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指导:接合菌病的病因
- 格式:doc
- 大小:1.03 KB
- 文档页数:1
2020云南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肺结核的种类及原因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云南医疗卫生考试也逐渐拉开帷幕,各位想要报考的小伙伴知道吗?在这,和备考的小伙伴看一看肺结核的种类及原因,记一记,为2020年云南医疗卫生考试做准备。
一、结核病概述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病。
以肺结核最常见。
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干酪样坏死。
2.基本病理变化(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二、肺结核1.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初次再次发病人群儿童成人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过敏性无有病理特征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病变多样,新旧病灶复杂,较局限起始病灶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肺尖部主要播散途径淋巴道或血道支气管病程短,大多治愈长,需治疗2.继发性肺结核病分以下几种类型:(1)局灶型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病变。
(2)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
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X线示锁骨下可见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
病变以渗出为主,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病灶周围有炎症包绕。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变空洞与支气管相通,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故此型又有开放性肺结核之称。
(4)干酪性肺炎。
(5)结核球:又称结核瘤。
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6)结核性胸膜炎。
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一、接合菌亚门主要特征
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产生不能游动的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这类真菌全是陆生,多数为腐生菌,广泛分布在土壤和粪肥中。
少数为弱寄生菌。
二、主要属介绍及致病特点
(一)根霉属
菌丝分化出匍匐菌丝和假根。
孢囊梗从匍匐丝上产生,与假根对生,孢囊梗单生或丛生,顶端着生孢子囊,其内产生孢囊孢子。
如甘薯软腐病等。
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常引起多种植物果实、块根、球茎、农产品发生腐烂病状,在病部表面初期出现疏松灰白色,后转为灰黑色的毛霉状物病症。
(b) (a) 图1 匍枝根霉 (a) 孢囊梗、孢子囊、假根、匍匐丝 (b) 放大的孢子。
链杆菌病,链杆菌病的症状,链杆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链杆菌病又名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
鼠咬热(rat-bit 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者表现不规则发热,多有关节炎和皮疹。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streptobacillary rat-bit fever)是由念珠状链杆菌引起。
又称为哈佛希尔热(Haverhill fever),亦称为流行性红斑性关节炎。
此菌是一种高度多形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无动力、无芽孢、无荚膜、不耐热、革兰染色阴性菌。
菌体长约2~4m。
念株状链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不易生长,须在含有血、血清或腹水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在5%~10%的二氧化碳,37℃环境中可以促进其生长。
其菌落为白色,形态上多形性,并呈现绒毛球状,直径为一两毫米。
该菌对外界抵力不强,55℃ 30min即被杀死。
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血清中肉汤培养液中37℃可保存1周。
二、发病机制人体被病鼠咬伤或食入被病原体污染的奶制品或食物即被感染而发病。
病菌可通过伤口或者感染胃肠道进入血液系统,引起菌血症。
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如发热。
三、病理变化少数患者咬伤处可出现红肿、发炎。
各脏器可出现充血、水肿、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浸润等病变。
具体表现出的症状有溃疡性心内膜炎,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肾炎,肾上腺炎,关节炎,肝、脾、肾梗死等。
病毒侵袭的正常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导致相关脏器出现功能性衰竭。
症状体征一、症状潜伏期一般为l~7天,有长达22天者。
1.局部症状咬伤处很易愈合,无硬结性溃疡形成,局部淋巴结亦无肿大。
2.发热经1~22天潜伏期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呕吐。
热型不规则或呈间歇性,于l~3天后缓解,以后热度可再度上升,但规律性不如小螺菌鼠咬热。
3.皮疹 75%的患者发热后l~8天内出现充血性皮疹,一般为斑丘疹,呈离心分布,常累及手掌足趾,亦可为麻疹样,有时有瘀点、瘀斑或融合成片,皮疹可持续l~3周,大约20%退疹后出现脱屑。
592:毛霉病又称藻菌病(phycomycosis),接合菌病(zy-gomycosis),是由毛霉目(Mucorales)真菌引起的,多数呈急剧发展,少数为慢性感染的真菌病。
可累及鼻、脑、肺、胃肠道、皮肤及其他组织和器官,甚至可血行播散至全身。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菌为毛霉目真菌,属于接合菌纲。
这些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土壤、面包、水果等的常见腐生菌。
其共同特点为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囊孢子。
菌丝宽,不分隔或极少分隔,壁薄。
好侵犯血管,形成栓塞而产生组织坏死。
其中毛霉属(Mucot)、根霉属(Rhizopus )、犁头霉属(A bsidia)、根毛霉属(Rhizomucor)、被孢霉属(Mortierella)、共头霉属(Syncephalastrum )、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和瓶霉属(Saksenaea)中的一些种能引起人或动物的感染。
虽病原菌不同,但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相似,统称毛霉病。
最常引起人类感染的为少根根霉(R.arrhizus)。
毛霉目真菌为条件致病菌。
感染与年龄、性别、人种和地区关系不大,属全世界分布。
患者多有糖尿病酸中毒、营养不良、大面积严重烧伤、外伤、手术、白血病、淋巴瘤、AIDS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或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医源性因素包括注射、静脉输液、血液透析、使用污染的敷料绷带等,因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失去保护屏障,病原菌得以经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伤口等侵入而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一)鼻脑毛霉病(rhinocerebral mucormycosls):患者多为糖尿病酸中毒患者。
感染常始于鼻甲或鼻窦,亦可在腭和咽部,引起严重的蜂窝织炎。
鼻分泌物黏稠,黑色带血。
局部检查有黑色坏死区域。
有鼻窦炎、硬腭上腐痂。
X线检查鼻窦模糊有液平面,偶在鼻两侧可触及硬的边缘清楚的肿块。
患者最初症状多为一侧头痛、鼻或鼻窦疼痛充血、流血清样或黑色鼻涕,常有发热。
肺炎链球菌的传播与致病肺炎链球菌的传播与致病:引起肺炎等疾病的链球菌属细菌。
呈圆形,在痰和脓液中常形成短链状,无鞭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产生荚膜。
该菌对温度抵抗力较弱,在52~56℃时加热15~20分钟即被杀死;对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阴暗处的干痰中可生存1~2月。
这种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生活在正常人的鼻腔中,多数不致病或致病力很弱,少数致病力较强。
其能否致病与荚膜有密切关系,因荚膜能抵抗人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肺炎链球菌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以及气管炎、中耳炎、脑膜炎、胸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疾病。
典型的大叶性肺炎起病急骤,病人有高烧、寒颤医学|教育网整理,开始时有阵发性干咳,不久有少量粘液痰,随后痰变黄色,呈粘脓性。
病人在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
一般病程1~2周预防。
用细菌荚膜多糖制备的多糖疫苗进行预防,效果较好。
磺胺类药物、青霉素等对肺炎等疾病的治疗较为有效。
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叫肺炎链球菌肺炎。
该菌革兰染色阳性,常为短链状,细菌外面由多糖体组成的荚膜为致病的物质基础。
若3岁以下的婴幼儿肺部受到感染,则引起支气管肺炎;3岁以上年长儿受到感染,由于此时机体抵抗力逐渐增强,能使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或一个节段,以右上叶或左下叶最为多见,故肺炎链球菌肺炎又叫大叶性肺炎,近年来发病率较低。
起病多急骤(少数患儿先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毒症状重。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41℃,头痛、胸痛、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早期往往不咳嗽或轻咳,病儿常不吐痰。
年长儿可有寒战、咯吐铁锈色痰,但有的患儿仍咳黄脓痰。
重症患儿可有惊厥、谵妄及昏迷等中毒性脑病表现。
毛霉菌病毛霉菌病以前称为接合菌病,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病,主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各种类型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毛霉菌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积极外科清创以及高剂量的静脉抗真菌治疗。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毛霉菌病是由多种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包括根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和被孢霉属,以前两者最为常见。
由于癌症以及移植患者寿命的延长使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比例增加以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毛霉菌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毛霉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空气中的孢子吸入,其他途径还包括直接摄入和皮肤接触。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肿瘤化学或免疫治疗、实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烧伤、肝硬化和艾滋病以及粒细胞减少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接受铁螯合剂去铁胺治疗的透析患者也更易患毛霉菌病。
临床表现毛霉菌病的感染部位包括肺、中枢神经系统、副鼻窦、胃肠道和皮肤。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染途径和易感疾病。
鼻脑型主要症状集中于头面部,感染可始于鼻塞或流涕,进而发展为面部麻痹、视力模糊、眼痛、复视以及发热、头痛等。
心肺型的症状主要集中在胸部,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等。
皮肤毛霉菌病患者多有外伤、烧伤等皮损情况,可表现为皮肤斑块,肿胀和坏死等。
胃肠型较少见,多见于严重营养不良和胃肠功能紊乱者,常有腹痛、呕吐、腹泻、便血等。
播散型毛霉菌病可能起源于任何感染的原发部位,主要指两个或以上器官出现感染。
诊断评估毛霉菌病常规血液学检查很少有诊断意义,但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一个相关的危险因素。
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评估非常重要,可检查疑似毛霉菌病的区域,特别是大脑、副鼻窦、肺部和腹部等。
考虑到毛霉病进展迅速,建议每周进行1次CT扫描,尤其是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鼻脑型毛霉菌病CT扫描有助于评估邻近结构,如眼和大脑,CT表现为空腔黏膜软组织水肿,鼻窦粘骨膜增厚,骨侵蚀和眼眶侵犯等。
接合菌的分类和介绍一、菌属分类特征接合菌(Zygomycetes)的主要特征为无性型在孢子囊内形成不能游动的静孢子,有性型形成接合孢子。
接合菌纲中只有毛霉目和虫霉目两个目的部分种可以致病。
由毛霉目的菌引起的病称毛霉病(Mucormycosis),毛霉目和虫霉目引起的病合称为接合菌病。
二、毛霉目(一)致病性毛霉目(Mucorales)菌大多数为腐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动物粪便及其他腐败的有机物上,少数寄生于其他真菌上,极少数寄生于高等植物上,引起植物病害,也能引起人类的接合菌病。
为条件致病菌。
全世界已知可引起毛霉病的共计7个科、12属、24种左右。
其中的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梨头霉属(Absidia)、根毛霉属(MucorRhizomucor)、被孢霉属(Mortierella)、共头霉属(Syncephalastrum)、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瓶霉属(Saksenaea)等属中的一些种可以致病。
(二)生态学该菌在环境中大量存在,某些菌可以是实验室污染菌。
毛霉病通常由易感者吸入孢子而发病。
可导致过敏反应,或引起肺部或鼻窦的感染。
如果真菌因创伤而接种,可导致角膜、耳、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
若食用被真菌污染的食物,可导致胃肠道的感染。
当真菌进入血管,可致管腔闭塞。
原发感染可经血行或神经干播散至其他器官,尤其中枢神经系统。
存在多种易感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如糖尿病、HIV感染、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血白细胞减少、白血病、营养不良的患者。
此外静脉药物滥用、医用外科材料受污染等也可引起。
(三)病原学检查要点收集及处理标本应遵循标准的操作规程。
最适合送检进行培养检查的标本是呼吸道分泌物,活体组织标本,脑脊液,胃灌洗液,感染黏膜组织的刮取物,脓肿的抽吸物。
1.直接镜检直接镜检若见到有90°角分支的宽大、透明、无分隔或极少分隔的菌丝,则有意义。
真菌镜检阴性,不能除外诊断。
接合菌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接合菌病是由接合菌纲所属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条件性感染。
接合菌纲属接合菌门,是一类较为原始、生长迅速、分布广泛的陆生真菌,大部分存在于植物腐败物和土壤中。
接合菌纲包括7个目和30个科。
但只有毛霉目和虫霉目具有医学重要性。
毛霉目病原菌包括毛霉科的根霉属、犁头霉属、根毛霉属、毛霉属和囊托霉属以及小克银汉霉科、被孢霉科、瓶霉科、共头霉科和枝霉科中的多种真菌。
虫霉目病原菌包括蛙粪霉科中的林蛙粪霉以及虫生链壳科的冠状耳霉和异孢耳霉。
此病在世界范围都有分布。
近年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扩大,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二病因接合菌病对人体和动物有毒性。
一般情况下本菌无毒力,感染多发生在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接合菌病好侵袭血管,易在腔内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三临床表现1.毛霉目感染临床特点是很快出现发热、组织坏死。
不同的临床类型常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关。
该病的预后与基础疾病、感染类型及是否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关。
多见于糖尿病、饥饿、重度烧伤、静脉注射毒品和其他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使用细胞毒药物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性治疗、使用去铁胺(一种铁螯合剂用于治疗铁过多)治疗和严重外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合并感染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1)鼻脑接合菌病早期与慢性鼻炎相似,如鼻塞、头痛等。
而后鼻腔可流出暗红血性分泌物,鼻腔、鼻窦内可形成坏死性肉芽肿。
侵袭眼部可引起眼睑水肿、眼肌麻痹、眼球突出、瞳孔固定、视力下降以至失明。
一旦侵袭颅内,可迅速出现脑膜炎、脑炎等相应症状,脑神经往往受累,特别是Ⅴ、Ⅶ颅神经功能障碍。
可出现面部疼痛、瘫痪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病原菌侵入较大的脑血管,引起栓塞和坏死,晚期患者可出现颅内高压及脑疝,多数导致死亡。
(2)肺接合菌病病原菌包括米根霉(最常见)。
因病原菌经呼吸道侵入肺所致,少数因吸入鼻脑接合菌分泌物继发。
常见持续发热和迅速进行性肺部浸润。
链球菌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链球菌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链球菌感染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个人的免疫力状况是一个关键因素。
当我们的身体免疫力较弱时,就如同城堡的防御系统出现了漏洞,链球菌就有了可乘之机。
比如,长期的疲劳、营养不良、睡眠不足,或者本身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像糖尿病、艾滋病等,都会削弱我们身体的免疫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链球菌更容易侵入人体并引发感染。
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是导致链球菌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不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了公共物品之后,或者不注意口腔卫生、不经常洗澡换衣服,链球菌就可能附着在我们的手上、口腔或者皮肤上,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身体。
比如,用脏手揉眼睛、挖鼻孔,都可能把链球菌带入体内。
环境因素也在链球菌感染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人口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链球菌更容易传播。
像学校、幼儿园、办公室等场所,如果没有做好通风和清洁工作,一旦有一个人感染了链球菌,就很容易传染给其他人。
另外,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链球菌感染的发生。
在寒冷的冬季和季节交替的时候,人体的抵抗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这时候链球菌就更容易入侵。
受伤的伤口也是链球菌感染的常见入口。
如果我们不小心受伤了,比如皮肤划破、擦伤,而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链球菌就可能会趁虚而入,引起伤口感染,甚至进一步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与链球菌感染患者密切接触也是感染的常见途径之一。
比如和患者共用餐具、水杯,或者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都可能导致链球菌的传播。
一些特殊的医疗操作,如果没有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也可能引发链球菌感染。
比如手术过程中、注射治疗时,如果医疗器械没有彻底消毒,或者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就可能把链球菌带入体内。
总之,链球菌感染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预防链球菌感染,我们需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环境卫生,避免受伤和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毛霉目病原菌包括毛霉科的根霉属、犁头霉属、根毛霉属、毛霉属和囊托霉属以及小克银汉霉科、被孢霉科、瓶霉科、共头霉科和枝霉科中的多种真菌。
虫霉目病原菌包括蛙粪霉科中的林蛙粪霉以及虫生链壳科的冠状耳霉和异孢耳霉。
其中米根霉(异名:少根根霉)是最常见病原菌,约占培养阳性病例的60%和鼻脑感染病例的90%.米根霉为世界性分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可自土壤、腐败的蔬菜、食品、动物和鸟粪中分离。
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和日本,米根霉常用于腌制食物和酒精饮料,可产生一种麦角生物碱——田麦角碱,对人体和动物有毒性。
毛霉在自然界无处不存在,并且是有机物质重要的腐败菌。
一般情况下本菌无毒力,感染多发生在患有严重基础疾患患者。
毛霉目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分离时37℃亦可生长。
毛霉的特点为菌丝较粗大,不分隔或极少分隔;菌丝壁较厚,侧枝与母枝成直角;好侵犯血管,易在腔内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虫霉目病原菌普遍存在于腐烂植物及许多爬行和两栖动物胃肠道,但对动物无致病性,昆虫体内尚未分离出本菌,但孢子有时可附于昆虫体表,成为传播媒介。
本菌不耐寒,寒冷环境很快死亡。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环境中皆可分离出本菌。
本菌在25~37℃生长良好,但室温却生长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