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四种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资料简介对中国内地出版旳期刊中核心期刊旳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旳有如下几种版本: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旳《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限理工科期刊,如下简称《引证报告》)。
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旳科研论文排名。
排名涉及SCI、Ei、ISTP 分别收录旳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刊登论文量等项指标。
《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记录源,报告旳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旳记录与分析,其中最重要旳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如下简称《要目总览》)。
《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出了第二版。
《要目总览》收编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类别旳中文期刊。
其中对核心期刊旳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记录源期刊旳选用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旳认定各根据了不同旳措施体系,因此两者界定旳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在《引证报告》和《要目总览》中每次都被评为核心期刊旳期刊在其刊名前面加注了“#”,共597种。
被《要目总览》1996年版,都定为核心期刊旳社科类期刊,加注“=”,共434种。
此外,被1999年EI和SCI收录旳期刊,分别注以“+”(71种)或“ &”(28种)。
第三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限于理工科期刊)。
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旳, 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
核心库旳来源期刊通过严格旳评比,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旳核心期刊。
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旳刊物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第四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旳核心期刊库,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国内核心期刊,我院以最新版(目前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基本,在此基本上将核心期刊分为A、B、C、D四类。
大家都知道核心期刊是分很多种的,但比较常见的则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等等,一般情况下,中文核心期刊被默认为说的是北大核心期刊,因此,中文核心和科技核心有何区别也成了很多人的想要知道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区别一:组织评价的单位不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
受科技部委托,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
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
区别二:评选方法不同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
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60余种,统计文献量达221177余万篇次(2006至2008年),涉及期刊14400余种。
区别三:领域不同中文核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包括各个学科领域。
科技核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
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
综上就是中文核心和科技核心有关区别的介绍,简单来讲就是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属于国家科技部的,在国内权威性比较大,而中文核心期刊属于北大图书馆,属民间性质。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核心期刊,是指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所涉及期刊中刊载相关论文较多、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得到该学科读者普遍重视的期刊”。
核心期刊的确立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统计的,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表。
而且核心期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核心期刊表一般每年或隔几年会有修订。
目前国内常用的核心期刊表有以下几种:(重点了解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统计源核心即可)(1)中文核心期刊(即北大核心)(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南大核心、CSSCI)(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即统计源核心期刊)(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6)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1)中文核心期刊(即北大核心)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研制的。
有18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评审工作。
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800种核心期刊,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
该书由各学科核心期刊表、核心期刊简介、专业期刊一览表等几部分组成,不仅可以查询学科核心期刊,还可以检索正在出版的学科专业期刊,是图书情报、新闻出版、科研成果管理等部门和期刊读者的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南大核心、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
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作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审、研究成果评奖、科研项目结项、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评审依据。
权威性在北大核心、CSCD前。
(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即统计源核心期刊)The key magazine of China technology?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成果以印刷型图书形式出版,此前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六版:第一版(1992年)、第二版(1996年)、第三版(2000年版)、第四版(2004年版)、第五版(2008年版)、第六版(2011年版)、第七版(2014年版),第八版(2017年版)于20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有效期”问题。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只是一个科研课题成果,根据期刊的动态发展变化特点定期更新,主要目的是为图书情报部门期刊采购、典藏、导读等工作提供参考,不是学术评价标准,也不具备任何法律和行政效力,不存在“有效期”的说法,如何使用,由使用单位自行决定。
在确定所谓“有效期”的问题上,考虑到本书出版与印制时间及作者投稿到期刊出版之间的时间差等问题,建议使用单位不要采取以《总览》出版年月为界一刀切的做法。
目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2017版。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CSSCI来源文献检索界面,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
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
CSSCI索引的文献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确定的选刊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的来源期刊。
来源期刊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总次数等数量指标与各学科专家意见而确定的。
确定之后,每年根据期刊质量的情况,增删、调整有关期刊。
具体确定来源期刊的原则有:(1)入选的刊物应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2)入选的刊物必须是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且具有ISSN或CN号;(3)入选的刊物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应多数列有参考文献;(4)凡属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类的刊物不予收入;(5)译丛和以发表译文为主的刊物,暂不收入;(6)通俗刊物,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的各类文体艺刊物,暂不收入。
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称“统计源期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出版得《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别列出得核心期刊表与统计源期刊表就是国内作者发表论文应用最广得选刊标准,它们都就是经过一定得选刊原则筛选出得高质量得期刊目录,也就是科研院所进行学术成果评价时最常利用得参考工具。
两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本文以2004年版《报告》与《总览》为依据,以其中得生物医学类期刊为例,对两者进行比较。
1、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得减序排列时,可以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得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得几个区,位于核心区得期刊称为核心期刊。
广义得统计源期刊就是指被各类检索系统、数据库等收录而作为其文献统计来源得期刊。
《总览》就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得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得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同时结合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得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1]。
《总览》所确定得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得权威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报告》就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得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得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得1576种(20 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就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得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
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
2、《总览》与《统计源期刊》得相同点2.1 理论依据相同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认为都就是经过严格得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得核心期刊。
2、2均采用多指标得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2004年版《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得方法,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7 个评价指标组成、2004《统计源期刊》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两部分共15项指标。
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核心期刊体系中比较常见的两种核心期刊类型,两者相比而言,北大核心知名度和认可度似乎要高一些,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北大核心比科技核心好,这是因为二者是不同类型的核心期刊,因此,是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只能说二者各有所长,所以,具体哪个好还需作者的需求,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中文核心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1.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
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而科技核心来源期刊的选择则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
加之,中文核心评价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
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
而科技核心期刊的定性评价力度则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
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
来源:医学论文——辑文编译辑文编译小编知道论文发表离不开期刊,而期刊中也根据内容进行分类。
核心期刊是其中作为高水平期刊的统称,而中文核心期刊则是针对中国大陆所归类的核心期刊。
1、什么是核心期刊?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2、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对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
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
《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版,2004年版。
2008年版暂未出版。
《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
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除上述两大版本外,目前国内另有5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以上为辑文编译所收集的重要资料,希望可以第一时间帮到您,专业并提供SCI论文修改,润色,翻译,课题设计,基金申请,数据统计,实验委托等服务。
如何区分SCI、EI、以及国内核心期刊一、什么样的期刊才是核心期刊所谓核心期刊其实就是由一定的遴选体系筛选而产生的期刊,目前,在国内一共有7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
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
目前已积累从1989 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3714291 条,引文记录38942322条。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
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还提供了数据链接机制,支持用户获取全文。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供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 ”。
200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与美国Thomson-Reuters Scientific合作,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以ISI Web of Knowledge为平台,实现与Web of Science 的跨库检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第一个非英文语种的数据库。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称“统计源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之异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ISTIC) 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称《报告》)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总览》) 分别列出的统计源期刊表和核心期刊表, 是目前国内作者发表论文应用最广的选刊标准, 两者都是经过一定的选刊原则筛选出的高质量的期刊目录, 也是科研院所进行学术成果评价时最常利用的参考工具。
两者既有关联, 又有区别。
《报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 《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 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 的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 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
因其受科技部委托, 带有官方色彩, 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 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 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
《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 同时结合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的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其所确定的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应用范围较广泛。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的主要共同点:1理论依据相同。
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 都是经过严格的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的核心期刊。
2均采用多指标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期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统计源期刊》选择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相结合。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的主要不同点:1编辑出版单位不同。
《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 具有官方性质。
《核心期刊》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 属于民间性质。
2学科分类原则不同。
《统计源期刊》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学科分类原则, 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 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 并对农业及医药卫生类作了细分。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
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
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
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
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
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
《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第二编经济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自然科学 第五编医药、卫生 第六编农业科学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社会科学战线4.学术月刊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天津社会科学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江汉论坛10.江苏社会科学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文史哲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浙江学刊16.浙江社会科学17.社会科学研究18.求是学刊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中州学刊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人文杂志26.求索27.思想战线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国外社会科学31.南京社会科学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齐鲁学刊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9.江西社会科学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河北学刊43.学术界44.东岳论丛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东南学术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北京社会科学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学术论坛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广东社会科学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山东社会科学62.探索63.学术交流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北方论丛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5.宁夏社会科学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云南社会科学79.长白学刊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江淮论坛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河南社会科学85.内蒙古社会科学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甘肃社会科学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1.晋阳学刊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贵州社会科学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l.哲学研究2.心理科学3.心理学报4.哲学动态5.自然辨证法研究6.孔子研究7.自然辩证法通讯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9.中国哲学史10.道德与文明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2.现代哲学13. 心理发展与教育14.心理学探新15.周易研究 B9 宗教l.世界宗教研究2、宗教学研究3、法音4、敦煌研究5.中国宗教6.佛教文化7.中国穆斯林8.世界宗教文化 C8 统计学l. 中国统计2.统计研究3.统计与决策4.数理统计与管理 C9l 社会学1.社会学研究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4、中国社会保障 C92 人口学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 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 C96 人才学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3、贵州民族研究4、广西民族研究5、黑龙江民族从刊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回族研究8.世界民族9. 中国民族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云南社会科学12.青海民族研究13.西北民族研究14.满族研究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内蒙古社会科学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1.世界经济与政治2. 现代国际关系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亚太7.国外理论动态8. 美国研究9.当代世界10. 西亚非洲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2.国际展望13.国际论坛14.国际观察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6.和平与发展17.拉丁美洲研究18.日本学刊19.东南亚研究20.国外社会科学 D2,4,6 中国政治 1.政治学研究 2. 求是 3. 中国行政管理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 了望6.社会主义研究7. 教学与研究(北京) 8.毛泽东思想研究9.党的文献10.马克思主义研究11.青年研究12.中国青年研究13.探索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16.学习与探索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8.社会科学研究19.理论前沿20.理论探讨21. 新视野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3.求是24.理论与改革25.科学社会主义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8.工会理论与实践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32.理论学刊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4.妇女研究论丛35.党政论坛36.理论导刊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8.理论探索39. 半月谈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41. 中国青年42.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 法律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3.法学 4.法学评论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7.法商研究8.法律科学9. 法学家10. 政法论坛11.人民检察12. 河北法学13.法制与社会发展14.政治与法律15.环境法律评论16.比较法研究17.法学杂志18.当代法学19.人民司法20.法律适用21.法学论坛 E 军事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7.世界军事8.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经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2.管理世界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7. 财贸经济8.财经研究9.经济科学10.宏观经济研究11.财经问题研究12.经济评论13.当代财经14.当代经济科学15.经济管理16.当代经济研究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8.南开经济研究19.经济问题20.经济问题探索21.现代财经22.上海经济研究23.财经科学24.国际经济评论25.外国经济与管理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7.经济纵横28.中国经济问题29.经济与管理研究30.中国经济史研究31.经济经纬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7.国际贸易8.当代亚太9.亚太经济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1.现代国际关系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 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7.特区经济8.开放导报9.南方经济10.宏观经济调控11.中国改革12.中国劳动13.城市发展研究14.城市问题15.国际经济合作16.改革与战略17.中国流通经济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1.会计研究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6.审计与经济研究7.中国审计8.中国农业会计9.广西会计10.中国会计电算化11.财会研究(兰州)12.事业财会13.财经理论与实践14.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1.中国农村经济2.农业经济问题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6.林业经济7.中国土地科学8.林业经济问题9.生态经济10.农业经济11.调研世界12.乡镇企业研究13.中国农垦经济14.农村经济15.乡镇经济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18.世界农业19.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 (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2.管理世界3.经济管理4.经济研究5.改革6.外国经济与管理7.经济问题探索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9.企业管理10.企业经济(南昌)11.汽车与配件12.中国建材13.煤炭经济研究14.中国电业15.建筑经济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18.上海企业19.集团经济研究20.管理现代化21.经营与管理22.国有资产管理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24.工业技术经济25.电力需求侧管理26.铁道经济研究27.交通企业管理28.旅游学刊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消费经济8.国际经贸探索9.商业时代10.国际经济合作11.国际商务研究12.价格理论与实践13.中国商贸14.商场现代化15.江苏商论16.销售与市场17.商业经济文荟18.中国物价19.中国市场20.财贸研究21.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2.财政研究3.税务与经济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8.财经问题研究9.涉外税务10.财经论丛11.财经研究12.中国税务13.当代财经14.财经科学15.江西财税与会计16.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5.金融论坛6.保险研究7.金融理论与实践8.上海金融9.财经理论与实践10.金融与经济11.浙江金融12.武汉金融13.中国金融14.西南金融15.南方金融16.现代金融17.农村金融研究18.国际金融19.银行家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 1.现代传播2.当代传播 G21新闻学、新闻事业1.国际新闻界2.新闻记者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4.新闻与传播研究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7.新闻与写作8.新闻界9.新闻爱好者10.新闻大学11.新闻知识12.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5.出版发行研究6.编辑学刊7.出版广角8.读书9.中国图书评论10.科技与出版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1.中国图书馆学报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7.图书馆建设8.图书馆9.情报杂志10.图书馆论坛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2.情报资料工作13.情报理论与实践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6.图书情报知识17.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6.档案管理7.兰台世界8.山西档案9.档案10.北京档案11.上海档案12.四川档案13.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 G3 科学,科学研究1.自然辩证法研究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7.自然辩证法通讯8.科学管理研究9.研究与发展管理10.科技进步与对策11.科学新闻12.科技管理研究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 综合性教育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6.中国教育学刊7.外国教育研究8.人民教育9.教学与管理10.教育探索11.教育与经济12.教育科学13.江西教育科研14.辽宁教育研究15.教育导刊16.上海教育科研17.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18.教育研究与实验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1.学前教育研究2.幼儿教育3.学前教育4.早期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7.上海教育8.中小学教师培训9.小学语文教学10.小学教学研究11.思想政治课教学12.天津教育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17.中小学外语教学18.数学通报19.中学物理.高中版20.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3.中国高等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0.黑龙江高教研究11.现代大学教育12.高校理论战线13.高教探索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7.成人教育8.中国特殊教育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0.父母必读11.继续教育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7.中国体育科技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体育文化导刊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2.语言教学与研究3.民族语文4.语言文字应用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7.中国翻译8.世界汉语教学9.古汉语研究10.方言11.当代语言学12.语文研究13.语文建设14.修辞学习15.语言与翻译16.上海科技翻译17.中国科技翻译 H3/9 外国语1.外语教学与研究2.外国语3.外语与外语教学4.外语界5.现代外语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7.外语学刊8.外语教学9.外语研究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1.中国俄语教学 第四编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自然科学进展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37.高技术通讯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应用科学学报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辩证法研究7.科学8.管理科学学报9.自然科学史研究10.自然杂志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2.中国科学基金13.中国科技史料 第五编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8.复旦学报.医学版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5.广东医学16.上海医学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23.新医学24.天津医药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8.陕西医学杂志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31.山东医药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5.北京医学36.医学与哲学。
什么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有几种?核心期刊是一般是期刊中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
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目前,国内核心期刊有很多种。
比如“北大核心”、“南大核心”、“浙大核心”、“武大核心”、“科技核心”等。
很多单位对核心的认定方式也存在差别,在职称评定中一般认定某种或某几种核心。
雅诗论文网根据多年经验,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核心期刊。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成果以印刷型图书形式出版,此前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六版:第一版(1992年)、第二版(1996年)、第三版(2000年版)、第四版(2004年版)、第五版(2008年版)、第六版(2011年版)。
第七版(2014年版)于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有效期”问题。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只是一个科研课题成果,根据期刊的动态发展变化特点定期更新,主要目的是为图书情报部门期刊采购、典藏、导读等工作提供参考,不是学术评价标准,也不具备任何法律和行政效力,不存在“有效期”的说法,如何使用,由使用单位自行决定。
在确定所谓“有效期”的问题上,考虑到本书出版与印制时间及作者投稿到期刊出版之间的时间差等问题,建议使用单位不要采取以《总览》出版年月为界一刀切的做法。
目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2014版。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CSSCI来源文献检索界面,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
CSSCI 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1 、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
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
《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 年出了2000 版2004年出了2004版。
《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
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2、什么是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一般说来,“国家级” 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 省级” 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3.什么是核心期刊?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4.江苏环境科技是省级期刊5.期刊评价常用名词解释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现将《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CAJCES)中所使用的期刊评价指标的理论意义和具体算法简要解释如下: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影响因子: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是E. 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
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学术期刊、CSCD期刊、SCI期刊、SSCI期刊、CSSCI期刊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
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
《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 版,2004年版。
2008年版暂未出版。
《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
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什么是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
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什么是CSCD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
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
核心库期刊:669种; 扩展库期刊:378种(动态)。
什么是SCI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
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称“统计源期刊”)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别列出的核心期刊表和统计源期刊表是国内作者发表论文应用最广的选刊标准,它们都是经过一定的选刊原则筛选出的高质量的期刊目录,也是科研院所进行学术成果评价时最常利用的参考工具。
两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本文以2004年版《报告》与《总览》为依据,以其中的生物医学类期刊为例,对两者进行比较。
1、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
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减序排列时,可以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
广义的统计源期刊是指被各类检索系统、数据库等收录而作为其文献统计来源的期刊。
《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同时结合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的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1]。
《总览》所确定的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报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
期刊目录。
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人们习惯称其为
“统计源期刊”,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
2、《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相同点
2.1 理论依据相同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认为都是经过严格的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的核心期刊。
2.2 均采用多指标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2004年版《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7 个评价指标组成。
2004《统计源期刊》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两部分共15项指标。
2.3 两者研究成果均不能作为金标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都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评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研究结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因此两者只能起参考工具作用,不能作为检验期刊质量的“金标准”,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3、《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1 编辑出版单位不同《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属于民间性质;而《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具有一定官方性质。
3.2 学科分类原则不同两者都采用分学科统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方法。
学科划分对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
《总览》基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
4版)》划分学科,同时考虑学科期刊的数量、期刊性质等多种因素,共设学科类目74个。
《统计源期刊》则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对农业学科及医药卫生类学科作了进一步细分,共设55个学科类目。
3.3 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1.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
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
《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
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
《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
3.4 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
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
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
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
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
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
3.5 收录期刊数量《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
《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
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
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
两者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之比较,见表1,属于《总览》核心期刊而非统计源期刊者,见表2。
表1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比较学科类目名称《统计源期刊》(略)。
3.6 出版周期不同《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2.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
《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
3.7 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
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
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
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
《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照顾期刊的地区性。
因此诸如《中华男科学》、《颈腰痛杂志》、《循证医学》、《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
4、注意合理使用
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术期刊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从而成为国内目前比较公认的期刊评价工具。
但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只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没有完全绝对的量化指标,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工具,可以作为读者投稿的参考工具,但如果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绝对标准来用,就可能发生谬误。
从个体角度看,发表在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上的论文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高,而发表在非核心期刊、非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低,应该根据评价项目具体情况请学科专家来评价论文本身学术价值。
因此,使用两种期刊表时应避免因片面夸大其作用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