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之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4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实验报告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1.实验目的:掌握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认识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的状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2.实验用品:(1)仪器及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离心管、离心机、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1)实验药品:蒸馏水、0.9% NaCl溶液、0.3% 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秋水仙素(2)实验材料:小鼠3.实验原理:(1)制作染色体标本的意义:了解染色体的特征(形态、大小、数目)——绘制染色体组型图染色体组型:把真核动物一个体细胞各染色体按长度、形状、着丝粒位置排列成一定顺序。
染色体核型:某一物种特有的一组或一套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2)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①鉴别生物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马64条②遗传病的诊断和研究:三体综合征(含三条21号染色体)、卵巢退化症(含45条染色体,比正常人缺少一条性染色体)、睾丸退化症(含47条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X或Y染色体)等因此,我们可以给孕妇抽取羊水检查器胎儿的染色体,做遗传病早期诊断。
(3)染色体标本的制作①观察:由于分裂期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凝集程度最高,因而我们应尽量使细胞停留在分裂期中期以便观察。
②细胞:为尽量看到多的染色体,我们应当选取具有旺盛分裂能力的细胞,这样的细胞可以来自:胸腺、骨髓、睾丸、小肠等。
我们在此实验中使用的是小鼠的精巢细胞。
在做人的染色体标本时,我们使用的是血液里的淋巴细胞。
③药物:PHA(植物细胞凝集素):PHA具有促进细胞凝集和分裂的作用。
PHA可以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还原至淋巴母细胞(只存在于骨髓中)秋水仙素:秋水仙素可以破坏微管的组装,纺锤体不能形成,细胞分裂停在中期。
与秋水仙素作用相同的药物还有长春花碱、鬼臼素、苯环己烯等。
可以促进胃管组装的药物有紫杉酚、重水等。
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张皓予15335203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和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n阳性反应,表明是DNA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是一个失活的X 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实验十X染色质标本的制作和观察一、实验目的掌握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过程及识别方法。
二、实验用品器材:显微镜,牙签,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吹风机,染色缸试剂:硫堇,甲醇,冰醋酸,蒸馏水,1N的HCL,香柏油,二甲苯材料: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三、实验原理1.X染色质是X染色体由常染色质变为异染色质后失活而成。
典型的X染色质位于核膜内侧缘,大小为1~1.5um,形状多为半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
正常女性间期细胞中X染色质的阳性率为10~30%,在男性间期细胞则平均低于1%。
从理论上讲,正常女性的间期细胞中都应该有一个X染色质,但事实上由于染色方法、染色技术以及X染色质在细胞核中的位置不同,实际检查中不可能在每个细胞中都看到。
2.X染色质的本质是兼性异染色质。
在胚胎发育的3~4周,女性胚胎中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发生失活变为X染色质;而存在于女性卵子中的XX染色质示意图X染色质光镜图四、实验内容与方法硫堇(thionine)染色法:1.取材:取口腔粘膜细胞。
漱口3~4次后,用牙签从面颊部内侧粘膜刮取口腔粘膜细胞,将细胞涂于干净载玻片上,用签字笔写下学号,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
2.固定:配固定液:按照甲醇:冰醋酸=3:1的比例配制固定液,置于染色缸中。
固定:将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固定,10分钟后取出,用吹风机吹干。
3.分化:干燥后将载玻片放入盛有1NHCL的染色缸中分化10分钟。
4.冲洗:用自来水冲洗玻片,再用蒸馏水冲洗一次。
5.染色:将载玻片放入盛有硫堇的染色缸中静置30分钟。
6.冲洗:自来水冲洗载玻片,冲去多于的染液,用吹风机吹干。
X染色质核膜7.镜检:用油镜观察X染色质的形态,并检查50个“可计数细胞”,计数其中具有X 染色质的细胞数。
可计数细胞的标准:a:核较大,轮廓清楚完整,无缺损、皱褶,染色清晰b:核质染色均匀,呈细网状或均匀颗粒状,无退变的深染大颗粒及细菌污染。
五、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步骤,绘图表示实验结果并计数50个可计数细胞,计算X染色质的阳性率。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根据X染色体失活与Lyon假说,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呈固缩状,形成X染色质。
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且失活是随机的。
本实验以人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发根毛囊细胞为材料制备X染色质标本,通过硫瑾染色、压片等方法观察巴氏小体。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1.引言1.1巴氏小体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
女性为XX,男性为XY。
X与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在减数分裂时可以相互配对,其余部分则不同源。
Y 染色体含有很少的基因,而X染色体则含有大量的基因。
男性与女性的常染色体数目是一样的,所含有的基因数目也相等;但是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一条X一条Y,因此女性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剂量远高于男性,然而研究发现女性伴性遗传基因的表达剂量与男性是大体相同的,其原因可以用剂量补偿效应解释。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的定义: 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雌、雄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也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细胞里,由X染色体基因编码产生的酶或其它蛋白质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剂量补偿存在两种情况,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只有一条X 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另一种是X染色质的转录速率不同,如果蝇雌性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但它们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
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张皓予15335203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与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与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与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 n阳性反应,表明就是DNA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就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就是一个失活的X 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就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就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就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实验时间2016.12.06晚摘要:本实验利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方法,通过选取女性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制备人类X 染色质小体装片,并进行观察,对X染色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辨别。
最后对奥运利用巴氏小体进行性别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引言1948年Barr发现雌性动物大多数组织中都存在着被碱性染料深染的小体,并称之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
在之后的几年,Barr及其学生又相继研发了用皮肤活组织切片及口腔上皮细胞涂片检测性染色质的技术。
国际奥委会曾用使用检测性染色质的方法防止“伪娘”参加女子项目。
从大量的观察、统计的数据中,Harnden归纳出一个细胞中性染色质数与一个个体中所含的X染色体数、倍性的关系:一个细胞中性染色质数(最大值)=X染色体数-倍性/2。
本实验利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方法,通过选取女性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制备人类X染色质小体装片,并进行观察,对X染色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辨别。
最后对奥运利用巴氏小体进行性别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每一个学生: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牙签,一次性水杯,镊子,解剖针。
每一组学生:引用矿泉水,固定液(95%乙醇:冰乙酸=3:1,装在染色缸中),蒸馏水;70%、95%乙醇,无水乙醇,45%乙醇,5mol/LHCl,记号笔;二甲苯,香柏油,镜头纸;石炭酸品红染液。
2.2实验步骤2.2.1获取实验材料取一干净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即将涂细胞的一面作个标记。
用水将口漱净,尽可能除去口中杂物。
然后用牙签钝头在口腔(颊内侧)用力刮取,弃去第一次得到的刮取物,在同一部位继续刮取以取得深层的表皮细胞,将刮得的细胞涂抹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反复几次,使玻片上的材料尽量抹厚些。
实验材料选自同学口腔上皮细胞。
2.2.1染色及制片在晾干的玻片上直接滴上石炭酸品红染料,染色10分钟,盖上盖玻片,吸去多余的染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其观察和研究在遗传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课件)本实验中,以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作为材料进行硫瑾染色。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巴氏小体的所在部位和形态特征;并了解了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
1.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现在称为巴氏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
此后的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体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失活并呈异固缩状态,即为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性染色质,直径约1μm,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在DNA复制期表现为晚复制。
巴氏小体的数目=X染色体数目—1。
关于X染色体失活,Lyon M.F 于1961年提出Lyon假说,主要内容有:①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呈固缩状,形成X染色质。
②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
③失活是随机的。
Lyon假说虽然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但不是全部。
例如XO的Turner综合征患者会有各种异常。
多X患者还会有各种异常,而且X染色体越多症状越严重。
Lyon假说的补充: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
生殖细胞中不发生X染色体失活。
失活的X 染色体上有活性基因与失活基因镶嵌存在。
因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
在临床和法医学上可用巴氏小体鉴定性别。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的染色制片,可以观察巴氏小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形态。
其参考值为: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X染色质约15%左右,平均16.4%,不超过30~35%,仅含1个X染色质。
男性只有0~3%,平均0.7%。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生物材料:人体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人体发根毛囊细胞。
姓名系年级学号日期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方面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本实验中通过取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进行硫堇染色、显微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并进行计数,来描述巴氏小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人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
他以更多的动物组织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包括人类)等动物的不同组织的体细胞中,同样显示这种性别差异。
Barr称这种小体为核仁随体,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巴氏小体。
Barr推论这种小体是由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衍化来的。
20世纪60年代前后,根据对性染色体异常病人的X染色体与X染色质数目的关系的研究发现,X染色质数等于一个个体的X染色体数减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一个X染色质是一条异染色质化的X染色,在间期其DNA的复制要比其他的染色体晚(Morishima,1962)。
在一个个体中,究竟是来自父本还是来自母本的X染色体失活,则是随机的,这种随机失活是生物体内的剂量补偿机制(Lyon,M.,1962)。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X染色质是一种包含结构基因的异染色质,这种异染色质通常称为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chromatin)。
因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
例如:是否所有组织的全部细胞中,在任何时间都存在这种X小体?失活的X小体是如何进行复制的?虽然对X小体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但目前X染色质的检查,在医学遗传的研究中,临床和法医诊断上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姓名摘要:X染色质(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口腔粘膜、头发根鞘细胞制备X 染色质,通过染色、压片等方法观察巴氏小体在细胞核内的分布及形态等特征,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观察与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以及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和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染色体畸变与疾病的关系提供基础方法、为遗传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达到了实验预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X染色质(巴氏小体)、口腔黏膜细胞、头发根鞘细胞1.引言X染色质小体(或称巴氏小体、性染色质小体、X小体等)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巴氏小体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出现异固缩现象,表现出浓缩、染色深、无活性的特点。
巴氏小体在细胞分裂期可形成正常的染色体形态,但复制时间比有活性的X染色体稍迟一些。
巴氏小体在正常女性体内是由女性两个X 染色体中的一个失活形成,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小约1~1.5 μ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
巴氏小体在女性体内数量为X染色体数减1。
”1949年,Barr在猫神经元核仁附近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他仔细研究发现这种小体出现在大多出现在雌猫神经元中,雄猫的神经元中则极少出现,即这种小体与性别有关。
Barr称这种小体为“核仁随体”,并推测小体是由两条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衍化来的。
他以更多的哺乳纲的代表性动物的不同组织做了观察,结果发现有袋类、偶蹄类、翼手类、食肉类、灵掌类(包括人类)的多种组织的体细胞中,同样显示这种性别差异(即雌雄二型现象)。
观察X染色质小体数在当时成为检测X染色体数是否产生变异的快捷方法。
实用文档之"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张皓予15335203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和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n阳性反应,表明是DNA 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 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 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与用具
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2.试剂
95%乙醇,1mol/L盐酸,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
四、实验材料
男性和女性人体口腔黏膜细胞。
五、实验步骤
1.受检者用水漱口,用牙签刮取受检者口腔颊部黏膜,把第一次刮取物弃去,然后再次用牙签刮取黏膜,将第二次刮取物均匀涂布到干净的载玻片上,晾干。
2.将涂片放入95%的乙醇中固定20min,取出晾干。
3.将涂片放入1M HCl中37摄氏度下水解20min,取出后自来水缓缓冲洗。
4.用改良品红染液染色8min,不干燥,轻轻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盖住轻轻压片。
5.镜检,从低倍镜到高倍镜依次观察。
六、实验结果
图1、2、3 女性口腔上皮细胞被染色的细胞核与巴氏小体(箭头)
图4 男性口腔上皮细胞被染色的细胞核
如图1、2所示,可在染成淡紫色的女性上皮细胞细胞核的边缘较清楚地观察到一颗染色较深的小体,即巴氏小体。
图3右下角的有一不明显的深色斑块,可能是巴氏小体。
图4为染成紫色的男性上皮细胞细胞核,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巴氏小体。
经观察男性、女性细胞个五十个发现:50个女性细胞有21个有巴氏小体,占42%;50个男性细胞有0个有巴氏小体。
七、讨论
1、镜检时发现女性上皮细胞标本中的细胞数较少,密度低较分散(图3对比图4)。
可能是由于涂片时不够均匀,大部分涂在玻片边缘导致在后续固定、冲洗、染色、压片等步骤时有细胞流失。
也有可能是染色时间不够或者刮取细胞时刮得太少所致。
2、观察发现女性上皮细胞当中的巴氏小体形态多有些模糊,且染色较浅,可能是由于染色时间较短导致。
本实验染色时间为8min,后续实验可以适当延长染色时间(>10min)以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八、思考题
1、男性没有巴氏小体的理论基础
为维持雌雄两性生物基因表达一致,细胞中存在一种剂量补偿效应,使细胞中只含有一份有活性的X染色体,而多余的染色体失活形成巴氏小体,雌性的两个X染色体所携带的两份基因的遗传效应即可与雄性一个X染色体所具有的一份基因的遗传效应基本相当。
而由于男性本身就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
不需要使多出的X染色体失活,从而也就没有巴氏小体。
2、男变女的变性手术后,该女性有无巴氏小体?
没有,因为变性手术只是改变了个体的外在表型如个别器官的形状和功能等,不能改变其细胞内染色体的构成,故该个体仍只有一条X染色体,不可能形成巴氏小体。
3、鉴定巴氏小体有什么临床意义?
巴氏小体的临床意义在于能够用来鉴别性别。
例如可以通过对胎儿羊水中取得的脱落的细胞的检查判断性别,如有巴氏小体,胎儿为女性,如果细胞中无巴氏小体,胎儿为男性。
原男性变性运动员参加女子项目,可通过检查其白细胞中有无巴氏小体而确定其性别。
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 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而外表为女性的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患者却无巴氏小体,故判断患者的核型是45,XO。
其他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有1个巴氏小体,而XXX、XXXY有2个巴氏小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