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突发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心肌梗死10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38.35 KB
- 文档页数: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表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根据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不难,但不典型者易误诊误治。
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1.1 以昏厥、脑卒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本院病例:男,51岁。
晨起后突然昏厥,约3~5 min清醒,感到胸闷、乏力、恐惧感,经心电图检查V1-V3呈QS波,ST段抬高呈单线曲线,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有昏厥、偏瘫、抽搐、意识模糊或出现各类型精神症状,但病人并无脑栓死、出血及血栓,由于病人患有脑血管硬化,在发生心肌梗死时,心排血量下降,或由于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均可使大脑血液供给障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掩盖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1.2 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1]本院病例:男,69岁。
因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入院。
经胃镜检查初诊为十二指肠流出道梗阻,待手术探查。
心电图示Ⅱ、Ⅲ、aVF呈QS波,ST段抬高呈单项曲线,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据文献报道,约有1/3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绞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症状,多见于老年患者。
当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氧,刺激迷走神经,肠道出血循环障碍而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胰腺、胆道等疾病。
1.3 以咳嗽、气喘、咳痰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2]王忠等报道1例因咳喘加重,不能平卧,诊断为慢支、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人,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由于病人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排血量下降,肺淤血加剧了呼吸道症状。
1.4 以头痛、牙痛、咽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塞死本院报道1例以腰部剧痛为表现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
王达平等报道1例以剧烈头痛反复发作为表现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
韩玉兰报道1例以阵发性“嗓子痛”为表现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5]。
王伟等报道1例以牙痛为表现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6]。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0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治方法。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初诊8例误诊,经过进一步完善检查后确诊,17例治愈出院,3例死亡,治愈率85.0%。
结论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易误诊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临床医师要熟练掌握心肌梗死的典型及不典型症状和体征,密切观察,及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确诊,改善预后,避免死亡。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081-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急症,若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缺血、损伤、坏死的心电图动态变化有利于临床及早诊治,有报道,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者仅占70%~80%,仍有20%~30%的不典型患者[1]。
不典型AMI首发症状复杂多样,早期并发症多,大约25%最终确诊为AMI的患者最初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死亡率高[2]。
因此,了解AMI不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以便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不典型AMI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7.5岁;既往有高血压5例、冠心病史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例、消化系统病史11例、糖尿病史4例。
1.2 临床症状无胸闷、胸痛及其他部位疼痛;以晕厥、抽搐为首发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异位痛如牙痛、咽痛、肩周痛。
1.3心电图表现仅有ST-T缺血改变或损伤型抬高,无出现病理Q波;无明显ST段改变,仅出现病理Q波(包括小q波);常规12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延缓出现梗死图形;原有梗死图形消失。
突发肢体抽搐,应激性心肌病一例作者:谢鑫何倩蔡天亮周婷张泉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7期【摘要】应激性心肌病的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心肌病,临床表现通常以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为首发症状,其心电图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常难以区分,本文与大家分享一个特别的应激性心肌病病例。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左心室造影【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7..021 病例患者男,52岁,因“突发肢体抽搐12+小时”入院,入院前12+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抽搐,伴口吐白沫、全身强直、大汗淋漓、意识不清、呼之不应,10分钟后患者症状缓解,意识恢复,呼之可应,无胸痛、心悸等不适,患者及家属未予以重视,将患者送回居住处为就医。
约2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肢体抽搐、强直,呼之可应,由120送入我院急诊科救治,症见:反复肢体抽搐,逐渐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体格检查:T:38.7℃P:114次/分 BP:141/87 mmhg左侧瞳孔直径2.5 mm,对光反射迟钝,右眼义眼,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双肺呼吸音粗,四肢肌张力减退,肌力查体不配合。
立即行气管插管、静推丙泊酚、地西泮等藥物镇静止痉,静滴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急诊行头胸部CT示:脑萎缩;慢支炎征象;心影增大,主动脉迂曲;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
急查心电图提示:V1-V6、II、III、AVF导联广泛ST段抬高、T波倒置,提示心肌梗死可能。
急查血示:cTnI:3.94 ng/mL,CK:3123 U/L,CK-MB:74 U/L,BNP:3596 pg/mL,经与家属多次沟通后,急诊行冠脉造影术:选择性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左心室造影:室壁运动减弱心尖部气球样改变左室射血分数约40%。
主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肺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由于患者长期独自居住,追问家属患者病情,诉发病前曾与亲人吵架,结合左心室造影结果考虑应激性心肌病。
突发肢体抽搐,应激性心肌病一例患者是一名60岁的男性,在家恶性肿瘤治疗期间,突发肢体抽搐,持续约5分钟,随后出现血压下降和呼吸急促。
紧急送往医院,入院时血压70/40mmHg,心率120次/min,呼吸频率30次/min,皮肤苍白,四肢肌肉张力增高,明显肢体震颤和抽动。
血液生化检查:血钾3.2mmol/L,血糖6.9mmol/L,血钠139mmol/L,血钙2.2mmol/L,心肌酶略有升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
经抢救后,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律,肢体抽搐也消失了,但言语不清,不能回忆昨天的事情,见到家人有惊恐表情,脸部肌肉有抽动,引起关注。
医生考虑到患者表现与应激性心肌病相似,要求进一步检查。
经神经系统和心脏专科医生的检查,发现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脑CT和MRI也无明显异常。
最终,医生诊断患者为应激性心肌病。
患者随后接受了心脏磁共振检查,显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为68ml/min/m2,射血分数为30%,离散度指数为11毫秒。
诊断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医生的看法。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于剧烈、突然的情绪刺激所致的急性心肌功能障碍。
它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女性和心脏病患者中,但也有报道称,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心脏疾病基础。
现有研究认为,应激性心肌病是由应激激素过度分泌、交感神经活化、心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等多种复杂机制共同作用所致。
它的临床表现包括胸闷、胸痛、心悸、心动过速或过缓、呼吸窘迫等症状,也可能伴随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衰。
目前,治疗应激性心肌病的方法包括控制患者的情绪,并通过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来降低血压、心率和心脏负荷,对缺血或损害的局部心肌区域进行支持性治疗。
上述病例中,患者性别和年龄与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相符,同时,情绪激动、肢体抽搐等表现也提示了这种疾病的可能性。
最终,经多项检查和综合确诊,为这位患者提供了合适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常见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原因
1、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上腹痛,伴恶心、呕吐或休克,少数出现消化道出血,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多见于下壁AMI患者。
AMI时心肌缺血、缺氧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产生对胃肠道的刺激;并且由于心排血量的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引起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
故对于消化道症状与饮食无关,与体征不符,对症治疗无效者要高度怀疑A MI。
2、循环系统症状:AMI时左室舒张末压升高,造成肺瘀血和间质性肺水肿,常出现咳嗽、咯痰、气喘,所以对咳嗽、气喘、胸闷或原有慢阻肺突然咳嗽、气喘加重;由于心肌坏死,心肌局部及全身代谢紊乱,易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因此肺循环瘀血与肺部体征及心律失常症状不符者均应考虑AMI。
3、咽痛、牙痛及颈背部不适:AMI时心肌处于持久缺血及缺氧状态, 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缺血、缺氧产生过多的代谢产物, 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传入神经纤维, 传至丘脑自主神经中枢及大脑产生痛觉;可向颈2-胸10任何部位放射, 除可引起胸骨后剧痛外, 还可引起咽、下颌、牙及三叉神经等不同部位牵涉痛, 故有患者以牙痛为首发表现。
4、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突然出现晕厥、失语、偏瘫等脑循环障碍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搏出量下降,加上脑血管张力改变,反射性脑血管收缩,导致脑血循环受到影响。
突发肢体抽搐,应激性心肌病一例近日,本院急诊科收治了一位男性患者,因突发肢体抽搐而就诊。
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诊断,确认患者患有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常常由于持续的精神压力、剧烈的情绪波动等因素引起,有着多种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这位患者的病情入手,介绍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患者,男性,45岁,因突发肢体抽搐和心悸感来急诊就诊。
患者述起病前一周,因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以及家庭纠纷等因素导致情绪波动较大,情绪低落,食欲减退。
而就在几天前,患者突发肢体抽搐,伴有口吐白沫、面色苍白和心悸感,持续时间约5分钟。
家属发现后立即将患者送来急诊就诊。
患者平素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否认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生活规律,饮食清淡。
查体:患者神志清楚,心率120次/分,血压160/100mmHg,全身皮肤及黏膜无明显出血点或瘀斑,肺呼吸音清晰,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
在急诊医生的迅速处理下,患者的抽搐症状得到了缓解,并被送往心内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经过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清肌钙蛋白等检查,患者被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于持续的情绪压力、应激反应等因素引起的心脏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除了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外,还有心电图ST段改变、T波倒置,心肌酶升高等。
而在辅助检查方面,心脏彩超、心脏核磁共振等检查对于发现心脏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心功能状态的评估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例中,患者的心电图显示ST段改变,心肌酶略有升高,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最终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
治疗方面,应激性心肌病主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报告闫文杰【摘要】目的总结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15年3月—2016年4月平山县人民医院内三科收治曾误诊的以不典型症状首发的AMI 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3例分别因间断性左下牙疼痛8 d,持续牙痛30 min;咽部疼痛3 d,加重2 h;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2h来我院就诊.曾误诊为龋齿、急性扁桃体炎及急性胃炎.3例均结合病史、临床特点、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确诊为AMI,行经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皆病情稳定出院.结论首发症状不典型的AMI易误诊.提高对该病认识、认真病史询问及查体、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发散诊断思维可减少或避免首发症状不典型AMI误诊误治.【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7(030)002【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心肌梗死;误诊;龋齿;扁桃体炎;胃炎【作者】闫文杰【作者单位】050400 河北平山,平山县人民医院内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严重者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重度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但是在临床中20%~30%AMI患者症状不典型且差异很大[1],特别是老年人,常常有其他疾病相伴随,容易造成临床医生误判,导致延误诊断。
本文对平山县人民医院内三科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3例以不典型症状首发且首发症状各不相同的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各种类型AMI患者的非典型首发症状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AMI患者首发症状多样性的认识,减少或避免AMI误漏诊。
【例1】男,67岁。
因间断性左下牙疼痛8 d,持续牙痛30 min来我院就诊。
突发肢体抽搐,应激性心肌病一例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情绪压力或其他应激因素引起的心肌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症状。
这种疾病常常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例突发肢体抽搐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疾病。
病例概况患者李先生,45岁,有高血压病史,因工作压力大、家庭矛盾等应激因素诱发,于数天前开始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出现肢体抽搐。
就诊于我院急诊科。
临床表现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自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全身乏力。
查体发现:血压150/95mmHg,心率120次/分,肢体肌张力增高,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抽搐。
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立即进行抢救性治疗。
首先给予镇静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患者的抽搐和心率。
随后进行血压调控,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给予营养神经支持治疗,加强心肌的营养和代谢,促进心脏功能的康复。
经过数小时的抢救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肢体抽搐消失,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随访观察患者在急诊科观察治疗数天后,症状基本缓解,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律已经恢复正常。
但考虑到患者的高血压和应激性心肌病,需进一步分析治疗原因和预防复发。
将患者转入心内科进一步检查和随访观察。
通过本例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的抢救和随访观察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早日康复,避免病情复发。
对于医护人员和公众来说,更需要了解和关注这一疾病,提高对应激因素的认识和防范,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长时间的情绪压力和应激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
定期体检,注意血压和心律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也是预防应激性心肌病的有效手段。
突发肢体抽搐,应激性心肌病一例我院收治了一名患者,男性,50岁,因突发肢体抽搐入院。
患者原本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也无家族遗传史。
入院后,患者在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后,无异常发现。
但是,血液检查显示心肌酶和肌红蛋白等均明显增高,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下高于正常值的两倍以上。
患者在入院后的两日里,不断出现肢体抽搐的症状,伴随出汗、心悸、低血压等症状。
在给予镇静等护理后,症状缓解。
但是,病情并没有根本解决,患者还是出现了抽搐发作。
顾问医师经过一番排查后,怀疑患者是因为应激性心肌病引起的抽搐。
于是,安排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未出现狭窄。
随后,进行了心脏磁共振检查,显示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出现梗死形态改变。
而且,在心脏磁共振检查中,发现左心室心肌呈现非对称性收缩功能障碍。
心内科护士和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应用护理、药物、营养等手段配合治疗。
其中,保障患者足够的营养是重要环节之一。
患者只能通过口服和静脉内营养补充剂获得足够的营养,这需要特殊的饮食方案和药物帮助。
为了防止应激性心肌病恶化,患者还需要进行精心护理,预防再次发作。
比如,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对其进行积极的情绪引导;安排物理护理,定期开展身体活动等等。
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的症状逐渐好转。
最终,患者出院时,血清心肌酶和肌红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是,由于应激性心肌病病因不明,且可再发,患者需要定期随访,避免可能的复发。
总之,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肌疾病,患者因为心理、生理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应激和身体应激可以导致心肌受损,进而诱发应激性心肌病。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患者面对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应该积极的调节自己的生活和身心状态,以斩断应激引发疾病的根本来源。
同时,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长期坚持治疗,避免病情再次复发。
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以典型的胸痛、胸闷和气促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临床报道了一些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这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探讨,并提出临床诊治建议。
1.年龄和性别特点有研究表明,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女性和年轻患者的比例较高。
这些患者常常表现为胸痛不典型,甚至无明显胸痛症状,而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疲劳等症状。
2.心电图特点部分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也不典型,可能表现为ST段改变不明显或者无ST段抬高等。
3.癌症和免疫疾病等需注意的临床特点患有癌症、免疫疾病或严重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出现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而这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
二、影响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改变,常常伴随着心肌梗死的不典型症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纤维和微循环受损可能是导致不典型首发症状的原因之一。
2.老年人及女性患者老年人和女性患者的体征和症状较为缓慢,常常容易被忽视。
一些老年人和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系统的疾病,可能掩盖或混淆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3.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异常和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也会导致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4.其他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都可能影响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1.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面临一定的困难。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标志物、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进行临床断诊。
需要警惕并及时排除其他疾病对症状的干扰。
2.治疗策略对于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紧急诊治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策略大致和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相似,然而要特别重视对症状不明显、诊断不确定的患者的护理和治疗。
1.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一般民众和医护人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突发肢体抽搐,应激性心肌病一例患者,男,21岁,因突发肢体抽搐入院就诊。
患者反复发作肢体抽搐,伴有口角歪斜、面部抽搐、语言障碍、视力下降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约10分钟,自行缓解,无明显诱因。
患者无既往病史,家族中有人曾患有癫痫症。
查体: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呼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四肢肌力4级,生理反射存在,腱反射亢进。
查体未见异常。
入院后患者接受脑电图和头部MRI检查,脑电图示双侧颞、顶叶异常放电,在引发状态下可见不同程度的棘慢波和尖慢波,提示为焦虑恐惧发作。
头部MRI示脑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目前给予患者抗焦虑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剧烈刺激,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心脏收缩功能减退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综合征,通常由严重感染、手术创伤、中毒等应激情况引发。
在应激时,机体内释放出过多的儿茶酚胺、皮质醇、抗利尿激素等应激激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和全身循环功能不全,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应激性心肌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也可能引发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如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等。
临床上,应激性心肌病症状多种多样,常表现为以心脏相关症状为主的心脏功能不全,可表现为胸痛、心慌、呼吸困难等;也可表现为以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功能为主的心肺器官功能不全,可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低、神志改变、代谢紊乱等。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抗感染、抗炎治疗;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整代谢紊乱,保持血糖、血脂平衡;支持循环功能,维持心肺功能,并辅以抗焦虑、镇静、促睡眠等药物治疗。
通过及时的综合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良好,但尚需密切监测病情发展,以期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6例,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并对患者的治疗方法、误诊情况与临床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本文86例患者中出现心前区不适共13例,颈痛共10例,咽痛共12例,呼吸困难共13例,呕吐共17例,间断性胸闷共11例,头晕共7例。
本文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共6例,神经系统疾病5例,循环系统疾病3例。
86例患者中死亡共10例,其原因在于未能对其实施及时溶栓治疗。
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医生需引起足够重视,对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动态追踪,并结合多项指标进行最终判断,以降低误诊的可能性。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误诊情况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但少数患者缺乏典型特征,容易导致误诊与漏诊,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与治疗时机[1]。
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不仅有助于患者得到科学的、积极的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因此本文就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讨论,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8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该病的准确诊断提供科学根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6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为40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5.8岁。
所有患者中存在高血压史共19例,慢性支气管炎共15例,糖尿病共17例。
1.2检查方法对于患者首先观察其临床指征与主诉症状,对于首要考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则给予心电图检查,以观察心电图改变;对于未考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则给予其他项检查,如疑似为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给予B超、胃镜等检查,对于疑似为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给予血常规检查等[2]。
结合4例临床实例谈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作者:王长友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19期心肌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常有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感等。
结合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心肌酶异常增高,诊断多无困难,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包括临床、心电图和酶学等)则极有可能导致诊断失误,由此也可引起治疗不当。
笔者现根据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遇到的实例谈一些体会,希望基层医师提高警惕,并作为临床诊断时的参考。
警惕之一:发生于年轻人的急性心肌梗死例1 患者,男,35岁。
工作中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跌卧在地。
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给予肌注阿托品,但症状无缓解,入院后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
证实为下壁心肌梗死。
体会一般而言,心肌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心肌梗死,医生常警惕性不高,易误诊以致延误病情。
除急性心肌梗死的一般临床特点外,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多有以下特点:①多无心绞痛史,心电图检查多正常,运动试验多阴性;②多有明显促发因素或诱因,尤以劳累、紧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等最常见;③其心肌梗死前冠状动脉不一定有明显狭窄,严重钙化或纤维化也较少见,发病前后做冠脉造影可以“正常”或仅表现为轻至中度狭窄,故极易误诊;④由冠状动脉持久性痉挛所致急性心肌梗死中,年轻者比中老年者多见;⑤不少年轻患者可有家族史及遗传倾向;⑥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中部分原因系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静脉瘘等)、风湿性疾病(风湿性冠状动脉炎、红斑狼疮累及冠状动脉等)所致,并非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总之,无论中青年还是老年患者,如果出现胸腹部症状,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必要时应做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予以证实或排除。
警惕之二: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例2 患者,女,55岁。
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瘫痪,神志不清3小时来院急诊。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作者:刘智慧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28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
结果合并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25例,脑梗死18例,高脂血症1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
临床首诊为急性心肌梗死40例(40%);消化系统疾病15例(15%);神经系统疾病17例(17%);咽炎3例(3%);牙痛5例(5%);呼吸系统疾病10例(10%);颈椎病6例(6%);其他部位疾病4例(4%)。
存在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89例(89%)。
发病24 h以上心肌酶明显升高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100例(100%)。
给予积极治疗后,治愈出院91例(91%),死亡9例(9%)。
结论对于老年男性、糖尿病、脑血管病出现一些临床异常现象,需注意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并及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以取得正确诊断。
明确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可提高对该病的临床判断能力。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临床特点;心电图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079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于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来说的一种心脏疾病,不典型表现为症状不典型、心电图不典型、心肌酶未见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为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常可危及生命[1]。
其预后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易诊断,但有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体征及心电图不典型者,极容易照成误诊的情况,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
桂翔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目的:总结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探讨其临床诊疗。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7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不以典型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发病,临床上以突发的肩痛、上腹痛、牙痛或突然休克晕厥、左心衰、心律紊乱等表现为主;经过积极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治疗,有效64例,无效死亡13例,死亡率16.9%。
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隐匿性强,诊断较为困难,因此要加强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和学习,提高确诊率,更好的挽救患者生命。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桂翔
【作者单位】464000河南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