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趵突泉3-人教版【小学学科网】
- 格式:doc
- 大小:220.50 KB
- 文档页数:3
《趵突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涉及趵突泉的位置、历史、泉水特点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对趵突泉的描绘。
难点:理解趵突泉泉水清澈、涌动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趵突泉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学习。
3. 课堂讲解:a. 介绍趵突泉的位置、历史及民间传说。
b. 分析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趵突泉泉水清澈、涌动的原因。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请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答案:趵突泉的泉水清澈见底,涌动不息。
b. 分析例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画笔画出趵突泉的景色。
6. 小组讨论:讨论趵突泉为什么能保持清澈、涌动,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的位置、历史及民间传说。
2.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描绘趵突泉的语句。
3.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短文。
答案:略。
2. 作业要求:内容充实,语句通顺,用词恰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收集其他著名景点的资料,了解其特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2. 板书设计中的课文重点语句提炼。
3. 作业设计中的短文写作要求。
《趵突泉》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趵突泉的位置、历史及特点,通过文本分析,了解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趵突泉的美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趵突泉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趵突泉的美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趵突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趵突泉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趵突泉的美景。
2. 自主学习(15分钟)(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意思;(2)概括趵突泉的特点;(3)思考作者如何描绘趵突泉的美景。
3. 小组合作(10分钟)(2)挑选一段课文,小组合作进行朗读练习,体会语言的优美。
4. 课堂讲解(10分钟)(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2)结合课文,讲解描绘趵突泉美景的方法;(3)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第二段,作者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趵突泉的?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例题,选取课文第三段,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趵突泉。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2. 主要内容:趵突泉的位置、历史及特点描绘趵突泉美景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个你熟悉的景物,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我的家乡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绿树成荫。
湖面上,白鹭翩翩起舞,蜻蜓点水,碧波荡漾。
夕阳西下,湖面被染上了一抹金黄,如梦如幻。
《趵突泉》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美丽的泉城”,具体内容为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我国众多泉水中的地位。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趵突泉的特点及其民间传说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理解,对趵突泉的描述和民间传说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趵突泉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趵突泉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民间传说。
3. 课堂讲解:a.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b. 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趵突泉的特点。
c. 讲解趵突泉的民间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民间文化。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趵突泉的美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地理位置泉水特点民间传说2. 美丽的泉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描述,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短文。
2. 答案示例: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我国著名的泉水之一。
泉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传说趵突泉是天上的一位仙女下凡所化,她为造福人间,将仙水洒向大地,形成了趵突泉。
如今,趵突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济南市的象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了趵突泉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民间传说。
《趵突泉》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涉及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趵突泉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泉水特点的描述及民间传说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生词、短语的学习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趵突泉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短语,思考趵突泉的特点及民间传说。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学成果,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惑。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民间传说2. 生词、短语3.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趵突泉”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字。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作文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关于趵突泉的更多信息,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自然景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泉水特点的描述及民间传说的理解。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趵突泉》这篇课文,该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以及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写,理解其含义。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趵突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读写、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趵突泉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生字词,讲解课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解析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随堂练习,巩固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6.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趵突泉》2. 生字词:泉水、清澈、涌动、碧绿、倒影、古树、凉亭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我心中的趵突泉”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描述趵突泉的美景,表达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趵突泉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关于《趵突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趵突泉》,主要学习第24自然段。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通过课文学习,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趵突泉的特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趵突泉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趵突泉的特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趵突泉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趵突泉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第24自然段,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
5.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景点进行描写,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文朗读: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2. 内容:(1)地理位置:济南(2)特点:泉水清澈、涌动不息(3)描写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趵突泉的景点示意图。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家乡景点的描写。
2. 答案:(1)示意图见附件。
(2)例文: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水碧绿如玉,湖边柳树婆娑。
春风拂过,柳枝轻舞,如诗如画。
湖中的小鱼儿在水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
夏日里,湖面上荷花盛开,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趵突泉》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趵突泉》,详细内容为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通过对趵突泉的描绘,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趵突泉的特点,学会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感受趵突泉的美丽。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描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词。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描绘趵突泉的手法,解读重点词语。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理解句子的表达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课堂交流。
6.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趵突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8.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下收集其他著名景点的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2. 内容:生字词:xxx、xxx、xxx趵突泉特点:xxx、xxx、xxx句子分析:xxx、xxx、xxx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短文。
2. 作业题目:收集其他著名景点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3. 拓展延伸:通过收集其他著名景点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年级语文《趵突泉》教学设计(3篇)四年级语文《趵突泉》教学设计(3篇)四年级语文《趵突泉》教学设计1《趵突泉》一课是小学语文教科版第6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文章,而且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好这篇文章可为今后学习写景的文章及学生的写景习作奠定基础。
本文通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的情趣。
作者笔触细腻,文章凝练含蓄,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读后会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归纳总结,注重思维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文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播放课件)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游览《趵突泉》。
(板书课题)解释“趵”:跳跃;[水] 往上涌看看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清浅鲜洁垂柳幽静妩媚水藻晶莹摇曳有没有不懂的词?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二、读课文1、师:济南的三大名胜是什么?学生汇报: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
2、师: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单讲一讲趵突泉?学生汇报: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三、精读课文,抓景物特点1、学习“泉水”部分(大泉、小泉)师:没错。
作者还没来到趵突泉,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已经感受到趵突泉泉水的美了!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然后说说从趵突泉流出来的泉水给老舍先生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找到体现泉水特点的句子。
四年级语文:趵突泉教案(示范文本)第一章:趵突泉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趵突泉的基本情况,包括位置、历史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祖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趵突泉的自然特点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趵突泉相关历史故事的理解。
保护自然资源的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趵突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展示趵突泉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述趵突泉的位置和历史,介绍其作为“天下第一泉”的美誉。
3. 分析趵突泉的自然特点,如泉水清澈、喷涌不息等。
4. 分享趵突泉相关的历史故事,如“趵突泉的来历”。
5. 讨论趵突泉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收集更多关于趵突泉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第二章:趵突泉的泉水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趵突泉泉水的特点,如清澈、喷涌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趵突泉泉水的物理特性。
泉水喷涌的成因。
教学难点:泉水喷涌相关科学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趵突泉泉水特点的相关资料。
科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 回顾趵突泉的简介,引入泉水特点的学习。
2. 讲述趵突泉泉水的特点,如清澈、喷涌等。
3. 分析泉水喷涌的成因,介绍地下水循环等相关科学知识。
4. 进行科学实验,如观察泉水的清澈度,体验泉水喷涌的力量。
5. 讨论泉水特点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意义。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描述趵突泉泉水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第三章:趵突泉的历史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趵突泉丰富的历史文化,如诗词、传说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趵突泉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关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趵突泉历史文化相关资料。
古诗词鉴赏指南。
教学过程:1. 回顾趵突泉的泉水特点,引入历史文化的学习。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趵突泉》。
详细内容包括:1. 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趵突泉的位置、特点和魅力。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趵突泉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作者观察趵突泉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趵突泉的美。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词语,掌握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体会趵突泉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造句练习。
6.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趵突泉的方法,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趵突泉》2. 生字、词语:突、涌、晶、澈、碧、波、粼、荡漾、神奇、美妙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
答案:(1)示例:趵突泉的水晶清澈见底,碧波荡漾,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但部分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如《三峡》《黄山奇石》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自然段,介绍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及特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详细描绘趵突泉泉水的形态、声音和色彩;第五自然段,阐述趵突泉的寓意及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趵突泉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趵突泉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趵突泉的美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的景色美不美?”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 精讲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感受趵突泉泉水的形态、声音和色彩。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
(3)学习第五自然段,理解趵突泉的象征意义。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彩色笔画出趵突泉的景色。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地理位置:济南特点:泉水清澈、形态各异、声音悦耳、色彩斑斓象征意义:生机勃勃、希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趵突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发挥想象,写出一篇关于趵突泉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趵突泉的诗歌、故事等,进一步了解趵突泉的文化内涵。
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一文。
该文选自教材第七单元,详细描绘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和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趵突泉的美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趵突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教师简要介绍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让学生用彩色笔勾画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趵突泉的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5. 例题讲解(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1)让学生仿写一段描绘趵突泉的文字。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趵突泉的感悟。
(2)教师推荐与趵突泉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趵突泉》2. 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清澈、喷涌、传说、神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趵突泉的景色。
(2)运用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描绘家乡美景的文字。
2. 答案(1)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分析课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024年《趵突泉》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教学具体内容为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详细内容包括: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趵突泉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第三自然段对趵突泉泉水特点的描绘。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趵突泉的历史背景及民间传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趵突泉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趵突泉的哪些方面内容。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4. 例题讲解(1)趵突泉的泉水有哪些特点?(2)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特点的?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描绘趵突泉泉水的文字。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趵突泉的画。
(3)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2. 答案:(1)略。
(2)略。
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泉之一。
泉水清澈见底,泉眼众多,涌泉如趵突,故名趵突泉。
传说古时有一位名叫鲍叔牙的勇士,为救百姓,在此处刺破龙脉,使泉水喷涌而出。
趵突泉的泉水甘甜可口,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对趵突泉有了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XD1《趵突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趵突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这篇讲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图上画的是趵突泉公园,突出了泉池中的三个大泉,大泉冒出水面,再不断翻滚;小泉眼冒出的水泡隐约可见。
泉池中的水清澈见地,池中有游鱼,池边有凉亭、垂柳。
教学目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学生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构想:体现以“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录像机、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儿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这节课老师领你们到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趵突泉去游览一番,好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放录音:刚才一番游览,说说你对那些景色印象最深?有什么感受?2、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景点。
(读准字音、标出你认为最美的自然段)三、精读课文、体会理解。
(一)自由读第一段。
1、谈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2、指导朗读。
(二)默读第2---4自然段。
思考:这几段主要讲的是什么?1.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看见一幅美的画面谁愿意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2.播放录像:仔细观察,想想这是在什么地方?(大泉)趵突泉的泉池和池水各有什么特点?(泉池的特点:形状见方,占地大。
池水的特点:非常清澈。
)3.指名读你认为美的句子,其余同学看着图听,体会大泉的美。
2024年《趵突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进行教学。
内容包括趵突泉的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运用关键词、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趵突泉泉水的特点,如“泉眼”、“泉涌”、“清澈见底”等。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体会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趵突泉,今天我们要去领略一下它的美丽景色。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趵突泉的?”3.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描述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关键词、关键句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描述,用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填空练习。
7. 朗读课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2. 内容:(1)地理位置:济南(2)泉水特点:泉眼、泉涌、清澈见底(3)民间传说:龙女、仙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 答案:例文:“趵突泉位于济南,泉水清澈见底,泉眼汩汩涌动,仿佛一群嬉戏的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趵突泉》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趵突泉》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异彩纷呈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文详细描绘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通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趵突泉畔。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趵突泉背景知识介绍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词语;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课文朗读技巧,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词语;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朗读技巧,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找字词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分享:学生分组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互相讨论课文朗读技巧,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景物图片,尝试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描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趵突泉》2. 生字词:清澈、碧绿、波光粼粼、涌泉、喷泉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趵突泉的短文。
2. 答案:(1)例句:趵突泉的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泉水,如:济南的黑虎泉、苏州的寒山寺泉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024年小学课文《趵突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趵突泉》。
具体内容包括:1. 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趵突泉》一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课文章节:第四单元第16课《趵突泉》。
2.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趵突泉的特点。
2. 技能目标: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趵突泉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生字词。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
4. 生字词学习:学生跟读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进行课堂练习。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趵突泉》2. 板书内容:a. 课文结构:总分总b. 生字词:泉水、清澈、碧绿、涌动、喷涌、美丽、壮观等c.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c. 课后阅读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课堂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趵突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趵突泉的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提取信息、概括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激发对我国风景名胜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趵突泉泉水特点及其与民间传说的联系。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出示趵突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
过程细节: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查阅工具书,了解课文背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趵突泉的特点。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
过程细节: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完成随堂练习。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 朗读感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趵突泉的美。
过程细节: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趵突泉》2. 板书内容: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南市历史背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水特点:水质清澈、水温恒定、涌泉不息民间传说: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趵突泉》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包括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趵突泉特点的把握。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趵突泉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趵突泉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
3. 课堂讲解:针对学习单上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趵突泉的特点。
4. 朗读感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趵突泉的美。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泉水特点的描述方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描述趵突泉的景色。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趵突泉》2. 板书内容: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民间传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述方法,写一段话描述趵突泉的景色。
2. 答案示例: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泉水清澈见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
泉水翻滚,如同煮沸的银汤,令人叹为观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关于趵突泉的民间传说,了解趵突泉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时,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景物,学会用文字记录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趵突泉3人教版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要求:想像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学校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述方法;图文对照,通过看图,加深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的;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像,仔细体会写联想和感受那些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是什么吗?(泉城)为什么会有这个别称?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材料。
3、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当给予补充。
二、看图想像
1、请同学们自己看图(出示投影),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图画?
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3、老师在肯定观察顺序的基础上点拨:观察时除了注意观察顺序外还要注意什么?
4、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自己先仔细观察图画,小声说说观察所得。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检查学习情况。
(度字音,辨字形)
3、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共同学习词语。
4、逐段读课文,理清各段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一段,把句子换个说法。
2、学习第二段
a、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b、“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这句话说明什么?
c、练习朗读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投影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抓关键词进行体会:定会、一半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游览趵突泉,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美。
1、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一共有几句话,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2、老师适当点拨个别句子
3、总结出大泉的特点:有气势,很壮美。
4、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读本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泉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5、老师课件出示大泉的样子,对照自己的想像是否有不同于图片的,可以发言。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让我们看看池边的小泉是怎样的
1、请自己读这段课文,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什么?
2、通过什么来表现小泉的有趣?点拨使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上了“有的……”句式
3、启发大家想像,水泡还有些什么样子的?
4、学生动手把不同形态的水泡画下,展示给同学们看,进行说话训练。
5、朗读训练体会有趣
五、请同学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段,有什么好办法把这段背下来。
六、同桌互相背,比比谁背得快,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