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格式:pptx
- 大小:279.68 KB
- 文档页数:3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带状疱疹并发症,表现为疱疹皮损消退后,疼痛持续存在。
由于其病程长、疼痛剧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多种手段。
本文旨在对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促进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后,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会再次活跃并大量复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可持续存在,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甚至数十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为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的部位通常与皮疹分布的区域一致,常见于胸部、腰部和面部。
患者还可能出现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痛觉异常等症状。
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和手术治疗等。
由于PHN的发病机制复杂,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求中医药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个体化治疗、副作用小、整体调节等,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三、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深厚,源远流长,主要源自中医的经络理论、脏腑理论以及气血津液理论。
临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与治疗策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指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是HZ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PHN因其独特的HZ病史、皮损区沿神经分布、典型的皮损区疼痛和感觉异常而易于诊断,但是如果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或者治疗方法不当,极易形成顽固性或难治性神经痛,治疗非常棘手,甚至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建议遵循以下策略,正确预防和治疗PHN,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
纠正神经炎症导致PHN的原因是神经敏化(neurosensitization),即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
HZ病毒在外周神经节复制造成神经元及其轴突的炎症性损伤(inflammatory injury),引起致炎因子(如TNF-a,IL-1b)过表达、胶质细胞活化、免疫细胞神经系统浸润等神经炎症级联反应。
神经炎症进一步引起神经元离子通道(如Nav1.7)异常表达,导致外周敏化(peripheral sensitization)-背根神经节初级传入神经元兴奋性增强。
如果外周敏化持续存在,伤害性信息持续传入到脊髓背角,最终导致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增强,兴奋性突触增多。
外周和中枢敏化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持续性疼痛、痛觉超敏(allodynia)和痛觉过敏。
神经炎症是形成慢性疼痛的根本原因,由于所有促成神经炎症的分子和细胞都有生理功能,纠正(调控)而不是简单的抑制神经炎症是治疗慢性疼痛的正确策略。
神经介入技术神经介入治疗(neurointerventional therapy)是疼痛科治疗神经痛的主要手段,包括神经阻滞(nerve block)、神经调控(neuroregulation)和神经毁损术(neurolysis)。
神经阻滞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发挥镇痛效应早已周知。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瘙痒和麻木感,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的数周至数月内。
这种疼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神经元的损害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可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神经再生和导致痛觉过敏。
深入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探讨其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对临床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1.2 研究背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疼痛性神经损害疾病。
病症发作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疼痛感,并且疼痛常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迄今为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一点给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挑战。
传统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主要源自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元损害,以及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持续性激活所引发的炎症反应。
随着对神经元再生、神经痛觉过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简单的模式不能完全解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和发展。
深入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正文2.1 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与病理机制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会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毒,属于Herpesviridae科的Varicellovirus属。
传播途径一般为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部位。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首先在皮肤和神经节复制,随后可沿着感觉神经纤维向神经节迁移,最终进入脊髓或脑,引起神经炎症和细胞破坏。
在感染初期,带状疱疹病毒的DNA或RNA会在神经节内大量复制,导致神经元受损和炎症反应。
为什么带状疱疹后遗症状是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症是常见的皮肤病引起的一种后遗症,它引起的神经痛是疼痛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后遗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年在增长,老年人的发病率是最高的,而且这种后遗症的治疗还相当的麻烦,那么为什么带状疱疹后遗症状是神经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发病期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及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有人对PHN皮区行热刺激试验,发现热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hyperalgesia)以疼痛最严重的皮区最为显著,且热刺激痛觉过敏病人的疼痛分级和痛觉超敏的严重程度都显著增高,且一些非伤害刺激(如温热、微冷)即可引起严重疼痛。
上述结果提示,周围神经功能缺失与自发痛或唤起痛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关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疼痛皮区内可能存在着多种感觉方式,最初的伤害感受器传入刺激使周围神经与中枢之间发生持续联系,由此促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持续疼痛。
二、中枢神经异常:因带状疱疹并发症之一是无菌性脑膜炎,说明带状疱疹在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同时,也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采用神经根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依然存在,也可说明其中存在中枢性原因。
有人对慢性疼痛病人脑活动程度,用放射性同位素PET技术(阳电子放射X线体层扫描照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疼痛病人患肢对侧的丘脑活动降低明显,认为丘脑对疼痛调制环路的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
三、精神因素:带状疱疹并发症之一的有些精神症状,可始终伴随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25%病人伴有失眠,20%伴有精神痛苦(无助和沮丧);大于50岁的老年病人中伴失眠者更多,占30%,明显多于40岁以下的年轻病人。
以上是带状疱疹后遗症状是神经痛的原因,这种后遗症引起的神经痛治疗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最好是一旦发现这种带状孢疹及时就去治疗,不要等到发展成后遗症就麻烦了,现在的医术虽然很发达,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有疾病还是早治疗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怎么治疗文章导读带状疱疹是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它最常见的一个症状表现就是容易导致神经痛,这种疼痛是比较剧烈的,也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后遗症的问题,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要及时进行治疗,比如说可以使用一定的药物,这方面主要是一些西药和中药,一方面要进行抗病毒的治疗,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使用一些,消炎止痛的药物,另外物理治疗也常见。
疱疹引起的神经痛怎么治疗1.神经痛治疗(1)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开始量30mg/日口服,明显有效后(约7~10日)逐渐减量,一般可收到较好效果。
(2)去炎松混悬液局部封闭治疗去炎松混悬液1ml(10mg)加0.5%~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注射液4~8ml注入受累神经处皮下,每周1次,如肋间神经,也可注入到脊椎旁3~4cm处受累神经肋间。
2.抗病毒治疗(1)抗病毒药物应尽早应用。
常用药物阿昔洛韦口服,肾功能减退者需要减量。
(2)止痛常用药物:镇痛剂,1片。
卡马西平每片0.1g,初时每次服半片,逐渐增至每日3次,每次1片,止痛效果明显。
但应注意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皮疹及肝肾功能变化等,房室传导阻滞病史及骨髓抑制病史者禁用。
(3)营养神经药物常用维生素B1口服;维生素B12肌内注射。
3.物理疗法(1)紫外线:以中波紫外线(UVB)照射皮损处,促进皮损干涸结痂。
(2)红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
4.中医治疗以中药内服配合梅花针、火针、拔罐、放血疗法为主。
注意事项 1.及早准确的辨证治疗的目的使病邪尽早被驱除,减少对机体的刺激与产生的损伤作用。
2.注意休息,认真服药、擦药,用药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如海鲜,蛋类,鱼类,牛羊肉,以及煎炒上火食物,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年老体弱的患者要防止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老年人大多数由于机体的功能出现衰退的现象,免疫功能低下,在有关病因的作用下容易患带状疱疹,患病后容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体弱之人,特别是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的病人同样是这样,所以防止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护理1、相关知识2、临床表现3、护理措施4、健康宣教1相关知识概述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可出现伴随神经较剧烈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民间称之为〃缠腰龙〃。
本病好发于成年人,春秋季节多见。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间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骨氐神经支配区域。
疼痛以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分布区多见。
2、临床表现1.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部位有发热感2.急性带状疱疹患者90%以上会有疼痛3.疼痛是跳动性的刺痛并非常剧烈的临床表现4.疼痛会达到或超过10次/h,严重者可达5-10次∕min5.疼痛在夜间12点至凌晨3点加剧,夜间睡眠障碍临床表现烧灼样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90%以上的PHN患者会发生痛觉超敏3、护理诊断1.疼痛-与疾病引起的神经损伤有关2.睡眠形态紊乱-与疾病引起的神经痛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疾病引起的皮肤破损有关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5.知识缺乏-缺乏疾病康复相关知识6.有感染的危险-与皮肤破损和免疫力差有关的护理措施4、护理措施1.环境要求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安静,避免噪音。
2.疼痛护理A.尽量减少刺激因素如物理摩擦、挤压等,穿宽松的棉质衣服。
B.指导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或学会放松技术来缓解疼痛,如看电视、听音乐、深呼吸等等。
C.艾灸患处,注意防烫伤。
3.睡眠指导A.睡前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予镇静安眠药。
B.尽量采取健侧卧位,减少局部刺激。
4.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5.皮肤护理保持干净保持床单被褥整洁干净,勤洗澡、勤换内衣,尽量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贴身内衣。
清洁皮肤保持皮肤表面清洁干燥,促进创面愈合,避免手搔手抓破损皮肤。
预防感染破损皮肤创面,每日碘伏消毒,预防感染6.饮食指导A.每日控制总热量三餐合理分配保证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如鸡蛋、鱼肉。
B.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姜、蒜、葱、辣椒等,不可食用海鲜类食物。
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如何治疗?带状孢疹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比如会导致神经疼痛,这种疼痛感非常难受,对健康伤害比较大,好在现如今有解决该问题的科学方法了,比如通络止痛、益气养阴或者抗毒解毒等等。
★一、抗毒解毒---破坏疱疹病毒生存环境、高强度临床治疗体内潜伏病毒外用药物结合特殊的理疗,使得药物强力渗透,穿透表皮,将表皮细胞的酸性改为中性,彻底破坏疱疹病毒的生存环境(疱疹病毒只能在酸性环境中生存),从而消灭病毒。
针刺还能使炎性病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炎性物质渗出,随着药物的抗毒解毒,使得炎性物质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二、通络止痛---破坏基因链阻断病毒复制,药物通络或荣养止疼以达治疗目的药物中含有活性极强的蛋白溶解酶,能快速溶解疱疹病毒的蛋白外壳,使药物成分迅速进入病毒内部破坏基因链,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活性,使其无法复制。
独特疗法结合药物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代谢、加快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达到解痉止痛;依据祖国医学理论,以独特的疗法及高效的临床治疗药物,疏通被邪气(病毒等)导致的经络阻滞、气机郁滞引起的疼痛;或者荣养机体不能滋养的病变组织,以达到养荣止痛之目的。
★三、益气养阴---驱风搜毒、通络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临床治疗一周,应用中药熏蒸渗透和内服中药,通过最佳给药方法,使得药液直达病灶部位,修复受损神经,清除体内毒素,抑制病毒侵害,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共奏通经活络、滋养受损组织,以达止痛之目的。
★四、综合修复---调节植物神经及血管舒张功能,重建免疫抗体解决复发难题通过依个体而拟定的疗程及给药后,患者配合坚持治疗,则可:修复因病毒侵袭而受损神经组织,改善神经组织的血供;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白细胞免疫功能,快速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最终达到治愈疱疹、解决复发难题。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好方法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外用药物。
镇痛药可以缓解疼痛感;抗抑郁药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减轻神经痛的症状;抗癫痫药可以减轻神经痛的发作频率和强度;外用药物如利多卡因贴片和盖南洛塞等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痛的部位。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理疗和针灸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神经痛的症状。
3. 心理支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能导致压力和情绪问题,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支持小组等方式进行心理支持。
4. 康复训练:通过逐渐增加活动量和锻炼来增强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神经痛的康复。
6. 草药治疗:一些草药如丹参、川芎、狗脊和蛇胆等被认为具有促进神经修复和缓解神经痛的作用。
但需要谨慎使用,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制定。
如果您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是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年发病率为 3.9~42.0/10 万,9%~34% 的带状疱疹病人会发生PHN。
我国城市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和疼痛科就诊≥40 岁病人中,带状疱疹的总体患病率为7.7%,PHN 的总体患病率为2.3%,两者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
目前治疗PHN 的药物包括:•一线药物: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 利多卡因贴剂或凝胶剂;•二线、三线药物:阿片类药物、曲马多、辣椒素等。
1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可与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的α2-δ亚基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抑制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
加巴喷丁呈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生物利用度随剂量升高而降低,个体间变异为20%~30%,需要数周缓慢滴定至有效剂量,疗效存在封顶效应。
普瑞巴林是第二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增强了与α2-δ亚基的亲和力,能够缓解PHN,改善睡眠和情感障碍。
普瑞巴林的特点是滴定和起效更快,个体间变异为10%~15%,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疗效可预估,生物利用度≥90% 且与剂量无关。
两种药的不良反应均为头晕和嗜睡,所以两药均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
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α肾上腺素受体,调节疼痛传导下行通路,发挥镇痛作用。
药物起效较慢,主要不良反应有过度镇静、认知障碍和心脏毒性(窦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心室异位搏动增加、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猝死),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最常用的药物为阿米替林,使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利多卡因贴剂利多卡因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减少损伤后初级传入神经的异位冲动,从而减少PHN 患者痛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