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5.96 KB
- 文档页数:6
管理类联考大纲一、管理学基础知识1.1 管理学概念与发展1.2 管理学各流派理论及其主要内容1.3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1.4 管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二、组织行为学2.1 个体行为与个体决策2.2 组织结构与设计2.3 组织文化与管理2.4 组织变革与管理2.5 组织行为学的实际应用三、人力资源管理3.1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特点3.2 人力资源规划与需求分析3.3 招聘与选拔3.4 培训与开发3.5 绩效管理与激励3.6 薪酬管理与福利制度3.7 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四、营销管理4.1 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概念4.2 市场调研与分析4.3 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选择 4.4 产品策略与产品创新4.5 价格策略与定价策略4.6 渠道管理与渠道选择4.7 促销策略与广告策略4.8 营销管理的实践案例五、战略管理5.1 战略管理的概念与特点5.2 企业环境分析5.3 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5.4 战略规划与目标设定5.5 战略实施与控制5.6 战略管理的实践案例六、生产与运作管理6.1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 6.2 生产系统设计与规划6.3 生产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6.4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6.5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案例七、企业金融管理7.1 企业融资与资本结构7.2 投资与资本预算7.3 资本市场与股票投资7.4 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7.5 风险管理与保险7.6 企业金融管理的实践案例总结以上是管理类联考大纲的基本内容,涵盖了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金融管理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在管理实践中的能力和智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管理领域取得成功。
天津农学院专升本⼈⼒资源管理专业课考试《⼈⼒资源管理》⼤纲2016年⼈⼒资源管理专业考纲天津农学院2015年11⽉第⼀章⼈⼒资源管理概述第⼀节⼈⼒资源的概念与特征⼀、⼈⼒资源的基本概念(⼀)⼈⼒资源的定义1954年,全球知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出版了《管理的实践》⼀书,指出了管理的三个更⼴泛的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经理⼈员和管理员⼯及他们的⼯作。
在讨论管理员⼯及其⼯作时,德鲁克⾸次提出了“⼈⼒资源”的概念,提出“和其他资源相⽐较⽽⾔,唯⼀的区别就是它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拥有独特的“协调能⼒、融合能⼒、判断⼒和想象⼒”,经理们必须考虑⼈⼒资源这⼀“特殊资产”,并且要注意⼈⼒资源只能为⼈⼒资源所有者⾃⼰利⽤的特性。
本书主要从宏观、微观的结合上界定⼈⼒资源。
即所谓⼈⼒资源是指在⼀定领域或社会组织内能够推动其持续发展、进步,达成其⽬标的全部劳动⼈⼝拥有的劳动能⼒的总和。
此定义主要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度讨论⼈⼒资源。
同时突出了⼈⼒资源的归属性、功⽤性及能⼒的包容性。
即,①任何资源均有归属,⼈⼒资源不能例外(总是属于国家、地区以及某⼀社会组织)。
②⼈⼒资源必须有功⽤,这也符合资源“可⽤性”的特征。
即⼈⼒资源应对其归属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标实现有⽤。
③定义中的能⼒是⼀种泛指,包含各种能⼒,如智⼒、体⼒等等。
⼈⼒资源在宏观意义上的概念是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进⾏划分和计量的;在微观意义上的概念则是以组织(部门、企业、事业)等为单位进⾏划分和计量的。
⽽在本书中,我们讨论的⼈⼒资源的概念主要是指组织内具有劳动能⼒的⼈的总和。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资源的内涵,还需要了解与⼈⼒资源相关的⼀些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1.⼈⼝资源是指⼀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总体。
它主要表明的是数量概念,是最基本的底数。
2.劳动⼒资源是指进⼊法定劳动年龄并拥有现实劳动能⼒的那⼀部分⼈⼝的总和,是⼈⼒资源的主体部分。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公共政策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主编:吴立明;副主编:傅慧芳二、课程纲要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概说一、知识点1.公共政策的界定2.公共政策分析的历史沿革3.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二、考点1.公共政策的界定(1)公共政策的内涵(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3)公共政策的类型2.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3.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1)政策分析的定义(2)政策分析的学科性质(3)政策分析的基本类型(4)研究政策分析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一、知识点1. 模型及分辨模型的有效性2.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3.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二、考点1.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2.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1)教材中涉及到的各模型主要代表人物(2)系统模型、过程模型、团体理论、精英理论、制度理论、渐进主义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本学科的影响。
3.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1)教材中涉及到的各模型主要代表人物(2)传统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公共选择理论、取舍理论、福利经济学模型、新制度主义等的主要观点及简要评述。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一、知识点1. 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2. 政策系统的划分3. 政策系统的运行二、考点1. 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1)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含义。
(2)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3)政策主体的分类,主要掌握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的分类(4)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职权(5)政策客体的立体运行层面(6)政策环境的构成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7)政策环境的特点2. 构成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含义及其内容,尤其是它们的作用。
3. 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特点第四章公共政策制定一、知识点1.政策问题2.政策议程3.政策方案规划4.政策方案合法化二、考点1.政策问题(1)政策问题的概念、种类、特征(2)美国学者帕顿和沙维奇提出的对政策问题界定过程(3)政策问题认定的分析方法2.政策议程(1)政策议程、公众议程、政府议程的涵义(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3)建立政策议程的策略3.政策方案规划(1)政策方案规划的概念(2)政策方案规划的特征、原则、程序(3)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4)政策方案设计的环节(5)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包括的几方面内容(6)政策方案抉择的要求与标准。
高纲1313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南京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人力资源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的社会管理与企业管理发展与培养专门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使用教材共分为十二章,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的招录管理、人力资源的薪酬与福利、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组织发展与变革。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相关知识。
2.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流程与方法。
3.初步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属于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前修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价值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人力资源的概念、特点、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特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特征。
二、学习要求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特点、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特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掌握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是为选拔和培养具备较高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而设立的,具体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具备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管理、激励和发展组织中的人力资源;3. 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预测;4. 具备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意识,能够遵守国家和组织的相关规定。
二、考试科目和内容1.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原则、职能以及与组织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2.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与团队管理等内容。
3.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岗位分析与评价、招聘与选拔等内容。
4. 薪酬与绩效管理:主要包括薪酬制度设计、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内容。
5. 培训与发展:主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与组织培训、绩效评估等内容。
6.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障等内容。
7.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才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内容。
三、考试形式和方式1. 考试形式: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采用闭卷书面考试形式。
2. 考试方式: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采用计算机标准化考试方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时间和地点1. 考试时间:根据招聘机构的安排进行,具体时间以考试通知为准。
2. 考试地点:根据招聘机构的安排进行,具体地点以考试通知为准。
五、考试评分和合格标准1. 考试评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根据答题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由考试机构制定并公布。
2. 合格标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合格标准由考试机构制定并公布。
六、考试报名和准备1. 考试报名:考生需按照考试机构的要求进行报名,报名时间和方式以考试通知为准。
2. 考试准备:考生需认真复习所涉及的各科目知识,掌握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2023年考试大纲解析2023年4月27日周四深圳晴1297/1000【主题】中级经济师【字数】1294昨天和前天的简文分别分享了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部分2023年考试大纲的情况,今天继续分享“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2023年考试大纲变动情况。
一、总体来讲,2023年“人力专业实务”考试大纲变化不大。
具体变化的章节为:第11章。
1、章名称有变化章名称由原“劳动力市场理论”变化为“人力资源流动、配置的相关理论”。
2、第11章的具体变化还有:原“劳动力市场”变化为“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
第2、3、4节分别由原“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均衡”变化为“供给”、“需求”、“市场均衡”。
二、2023年人力实务考试大纲具体解析。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第1章:组织激励理解需要与动机,分析激励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理解主要的激励理论,应用激励理论实施激励。
第2章:领导行为理解领导、领导角色、领导风格对组织管理的意义,理解决策对于领导的意义,分析关于领导、领导风格、领导技能、领导决策的理论和研究,评估领导风格和决策风格,发展领导技能。
第3章: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根据组织设计的程序和不同类型组织的特点开展组织设计,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内容和结构,分析组织文化的类型,理解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应用组织变革的方法、程序以及组织发展的方法实施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第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第4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管理的关系,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恰当的管理方法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高绩效工作系统,实施人才管理。
第5章: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制定平衡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组织对策,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供给预测以及供需平衡的方法开展人力资源规划。
1http://dakarznufe zhangqiangzgz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初试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参考书目与资料选择笔者通过查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发现,公共管理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向)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均是数学三和821/823管理学,2013年中南财大公共管理学院取将原招生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向)改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对应的专业课考试科目也由原来的数学三和823管理学改为现在的621公共管理基础综合和834人力资源管理。
1.1.关于关于2013年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初试参考书目问题专业初试参考书目问题::① 621公共基础管理综合。
通过查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和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我们可以发现中南财大现在自命题科目621公共基础管理综合当时叫做608公共管理基础综合,而且还有对应的初试参考书目。
2010和2011年的608公共管理基础综合初试参考书目如下:2010年608 608 公共管理基础综合公共管理基础综合初试参考书目: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四版。
(或以后各版本)2、《公共管理学》,徐双敏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11年608 608 公共管理基础综合公共管理基础综合初试参考书目: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5版。
2、《公共管理学》,黎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2010年1月第16次印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2012年起开始取消所有自命题科目的参考书目,并响应教育2http://dakarznufe zhangqiangzgz 部的号召,颁布相应的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综合考试大纲》文档标题: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综合考试大纲》解析与备考指南一、引言随着我国对高级管理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管理综合考试》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本篇文档将深入解读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综合考试大纲》,旨在为考生提供精准的复习方向和高效的学习策略。
二、考试大纲概述2024年的《管理综合考试大纲》涵盖了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多个核心领域,旨在考察考生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决策水平。
1. 管理学原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环境分析、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内容,考核考生对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等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市场营销:涵盖市场分析、消费者行为研究、营销策略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的知识点,旨在检验考生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务的掌握程度。
5. 财务管理:主要考察财务报表分析、资本预算、风险管理、企业价值评估等相关内容,注重定量分析技能的培养。
6. 战略管理:包含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与实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等模块,要求考生具备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能力。
三、备考建议1. 系统学习:考生应全面系统地研读上述各领域的基础教材和参考书目,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商业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2. 实战演练:通过模拟试题、历年真题训练,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增强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 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国内外企业管理和经济动态,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提高对管理问题的洞察力和应对策略。
4.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各科目的复习时间,保证各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复习,同时也要注重休息调整,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层次)(B020218)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05964)自学考试大纲上海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2010年版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是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专业必考课,也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企业人事政策与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与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社会保险、工资福利制度、机构编制管理等诸多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员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和管理流程,了解人才流动和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能运用相关知识正确处理和解决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地掌握关于人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目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包括人事合同的订立及薪酬福利待遇的设定,社会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设定等相关内容,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的人事管理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员工招聘与甄选、薪酬设计与实施、劳动政策与分析、企业战略与HR规划等)的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企业人事政策与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从总体上把握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对我国目前的就业制度改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上对涉及企业劳动关系以及劳动争议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展望第二节就业制度(一)我国就业制度改革进程(二)上海积极探索实施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的实践(三)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第三节企业劳动关系(一)劳动关系的含义;事实劳动关系的界定。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考试科目: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外国语和专业课四个科目。
2. 考试内容:根据具体专业要求,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知识和基础能力。
文科综合科目包括政治、英语、数学、逻辑学等内容;理科综合科目包括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容;外国语科目主要考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科目根据考生所选择的具体专业,主要考察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
3. 考试形式: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4. 考试要求: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考试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考试评分: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分,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相应的得分。
以上就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
具体的考试大纲可以通过相关机构或网站查询获取。
人力资源管理大纲含课程思政一、课程介绍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组织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效能,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和思政教育。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了解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4. 培养学生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提升思想品德和路线思维。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涵盖以下内容: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2.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 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分析 - 招聘策略与方法3. 岗位分析与工作设计- 岗位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 - 工作设计与工作满意度4. 员工培训与开发- 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方法和评估5. 绩效管理与激励- 绩效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 激励制度与员工动力6. 薪酬管理- 薪酬概念和分类- 薪酬制度设计与管理7. 工会与劳动关系- 工会组织与运作- 劳动关系的管理与协调8.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人力资源数据的管理与分析9. 人力资源战略与全球化- 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内容涵盖全课程内容。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1.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李敏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陈美玲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概述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一项专业资格考试,旨在评估考生是否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本考试大纲将从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进行概述。
二、考试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目标是培养选拔具备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熟悉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具备法律法规遵守能力;2.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方面的能力;3. 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具备员工关系管理、劳动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4. 具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组织发展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三、考试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具体考试内容如下:(一) 笔试部分1. 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法等劳动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保险法、职工带薪休假管理条例等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2.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职能、目标和原则,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行为学、团队建设、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员工关系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劳资关系与冲突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4. 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发展包括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组织发展和变革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 口试部分1. 个人素质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 专业知识与能力面试主要考察考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考试要求1. 掌握考试内容考生应全面、准确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的考试内容,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 理论联系实际考生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3. 注意专业素质考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素质。
选择题:高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A. 负责公司的日常行政工作B. 制定并执行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正确答案)C. 管理公司的财务和会计事务D. 监督公司的生产线和运营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A. 组织结构设计B. 员工招聘与选拔C. 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制定(正确答案)D. 人力资源供需预测与平衡在进行工作分析时,常用的方法不包括?A. 访谈法B. 观察法C. 实验法(正确答案:非工作分析常用方法,更偏向于科学研究)D. 问卷调查法关于员工培训与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是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B. 应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结合C. 只需要关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正确答案)D. 包括职业发展规划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目的是?A. 仅仅为了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B. 提升员工个人能力和组织整体绩效(正确答案)C. 确定员工的薪资水平D. 作为员工晋升的唯一依据下列哪项不是激励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A.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B.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C.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正确答案:非激励理论,而是生产效率理论)D.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处理员工关系时,下列哪项不是重要的原则?A. 公平公正B. 沟通与理解C. 严格惩罚以儆效尤(正确答案)D. 遵守法律法规关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只是一个存储员工数据的数据库B. 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决策支持(正确答案)C. 只在大型企业中有应用价值D. 无法与其他企业系统集成在制定人力资源政策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 公司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B. 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C. 当前的市场流行趋势(正确答案:非核心因素,应更关注实际业务需求)D. 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思考经济人假设(X 理论、“性恶说”) 社会人假设——“参与管理”管理方式自我实现人假设(Y 理论、“性善说”)——“民主管理”方式复杂人假设(超Y 理论)——“应变理论”方式人力资源由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构成, 人力资源的质量构成包括体力(身体条件)、智力(能力、技能和知识)、非智力因素(品德、修养、心理和精神状况等)。
数量是1)人力资源是以人为载体的资源, 有弹性、复杂性、有效性, 难以管理。
2)人力资源是能动性的资源, 有主观能动性, 积极活跃。
3)人力资源具有动态性和时代性。
1)获取: 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2)整合: 这是使员工之间和睦相处、协调共事、取得群体认同的过程, 是员工与组织之间个人认知与组织理念、个人行为与组织规范的同化过程, 是人际协调职能与组织同化职能。
组织同化、人际关系的和谐、冲突的化解。
3)激励:是指为员工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而给予各种奖酬的过程,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凝聚职能, 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4)调控: 是对员工实施合理、公平的动态管理的过程,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控制与调整职能。
5)培训与开发: 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职能。
广义的包括: 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开发。
以上5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彼此互动的, 它们共同1)对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 使公司的整体目标得以经济有效地完成。
2)组织中的各成员应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3)各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尽可能完成。
吸引及选聘组织真正需要的各类人才。
保证所聘人才能在组织内充分发挥所长。
同素异构原理: 同样数量的人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 产生不同的效果。
能级层序原理: 指具有不同能力的人, 应配置在组织的不同职位上, 给予不同的责任和权力, 使能力与职位相应, 组织结构才会相对稳定。
要素有用原理: 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 任何要素都是有用的。
知人善任, 没有无用之人, 只有不用之人。
互补增值原理: 知识、年龄、性格、能力、关系互补。
人力资源管理师2024考试大纲新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角色和职责也日益重要。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在2024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师2024考试大纲的新变化,包括内容范围的调整、考核重点的变化以及对考试形式的改进。
一、内容范围的调整在2024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中,内容范围发生了一些调整,旨在更好地贴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
新的大纲增加了对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的要求,包括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工智能的应用、跨境人力资源管理等。
此外,考试内容还注重对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考核,以更好地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考核重点的变化新的大纲在考核重点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注重评估考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表现。
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考试还将重点关注考生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大纲将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引入考试题目中,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此外,在管理技能方面的考核也将更加突出,如团队建设、冲突管理、薪酬福利设计等。
三、考试形式的改进为了更好地评估考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新的大纲对考试形式也进行了改进。
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外,新大纲将加入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形式。
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情境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考察其实际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论述题则要求考生对某一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检验其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考试流程上也做出了一些调整,为了提高考试效率和公平性,新大纲将采用计算机化考试方式。
考生将通过电脑进行在线答题,减少答题时间和纸质试卷的繁琐。
同时,新大纲还规定了考试的时间限制和分值分布,以更好地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总结起来,人力资源管理师2024考试大纲的新变化主要包括内容范围的调整、考核重点的变化以及对考试形式的改进。
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汇总
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汇总如下:
一、全国统考科目考试大纲
1.政治:主要考察考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政治觉悟和政治实践能力。
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
2.英语: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翻译和写作等部分。
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
3.数学:根据专业不同,数学考试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
主要考察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内容。
二、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各招生单位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自行确定自命题科目的考试大纲。
自命题科目考试范围广泛,涉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考生需密切关注所报考院校和专业的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三、其他注意事项
1.考试大纲是考生备考的重要依据,考生应认真阅读并理解考试大纲中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
2.考试大纲中的题型和分值分布等信息对于考生备考具有重要意义,考生应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重点。
3.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同时关注考试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备考策略。
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汇总了全国统考科目和自命题科目的考试大纲,为考生提供了备考依据和指导。
考生应认真阅读并理解考试大纲中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
一、考试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考试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教育部授权各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测试考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该考试大纲遵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指导小组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要求制订。
大纲力求反映专业特点,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的尺度去测评考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水平、基本判断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全面。
(2)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方法的理解深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3)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及范围
(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部分
1、基本要求
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和特点;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组织设计原理和方法;掌握定编定员的方法;掌握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的方法。
2、考试范围: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含义及特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标和任务;关于人的哲学;人事管理原理;组织设计;定编定员;工作分析;职位评价。
(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分
1、基本要求
掌握人力资源计划的含义与功能;掌握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的方法;了解人力资源招聘目的和原则;掌握人力资源招聘和人才测评的方法;掌握绩效管理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绩效管理的方法;掌握报酬和薪酬的含义和内容;了解工资制度的类型;掌握福利管理的内容;掌握人员培训和开发的原理;掌握
不同类型员工培训的方法;了解职业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的方法。
2、考试范围:
人力资源计划的含义与功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人力资源招聘目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人力资源选拔和人才测评;人力资源面试;绩效管理的内容和应用;绩效考核的方法;绩效考核的执行及问题;报酬和薪酬的含义和内容;工资制度;工资给付方式;福利管理;人员培训和开发的含义、原则和方法;新员工培训;管理人员的开发;培训的组织管理;职业管理的概念;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组织的职业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辅助工作部分
1、基本要求
人员使用的原则;人员调配含义、原则和类型;人员流动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的含义、危害及表现;劳动关系管理的意义;劳动者的组织;劳动保护;组织文化的含义、特性;组织文化建设;领导者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
2、考试范围:
了解人员使用的原则;掌握人员调配方法;了解人力资源风险的含义、危害及表现;了解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了解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了解领导者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方法。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
(四)试卷可能包括的题型
1、选择填:每个问题都有若干个选择,根据题目内容选择其一个正确答案。
2.判断题:根据题目内容判断其描述问题的正确性。
3.简答题:根据题目要求,简要回答问题。
4.问答题: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阐述,有些问答题需要表述自己的观点、结论。
5.案例题:结合背景资料,回答案例后所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