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45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民间风俗、传统节日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民间故事等。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 体验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风俗体验等。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1. 讲解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2. 介绍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1. 讲解诗词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方法。
2. 介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1. 讲解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欣赏1. 讲解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类型和特点。
2. 欣赏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课时:传统节日庆祝活动1.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体验民间风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和民间风俗体验的表现。
3. 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讲解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哲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孝道、礼仪、诚信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美食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传统节日的美食、手工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美食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传统节日的美食、手工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传统艺术1. 书法2. 绘画3. 剪纸4. 陶瓷5. 京剧七、教学方法1. 演示法:展示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2.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动手进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
4.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剪纸、陶瓷等艺术作品。
八、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演示:展示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3.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动手进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4.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技艺。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4.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
2.探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记录。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探究指导:教师呈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并分组讨论学生对这些特点和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学生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并互相交流和分享。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海报,展示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听音乐,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内容。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以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和小竞赛,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容。
4.课堂活动:学生自由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展示艺术品,引导学生再次了解传统文化的技艺。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技艺,并以示范的形式进行指导和示范。
3.巩固练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传统文化技艺的实际练习,如书写、绘画、剪纸等。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经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传统文化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介绍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传统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2. 介绍各个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创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传统艺术创作能力。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2. 举例说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美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第一章:走近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及作者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三、教学活动1. 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分组讨论:介绍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
3. 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章:传统节日习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意义。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观看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视频,感受节日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一幅绘画或手工作品。
第三章:传统艺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戏曲等)。
2. 欣赏著名传统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介绍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
2. 学生欣赏:观看传统艺术作品视频,感受艺术魅力。
3. 小组讨论:分析传统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自己的欣赏体会。
四、课后作业1. 选择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其基本知识。
2. 尝试创作一幅传统艺术作品,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
2. 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如孝道、忠诚、诚信、友善等)。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走近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讨论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分析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日期和名称。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吃元宵、扫墓、赛龙舟等。
3. 讨论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了解其起源、习俗和活动,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传统艺术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我国的主要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京剧等。
2. 分析传统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种传统艺术的作品和表演,如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剪纸作品、京剧表演等。
3. 讨论传统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传统艺术,了解其特点和魅力,下节课分享。
第四章:传统习俗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兴趣和热爱。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 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2.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3. 展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搜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二章: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节日的定义和来历。
2. 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节日的定义和来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概念。
2. 讲解:讲解传统节日的定义和来历。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知识。
第三章: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艺术的定义和形式。
2. 传统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艺术的定义和形式。
2. 展示法:展示传统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概念。
2. 讲解:讲解传统艺术的定义和形式。
3. 展示:展示传统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2.认识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学习了解并认识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2.通过实际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图片、传统文化物品等教具;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0分钟)1.利用图片和PPT等教具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舞龙舞狮、传统服饰、中国节日等;2.大声读出“传统文化”两个字,向学生解释传统文化的概念,并找学生发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Step 2 学习传统文化(20分钟)1.教师使用图片和PPT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音乐、传统艺术等;2.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研究;3.学生小组互相交流研究的成果,然后向全班汇报。
Step 3 传统文化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如展示一首传统诗词、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2.学生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欣赏;3.全班同学评价学生小组的成果。
Step 4 传统文化游戏(20分钟)1.教师设计几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游戏,如昆曲命名、中国传统节日知识问答等;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3.游戏结束后,教师总结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再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5 总结(10分钟)1.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们对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全面,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3.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和主要内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2. 举例法: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和主要内容。
3.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
2.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3. 举例: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和主要内容。
4. 互动: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搜集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2. 思考一下,你最喜欢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章: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习俗。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节日的活动和文化内涵。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 讲解: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习俗。
3. 互动:引导学生讨论传统节日的活动和文化内涵。
4. 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下一节课分享。
2. 思考一下,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
第三章: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诗词。
2. 第二单元:传统美德教学内容:孝道、礼仪、诚信、勤奋、节约等传统美德的故事和名言警句。
3. 第三单元:民间故事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如《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
4. 第四单元:经典诗词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京剧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故事讲解、视频观看、诗词朗诵、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分享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和他评,全面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
2. 教学辅助材料:传统文化故事书籍、诗词精选、民间故事选编、艺术作品集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第1课时:介绍春节、元宵节,学习相关诗词第2课时:介绍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学习相关诗词2. 第二单元:传统美德(3课时)第1课时:孝道、礼仪,学习相关名言警句第2课时:诚信、勤奋,学习相关名言警句第3课时:节约、其他美德,学习相关名言警句3. 第三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第1课时:介绍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第2课时:学习《牛郎织女》的故事第3课时:学习《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第4课时:分享其他民间故事4. 第四单元:经典诗词(3课时)第1课时:学习《静夜思》、《春晓》第2课时:学习《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第3课时:诗词朗诵展示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3课时)第1课时:介绍书法、绘画第2课时:学习剪纸、京剧第3课时:艺术作品展示七、教学活动:1. 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节日介绍、诗词朗诵、习俗分享等。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5篇材料)第一篇: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一、经典回放: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二、教学过程: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七、活动广角:第3页八、成长袋: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一、经典回放: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诗词、成语、故事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述、讲解、讨论、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鉴赏1. 《春晓》2. 《静夜思》3. 《登鹳雀楼》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刻舟求剑》2. 《掩耳盗铃》3. 《守株待兔》第三单元:民间故事1. 《牛郎织女》2. 《孟姜女哭长城》3. 《白蛇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成语、故事等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2. 对比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现象,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3. 小组合作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计划:第一单元:诗词鉴赏(2课时)1. 学习《春晓》,了解诗意,体会诗韵。
(1课时)2. 学习《静夜思》,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1课时)第二单元:成语故事(3课时)1. 学习《刻舟求剑》,理解故事寓意。
(1课时)2. 学习《掩耳盗铃》,认识自欺欺人的道理。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等_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准备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件: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3.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4.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儿歌,随文识字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要求: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读,一人一句。
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出示课件)传(chuán)统(tǒnɡ)贴(tiē)窗花大街(jiē)小巷(_iànɡ)祭(jì)扫(sǎo)赛龙舟(zhōu)艾(ài)香满堂(tánɡ)乞(qǐ)巧(qiǎo)牛郎(lánɡ)织女月饼(bǐnɡ)赏(shǎnɡ)菊(jú)转(zhuǎn)眼团(tuán)圆热(rè)闹(nao)(2)去拼音读词语。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唐诗、宋词、元曲,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三篇】]ff0000"> 篇二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传统节日的知识。
重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②传统(tǒnɡ)节日①春节②到,人欢笑,贴(tiē)窗花,放鞭炮。
段导读:写过春节时的习俗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元宵(xiāo)节,看花灯③,大街小巷(xiànɡ)④人如潮。
段导读:写元宵节的习俗。
清明节⑤,雨纷纷,先人⑥墓前去祭(jì)扫。
段导读:写清明节的习俗。
过端午,赛龙舟(zhōu)⑦,粽子艾(ài)香满堂(tánɡ)飘。
段导读:写端午节的习俗。
七月七,来乞(qǐ)巧(qiǎo),牛郎(lánɡ)织女会鹊桥。
段导读:写七月七的传说。
过中秋⑧,吃月饼(bǐnɡ),十五圆月当空照。
段导读:写中秋的习俗。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shǎnɡ)菊(jú)去登高。
段导读:写重阳节的寓意和习俗。
转眼⑨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⑩真热闹。
段导读:写新春阖家团圆。
教学内容1.会读“传、统”等14个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激趣导入,走近课文师: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请同学们猜猜诗中所写的是什么节日?生:重阳节。
师: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实,祖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了解祖国传统节日到底有多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
(1)要求: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
朗读指导:以轻快的声音,亲切的语气反复诵读本文。
三字一句,三字一句,再七字一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
在读的时候,大家仔细体会。
老师范读。
指名读。
齐读。
师点评。
(2)找一找,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节日文化1. 春节: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2. 端午节: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艺术1. 书法: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笔、墨、纸、砚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的书法字体。
2. 绘画: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分类、特点和基本技法,如工笔画、写意画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能力。
五、教学计划:第一单元:中国节日文化(2课时)第1课时:春节第2课时:端午节第二单元:中国传统艺术(2课时)第1课时:书法第2课时:绘画六、教学内容:第四单元:中国传统音乐1. 京剧: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和表演特点,欣赏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
2. 民乐: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特点和演奏方式,如二胡、古筝、笛子等。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1. 中餐:让学生了解中餐的烹饪技巧、餐具使用和餐桌礼仪,欣赏一些经典的中餐菜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容。
2.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和由来。
3.能够通过听、说、读、写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和喜爱。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绘画纸、颜料等。
三、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张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如果知道请举手回答,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Step 2介绍传统文化:
教师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包括中国的
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
然后,给学生
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测这是哪个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Step 3 讲解传统节日:
1.教师针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逐一讲
解这些节日的特点和由来。
2.学生围绕这些节日,进行讨论和互动。
比如:你们在春节都做什么?为什么要吃汤圆?有没有听说过舞龙舞狮?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Step 4 提问与总结:
教师提问: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哪些方面跟我们平时生活有所不同?学
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独特传统,我们要珍惜它们,传承发展下去。
四、教学扩展:。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节日、习俗、礼仪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国节日文化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习俗、饮食等。
2. 第二节:中国传统习俗教学内容:拜年、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中国传统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学内容:尊老爱幼、孝道、礼貌用语、待客之道等中国传统礼仪的知识。
4. 第四节: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剪纸、泥塑、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和欣赏方法。
5. 第五节:中国经典故事教学内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等中国经典故事的梗概和寓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互动、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节日、习俗、礼仪等。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五、教学资源1. 图片: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相关的图片。
2. 视频:中国传统艺术、经典故事等相关的视频。
3. 教材:传统文化教材、故事书籍等。
4. 教具:剪纸、泥塑、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相关教具。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节日文化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分享节日的习俗和趣事。
2. 习俗体验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传统习俗,如拜年、贴对联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3. 礼仪知识竞赛:设计礼仪知识题目,学生分组竞赛,增强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艺术作品展示:学生创作剪纸、泥塑等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
第17课孙武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孙武的战法,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3.能够阅读并背诵《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并大体上懂得意思。
4.通过学习,了解孙武其人其事,激发学生对孙武的敬佩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一)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简单介绍了孙武“迂回奔袭”的战法和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课文内容短小精悍,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孙子兵法》的重要历史意义,教师可借助参考资料给学生作出说明和讲解。
(二)教学活动读一读选取《孙子兵法》中的几句名言,让学生先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对于句子的意思,只做引导,学生理解即可。
这几句名言的解释是: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释义: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释义:出兵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释义:彼,对方。
殆,危险。
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成百次打仗都会失败。
说一说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了解战国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孙膑。
这项活动的安排,在于让家长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又可以在亲子活动中缩短与孩子的距离,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构建起学习型家庭。
第18课管仲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管仲,知道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作出了哪些贡献?3.了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结交真正的朋友。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一)教材分析管仲出生在今安徽省的颍上。
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供养老母亲,他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后来当兵来到齐国,经鲍叔牙大力推荐,当上了齐国的相国。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也因此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称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
鲍叔牙的宽容、体贴、关心、理解,使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留下“管鲍之交”的千古佳话。
(二)教学活动这篇课文比较简短,内容也容易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弄明白。
因此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质疑,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给学生再多讲点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和春秋战国时的情况,让他们对遥远的古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故事链接讲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
让学生自己阅读,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
然后讨论:读完故事,你认为鲍叔牙是个什么样的人?管仲和鲍叔牙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从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朋友,正确地与朋友相处。
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如“力荐”“第一霸主”“春秋第一相”“尊王攘夷”等,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解释,但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
第19课诸葛亮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领悟诸葛亮的才干,了解诸葛亮所作出的贡献。
3.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知道诸葛亮是个知识丰富、学问渊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能以诸葛亮为榜样,努力为祖国、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一)教材分析诸葛亮是蜀国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相传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清晨,窗外即将明亮,他的父亲便为他取名“亮”,字孔明。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后来避乱到南阳隆中隐居。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辅佐。
他策动刘备与孙权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任丞相,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为蜀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诚的典范。
这篇课文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的成就,把以神机妙算而著称的诸葛亮摆到同学们的面前来。
对于诸葛亮,孩子们并不陌生,所以本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作为开放课来进行,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来交流,来讨论,来评价,相信孩子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会从诸葛亮的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二)教学活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材料、故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来交流。
课文中所涉及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故事链接中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上课时,根据需要来调整讲故事的时间,也可以对故事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课文中提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讲解中可以为学生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
诸葛亮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
特别是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演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深入人心,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故事会的形式来呈现,重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复述故事的能力。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受到熏陶感染,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第七单元诗歌朗读(二)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诗都是唐、宋时期的名家作品,包括于谦的《观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王安石的《寄关冲卿》、韩愈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陆九渊的《读书》。
这几首古诗或勉励勤学苦读,或阐发读书的方法与道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志士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宝贵精神,而且可以从中懂得怎样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不死读书,不做书呆子。
第20课观书一、教学目标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能熟练背诵课文和拓展活动中的名句。
3.能够记住“日积月累”中莎士比亚、高尔基的读书名言。
4.能搜集至少三条关于勤学惜时的名言。
5.能够通过上网或看书等方式搜集积累名句。
6.学习古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美德,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一)课文分析这首诗名字叫《观书》,它盛赞了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诗人。
他的性格刚直,博学多闻。
他勤学苦练的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被后世称颂。
《观书》一诗表达了作者“以书为友,与书相亲”的爱书情结,同事展示了诗人醉心读书、忘却尘世纷争的高尚情怀。
背诵之前,先指导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诗文的意思把于谦痴迷读书的特点与“忘却尘世”的境界给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扫除背诵障碍。
(二)日积月累“日积月累”中介绍了莎士比亚和高尔基的读书名言。
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主要是讲书籍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可以使人增添智慧。
而高尔基的名言“读一本好书,好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主要是讲书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这两句名言都用十分贴切的比喻讲出了读书对人的生活及成长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先好好体会这些名言的意思,然后试着背一背,努力记住。
有条件的班级鼓励学生自己再搜集几条关于读书的名言。
(三)拓展活动背一背四条关于惜时勤奋的名言。
第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句: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第三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四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四)自我评价小组合作,组内检查共同评定星级。
第21课冬夜读书示子聿一、教学目标1.结合解析理解诗文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和《白鹿洞二首(其一)》这两首诗。
3.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含义。
4.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小发奋读书。
5.懂得“读死书”的害处,从小养成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一)课文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
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遗力:剩余的精力功夫。
无遗力,是指把所有的功夫或精力都用在上面。
少壮:青少年时代。
这一时期精力充沛,正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
功夫:这里指一个人的实际本领或能力。
躬行:亲自去实践、体验。
这里是诗人对学习的一种科学态度,即对学到的东西必须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
(二)日积月累本课“日积月累”中引用了成语“两脚书橱”,其出处如下:《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
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
’”意思是:陆澄被当今的人们称为大学问家,可是他读《易经》读了三年了还不懂文章的意思,他想撰写一本《宋书》到最后也没成。
王俭讥笑陆澄说:“陆澄,就是个书橱罢了。
”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成语“两脚书橱”,用来讥讽那些光会读死书,不会应用、没有真实本领的人。
(三)拓展活动本课“拓展活动”中安排背诵《白鹿洞二首》(其一)诗中的“引笑”、“周情孔思”比较难理解,背诵之前给学生作简单解释。
第22课寄吴冲卿(节选)一、教学目标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诵《寄吴冲卿》和袁牧的读书诗。
3.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4.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殊”“曲”“抚事”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5.学习古人“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知学,好学,乐学”的人生态度。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一)课文分析本诗节选自王安石《寄吴冲卿》的前两句,诗歌旨在通过纷繁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劝诫人们应该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抚事”,临事,遇事。
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已经饱读诗书了,但每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此句作者似在写“书到用时方恨少”,告诫自己还应多读书,又似在劝慰自己的友人吴冲卿也应当如此。
(二)日积月累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