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无人机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9.14 KB
- 文档页数:13
世界无人机大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RQ-4A“全球鹰”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
作为“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包括“全球鹰”和“暗星”两个部分在内的“全球鹰”计划于1995年启动。
ACTD计划最初由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处管理,1998年10月转由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系统计划办公室接管。
后来“暗星”计划于1999年1月取消。
“全球鹰”的研制计划分为三部分:设计,研制与试验,部署和评估。
相关厂商包括电气系统ES公司,信息科技IT公司,综合系统IS 公司,舰船系统和构成公司。
贴子相关图片:2Northrop Grumman 公司已经从机身制造公司Schweizer航空器集团接收了第一架RQ-8A配备火力的垂直升降无人侦察机.Northrop Grumman公司正在试飞一架此型飞机的有人驾驶型号来测试其执行任务的能力.此型飞机将提供给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来实施侦察,位置预料和支持目标精确打击.此型飞机能在任何配有航空装置的战舰和狭小的陆地上起飞.它配有电子红外传感器和激光指示器,能覆盖从起飞地方圆110海里的区域.第一批此型飞机将配给海军陆战队,包括三架飞机,两个地面控制基地,一套数据连接系统,远程数据终端等设施.贴子相关图片:3据AAI公司称,“影子-200”无人机参与了许多著名的战斗,其中之一是捕获了绰号为"金刚石之王"的萨达姆高级副官之一,在另一次战斗中,“影子”无人机完成了侦察任务,从而使美国部队成功解除了一支支持萨达姆的伊朗游击队武装。
由于“影子-200”无人机在飞行中噪声大,部队将该无人机命名为“尖叫魔鬼”。
不过,在作战期间,这种无隐身的飞机倒能提供心理上的优势。
贴子相关图片:4用途:战场侦察、目标指引、火力校正(AS90和MLRS)制造商:英国GEC-马可尼航空有限公司动力:一台TTL WAE25马力活塞发动机尺寸:翼展18.04英尺最大荷载:110lb最大起飞重量:386lb巡航速度:90节续航时间:5小时侦察装置:IR数据链吊舱(包括“窄光”J波段上行数据链和图像实时传送下行数据链)、红外线传感器发射装置:卡车运载,气/液压弹射发射导航跟踪系统:预设指令回收:降落伞回收主要设计缺陷:在高温环境下表现不佳,动力不足以致于无法加装激光指引装置,无法保障稳定的远距离数据传送,回收方式设计不佳,常常由于落地速度太快而导致机体损坏,后虽经改进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却使机体加重。
“无人机之父”――赵煦6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无人驾驶靶机,虽然从苏联进口了拉-17靶机,但这种飞机性能差,使用空域窄,续航时间短,只能飞十几分钟,而且协作面广,每次执行空靶任务时,要由苏联进口的大型飞机带到天空投放。
而此时,还面临着进口大飞机严重老化的问题。
中苏关系紧张后,拉-17靶机停止供应,我国的各种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
1965年3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研制拉开序幕。
赵煦被调进了“长空一号”靶机研制课题小组,从此与无人靶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空一号”一到“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课题小组,赵煦受命负责“长空一号”总体设计任务,并要求在3个月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
当时,他唯一能够参考的东西就是一架苏联产的拉-17靶机。
研制一个飞行器,而且是一个无人驾驶飞行器,其空气动力参数、飞行技术参数、推力参数等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摸熟弄清飞机的各种参数,白天,他带着一个本、一支笔、一把卷尺、一个万用表,趴在靶机上一点一点地测量。
有时,他还把靶机的机件拆开,一件一件地熟悉,一件一件地登记;晚上,他把白天测量到的数据,一个一个分类,然后进行计算。
那时没有计算器,只能手工计算。
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但正是这个过程,使他对飞行器的各个系统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为他以后研制无人靶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个月后,他终于完成“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并很快被评审通过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靶机上天?拉-17靶机是由母机带到空中,像“母鸡下蛋”一样从天空投放。
如果不依靠载机带飞投放,靶机就得有腿脚。
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发下,赵煦创造性的提出天空带飞与地面带飞一致的原理。
如果设计一种能滑行的小车,把无人机固定在这种小车上,利用发动机的推力使无人机滑跑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突然将无人机与小车分离,这样无人机就能自己飞上天去。
这样的方法史无前例,如何实现机车分离,是一个大难题。
赵煦等人大胆提出了用自动点刹纠偏的起飞车,“背”着靶机滑跑起飞。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无人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无人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熟悉无人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 认识无人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重点:1. 无人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无人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1. 无人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无人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无人机模型或图片展示。
2. 无人机操作视频。
3. 教学PPT。
4. 学生提问环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无人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无人机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无人机有什么了解?二、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教师讲解无人机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特点等。
2. 介绍无人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无人侦察机到现代的多旋翼无人机。
三、无人机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1. 教师展示无人机模型或图片,讲解无人机的各个组成部分。
2. 分别介绍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如机体、电机、电池、遥控器等。
四、无人机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1. 播放无人机操作视频,让学生了解无人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2. 讲解操作无人机时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飞行、遵守飞行规则等。
五、无人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 介绍无人机在农业、交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2. 展示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无人机播种、无人机巡检等。
六、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环节,教师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无人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七、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2. 强调无人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学习无人机知识时应具备的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无人机应用的短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提问积极性。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操作无人机,检验他们对无人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了解无人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无人机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3. 熟悉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 培养学生对无人机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无人机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2. 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2. 无人机技术的未来发展。
教学准备:1. 无人机模型或图片资料。
2. 多媒体课件。
3. 无人机应用案例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无人机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无人机了解多少?你们知道无人机有哪些应用吗?二、讲授新课(40分钟)1. 无人机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介绍无人机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无人机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2. 无人机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介绍无人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机翼、机身、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
- 阐述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农业领域:无人机在喷洒农药、监测农作物生长等方面的应用。
- 水利领域:无人机在巡检水利工程、监测水质等方面的应用。
- 环保领域:无人机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森林火灾等方面的应用。
- 安防领域:无人机在巡逻、侦查、救援等方面的应用。
4. 无人机技术的未来发展- 介绍无人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如无人机编队飞行、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了解。
2. 教师选取一组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无人机技术的发展。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请学生课后收集无人机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2. 请学生关注无人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下节课进行交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无人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功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智能无人机技术智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和进步,智能无人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智能无人机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已在各行业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智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一、智能无人机的发展历程智能无人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它主要用于军事侦察和战争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于无人机需求的不断增长,智能无人机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最初的遥控模式,到通过计算机控制,再到如今的智能化,无人机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前进。
如今,智能无人机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技术领域。
二、智能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是智能无人机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智能无人机可以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和摄像设备,实现农田的及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它可以扫描农田,获取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水分状况等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农业决策和管理建议,提高农田的管理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三、智能无人机在物流行业的应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智能无人机可以在物流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利用自动驾驶和定位技术,实现无人机的自主飞行和货物配送。
无人机通过提供高速、高效和环保的配送服务,可以大幅度提高物流行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智能无人机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智能无人机可以配备各种传感器,用于环境监测和数据采集。
它可以飞越高空,获取大范围的环境信息,监测大气污染、水质情况以及自然灾害等环境变化。
通过无人机的高空监测,能够及时预警和处理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五、智能无人机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交通管理是每个城市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智能无人机可以通过搭载摄像设备和传感器,对交通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收集。
无人机可以在空中巡航,通过获取交通信息来调度交通信号灯和监控交通事故情况。
通过无人机的协助,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地监控和调度交通,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
第五单元过关测评卷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分)1.繁殖.(zhí zhī)细菌.(jūn jùn)矫.(jiáo jiǎo)健歇.(xiē xiè)凉2.煤炭.(tàn huī)宽敞.(chǎng shàng)狭.(jiá xiá)窄驯.(xún xùn)服3.板栗.(lì sù)舵.(duò tuó)手树杈.(chā chà)苔藓.(xiǎn xuǎn)二、下列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4分)1.钢铁粮食光滑摄氏渡应改为2.辅捉杀灭惹恼水蒸气应改为3.清绣玲珑编扎治疗区应改为4.托落杏仁梳理寸草不生应改为三、选词填空。
(5分)驯良善良1.我很喜欢这只小狗,因为它性情()。
2.他有一颗诚实、()的心。
只要……就…… 只有……才…… 虽然……但是……3.松鼠经常在高处活动,()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松鼠()到地上来。
4.松鼠()有时也捕捉鸟雀,()它不是肉食动物。
5.明明非常喜欢阅读,()有空闲时间,他()会躲在书房里读书。
四、对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举例子)B.地球上的资源和太阳关系密切,比如埋在地下的煤炭就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举例子)C.宴会厅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
(作比较)D.自制风向袋一般是选用尼龙纱巾一类的轻质材料缝成一个圆锥形的口袋,袋口直径约10厘米,袋长40~50厘米。
(列数字)五、给下列句子排序。
(6分)()它的树干又粗又高,枝叶特别茂盛。
()银杏树又叫白果树。
()银杏的果实很像杏,我们平时买的白果实际上是银杏的核,它富有营养,是一种绿色保健食品。
()那一片片叶子像精美的小纸扇,又像漂亮的蝴蝶翅膀。
第1课走进无人机世界【教材分析】本课是《无人机》校本教材中的第1课,它是学生认识无人机世界前的一扇窗,从结构上起到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引导和铺垫作用,从内容安排上起到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的递进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以提高无人机方面的理论认识,促进学生建立对无人机的初步整体感知为主,帮助学生了解无人机发展历史。
知道无人机功能、种类、用途,以及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无人机驾驶要求,避免“黑飞”等。
启发学生深入学习无人机,享受实践过程中的快乐,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欢愉于小组合作探究和满足于自己的创造成果。
【学情分析】无人机发展虽然已经历经多年,生活中也会时常可见,但真正走进课堂,让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还是第一次。
学生总体上好奇,对知识学习的渴望,对动手实践的期盼,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多收集相关素材,全方面从视频、图片、实物、现场演示等方面来激趣与导入。
课中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或网络搜索相关的材料,然后小组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预留宽裕的时间让学生走近、触摸、尝试,课尾设立擂台知识抢答,课后要布置无人机相关知识的自我收集,让学生充分走近、走进无人机世界。
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轮换,一部分学生先自学相关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先进行实践方面的学习,这样可以弥补器材资源的不足,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大范围地得到心理满足。
【教学目标与要求】1、初步了解无人机发展史,激发学生对无人机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2、知道常用无人机种类、用途,能判断出生活中无人机的历史、分类及发展方向,3、能在学习中做到自主探究,互相协助,并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收获。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无人机的分类和用途。
难点:无人机理论知识和直观感知的统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探究学习法、收集资料法。
教法:演示法、启发法、示范法、归纳法、竞赛法、评价法【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创客教室、电子白板、教学课件、无人机5台。
无人机教案无人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无人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习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3. 掌握无人机的基本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无人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3. 无人机的基本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和基本原理(20分钟)a. 讲述无人机的概念和种类,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无人机。
b. 介绍无人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和传感器等。
c. 解释无人机飞行的基本物理原理,如升力、重力和动力等。
2. 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0分钟)a. 分享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军事应用、民用航空、农业和航拍等。
b. 列举无人机的应用领域,包括救援、航拍摄像、物流配送和农业植保等。
c. 引导学生思考无人机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3. 基本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30分钟)a. 演示无人机的基本操作技巧,包括起飞、降落、悬停、平稳飞行和转向等。
b. 强调无人机的安全使用,包括了解相关法规、选择适当的飞行场地和注意事故防范等。
c. 提醒学生遵循道德原则,不侵犯他人隐私和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4. 练习和巩固(20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无人机操作的练习,每个小组轮流操作无人机完成指定任务。
b.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c. 结合练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和解决。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无人机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无人机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无人机基本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和遵守安全规范的能力。
4. 总结学生在无人机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拓展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无人机的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无人机生产企业或无人机比赛等活动,加深他们对无人机的了解和认识。
“无人机之父”――赵煦6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无人驾驶靶机,虽然从苏联进口了拉-17靶机,但这种飞机性能差,使用空域窄,续航时间短,只能飞十几分钟,而且协作面广,每次执行空靶任务时,要由苏联进口的大型飞机带到天空投放。
而此时,还面临着进口大飞机严重老化的问题。
中苏关系紧张后,拉-17靶机停止供应,我国的各种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
1965年3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研制拉开序幕。
赵煦被调进了“长空一号”靶机研制课题小组,从此与无人靶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空一号”一到“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课题小组,赵煦受命负责“长空一号”总体设计任务,并要求在3个月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
当时,他唯一能够参考的东西就是一架苏联产的拉-17靶机。
研制一个飞行器,而且是一个无人驾驶飞行器,其空气动力参数、飞行技术参数、推力参数等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摸熟弄清飞机的各种参数,白天,他带着一个本、一支笔、一把卷尺、一个万用表,趴在靶机上一点一点地测量。
有时,他还把靶机的机件拆开,一件一件地熟悉,一件一件地登记;晚上,他把白天测量到的数据,一个一个分类,然后进行计算。
那时没有计算器,只能手工计算。
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但正是这个过程,使他对飞行器的各个系统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为他以后研制无人靶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个月后,他终于完成“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并很快被评审通过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靶机上天?拉-17靶机是由母机带到空中,像“母鸡下蛋”一样从天空投放。
如果不依靠载机带飞投放,靶机就得有腿脚。
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发下,赵煦创造性的提出天空带飞与地面带飞一致的原理。
如果设计一种能滑行的小车,把无人机固定在这种小车上,利用发动机的推力使无人机滑跑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突然将无人机与小车分离,这样无人机就能自己飞上天去。
这样的方法史无前例,如何实现机车分离,是一个大难题。
赵煦等人大胆提出了用自动点刹纠偏的起飞车,“背”着靶机滑跑起飞。
图像处理技术在无人机航拍中的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在近年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农业、城市规划、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而图像处理技术则是无人机航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主要介绍图像处理技术在无人机航拍中的应用。
一、图像处理技术在无人机航拍中的意义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的不断升级,航拍的图片和数据越来越多,其处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从无人机拍摄图像中提取信息,使研究人员得到更为精细的数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图像处理技术在无人机航拍中的运用有很多,例如去除图像噪声、图像匹配、图像识别等等。
这些处理技术能够提高图像的质量、分辨率和精度,并且可以使得图像在许多应用场景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二、无人机航拍中运用的图像处理技术1、像元级计算像元级计算是一种针对单像素的计算操作。
在无人机航拍中,像素是图像分析的基础。
无人机拍摄的图片大小不一,但利用像元级计算的方法之后,可以将不同大小的图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
2、图像分类图像分类是一种用于对无人机拍摄的图像进行自动分类的技术。
为了实现这种技术,需要先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将特征通过训练样本进行分类。
在无人机航拍中,图像分类主要用于对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无人机航拍后得到的图片可以被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如道路、建筑物、森林、农田、植被等,这些分类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农业上,可以将农作物进行分类识别,从而能够了解农地的状况。
3、图像匹配图像匹配是将两幅或多幅图像对齐或配准的技术。
在无人机航拍中,图像匹配可以用于在不同拍摄时间的图片之间进行比较,并且可以对不同时间拍摄的图像进行融合,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4、去除图像噪声图像噪声主要由无人机拍摄的图像中的误差、非线性和特殊噪声产生。
去除这些噪声不仅可以提高图像质量,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在无人机航拍中,去除图像噪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可能会影响拍摄图像的精度和质量。
图片中的无人机发展史图片中的无人机发展史We think of drones as a modern invention, but they've been part of warfare for longer than you think. Here's a look at the evolution of drones and the way they've changed how war works.我们都把无人机当做是现代的新发明,但它们参战的历史可是远比你想象得要长。
以下展现的就是无人机的演进发展历史,以及它们是如何改变战争方式的。
=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2/09/1920/27037544_1.jpg');" border="0"src="/DownloadImg/2012/09/1 920/27037544_1.jpg" width="700"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1917: Sperry Aerial Torpedo 1917:斯皮里“空中鱼雷”式Toward the end of World War I, powered flight was in its infancy, the Wright brothers having flown their primitive biplane across the dunes of Kitty Hawk, North Carolina, a little over a decade earlier. But it was a time of stunning innovation. In 1917, Peter Cooper and Elmer A. Sperry invented the first automatic gyroscopic stabilizer, which straightens and levels out aircraft during flight, and unmanned flight wasborn. The new technology was used to convert a U.S.Navy Curtiss N-9 trainer aircraft into the first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controlled by radio. For 50 miles in test flights, the Sperry Aerial Torpedo flew with a300-pound bomb, but it was never used in combat. 动力飞行器直到一战末期时仍然处于其婴儿期:莱特兄弟驾着他们那原始的双翼机飞过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的沙丘也不过是十年之前的事儿。
但这同样是一个充斥着奇妙发明的时代。
1917年,彼得.库伯和艾尔姆.A.斯皮里发明了第一台自动陀螺稳定仪,该装置可以帮助飞机在飞行时保持平直向前,无人飞行从此诞生了。
美国海军采用了这一新技术,将他们的一架柯蒂斯N-9式教练机改装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飞行载具(UAV)——当时是用无线电波来控制的。
斯皮里“空中鱼雷”式在飞行测试中挂载一枚300磅重的炸弹飞行了50英里,但它却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
=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2/09/1920/27037544_2.jpg');" border="0"src="/DownloadImg/2012/09/1 920/27037544_2.jpg" width="700"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1917: Kettering Aerial Torpedo 1917:凯特林“空中鱼雷”式The wooden Kettering Aerial Torpedo, nicknamed the"Kettering Bug," cost $400 in 1917 and could haul 300 pounds. General Motors' Charles F. Kettering, who designed the Bug, crafted it to launch from a trolley with rolling wheels and gave it detachable wings. Toward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he U.S. military placed orders for large shipments of Kettering Bugs, but the war ended before they were used. 凯特林“空中鱼雷”式也被昵称为“凯特林小飞虫”,这种木制飞机在1917年的造价为400美元,载重为300磅。
这种“小虫”由通用公司的查尔斯.F.凯特林设计,飞机配有可拆卸机翼,并且可以从自带滚轮的小车上起飞。
到一战末期时,美国军方为“凯特林小飞虫”下了大批订单,但还未来得及投入使用,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700) 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2/09/1920/27037544_3.jpg');" border="0"src="/DownloadImg/2012/09/1 920/27037544_3.jpg" width="700"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1935: DH.82B Queen Bee1935:DH.82B“蜂后”式Until 1935, UAVs could not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 launching point, so they couldn't be reused. With the invention of the Queen Bee, drones could return to their senders, making them significantly more practical. Peaking at 17,000 feet andtraveling a 100 mph maximum, Queen Bees were used in the British Royal Navy and Air Force until 1947. 直到1935年以前为止,当时的无人机在起飞后都无法回到原点,所以没法对其加以再利用。
随着“蜂后”式的问世,无人机得以返回其起飞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它们变得更为实用了。
“蜂后”式的飞行高度达17,000英尺,最大速度为100英里/小时,它在英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中一直服役到了1947年。
=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2/09/1920/27037544_4.jpg');" border="0"src="/DownloadImg/2012/09/1 920/27037544_4.jpg" width="700"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1944: V-1 (Revenge Weapon-1)1944:V-1(复仇武器1号)Adolf Hitler wanted a flying bomb to use against nonmilitary targets, so in 1944 a German engineer, Fieseler Flugzeuhau, designed this 470 mph flying drone. A predecessor to today's cruise missiles, the V-1, which became known as the Vergeltungswaffe, or Revenge Weapon-1, was intended to be used to bomb the British Isles. The V-1 could carry substantially more weight than its predecessors and frequently towed warheads up to2,000 pounds. Before releasing its bombs, which killed more than 900 civilians in Britain, the V-1 would travel a preprogrammed 150 miles after its launch off a catapult ramp. 阿道夫.XTL想要用一种会飞行的炸弹来对付非军事目标,于是在1944年时,一个名叫弗莱舍.弗鲁岑豪的德国工程师设计了这种飞行速度为470英里/小时的无人机。
V-1是现代巡航导弹的先驱,得名于“Vergeltungswaffe”——即“复仇武器”1号,当时准备用来轰炸英伦诸岛。
V-1的载重量大大超越了它的前辈,而且携带的弹头往往都达到了2000磅。
V-1从发射斜坡上起飞之后会先按照预定轨道飞行150英里,然后再释放战斗部,有900名以上的英国平民死于V-1之手。
(译者注:此处存疑,V1实际上造成的伤亡超过两万,而图中的这架飞行器也与我们所熟知的V1大不一样,希望熟悉这方面历史的朋友帮忙解惑)=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2/09/1920/27037544_5.jpg');" border="0"src="/DownloadImg/2012/09/1 920/27037544_5.jpg" width="700"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1955: Ryan Firebee1995:瑞安“火蜂”式Manufactured by Ryan Aeronautical Company, the first Firebee prototype, theXQ-2, was created in 1951 and first took flight four yearslater. Used primarily by the U.S. Air Force, the Firebee was one of the first jet-propelled drones. The unmanned craft were used for intelligence-gathering missions andradio-communications monitoring.瑞安飞机公司于1951年制造了第一架“火蜂”原型机XQ-2,并在四年后实现了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