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一框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7
第二单元第五课第1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
这意味着(B)①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网络文化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材料中“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体现了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符合题意;“微电影”是一种文化创新,“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体现了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④符合题意;②错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③说法错误。
故选B。
2.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长期沿袭下来的约定俗成,形成特定的“剪纸语汇”,是现代剪纸的依据,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根,失去了中国民间剪纸的风格特色。
剪纸语汇“是现代剪纸的依据,失去它,就失去了根”。
这说明(A)A.文化的创新要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B.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C.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解析]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剪纸语汇”是现代剪纸创新的基础,A符合题意。
C说法错误,B、D材料未体现,排除。
3.《奔跑吧!兄弟》是从韩国引进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将韩版具备的活力、创造性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该节目之所以火爆,是因为(C)①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可复制性和传承性②民族文化尽管各具特色但也有共通性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以消融文化的多样性④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文化具有多样性,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奔跑吧!兄弟》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民族文化尽管各具特色但也有共通性,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但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和传承性;③说法错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不能消融文化的多样性,而是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18-19 第2单元第5课第1框意识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学习目标:1.识记意识的本质。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学会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
重点:意识的本质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难点:意识的本质。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2)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判一判]意识只是自然界的产物。
()【提示】错误。
不能认为意识只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更是社会和劳动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想一想]“意识是大脑的机能”说法正确吗?【提示】不准确。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的大脑的机能,动物也有大脑,但是不能产生意识。
践,所以没有产生意识。
意识的本质[特别提醒]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要注意把握三点(1)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这说明意识是()【导学号:55132082】A.动物心理发展的产物B.社会发展的产物C.人脑高度发达的产物D.客观存在的反映【思维导引】(1)审设问:设问考查材料说明的道理。
(2)审材料: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3)析选项:B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劳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故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1.法律的规范作用?(重点掌握)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
(重点掌握)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4.列举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5.列举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合同违约、侵犯人身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我们怎样面对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重点掌握)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框预防犯罪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什么是犯罪?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4.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一框《社会历史
的本质》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一框《社会历史的本质》。
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其中的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第五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一框,主要讲解社会历史的本质。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2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1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本质。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一框(一)基础巩固1. 下列关于“判断”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判断是抽象思维的重要形式 ②有真假之分是判断的唯一特征 ③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 ④判断是对认识对象作出肯定的思维形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判断的有关知识。
①③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合,排除;②说法错误,有真假之分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④说法错误,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断定”不等于“肯定”。
故选C。
2. 判断是抽象思维的重要形式。
判断的基本特征有( )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②有真假之分 ③来源于社会实践 ④对认识对象既不肯定,又不否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是判断的基本特征;③说的是判断的来源,不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故选A。
3. “人一旦有了私心杂念,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
”下列对此判断认识正确的是( )A.这个判断中存在概念搭配不当的问题B.这个判断正确地断定了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C.“有了私心杂念”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D.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答案】D【解析】“有了私心杂念”可能引发“做不到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条件关系。
A、B、C均判断错误,排除。
故选D。
4. 简单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下列判断中属于性质判断的是( )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②小明的爸爸是一名警察 ③高二(1)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团员④张三比李四大五岁,李四比王五大五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判断的分类知识。
①④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是关系判断,排除;②③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性质判断。
故选C。
5.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这个判断是( )①肯定判断 ②否定判断 ③简单判断 ④复合判断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判断没有对认识对象作出否定,因此是肯定判断,①符合题意,排除②;题干中的判断本身并未包含其他判断,因此是简单判断,③符合题意,排除④。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备课组活动中心发言提纲2019年春第8周;高2019级政治备课组;中心发言人:杨大卉学科:思想政治模块:政治生活章节: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要求:1.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2.知道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二、发展要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让学生更能主动的去关注生活中的政治现象;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三、与四川高考考试说明的对比2019年四川高考考试说明对本框题列出了四个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3)人民代表的产生(4)人民代表的职责四、教学建议(一)教材内容分析:第五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内容,包括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和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三目。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两个单元,本单元在内容上是前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
本框题的学习是为后一框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作铺垫,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教学用时:2课时。
(三)教学资源的选择教材、教师用书、课件、近三年高考题等。
(四)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五)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人大代表的职责。
(六)教学方法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的活动,知识点较多,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大政治活动的具体程序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