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规划与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建设第一章、引言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领域。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日益加剧,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的任务愈加艰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调下,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活动,对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城市的财政、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各种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城市规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城市规划的战略思考针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确定城市规划方针和目标;同时要考虑城市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以节约用地为核心,以功能分区为基础,以景观为导向。
这些原则都是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
(三)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城市新区、城市郊区、城市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各个方面。
同时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和用地需要,以实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目标。
(四)城市规划的措施和手段城市规划的措施和手段包括城市建设、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措施和手段都是实现城市规划和布局的重要保障,需要注重实施和落实。
第三章、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生态建设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质量,同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生态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中用于休闲、活动和生态功能的绿化空间。
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二)城市交通建设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交通建设需要注重环保和节能,同时注重交通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和有机结合。
第一部分概述第一章规划概述一、上位规划的指导背景(一)《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1、总体战略思路本轮城镇体系规划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现状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规划目标。
强调区域关系的衔接,将吉林省放在更大的区域背景下进行研究。
重视吉林省发展的差异性,划分次区域,对不同发展地区进行详细分析。
强调规划的策略性,重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注重划分地方政府的事权。
强化区域协调,对区域发展影响重大的产业发展布局、交通运输体系、环境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进行重点规划,提出协调与控制措施。
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重点强调规划技术性和操作性,从管理的角度保证规划在战略目标下如何保证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
规划预期实现“强化多元,打造地方产业集群”、“改善区位劣势,构筑省域经济发展支点”、“破解三农困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增长模式,建设节约、和谐社会”的区域发展战略目标。
2、次区域要求规划在省域空间打造“三区四轴一带”的格局体系,对于延边州的发展战略侧重于利用边境优势,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通过积极推进大图们江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东北亚各国的多边合作,利用外向型经济加速推动图们江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城镇发展定位位于长白生态轴带上的节点型城镇。
英安镇是珲春市域中心镇,是制造业型镇,重点发展能源工业。
镇域非农业人口在1—5万人。
4、生态环保要求完善城市绿地、水体等生态系统功能,保护近城山体;保护近城湿地,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
加快城镇处理污水厂建设,控制城市污染。
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工程。
5、空间管制指引要求一级管治——珲春东北虎、春化自然保护区。
二级管治——珲春边境合作区三级管治——珲春市区、乡镇(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总体战略思路规划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沿线沿边开发开放城镇为前沿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1章招远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在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和区域交通以及城市性质、规模、功能布局的前提下,使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能够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并与城市的总体发展有机结合,使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本次《招远市城市交通规划》的依据为:《招远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招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招远市上一轮总体规划完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该轮规划的指导下,招远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招远市城市用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上一轮总体规划亟待调整。
以城市的整体定位立足全国、综合考虑东北亚以致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态势,建设富有黄金特色的产业经济和城市形象,整体提升城市竞争力,将招远建设成为中国黄金名城为目标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于2004年。
招远市城市规划在以上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思想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1.1招远市城市总体概况招远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东接栖霞市,西靠莱州市,南与莱阳、莱西两市接壤,北以龙口市为邻,西北濒临渤海,海岸线长13.5公里。
全市总面积1433.18平方公里。
南距青岛200公里,东距烟台120公里,西距潍坊180公里,西距济南350公里。
地处东经20°08′~120°38′,北纬37°05′~37°33′。
招远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山区、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32.9%和38.4%,山丘连绵,沟壑纵横。
地势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偏高,东北部的罗山山脉高为群首,主峰海拔759米,有“势压登莱百万峰”之说。
周围分布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头21个,群山环翠,峰峦叠嶂。
境内河流11个流域160余条,多为源短流急的时令河,分为渤海水系和黄海水系。
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条例》[1]在1984年1月5日由国务院颁布。
1990年4月1日废止。
目录.1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3第三章旧城区的改建.4第四章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管理.5第五章城市各项建设的规划管理.6第六章处罚.7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编辑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国家领导和管理城市建设的规定,为了合理地、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把我国的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城市,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区域划分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以及未设镇的县城。
城市按照其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划分为三级:大城市,是指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指人口二十万以上不足五十万的城市。
小城市,是指人口不足二十万的城市。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城市,都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城市规划,按照规划实施管理。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与城市规划管理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并服从城市规划和管理。
第四条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镇体系,合理地确定城市在规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公共事业及战备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
第五条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平时与战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并且考虑治安的需要以及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因素,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第六条城市规划必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应当节约土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菜地、园地和林地。
如何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品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城市品质和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领导引导、公众参与、创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品位。
第一章领导引导: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领导在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首先,领导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确保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领导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开发商等参与到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来。
此外,领导还应明确责任分工,并加强监督与考核机制。
第二章公众参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众参与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众对于决策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思路。
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发布和交流。
此外,领导还应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第三章创新技术:提高城市建设的智能化水平创新技术对于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智能化水平。
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慧环境监测系统等手段,实现城市交通流畅、环境优美等目标。
另一方面,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并加强对于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品质和品位提升可持续发展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
首先,在土地利用方面,应遵循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并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在交通规划方面,要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并鼓励公共交通发展与自行车道建设。
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最后,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第五章城市品质和品位提升的案例分析本章将通过对一些成功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来提高城市品质和品位。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第一章:引言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的背景、目标和关键要素,并探讨其在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应用。
第二章:城市设计的背景与目标2.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土地利用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的出现成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关键手段。
2.2 城市设计的目标城市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规划和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优化交通系统,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城市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发展。
第三章: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的要素3.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是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的基础。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确保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各类城市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达到优化城市空间的目的。
3.2 交通规划与交通系统优化交通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通规划与交通系统的优化是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发展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如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3.3 公共空间设计与环境质量改善公共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设计的公共空间能够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并提供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
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用)厦门市规划局二○○四年五月目录第一章⋯⋯⋯⋯⋯⋯⋯⋯⋯⋯⋯⋯⋯⋯⋯⋯⋯ 1 第二章城市划制⋯⋯⋯⋯⋯⋯⋯⋯⋯⋯⋯⋯⋯⋯ 1 第三章城市用地分及适建范⋯⋯⋯⋯⋯⋯⋯⋯⋯ 3 第四章建筑容量控制指⋯⋯⋯⋯⋯⋯⋯⋯⋯⋯⋯⋯12 第五章建筑距控制⋯⋯⋯⋯⋯⋯⋯⋯⋯⋯⋯⋯⋯⋯15 第六章建筑退⋯⋯⋯⋯⋯⋯⋯⋯⋯⋯⋯⋯⋯⋯⋯⋯17 第七章建筑高度控制⋯⋯⋯⋯⋯⋯⋯⋯⋯⋯⋯⋯⋯⋯21 第八章旧区改建⋯⋯⋯⋯⋯⋯⋯⋯⋯⋯⋯⋯⋯⋯⋯⋯21 第九章城市地⋯⋯⋯⋯⋯⋯⋯⋯⋯⋯⋯⋯⋯⋯⋯⋯22 第十章城市与建筑境控制及境保⋯⋯⋯⋯⋯⋯24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25 第十二章城市用地向⋯⋯⋯⋯⋯⋯⋯⋯⋯⋯⋯⋯⋯⋯30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31 第十四章城市水源保与水工程⋯⋯⋯⋯⋯⋯⋯⋯⋯34 第十五章城市排水工程⋯⋯⋯⋯⋯⋯⋯⋯⋯⋯⋯⋯⋯⋯35 第十六章城市供工程⋯⋯⋯⋯⋯⋯⋯⋯⋯⋯⋯⋯⋯⋯35 第十七章信工程⋯⋯⋯⋯⋯⋯⋯⋯⋯⋯⋯⋯⋯⋯⋯⋯38 第十八章燃气工程⋯⋯⋯⋯⋯⋯⋯⋯⋯⋯⋯⋯⋯⋯⋯⋯39 第十九章建筑工程市政配套施⋯⋯⋯⋯⋯⋯⋯⋯⋯⋯43 第二十章城市管合⋯⋯⋯⋯⋯⋯⋯⋯⋯⋯⋯⋯⋯⋯47 第二十一章附⋯⋯⋯⋯⋯⋯⋯⋯⋯⋯⋯⋯⋯⋯⋯⋯51 附一:名解⋯⋯⋯⋯⋯⋯⋯⋯⋯⋯⋯⋯⋯⋯⋯⋯⋯51 附二:算⋯⋯⋯⋯⋯⋯⋯⋯⋯⋯⋯⋯⋯⋯⋯⋯⋯55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增强厦门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地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城市规划的实行,拟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福建省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方法》、《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厦门市城市整体规划》等规定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联合厦门市规划管理的详细状况编制而成。
第三条本规定合用于厦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全部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