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发展脉络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528.70 KB
- 文档页数:5
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启示(小编整理)第一篇: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启示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就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 [1]为了深入理解十七大关于党内民主的这些重要论断,有必要对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进行认真地梳理 ,并就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党代表大会制度在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中,党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党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党内民主本质特征的最充分体现,关系到党内民主发展全局。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大会制度 ,列宁坚持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1、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党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这两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十分重视党代表大会的作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首先,党的权力中心在党的代表大会,而不在中央委员会。
在1847年他们参与制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明确规定: “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 “最高权力机关”, “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2]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党代表大会在党内权力结构中的绝对权威地位。
其次,代表们在党代表大会上可以自由争论。
在1847年11月召开的同盟二大上,代表们围绕着同盟的纲领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争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争论中详尽地、无可辩驳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最终使大会代表接受了这个科学的革命的理论。
正如恩格斯 1885年回忆往事所说:马克思在长时间的辩论中捍卫了新理论。
“所有的分歧和怀疑终于都消除了,一致通过了新原则,马克思和我被委托起草宣言。
”[3]再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各种议案都进行民主表决,表决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的原则。
作者: 吴其良[1]
作者机构: [1]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200433
出版物刊名: 探索与争鸣
页码: 32-3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2期
主题词: 党代会;常任制;历史演进;争论
摘要:中共试行的党代会常任制与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推行的党代会年会制是有区别的。
中共八大提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共运史上的一个创举,但因历史条件所限,八大二次会议后党代会常任制就停止了。
改革开放后,党代会常任制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新试点,有12家单位参加,到十六大以前坚持下来的只有五家。
十六大后在中央推动下党代会常任制扩大试点,在实践中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因涉及党内权力的重新分配、党内机构的重新设置和国家权力结构中党政的关系,常任制很难普遍实行。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常任制实行范围的研究和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
如何认识党代表⼤会常任制如何认识党代表⼤会常任制试⾏党代表⼤会常任制,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项重⼤举措。
党的⼗六⼤、⼗七⼤对此都有论述,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落实和完善党代表⼤会代表任期制”、“继续选择⼀些县(市、区)试⾏党代表⼤会常任制”。
这表明,我们党对这项⼯作⾮常重视。
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代表⼤会常任制,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有党的⽂件的主要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观点来理解,党代表⼤会常任制是指每次党代表⼤会完成换届选举任务后,在党的委员会任期内每年举⾏⼀次代表会议,⾏使党代表⼤会的职权。
在此期间,党代表⼤会代表的资格继续有效,不再重新选举;党代表⼤会同全国和地⽅各级⼈民代表⼤会类似,党代表⼤会代表的权利也同⼈⼤代表类似。
⼀般来说,党代表⼤会常任制应包含党代表⼤会年会制和党代表⼤会代表任期制两个层⾯的内容。
党代表⼤会年会制,是指每年召开⼀次党代表⼤会,履⾏其作为同级党组织最⾼权⼒机关的职责;党代表⼤会代表任期制,是指党的各级代表⼤会的代表在同级本届党代表⼤会期间,代表资格始终有效(被罢免、撤换者除外),始终可以以代表⾝份从事党内制度规定的相关活动。
为什么要试⾏党代表⼤会常任制呢?这是因为,按照党章规定,党代表⼤会在各级党组织中享有最⾼权⼒,但⽬前5年召开⼀次的党代表⼤会实际上难以很好地⾏使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分别由全委会和纪委代替执⾏;由于全委会也要闭会,决策权最终只能落到常委会⾝上。
实⾏党代表⼤会常任制,每年召开⼀次党代表⼤会,能够有效解决因两届党代表⼤会相隔时间太长⽽带来的监督不⾜、代表的主体意识降低等⼀系列问题,使党代表⼤会能享有对重⼤事项的决策权。
实⾏党代表⼤会代表任期制,⽬的是完善党代表⼤会制度,改变党代表⼤会代表“五年开次会,会期三五天,散会靠⼀边”的状况,发挥代表在任期内的经常性作⽤,保证代表能够真正代表党员履⾏职责,表达党员的意愿和需求。
党代会常任制的历史演进来源:磁铁 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首创了党代表大会年会制。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参与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强调指出了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总区部向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则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中央委员会得出席代表大会,但无表决权”。
为了保证党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党的权力中心,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行党代会年会制。
列宁继承了党代表大会年会制,改变年会制传统的是斯大林。
在他主持党的工作初期,还能坚持党代会年会制,比如十三大(1924年)和十四大(1925年)还照常召开,但此后代表大会就再也没有按期召开过。
1927年的十五大开始将党代会改为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1934年的十七大又改为每三年召开一次,实际上也未能坚持。
此后,1939年召开的十八大与十七大相隔了5年多,1952年的十九大与十八大竟相隔13年之久。
虽然中间经历了卫国战争,但也是在战争结束之后7年多才召开十九大的。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大体上坚持了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
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六大之前,大致上做到了一年召开一次党代会。
但六大之后直至1945年七大之前,由于战争环境等原因,整整17年都没有能够按照党章规定召开党的代表大会。
考虑到年会制难以贯彻.1945年七大通过的党章将党的代表大会改为每隔三年召开一次,期间可举行党代表会议。
当前理论界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是应当指出,目前正在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常任制,与历史上的年会制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不是一回事。
无产阶级革命家所设想的年会制包括“9月进行选举”、“区部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任期为一年,连选得连任,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等特征。
[21而中国共产党正在试行的常任制(通常五年为一届)包括年会制和代表任期制,并且在会议期间不进行换届选举。
浅论党代会常任制作者:王祥瑞邓永鸿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13期【摘要】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改革在全国很多地方早已启动,20多年来,取得了不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关于党代会常任制的涵义、功能以及实施的必要性等广为理论界所阐明;但关于党代会常任制同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关系问题却鲜为论及,从政治权力角度来论述的则更少。
以现代政治文明的视角审视,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改革过程总所出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权力的授受和监督方面。
【关键词】党代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权力授受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为“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党的最重要的决定,都可以经过代表大会讨论”,“党的中央、省、县委员会每年必须向它报告工作,听取它的批评,答复它的询问”,“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选举他们的选举单位负责,就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的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的工作”;“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这种改革,必然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1]这开启了探索研究党代会常任制的序幕,为新时期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八大以后,1957年至1958年初,各地党委都召开了本届党代表大会的第二或第三次会议。
1958年5月,中央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1958年以后,由于党内民主生活出现不正常现象,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削弱和破坏等原因,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没能再继续实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逐渐意识到了改革和制度建设在党建方面的重要性,鉴于现实中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不健全,权力关系混乱,党代表作用发挥不足,鉴于选举制度、监督制度、报告制度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从1988年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在5个省的12个市县区进行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工作”,[2]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改革正式启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试点单位;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改革稳步扎实推进。
党代会常任制的历史演进导读:本文党代会常任制的历史演进,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第8条规定,“各级党组织应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
”1980年中央印发了中组部起草的《关于开好县、市、州党代表大会的几点意见》。
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的思想后,如何进一步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就被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了。
从1988年起,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具级)和绍兴市(地级),经中组部和省委的批准,率先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做了一些改革探索,其中特别是借鉴党的八大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做法,建立了地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开始进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工作。
此后,其他部分省市试点工作也相继展开。
对此,理论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在这次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放针对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时提出的不宜实行常任制的三条理由谈了不同看法。
他认为,“第一,有人认为,八大有关常任制的规定,实践证明很难行得通。
其实,没有行得通,并不是客观上有什么困难,而是中央有些同志不想每年开党代会,没有决心执行代表大会的决定,全国人大也是年会制、常任制,规模比党代表大会还要大,为什么能开?可见,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第二,有人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同全国人大有很大的不同。
全国人大每年开一次,那是因为每年需要审议一些年度性的重大议题,不能不每年开。
党代表大会的任务主要是确定党在一个阶段的路线方针,因此不需要也不可能每年开年会。
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很有道理,只是深入研究,我看也成问题。
因为实践证明,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也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常调整。
如果事隔五年才总结经验,凋整政策,为时太长。
尤其是改革时期,必须要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政策……既然全国人大每年都有很多年度性的重大议题要讨论决定,这些重大议题又需要党及时地给予正确的领导或引导,那么每年全国人大召开之前,先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把要提交全国人大讨论的重大议题先集中全党的智慧,由党代表大会作出原则性决定,提出原则性建议,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不是更充分地体现我们党的预见和对全国人大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吗?”“第三,有的同志说,如果施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那么对党代表应该有什么样的任务和职权,他们同各级党委是什么样的关系,很难作出明确妥善的规定,甚至会使各级党委的工作不必要的复杂化。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manent Syste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epresentative
Congress
作者: 郭瑞霞
作者机构: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出版物刊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6-8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党代会常任制 党代表常任制 党代会年会制 理顺关系
摘要: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试点推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推行党内民主,真正实现党员当家作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推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从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组成要素、理论依据等方面论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和价值,并着重从中国共产党内权力配置和运作的现实,分析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在我国试点遇到的困难。
列宁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实践与启示列宁对党代会的思考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行年会制、制定保障党代会按期召开的条例、实行民主集中制、重视权力制约等方面。
党代会实践的启示在于健全的党代会制度是党的建设的内在动力,党代会作用的发挥与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有密切关系,建立完善的党内权力制约体系。
标签: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列宁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和完善党代会制度的历程中,列宁对党代会制度的重要性、内涵、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极大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党代会制度的发展。
回顾和概括列宁完善创新党代会制度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和健全党代会制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列宁对党代会制度的思考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过程中,创造性提出了党代会制度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代会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代表大会就其性质而言,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立法机关”。
列宁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代会的思想,极其重视党代会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
(一)党代会实行年会制列宁于1903年在《列宁向第二次代表大会提交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章程草案》中,认为党的代表大会“尽可能至少每两年一次”。
二大党章采纳了列宁的提议。
1905年3月党的三大通过的新党章特别规定了“代表大会由党中央委员会召开,每年一次”。
从1905年一直到190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代会。
十月革命后,列宁坚决严格的执行党代会年会制度。
从1918年至1923年共召开了六次代表大会(七大到十二大),每年召开一次,即使处于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也没有延误。
列宁认为年会制的实质,是突出代表大会在党内最高领导机关的地位,有利于扩大党内民主和民主生活经常化。
(二)制定保障党代会按期召开的条例为保证党代会能按照党章的规定如期举行,列宁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条例,特别是保障非常代表大会的按期召开。
作者: 颜杰峰;唐亦婷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页码: 46-5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常任制;历程
摘要: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开始了探索党代会常任制的历程。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党代会常任制,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掀起了两次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的高潮。
党代会常任制改革在实践中曲折发展,有其深刻的原因。
党代会常任制改革,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绝不能照搬西方政党运作模式;党代会常任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原则。
试析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历史渊源及重要意义
周金堂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2)003
【摘要】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试点工作中已取得了不少经验,但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从探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内涵出发,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历史渊源和推行这种制度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举措.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周金堂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十六大以来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情况评析——解读十七大报告:"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J], 张书林
2.关于地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思考 [J], 杨钟馗
3.谱写新篇章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试行 [J],
4.八大党代会常任制思想论析——兼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J], 张书林
5.党代会常任制运行机制建设的实践与对策——台州市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证分析 [J], 赖朝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党的十七大着眼于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的作用,提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新举措。
落实这一要求,需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紧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主要内容: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结合当前实际,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党情国情实际出发,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并重,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重点围绕保证党代表顺利履行职责、更好发挥作用进行制度设计。
首先应当确定的是党代表的职责。
这是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制定规则时需要深入研究的实体性规范。
党代表以“代表”身份从事的行为是一种职务行为,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是特定职务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不同于党代表以自然人或普通党员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因此,党代表被赋予的应该是“权力”和“责任”而不是“权利”和“义务”,需要由授权性规范来界定。
概括地说,党代表的职责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党代表在代表大会期间的职责,通常表现为以代表大会的形式行使的职权,包括:听取并审议同级党委、纪委的报告;选举同级党委和纪委;讨论党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还有修改党的章程的职权。
一类是党代表在闭会期间的职责,主要包括:参与同级党委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对同级党委、纪委及其成员的工作实行监督;对同级党委所辖区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听取并反馈选举单位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接受其监督;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同级党委的决议、决定等。
围绕保证党代表职责的顺利履行,需要形成一套程序严密、权责分明、内容完整、具有纪律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规范。
这些程序性规范,既可以集中体现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部规章之中,也可以先把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现于普遍性规章而将一些具体细则留给低一层级的下位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