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王蒙获奖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王蒙获奖感言及作品简介王蒙,男,作家,研究员。
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20世纪50年代初起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9部,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译作、文学评论、传统经典解读等等,2014年出版《王蒙文集》45卷(1500余万字)。
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特别奖,日本创价协会和平与文化奖等诸多奖项。
2015年8月16日,80岁的王蒙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这边风景》。
2015年9月29日晚,众所瞩目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格非、王蒙、李佩甫、金宇澄、苏童五位获奖作家登台领奖。
王蒙《这边风景》授奖词:王蒙与新疆之间,连接着绵长繁茂的根系。
这片辽阔大地上色彩丰盛的生活,是王蒙独特的语调和态度的重要源头。
《这边风景》最初完稿于近40年前,具有特定时代的印痕和局限,这是历史真实的年轮和节疤,但穿越岁月而依然常绿的,“是生活,是人,是爱与信任,是细节,是倾吐,是世界,是鲜活的生命”。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少有作家如此贴心、如此满怀热情、如此饱满生动地展现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图景,从正直的品格、美好的爱情、诚实的劳动,到壮丽的风景、绚烂的风俗和器物,到回响着各民族丰富表情和音调的语言,这一切是对生活和梦想的热诚礼赞,有力地表达了把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根本上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
王蒙获奖感言:这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我感动的是对于40年前动笔、近年才定稿出版的这部作品的肯定。
历史并未切断与摘除,文学不相信空白,不怕事后诸葛亮。
该连续的自然要连续,该弥合的也不难弥合。
命名不合乎时宜了,内容仍然可以真实生动。
青春能万岁,生活就能万岁,文学也能万岁。
文学不应该得奖后热闹一阵就夭折。
我始终相信文学会有一种免疫力,它不会因一时的夸张而混乱,不会因一时的冷遇而沮丧,不会因特殊的局限而失落它的真诚与动人。
局限也可以成为平台,也可以成就风格,如果你有足够强大与自由的文心,条条框框可以成为彩绸花棍式的道具。
第一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1. D(当dānɡ摧枯拉朽塞sài 从流飘荡屏bǐnɡ眼花缭乱)2. C(“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用形容中国军人的力量是使用对象错误。
)3. B(A项,宾语残缺,应改为“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的现象。
”C项,谁“连胜三局”?表意不明。
D项,缺少主语,删除“随着”。
)4. A5. B(A比喻,本体:吕伟跳水时的姿态;喻体: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B中的“犹如”表示想象;C对偶,“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
D拟人,“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对准”、“迅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6. B(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
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
认真研读本诗,诗句中“兴长”“惆怅”很明显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从“村桥原树似吾乡”一句中,写出了睹物思乡,触景生情,看到他乡景色与家乡景象相同,激起了作者思乡愁绪,心情自然有很大的变化。
)7. D(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8. D(“凄然”跟后面“使人感而悲”属于“形容词+补语”的形式,后面的“使人感而悲”是用补充说明“凄然”的,很明显要由此化开,因此,句子的节奏划分,应当为“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9.(1)至,到(2)极,甚(3)跑10.(1)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与人搏斗。
(2)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间,听到一两声春鸟的叫声,自然而然使人惆怅惊骇。
11. 景物:一色荷花,风自两岸,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
感受: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作者最后写沈庆的歌声的作用:渲染此地凄凉、清冷的气氛。
【参考译文】第二天,(我们)又转向北边经过小桥,沿着溪水向东行走,又向西拐了三四个弯,就到了姚贵聪先生的家门前。
“速滑女皇”王濛王濛,女,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
1984年7月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父亲王春江是一名煤矿工人,母亲张晓霞在法院工作。
王濛从小就活泼好动,与文静的姐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上小学时,王濛经常在放学后与小伙伴们去城郊一条小河自然封冻的冰面上滑冰,一滑就是几个小时。
1994年底,王濛被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业余体校短道速滑教练相中,教练觉得她步伐灵活、速度快,是个可塑之材。
1995年初,10岁的王濛开始了速滑生涯。
2002年王濛第一次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就获得了女子500米冠军,是中国第一位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
2006年2月初,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没散去,王濛就要动身前往意大利都灵,参加在那儿举行的第20届冬奥会。
2月17日凌晨4时许,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决赛在都灵帕拉维拉体育馆内举行。
一身红色战袍的王濛站在起跑线上,沉着而自信。
听到命令后,她起跑迅捷,以闪电般的速度占据了第一个弯道。
实力强劲、夺冠希望最大的达拉诺娃紧随其后。
一圈半后,付天余冲了上来,但只半圈,达拉诺娃又反超。
但就是这样一个反复,给领先的王濛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王濛趁势出击,冰刀欢快地在冰面上滑动,带着她高速冲向终点,成绩定格在44秒345,比达拉诺娃领先0.029秒。
夺得这枚至关重要的金牌后,王濛赢得了“速滑女皇”的称号,并多次夺得世界杯分站赛冠军。
在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上成功卫冕,成为中国卫冕冬奥会冠军第一人,并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获得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和1000米短道速滑金牌。
王濛姓名:王濛 Wang Meng (中国)籍贯:黑龙江性别:女生日:1985.4.10 身高:1.67米体重:60公斤项目:短道速滑是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的后起之秀,已经成为年轻一代选手中的领军人物,强项是500米,多次夺得世界杯分站赛的冠军,并在2006年冬奥会上获得500米金牌,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成功卫冕,成为中国卫冕冬奥会冠军第一人。
此外,王濛还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了1000米和3000米接力金牌,成为三冠王,也是中国冬奥历史上夺得金牌最多的选手。
2010年冬奥会女子500米、1000米、3000米接力金牌;09-10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中国站500米冠军,韩国站500米冠军、1000米亚军、接力冠军成员,加拿大站500米冠军、1000米亚军、接力冠军成员,美国站500米冠军、1000米冠军、接力冠军成员;2009年短道速滑世锦赛女子500米冠军、1000米冠军、全能冠军,团体世赛冠军成员,十一运会女子500米冠军、女子全能冠军、3000米接力冠军成员;08-09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美国站女子500米冠军、1000米冠军、3000米接力冠军成员,加拿大站500米冠军、1000米(1)冠军、3000米接力冠军成员,中国站500米冠军(1)、1000米冠军、3000米接力冠军成员,日本站女子500米冠军、1000米冠军、3000米接力冠军成员,保加利亚站1000米冠军;2008年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锦赛单项赛女子1500米冠军,女子500米冠军,女子1000米冠军,女子接力季军成员。
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锦赛团体赛冠军成员。
2007-08世界杯哈尔滨站500米、1000米、接力冠军,日本站500米、接力冠军,1000米亚军,荷兰站500米、接力冠军,1000米亚军,意大利站500米、接力冠军,加拿大站500米冠军(同时刷新该项目的世界纪录),接力冠军,美国站500米冠军(以43秒216的成绩再度刷新了世界纪录),1000米冠军,接力亚军;2007年亚冬会500米冠军,1000米亚军,1500米季军,接力冠军;2006年冬奥会500米冠军;2005-06世界杯荷兰站500米冠军,1500米、1000米亚军,意大利站500米冠军,1500米第五,韩国站500米、1000米、接力冠军,中国站500米、1000米、1500米、接力冠军;2005年世锦赛1000米、1500米季军、500米亚军,3000米第五,接力亚军,十运会全能500米、接力、全能冠军;2004年世锦赛500米冠军,1500米、接力、全能亚军;2003-04世界杯赛韩国站1500米第三名,美国站1000米第三名,加拿大站500米冠军,1500米亚军;2003年世锦赛接力冠军。
短道世锦赛-女子500米王濛第六次夺冠超越杨扬北京时间3月9日,2013年短道速滑世锦赛在匈牙利德布勒森继续进行,在女子500米决赛中,王濛以43秒718的成绩第六次登顶,成为历史第一人,中国队实现世锦赛六连冠,这也是13年来中国队第12次获得该项目冠军。
本赛季,王濛在500米保持不败,而且她7年来在500米只输给一次,堪称500米女皇。
女子500米是中国队的强项,在杨扬之后,王濛统治了这个项目,她两次获得冬奥会500米的冠军,五次获得世锦赛冠军,七次获得世界杯总决赛冠军,在现役队员中,王濛是这个项目夺得大赛冠军最多的选手。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收获冠军,王濛还先后七次刷新了500米项目的世界纪录,有媒体称,王濛是天生的短距离好手,也有媒体报道称王濛为500米而生。
温哥华冬奥会后,王濛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离开赛场一段时间,期间,她并没有离开训练,为了自己的梦想,王濛仍然坚持着。
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后,王濛成功复出,复出后,王濛很快重新接管了女子500米短距离。
本赛季世界杯系列赛,王濛6战全胜,保持100%胜率,达到了一败难求的境界,事实上自从王濛成名以来,7年来500米只吃过一次败仗,那还是因为冰面不平自己摔倒,没有人在直接PK里战胜她。
本届世锦赛,王濛在500米当仁不让,从初赛就显示出良好的竞技状态。
初赛和预赛对于王濛来说只是热身,由于小组对手实力不强,王濛并没有受到真正的考验,不过对于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而言,离开赛场一段时间的王濛需要提前调动出自己的状态,她认真对待每一轮,轻松过关。
接下来的比赛,王濛依然顺畅,决赛中顶住朴升智的冲击,夺得冠军。
今年是王濛第六次获得世锦赛500米冠军。
王濛第一次在世锦赛500米夺冠还是在2004年的瑞典世锦赛,2006年,王濛在都灵冬奥会上拿到500米金牌,一个多月后的世锦赛,再次夺取500米冠军。
2007年世锦赛王濛缺阵,2008年至2010年这三届世锦赛,王濛继续统治500米项目,连拿三届冠军,成为世锦赛历史上500米三连冠绝无仅有的唯一一人。
一、主要作品:作品类型:1、长篇小说作品名:《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失态的季节》、《青狐》、《王蒙说》、《踌躇的季节》等2、中短篇小说集《小豆儿》、《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名医梁有志传奇》、《冬雨》、《说客盈门》、《相见时难》、《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淡灰色的眼珠至在伊犁》、《妙仙庵剪影》、《加拿大的月亮》、《球星奇遇记》、《风筝飘带》、《蝴蝶》、《相见集》、《雪球集》、《布礼》、《我又梦见了你》、《纸海勾沉至尹薇薇》、《坚硬的稀粥》、《高原的风》《无言的树》、《冬天的话题》、《临街的窗》、《眼睛》、《夜雨》、《来劲》、《庭院深深》、《奇葩奇葩处处哀》等3、散文《德美两国纪行》、《桔黄色的梦》、《苏联祭》、《我的喝酒》、《印度纪行》、《访日散记》与《我爱非洲》等4、诗作《错误》、《洗礼》、《春风》等5、论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红楼梦〉中的政治》、《接纳大千世界》、《心有灵犀》等6、诗歌集《旋转的秋千》、《西藏的遐思》等7、自传《王蒙自传第1部:半生多事》、《王蒙自传第2部:大块文章》、《王蒙自传第3部:九命七羊》、《王蒙八十自述》、《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等8、文集《王蒙文集》、《王蒙文存》等9、评论、随笔集《你好,新疆》、《当你拿起笔》、《漫谈小说创作》、《王蒙谈创作》、《文学的诱惑》等《创作是一种燃烧》、《红楼启示录》、《欲读书结》、《〈红楼梦〉启示录》、《我的人生哲学》《成语新编》、《老子的帮助》等10、改编电影作品《青春万岁》11、哲思录《这个社会会更好吗?王蒙哲思录》二、人物简介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
80年代的王蒙及创作附:高晓声一、王蒙作品获奖目录•1、《最宝贵的》1978年短篇小说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悠悠寸草心》1979年短篇小说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青春万岁》1979年长篇小说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1986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奖•4、《蝴蝶》1980年中篇小说获全国第一届(1979——1980)中篇小说奖•5、《春之声》1980年短篇小说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6、《风筝飘带》1980年短篇小说获1980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奖•7、《相见时难》1982年中篇小说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8、《葡萄的精灵》1983年短篇小说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9、《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1983年文艺评论获首届《上海文学》文艺评论奖•10、《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映与呼唤》1984年文学评论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11、《访苏心潮》1984年报告文学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12、《名医梁有志传奇》1986年中篇小说获全国传奇文学奖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小说13、“为表彰王蒙的文学创作”1987年获日本创价学会和平文化奖•14、“为表彰王蒙的文学创作”1987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15、《苏州赋》1988年散文获《人民日报》燕舞杯奖•16、《“诬告有益”论》1988年杂文获《人民日报》风华怀奖•17、《坚硬的稀粥》1989年短篇小说获第四届1989—1990《小说月报》百花奖•18、《纸海勾沉——尹薇薇》1989年短篇小说获第四届1989—1990《十月》文学奖•19、《济南》1992年短篇小说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二、王蒙热•王蒙在八九十年代是个多产的作家。
•除了小说创作外,还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创作谈,批评文章,以及一些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论文。
奥运冠军王濛告诉了教育什么?王旭明虎年春节最有兴致的事情是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同时举行,看春晚真闹心,看冬奥真开心!你看人家那开幕式,随意、质朴、自然,没有超豪华的铺张,更没有矫揉造作的一环扣一环,看得让人心情放松,就是四根柱子点火只点燃了三个,在我们这儿可能又是“重大政治事故”,人家也无所谓,导演只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句带过而已,本来嘛,开幕式就是一个乐,逗你玩!当然,本届冬奥会让人兴奋不已的,是我国短道速划运动员王濛夺金。
所以对她夺金兴奋,不仅仅在其金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金牌背后蕴涵的教育哲理尤其觉得引人深思。
王濛是当之无愧的奥运英雄,无数光环已经或即将在她身上闪现,这一点和许多英雄成长的境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我们知道了王濛在她的成长中有着并不完美的经历。
想想四年前,王濛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走出,曾经“劣迹斑斑”:在都灵冬奥会,她称夺冠是为某队友“报仇”;她甚至在赛场上口出狂言指责教练:“这是什么战术啊,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在国家队了,还是回到黑龙江市比较好!”;甚至她还在全运会上因不满裁判而怒摔冰鞋等等。
这些“劣迹”与英雄的称号似乎那么的不合,但却真真切切发生在奥运英雄王濛身上。
王濛这个英雄恰恰因此而可爱,因此而真实客观,因此而令人信服。
多年来,我们树立了不少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但始终摆脱不掉高大全式的影子,在这些我们树立起来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身上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痛苦忧愁,就更甭说缺点毛病了。
但这些“无缺点”的英雄门因此失去了灵动,失去了血肉,也失去了令千万人由衷信服的理由。
王濛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英雄也是凡人,她的成长一定是经历了由低到高、由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
把这一过程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示给人们,远比只说英雄在高处的说服力要强得多。
王濛的成就还充分说明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成就成功人生的重要保证。
王濛个性突出,泼辣直率,如果用四年前她的表现概括的话,可以用“坏孩子”形容。
如果单从奥运会金牌书目来讲,王濛拥有4枚奥运会金牌,与邓亚萍、伏明霞、郭晶晶、王楠、张怡宁并列为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她在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上成功卫冕,成为中国卫冕冬奥会冠军第一人。
如果从单届奥运会的夺金牌数来讲,王濛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3000米接力项目中分别夺得冠军,是继李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邹凯(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在一届奥运会独得三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
王濛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赛场上的她实力超群,激情四射;赛场下的她则是经常捅出乱子,三进三出国家队就是最好的证明。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王濛的短道速滑之路,以及她三次被开除的经历。
年少花费万元宴请队友被开除2004年是王濛崭露头角的一年,她包揽了世界杯荷兰站、意大利站、韩国站、杭州站500米冠军,显示出惊人的短距离天赋。
在十运会上,她不仅拿下了500米短道速滑金牌,还获得了女子全能第一。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主教练辛庆山和随后接手的伊敏教练都认为,王濛是综合能力最强,并且有着巨大潜力的优秀选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入选国家队的时候,王濛因为花费数万元宴请队友就曾被开除过,不过那时她还没有成名,这件事也没有被过多关注。
与教练不合,第二次被开除国家队2006年是王濛绽放的一年,王濛在都灵冬奥会上获得了女子500米的金牌,那也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在那届冬奥会的唯一一块金牌。
不过,成为奥运冠军的王濛还是没能避免被开除出国家队的命运。
2007年,在长春亚冬会上,当时就已是中国冰刀头号明星的王濛,罕见地公开指责了刚刚走马上任的中国短道队主教练李琰。
而且,王濛冲过终点线后,居然并未与站在场地边的李琰击掌庆贺,两人形同陌路。
这是在当时沸沸扬扬,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
事实上,王濛当时在队里是绝对的老大,如果她不训练,全队就缺少训练气氛。
而刚从美国归来的李琰,因采用一种全新训练方式,导致训练强度陡然增大,招致王濛的质疑。
王蒙介绍简介_王蒙简历_王蒙作品,名人故事
王蒙,男,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
1950年从事
1962
19781986年
1990
曲》、、《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着《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
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等,2006-2007年出版了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
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
睛》、
年:
、
《说。
81岁王蒙获茅奖“不好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的这个作品呢,是1974年开始写的,写完是1978年,离现在已经37年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冷冻”之后,拿出来还能被接受,让人特别高兴。
时间对文学是公正的。
王蒙腾讯文化张中江发自北京81岁的作家王蒙,是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在茅奖历史上,如果不考虑荣誉奖获得者,也是年龄最长的一位。
他在得知获奖后一方面觉得“很不好意思,早就应该有更好更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另一方面又很高兴,引用俄罗斯谚语说,“好事不要嫌它晚”。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王蒙一直保持着非常旺盛的创作能力,近年来还时有新作问世。
此次获奖的《这边风景》,则是他在被下放到新疆时写就的一部“旧作”,由于后来的政治环境一直没能发表。
被家人发现后,时隔30多年重见天日。
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
以下为腾讯文化对王蒙获奖所做的电话采访。
腾讯文化:恭喜您获得新一届的茅盾文学奖。
您会不会觉得这个奖来得有点晚?王蒙:对于获奖,我很不好意思。
我年龄太大了,早就应该有更好更新的作品贡献给读者。
另一方面我也非常高兴,俄罗斯有个谚语,“好事不要嫌它晚”。
我的这个作品呢,是1974年开始写的,写完是1978年,离现在已经37年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冷冻”之后,拿出来还能被接受,得到好的评价,我觉得我这算是属于长篇小说里的“陈年老酒”,起码经得住三四十年的考验,让人特别高兴。
时间对文学是公正的。
腾讯文化:在您众多的作品里,您曾经称这部是“最老实的小说”,那是不是您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呢?王蒙:那就不好说了,各有各的特点。
这部作品写的是新疆维吾尔农民,得到了一个好的评价。
有人说它是维吾尔农村的《清明上河图》,还有人说这里面有“排山倒海的维吾尔生活细节”。
这两句话虽然不无溢美,对我也是非常大的肯定。
王濛个人简介资料王濛曾经是一名中国的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之后在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短道速滑教练,很多小伙伴对于王濛很好奇,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王濛个人简介资料介绍,欢迎阅读!王濛个人简介资料作为曾经的短道速滑大魔王,有着很多的外号,濛主、王大拿、王萌萌,这些都是粉丝们对她的爱称,王濛出生在1984年的黑龙江,在1994年的时候省里的短道速滑教练选拔苗子,相中了王濛,在1995年将王濛代入短道速滑队开始接受训练。
他的天赋很好,在同龄的球员当中脱颖而出。
在1998年,王濛进入了省短道速滑队,正式开启了自己短道速滑的生涯,开始在国内参加各种短道速滑比赛,在2001年王濛入选了国家短道速滑队,开始在国际赛场中出现,为国家夺取了不少荣誉,在2014年的时候一次意外,导致王濛右脚双骨折,无缘索契冬奥会。
之后便一直在养伤,最终在2018年王濛但是短道速滑国家队主教练,在2020年王濛辞掉了主教练一职。
个人资料姓名:王濛(Wang Meng)别名:濛主、王萌萌、王大拿国籍:中国身高:1.67米体重:58公斤所属运动队: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项目:滑冰(短道速滑)王濛获奖记录2013年获得匈牙利站短道速滑世锦赛1000米冠军2013年获得匈牙利站短道速滑世锦赛500米冠军2013年获得匈牙利站短道速滑世锦赛3000米接力冠军2010年获得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2010年获得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冠军2010年获得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2010年获得保加利亚站短道速滑世锦赛1000米冠军2010年获得保加利亚站短道速滑世锦赛500米冠军2010年获得保加利亚张短道速滑世锦赛个人全能亚军2008年获得女子短道速滑市经死啊1000米冠军2008年获得短道速滑世锦赛3000米接力季军2008年获得女子短道速滑世锦赛1500米冠军2008年获得短道速滑世锦赛女子500米冠军2008年获得女子短道速滑世锦赛全能冠军2006年获得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季军2006年获得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亚军2006年获得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王濛巅峰时期有多强王濛的巅峰时期曾经在世锦赛和冬奥会上,连续包揽女子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以及接力3000米的项目金牌,在这几个项目中,王濛有着绝对的统治力,并且在赛场上还曾经多次打破世界记录。
81岁王蒙获奖,茅奖变身终身成就奖?网友评论(34)2015.8.16 第184期评论:陈晓明整理:胡涛茅盾文学奖今日揭晓,王蒙、格非、苏童、金宇澄、李佩甫五位“熟脸”几无悬念地拿下最高奖项。
这套平均年龄高达62岁的阵容,是否凸显了茅奖评委的保守倾向?曾经连续三届担任茅奖评委的著名学者陈晓明先生告诉我们,与诺奖类似,茅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终身成就奖,奖励的是作家在一个较大时间跨度内的贡献。
对于年轻作家,陈老师的建议是“道路还长,还有机会”,对于不能二次获奖的作家,他笑称是对别的作家“雪中送炭”。
陈晓明的个人投票与茅奖最终结果完全一致,《江南三部曲》的乌托邦梦碎之旅,《这边风景》的多民族风情景观,《繁花》对于传统叙事的“陌生化”复活,《生命册》对于城乡对立窘境的书写,《黄雀记》的捆绑式命运暗喻,都在陈晓明栩栩如生的讲述与解读中,令我们一窥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整体风貌。
关于投票:不过分强调个人趣味我个人投票跟最终的结果完全吻合。
一开始其实这五部也是在逐渐讨论当中,才形成的,也很难说这个哪一部特别有把握。
因为从252部投出80部,那个时候你完全不能够预计。
当然一开始《江南三部曲》、《繁花》、《生命册》,这些得票都很高。
252进80,它们票很高,那到最后是不是能够进得到5,谁都不能够预计,都一定是走一步看一步的。
从我内心来说,我个人理解的这个茅奖,还是很靠近的。
评委之间会讨论,讨论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互相影响。
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对文学的理解,而且大家都是资深的评委,或者说资深的文学研究者。
你要完全很彻底地去影响另一个人,也很难,但是通过一些阐释,通过对话,通过沟通,我们会形成对某一部作品的逐渐更深刻的认识,就是经过讨论大家慢慢能够达成一种共识,就觉得对哪些作品的认识比较充分,应该要深入,这个情况是有的。
我参加了三届茅奖评审,从第七届、第八届到第九届。
第七届评委的构成比较,我也很难表述,就是文学观念的差异比较大一点,大家对一些作品的分歧大一点。
当然大家都还是一起讨论和沟通的。
那么到了第八届评委的观点,包括作协层面本身对文学的看法,评委都比较好沟通,也都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那么这届我觉得,大家讨论尤其容易沟通,因为现在这个评奖是大评委制,就是60多位评委。
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年文学本身的也比较定型,就是我们关于传统经典文学的规则和标准,哪一些大作家,哪一些作家在文学界的评价,他的地位,这些都已经很清晰了,所以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都比较容易沟通。
要说口味的变化,应该说没有什么变化,茅奖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和规则,大家也不会过分去坚持个人的趣味和口味,因为评奖最后是要评出结果来,评出在社会有公信力一个结果,所以都不会过分强调自己趣味。
关于保守:茅奖相当于评终身成就奖对于茅奖我的理解,我觉得茅奖它在很大程度上,或者有2/3的内涵,它是一个终身成就奖,作为一个作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他取得的成就,他在这一时间跨度内,他有不错的作品,我觉得这样是对文学的一种尊重,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恰当评价方式。
所以有些年轻人可能写出一两部作品很精彩,但是他肯定还有机会,他们的文学道路还很长,我觉得像目前这样,应该说是大家达成共识一个结果。
茅奖现在也越来越有点像诺奖,诺贝尔完全是一个终身成就奖,就是他在那一年度有作品就行,就像马尔克斯,他的《百年孤独》取得很大的成就,《百年孤独》是写于1967年的,他是1982年才获得奖,《百年孤独》之后,他就封笔了,封笔了这个因为他抗议军政府,17年以后他才写了《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这也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肯定不是,但是就是为了向他表示尊敬,他在这个时间内有作品。
但是茅奖肯定它还是强调作品本身,所以像过去获茅奖有的人写了一部作品,忽然之间一下就获奖,以后再也没写出作品的,此前也没什么像样的作品,那部作品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经过时间的考验,茅奖中可以说有相当多的作品,它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作家本身也经不起。
所以这一次就提出就是好作家,好作品,所以这很重要,就是说你首先是个好作家,你有好作品,那么你偶尔写出一部作品,那么这个作品是不是经得起考验,这个还很难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作家都还是被公认的作家。
关于落选:二次拿奖不如雪中送炭现在茅奖资源非常紧缺,这个说句实话,每年几千部的长篇小说,有的人写了一辈子,那么如果他获过一次奖,再获一次奖其实是锦上添花,张洁是在非常非常特殊的时期,然后当时的评奖规则说实话,也不像今天这么严明,那个时候,某一两个评委坚持,因为那个时候,终评委他人数少嘛,十几个人,某一个评委坚持,那么可能大家就让步了妥协了。
那么在今天肯定不可能,今天你要说服60个评委,说他这部作品特别特别好,应该再次获奖,这个可能就很难了。
你要再次获奖,有些评委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说除非你这一部作品,比252部作品的任何一部都高出一大截,也是他自己的创作中的最好的作品,那再一次获奖这是也有可能,但是60位评委要达到共识,这可能很难,那还不如雪中送炭,鼓励更多的作家。
关于长篇:文学的进步非常困难关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应该说上一届获奖的几位作家是50后的居多,像莫言、张炜、刘震云,他们都是很资深的作家,或者是成就很大的作家,就他们成就来说大家都很高,公认的,就是大作家大作品。
那么本届就是旗鼓相当的比较多,有一些老资深的作家,那么资深的作家有名的作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们最终没有进入前十,那么这也是评奖的很复杂的一种情况。
从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欣赏像范小青的《我的名字叫王村》,像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像这些作品是非常好的作品。
那么最终他们没有进入前十,就没有选择的机会了。
从整体上来说,今天创作的一个变化,我感觉作家这种小说意识在加强。
像获奖的苏童的《黄雀记》,他这个小说意识非常好,他通过一个捆绑来看到一个人的命运,看到这个保润自己的命运,如何面临命运的陷阱。
其实你看林白的《北去来辞》也是非常好的,能够把一个人的故事写成一个历史的故事,所以这个柳海虹和史道良,那么一方面是他们的家庭,另一方面史道良本身代表了一个革命中道路中坚守者落寞的一种形象,写得非常真实,没有那么夸张的背后有巨大历史去笼罩他,那么去塑造他,就写出他非常真切的一种体验,自我的生活,恰恰是这么一种书写把一个落寞者形象,把一个久远的革命谱系写了出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
当然我看了后来公布的投票,我也没投给她,考虑到我投也没有用。
我自己只能选择五部,有的选择六部,有的选择七部。
另外没有进入十的你像范小青的《我的名字叫王村》,这部小说是非常棒的作品,他就通过这么一个弟弟的丢失和寻找弟弟,以及弟弟最终究竟找到没有,找到弟弟是谁,弟弟是病人还是我是病人,他写出中国土地流转丢失这么一种现实状况,这部小说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也是书写乡村中国小说中非常少见的,所以我觉得我是对它高度评价,但是它没进入前十,也是个小小的遗憾。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其实文学的进步,它是非常非常困难,也是非常缓慢,它跟别的不一样,因为它是一个很成熟的文化种类,那么长篇小说尤其如此。
所以你说过4年它就有很大的提升,这不太可能,所以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个人的事情,天才是吧,那今天作为文学的天才的种类也很难,它也要经过很漫长时间的。
那么现在少年成名这个一举如何,考中状元,在文学上的写作,尤其长篇小说的写作是很难的,它是一个积累的,是一个反复的修炼磨砺的一个过程。
所以今天来看,我们文学它的变化,它可能是起伏不定的,甚至是波澜式的,曲线式的,而且我们可能都很难用一个前进的进步提高,来描述今后的文学的一种状况,它可能跟个人风格的出现,个人的独特性的出现,主要还是一种差异性跟独特性,来显示出他的一种意义。
那么你说现在一个人要如何的超出别人,高出一截,这种情况很难。
比如像莫言和贾平凹确实他们也是各有千秋,在某方面莫言强大些,在某方面贾平凹也有他的独到之处,文学它是这么一种很个性,很强调差异,强调独特性的东西。
今后中国文学我觉得最重要还是要跟世界文学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汲取世界文学的丰富经验,所以就中国文学来说,艺术方法还是比较单一,整个小说艺术还是比较趋同,比较类同,所以怎么和世界更加多样的文学进行对话,我觉得是它形成自己突破的一个方向。
关于格非:乌托邦、桃花源与现实困境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我觉得是一部非常结实、非常充分的作品,因为格非本身的艺术积累也非常的浑厚,从20几岁写下的作品艺术水准就非常高,像他当年的《迷舟》、《青黄》、《褐色鸟群》。
这些作品在今天来看,都代表了中国中短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他后来长篇小说也写过好多部,像《边缘》。
有好长一段时间格非在大学教书,所以他也读书。
他也读古书和西方的小说,所以他艺术积累是非常厚实。
《江南三部曲》是他潜心构思好多年的作品,第一部是2004年出版。
他实际上写作时候他就构思了三部曲,2007年第二部可能叫什么,第三部可能叫什么。
他之所以说可能叫什么,是在出版的最后一刻,那个发行商可能都会建议他名字做什么调整,但是他2007年就是说第三部就是叫《春尽江南》。
所以我觉得他处理的主题是非常独特的,因为20世纪中国这个历史,有一种乌托邦的特点,就是怎么理解这样一个历史。
格非并不是从一个大的历史性的角度去理解,就是某种集体的选择。
而是在乌托邦的一个想象当中,重新来这个走进他自己的命运。
我觉得他这个作品有一个连贯的主题,那就是通过这个角度,他把整个二十世纪透视下来。
你从秀米,张季元,秀米的丈夫陆先生,她的父亲陆先生,你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历史。
到了《春尽江南》是谭端午和谭功达,所以其实是三代人的故事。
但是他那些都保持一种乌托邦的一种冲动,那么但是他们一个一个最终都没有办法走进他们心中的桃花源,他们都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桃花源,或者说是一个精神自我超越的桃花源。
但是其实在20世纪的历史中,在历史的变动当中,这些桃花源其实都破碎了,特别严重的是在90年代以后。
像谭端午,他想建立一个超越精神的诗性世界,最后他想到中国进入了一个市场经济的浪潮,在商品社会,在这么现实的过程当中,诗人如何从一个想象的、自我的世界落到一种现实中,最后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这种纠缠,陷入一系列生活的困境。
那这样一个内心的乌托邦,和我们的历史,在个人的一个选择当中,它是怎么发生作用的,同时又是如何这个走向破碎。
我觉得这个主题是非常独特的,格非就是这样,这个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在政治学也好,历史学也好,社会学也好,讨论的比较多,但是在文学中要去做一个小说的主题去书写它,我觉得这有相当的难度。
但是格非这个角度选的比较好,他不去做那种大规模的按历史的大事件去写。
比如说大跃进也好,土改也好是吧,这些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的形式的东西。
像《山河入梦》不是写那种集体的一种东西,而是反复去写谭功达内心的乌托邦的想象,那这种乌托邦的想象它经不起一种个人的情欲,个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