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法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41
教育实验法一、引言教育实验法是指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控制变量的原则,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究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在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阐述教育实验法的具体应用。
二、实验类型教育实验类型主要分为四种:控制实验、自然实验、事后对比实验和事前事后实验。
其中,控制实验和自然实验在教育领域被应用的较为广泛。
1. 控制实验控制实验是一种对比实验,在两个群体中择一作为实验组,另一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实验前要经过严格的随机分组,保证两组人员分布、性质的相似性。
在教育实验中,控制实验常用于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技术或教材的有效性。
例如,在测试新教材比旧教材的优越性方面,可以在一组实验班使用旧教材,另一组实验班使用新教材,然后通过实验分析两组学生的表现,来确定新教材的优越性。
2. 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指无法进行严格随机分组的实验,例如对某个特定的群体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这种实验常常与控制实验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
例如,在教学改革时,可以将某个学校或某个班级作为实验组,无需进行随机分组,然后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学校或班级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问题、选择实验类型后,设计实验具体过程和实验方案的过程。
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流程、实验对象、实验现场和实验结果评估等方面,确保实验本身符合科学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1. 实验流程实验流程需要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执行顺序,确定实验流程,确保实验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例如,在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时,需要先确定实验设计,然后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出教学指导计划,进行教学,最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成绩比较。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指需要进行实验的人或物体。
在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常常指学生群体或单个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学材料、教育设施等。
在具体实验中,需要明确实验对象的数量、性质和具体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控制要有一定的保证。
教育实验法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1、教育实验法概念、特点及理论基础(一)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
教育实验法(education experimental method)就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假设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素科学结论的方法。
2.教育实验有四个基本特征:(1)由因追果,是描述“未来事件”的研究(2)适当控制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中介变量)(3)以教育实践为基础(4)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和社会性3.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二)教育实验法的理论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的影响。
社会现象必须被经验所感知,一切概念必须可以还原为直接的经验,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
实证主义遵循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它加以论证。
(三)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在实验设计中,一般将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类。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为实验变量、实验因子或刺激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自变量应具有可操作性,要用操作定义加以描述。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实验结果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后出现的教育结果。
在实验研究中,选择的因变量一要有效,二要客观。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并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一切变量。
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被试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个是实验误差。
要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就要尽可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