传奇叙事《林海雪原》中“兵”的“无产阶级化”倾向,集中反映了部队这所革命大熔炉的思想改造功能;而小分队全体成员的政治精英气质,则又深刻揭示了部队这所革命大学校的文化教育作用。
3、《林海雪原》:关于“兵”的神性功能的传奇叙事《林海雪原》的传奇叙事,是革命者重塑其历史丰碑的英雄“传奇”,是胜利者展示其政治理想的史诗“叙事”;作者人为地强化“兵”的“神性”与“超能力”,其真正目的就是要去张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去抒发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试论《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党的代言人”形象朱珊中国市场 2009年第9期文章从《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 党的代言人” 形象对比入手, 分析了在这两部内部结构趋近一致的小说中, 不同的情节设置下萧祥与少剑波形象的差异, 得出萧祥形象趋近于“ 扁形” 、少剑波形象趋近于“ 浑圆” 的结论并通过探讨两部小说中情节设置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指出即使在受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 十七年” 小说创作中, 在“ 叙事文” 层面, 时代与政治因素并不能超越情节影响人物的形象, 情节仍然是影响小说人物塑造的重要因素。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相关理论概述 (2)1.1革命作品相关概念 (2)1.2革命戏剧作品的相关概念 (2)1.3革命戏剧作品的研究意义 (2)2.我国革命作品及戏剧的发展现状 (3)2.1我国革命作品在国内的发展的历史背景 (3)2.2我国革命作品在现当代戏剧发展中的地位 (4)3.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的主体特色的具体研究 (4)3.1《林海雪原》创作的内容和主人公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3.2对《林海雪原》创作者及创作背景的研究 (6)3.3 1960年《林海雪原》这部电影与《智取威虎山》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73.4结合观影的群体,以及对新旧电影感受的比较进行分析和评价 (8)4.根据对《林海雪原》的分析探索革命作品对当代人的影响 (9)4.1《林海雪原》这部革命作品重新被当代人熟知的价值意义所在 (9)4.2《林海雪原》对当代人的影响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中的主题特色××××专业学生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小四仿宋体)摘要:革命作品及戏剧作为传播红色意识主流形态的主要手段,承担着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作用。
二者在文学创作中,会体现出时代的背景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能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所以,研究革命作品和戏剧中的主题特色。
有着文学创作和历史事件两个层面的意义。
关键词:《林海雪原》革命作品价值意义Title(3号Times New Romar)Student majoring in ××××NameTuto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Abstract:××××××(五号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Key words:×××;××××;×××××;×××(3-5实词个,五号Times New Romar)引言在戏剧的多种形式和流派中,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戏剧是大的体系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这一题材开始在戏剧中大量的出现,在最开始的时候,关于“革命历史题材戏剧”这一概念非常的模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这一题材戏剧的定义是在相关题材戏剧的创作和实践中根据内容进而最后确定的。
曲波《林海雪原》简析
“革命通俗小说”盛行于1950年代中期前后,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年)、《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烈火金刚》(刘流,1958年)等。
用传统手法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情节惊险曲折,故事性强。
新文学运动中受批判的传统通俗小说,在新时代纷纷穿上“革命”的外衣登场。
《林海雪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一)“英雄”的“传奇”
1.背景:
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
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
2.伦理意义上的复仇主题
《林海雪原》类似侠义公案小说,在忠奸、善恶、正邪等道德冲突上确立政治原则。
作品一开始就将“剿匪”的政治任务与个人“复仇”的自身伦理要求并置起来,“剿匪”也是“复仇”。
作为叙事起点,此后陆续出场的所有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复仇成为他们最内在的要求,也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和方向。
3.人物刻画的类型特征
“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
少剑波“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二)英雄也有“儿女情”
1.背景:
明清之前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是无“情”无“性”。
明朝末年掀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高潮:“莽汉”变“书生”,英雄成风流公子。
清代以后,产生了调和“英雄”“儿女”、统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
说”,如《好逑传》、《儿女英雄传》。
自此,武侠与言情的合流成为通俗文学的方向。
“刚柔并济”、“侠骨柔肠”、“剑胆琴心”的“双面英雄”成为新派武侠主角。
2.“书生”气质
《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儒将”的另一面是文人气的软弱与感伤,这体现在对姐姐无限深情的怀念中。
此时,是“雌化”的男人。
3.英雄美人模式
少剑波与女护士白茹。
年轻、纯洁、美丽的白茹,使剿匪行动多了浪漫而温柔的诗意。
二者实际上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翻版。
万马军中一小丫,
颜似露润月季花。
体灵比鸟鸟亦笨,
歌声赛琴琴声哑。
双目神动似能语,
垂髫散涌瀑布发。
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她是晨曦仙女散彩霞。
……
这类似才子佳人小说中的“香艳诗”。
少剑波冒着越下越大的雪朵,走来这里,一进门,看见白茹正在酣睡,屋子暖暖的,白茹的脸是那样地红,闭阖着的眼缝下,睫毛显得格外长。
两手抱着剑波的皮包,深怕被人拿去似的。
她自己的药包搁在脸旁的滑雪具上,枕着座山雕老婆子的一个大枕头,上面蒙着她自己的白毛巾。
头上的红色绒线衬帽已离开了她那散乱的头发,只有两条长长兼作小围巾的帽扇挂在她的脖子上。
她那美丽的脸腮更加润细,偶尔吮一吮红红的小嘴唇,腮上的酒窝微动中更加美丽。
她在睡中也是满面笑容,她睡得是那样的幸福和安静。
两只净白如棉的细嫩的小脚伸在炕沿上。
少剑波的心忽地一热,马上退了出来,脑子里的思欲顿时被这个美丽的小女兵所占领。
少剑波偷窥白茹睡觉的场景,带有传统小说中特有的世俗气息。
这一“穆尔维式凝视”,是常现于中国通俗小说中的场景,是男性主人公、作者与读者共同欲望的表达。
女英雄还是装饰品?
(三)妖魔化的反面形象
《林海雪原》采用“神魔小说”的策略,把正邪对立转化为神与魔的对立。
“剿匪”体现的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却被转述为纯粹的道德冲突,成为“神化”的解放军战士与“妖魔化”的国民党土匪之间的“神魔”较量。
有游戏的心态。
1.野兽化反面人物的肖像
许大马棒、座山雕、蝴蝶迷等。
2.以“万恶淫为首”的道德等级制兽化反面人物
蝴蝶迷的出身、淫荡的行为等。
3.反面形象极端化
死亡的描写也散发不同的道德气息。
受《水浒传》影响。
(四)旧形式与新内容
旧的叙事形式削弱了新的内容的表达。
“要将这新的现实装进旧瓶里去,一装进去就炸了。
”(老舍)“旧形式在尽量地限制着、改造着和压杀着新的内容。
”(冯雪峰)
《林海雪原》以传统通俗小说的“英雄”、“儿女”、“鬼神”等文学元素,造成了对严肃的革命的“嬉戏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