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
- 格式:pdf
- 大小:210.02 KB
- 文档页数: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思考
李洁慧
【期刊名称】《新会计》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以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对整个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只是起到一个放大的作用,而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源.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的失败,过度的短期化行为以及金融机构内部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问责制缺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公允价值不仅是计量金融工具的唯一可行方法,更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应完善基于金融稳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发挥会计的风险揭示功能,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李洁慧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21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评析 [J], 李洁慧
2.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评析 [J], 赵博
3.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 [J], 张育红;刘薇薇;张凤梅
4.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J], 胡筱蓓
5.中国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产业间协调问题分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J], 高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的反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遭受不同程度的重创,公允价值计量也随之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焦点。
国际上一些银行家、金融家、政治集团以及部分学者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纷纷提出质疑,甚至要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以避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要求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使危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面对急剧下跌的资产价格,企业必须要将下跌的市场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的巨额减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
多么的荒谬可笑,金融家们居然把经济现象的发生根本原因归结于会计计量模式。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发现患有肺癌,去讨伐检查出他患病的仪器。
为什么不自己反省,是不是平时的生活习惯不好,是不是烟抽的太多。
正如《日本的反省》一书中所说金融危机的引发归结于投行的运营模式问题,书中认为在没有受到金融监管机构严格制度的限制下,股份公司化(承担有限责任)的投行用少量的自有资本进行巨额借贷,再将借得的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债券类商品导致了次贷危机。
也有学者认为是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并非次贷危机的罪人而是揭开次贷灾难危机面纱的功臣。
面对金融界以及各方面的压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相关条款进行了部分修正和改革,并适度放宽了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允许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从而改善公司的财务报告业绩。
又让人不由的想到欧债危机,希腊最大的债主希腊国家银行前不久宣称其在第二季度减低希腊政府债券的账面价值,由此提取了13亿欧元(折合为18亿美元)的减值损失,这并不是损失突然出现并被及时披露出来,事实上,希腊政府债券出现减值已经相当长时间了,只是此时才最终被公布被计量。
金融危机引发的有关公允价值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203-02摘要以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为导火索的次贷危机从2007年开始就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席卷了全球,正是这场金融危机把公允价值推向了风口浪尖,公允价值准则被指责为帮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导致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不适当估价,要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价准则,那么公允价值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扮演的到底是罪魁祸首还是替罪羔羊的角色?公允价值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本文从公允价值准则应用的起源着手,对公允价值对在本次危机中的角色作出分析,思考如何正确公允价值应用模式。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一、公允价值准则运用起源和推广国际上公允价值准则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纷纷破产,引发了会计界和金融界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讨论。
当时广泛使用的历史成本计量法被指责为危机的根源。
这些金融机构在破产前仍显示财务状况良好,凸显出历史成本计量法的弊端,历史成本计量法提供的信息缺乏相关性受到强烈批评,而公允价值因能反映资产本质,体现均衡价格受到青睐,这就催生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始考虑变更计量模式,fasb于1984年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并发布了fas80(远期合同会计),其后iasa、英国与澳大利亚也在制定会计准则是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我国于90年代末颁布的部分具体会计准则中引用了公允价值概念(郭道扬,2006)。
公允价值计量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金融为核心的信用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经济出现虚拟化趋势,金融资产和负债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仍以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
另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日益繁荣,产品价值与其历史成本的联系被切断,例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产品的价值与其历史成本的联系就十分微弱,仍用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不再合适,不能真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本质。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3-075-02摘要公允价值自产生以来就成为会计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当前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公允价值备受指责。
公允价值正面临一场生死考验。
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揭示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
最后就我国应该对公允价值采取什么态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次贷危机一、引言公允价值会计自产生以来就是国际会计界不衰的热点话题,在美国爆发且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的次贷危机更是引发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激烈争论,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将公允价值准则指责为“帮凶”,认为它加速了金融危机的恶化,但但会计界断然否认它是导致危机的主因之一,并反对修改准则。
在这种激烈的对峙中,公允价值的命运到底会如何我们尚不得知。
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究竟是否适用?我们应该怎样如何对待和使用公允价值?这些都是处在金融危机下的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揭示公允价值所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就我国应如何对待公允价值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公允价值的涵义公允价值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公允价值研究的重点。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6年9月发布的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将会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将要支付的价格,该交易市场是报告主体将要进行交易的首要市场或者最有利于该项交易的市场,而且只有在缺少首要市场的情况下才采用最有利市场”。
它同时强调该项价格是假设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得到的一项价格,是一个卖出价,而不是买入价;确定公允价值要以市场参与者做出的假设为基础计量,而不是基于特定企业实体自身所做的假设和内部依据。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35主持人:张 林值等级系统中第二层的输入信息必须在整个期间内能够被报告企业观测到。
例如,汇丰银行持有的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人民币债券,其风险头寸相对于市场太大,可能难以在合理时限内以市场买卖差价对冲或了结。
第三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信息。
不可观察输入信息在计量公允价值仅限于在计量日缺乏资产和负债的市场活动、不存在可观察输入信息的情况下使用。
然而,公允价值的测量对象维持不变,即持有资产或负债的市场参与者的售价。
因此,不可观察输入信息应当反映银行自身对市场参与者为资产或负债定价假定的估计。
例如,汇丰银行与海外集团成员进行的一部分背对背结构性衍生产品就是按这种办法估值。
汇丰银行会在必要时运用公允价值调整来反映那些未被核心估值模型所包括但被市场参与者考虑为定价要素的因素。
公允价值调整的应用范畴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或金融工具组合,包括可供出售类金融工具组合。
汇丰银行目前采用的公允价值调整主要包括:买卖价差调整(bid-offer adjustment)、流动性调整 (liquidity adjustment)、信用风险调整 (credit risk adjustment)、首日损益调整 (day1 P&L reserve)。
结论与建议公允价值的确定应结合市场价格和企业自身的重要判断与调整,尤其在市场缺乏活跃或者市场价格不能反映有序交易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监管机构在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可以适当调整相关法规和制度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减缓公允价值对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影响。
■(责任编辑 张 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撼动了华尔街金融巨头的生存根基,也在国际范围内点燃了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存废的激烈论战。
争论的焦点这场论战大致始于2008年3月。
最先对会计界发难的是在危机中遭受重创的跨国金融巨头。
它们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抵押债务权证(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在账面上确认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
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会计论争【摘要】本文基于次贷危机视角,围绕再次上演的会计界与金融界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论争,分析了次贷危机形成的直接诱因,阐述了面对挑战和考验必须明确的认识和观点。
【关键词】次贷危机公允价值会计抵押贷款证券一、问题的提出公允价值计量自上世纪80年代因大公司破产事件,尤其是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在没有预警情况下的破产后被推向高潮,再次掀起了会计界与金融界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论争。
围绕以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展开,历史成本会计的缺陷已成为职业团体与管理机构所关注的问题,其信息缺乏价值相关性,表现为既不能区分管理当局继续持有、取得、处置等决策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也不能将价格变动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与管理当局的主观努力所产生的影响相区分,从而不利于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更不能预防、反映以及化解金融风险。
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反应,FASB于1984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并发布了FAS80(远期合同会计)。
1990年9月,当时的SEC主席Richard C Breeden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时指出了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应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支持者从理论方面、实证方面以及审计实务等方面有理有据的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信息质量方面优于历史成本计量,之后公允价值运用经历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其中FAS105、107、115、119、126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FAS115、130、133、137、141、142、155、157、159等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内确认。
FASB从1990年12月至2006年9月发布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约占75%。
其中IASB、英国、澳大利亚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而公允价值会计越来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和认可,并成为发达国家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思考doc上海市财政局自2007 年年初以来,美国次级贷款市场问题不断涌现,引起股市剧烈动荡,商业性贷款机构相继破产,提供流淌性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大型投资银行业务受到影响,投资次级债的各类基金缺失惨重。
近两年,美国次级贷款风波不仅没有消减,反而呈现出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更波及到会计领域。
2008 年10 月4 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SFAS157)。
2008 年10 月15 日,欧盟议会通过同意金融机构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议。
IASB 与FASB 联合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以在国际范围内协调处理因全球经济危机所产生的财务报告问题。
曾被称之“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
一、公允价值计量加剧金融危机的作用机理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会计准则是否将流淌性危机转变成了偿还能力危机,无形中使得信贷危机更加恶化?这些问题不由得令人深思。
传统理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交易价格的记录与计量系统,它本身并没有交易的定价权,但假如把会计信息放在金融市场的框架下来懂得,会计信息便成为许多金融产品的定价根据,而会计信息一旦影响到交易定价,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就演变成为一个漂浮在证券市场定价中的“幽灵”。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一些缺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发起了猛烈抨击。
银行界迫切要求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改回到按历史成本计价方式,认为从金融稳固性角度出发,不管是过度金融创新的高杠杆率,还是金融高管不合理的高薪高福利,都是跟按市值计价的公允价值挂钩的结果,对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提出诸多批判。
1. 公允价值计量引起银行收益与资本波动性增加。
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反映了银行的特有状况,而且还反映了通常的市场状况。
比如关于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而言,合同现金流量是固定的,这些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化对估价银行权益而言是不有关的,这种变化不应成为银行权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