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十二章病情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医护理学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到平板上用,用手指搓捏呈大小不等的圆锥形的艾炷(小者麦粒大、中者半截枣核大、大者半截橄榄大),直接或间接地置于腧穴部位或患处,点燃后进行烧灼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类】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每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灸头顶、背腰部,后胸腹、四肢。
(2)施灸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的反应。
(3)施灸后,若皮肤局部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
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包敷。
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
(5)使用温针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艾条灸、艾炷灸的施灸过程中,同样要防止艾火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用过的艾条熄灭后,必须装入小口玻璃瓶内,注意安全,防止艾火复燃,发生火灾。
2、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气体,使之造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局部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适的体位,使之舒适持久。
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谷歌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
(2)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并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切勿强拉。
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第十二章病情观察
【重点难点】
第一节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
(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
(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
(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
二、病情观察的要求
(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
(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
第二节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一、病情观察的方法
(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二)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
二、病情观察的内容
(一)一般状况
(二)主要症状与体征
(三)舌象与脉象
(四)各种排泄物
(五)药物效果与反应
(六)情志变化。
《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204072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课程类别:公共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4学时总学分数:4学分一、课程定位1.课程地位与作用课程的地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为核心,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理念。
以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体现中医护理基础操作。
课程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化内容充实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精化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中医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拓宽思路、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名词术语。
中医基础知识 11/5第七章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目的(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二、病情观察的要求(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二)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状况(二)主要症状与体征(三)舌象与脉象(四)各种排泄物(五)药物效果与反应(六)情志变化病人烫伤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烫伤高风险患者,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并落实预防措施。
2. 需保暖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外加布套;加强巡视,班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
3. 使用烤灯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烫伤。
4.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妥善放置暖瓶及开水、热汤等热源物质,防止发生烫伤。
5. 加强开水房的管理,防止儿科病人误烫伤。
【程序】————【应急预案】1.发生烫伤后,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根据情况处理,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
2.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愈合。
3.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和医务部。
【程序】————中医基础知识 11/12第七章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概念: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一、目的:1、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2、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3、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二、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中医基础知识 11/5第七章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目的(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二、病情观察的要求(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二)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状况(二)主要症状与体征(三)舌象与脉象(四)各种排泄物(五)药物效果与反应(六)情志变化病人烫伤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烫伤高风险患者,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并落实预防措施。
2. 需保暖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外加布套;加强巡视,班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
3. 使用烤灯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烫伤。
4.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妥善放置暖瓶及开水、热汤等热源物质,防止发生烫伤。
5. 加强开水房的管理,防止儿科病人误烫伤。
【程序】————【应急预案】1.发生烫伤后,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根据情况处理,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
2.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愈合。
3.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和医务部。
【程序】————中医基础知识 11/12第七章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概念: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一、目的:1、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2、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3、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二、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视听触味嗅平衡生理学第十二章●嗅觉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有的动物本身可能几乎没有视觉,而是完全依靠嗅觉生存繁衍至今。
●自然界能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可达两万余种,人能分辨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
其原理是什么?●嗅感受器是如何对如此多种嗅质分子作出反应的?是通过少数几种可以对各种嗅质作出反应的非特异性受体来实现,还是对于各种嗅质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受体?这是嗅觉研究的基本问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嗅觉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两侧总面积约5cm2。
●嗅上皮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基底细胞和Bowman腺组成。
●适宜刺激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嗅细胞是神经元。
顶部有短而细的纤毛,埋于Bowman腺分泌的黏液中;底部是无髓神经纤维。
●嗅觉是化学刺激(嗅质)作用于嗅上皮(嗅粘膜)所引起的“气味”感觉。
●嗅上皮是鼻粘膜的一部分,位于鼻腔深部。
●嗅上皮中存在约有500万个可被嗅质激活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嗅感受器。
●每个嗅感受器的顶部有6~8根特化的纤毛,纤毛埋在覆盖嗅上皮的黏液层中。
☐嗅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化学物质+嗅细胞纤毛膜受体蛋白→ G-蛋白→ 第二信使cAMP →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 Ca2+和Na+内流→ 感受器细胞去极化→ 轴突膜动作电位→ 嗅球→嗅觉中枢→ 嗅觉分辨不同气味的机理☐嗅感受器基因和嗅觉编码●人类约有1000中基因用来编码嗅觉感受器细胞膜上的不同受体。
●每个嗅感受器细胞只表达着1000种嗅受体基因中的一种。
这样,人类有大约1000种嗅感受器细胞。
●嗅觉具有群体编码的特性。
●每个嗅感受器细胞与不同嗅质的结合程度不同,一个嗅感受器细胞可对多种嗅质起反应,而一个嗅质又可激活多种嗅感受器细胞。
●因此,尽管嗅感受器细胞只有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这就是人能辨别和记忆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第一节病情观察中医护理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而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各方面反映出来。
病情观察是指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病情作出判断的过程.病情观察是护士的基本职责,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容,它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与时准确的观察病情可为诊断治疗护理疾病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一)病情观察的目的1.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疾病发生后,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的形式表现于外,即症状和体征。
护士通过观察疾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症与其病因、病位和病性,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为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2.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对患者的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动态的观察,可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在原有病情基础上出现新的症状,说明病情加重或恶化。
舌苔、脉象由异常趋向正常,表示病情好转,反之则病情加重。
食欲是‘胃气’强弱的重要指征,如病情好转,患者的精神状态与食欲常随之好转。
重病后患者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3.与早发现危重征候和并发症多数危重症或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有些还有先兆。
护士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时、准确地掌握或预见病情变化,可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
如患者血压忽高忽低、体温骤降骤升、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的表现;高热突然患者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为亡阳证候。
发现此类情况应与时报告医生,配合进行抢救。
4.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中医治疗疾病常以中药治疗为主要手段,护士应指导正确服用药物,密切观察服药后的疗效,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治疗后病情好转,说明治疗有效;病情加重,说明疗效不佳。
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如服解表药后的遍身微微汗出,常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说明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服解表药后大汗淋漓,说明可能气随汗脱,服攻下药后泻下不止,说明可能伤津耗气,此外,药物的毒性反应也应仔细观察。
中医基础知识 11/5第七章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目的(一)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三)及时发现危重证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四)了解治疗效果和反应二、病情观察的要求(一)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二)必须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三)熟练掌握抢救技术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二)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状况(二)主要症状与体征(三)舌象与脉象(四)各种排泄物(五)药物效果与反应(六)情志变化病人烫伤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烫伤高风险患者,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并落实预防措施。
2. 需保暖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外加布套;加强巡视,班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
3. 使用烤灯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烫伤。
4.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妥善放置暖瓶及开水、热汤等热源物质,防止发生烫伤。
5. 加强开水房的管理,防止儿科病人误烫伤。
【程序】————【应急预案】1.发生烫伤后,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主管医生,根据情况处理,记录详细情况(发现时间、烫伤范围、深度)。
2.班班交接烫伤创面,直到愈合。
3.护士长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隐患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和医务部。
【程序】————中医基础知识 11/12第七章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概念: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一、目的:1、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2、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3、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二、内容: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
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适当的自然变化,正常的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应顺应自然界变化的正常规律,如果自然界出现反常的变化,人们若不能及时回避或去抵抗它,就将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三、护理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属阳,自然界万物处于生长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阳之生,太阳之长,所以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之势。
而秋冬属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阴之收,太阴之藏,所以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收藏之势。
病室温度、湿度要适宜,病室的温度一般以18℃~20℃为宜,在适宜的室温中,病人可以感到轻松、舒适、安宁,并降低身体消耗。
室温过高,会使病人感到燥热难受,又易感暑邪;室温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寒冷,又易感寒邪。
不同的病人对温度的感觉是不同的。
四、分级护理制度(一)特级护理1、病情依据:(1)病情严重,变化大,需随时观察及时进行抢救的病人;(2)各种复杂的大手术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如脏器移植等;(3)各种严重创伤、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五衰及气管切开的病人。
2、护理要求:(1)入抢救室或监护室,设专人24小时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备齐急救药品、器材,随时准备抢救。
(2)制定护理计划,设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医学教|育网搜集根据病情随时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作好记录,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注意保水、电解质平衡。
(3)认真细致地作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
(二)Ⅰ级护理1、病情依据:(1)病重、病危;(2)高热、昏迷、出血、五衰病人;(3)瘫痪、惊厥、子痫、晚期癌肿及早产婴儿或新生儿。
2、护理要求:(1)严格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予周密护理;(2)注意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定时测量体温、脉博、呼吸、血压。
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做好护理记录。
(4)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
(5)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
(三)Ⅱ级护理1、病情依据:(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及骨牵引、卧石膏床等生活不能自理。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
(3)普通手术后或轻型先兆子痫。
2、护理要求:(1)卧床休息,根据病人情况可在床上坐起或在床边轻度活动。
(2)注意观察病情和特殊治疗或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1-2小时巡视1次。
(3)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翻身,加强口腔和皮肤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四)Ⅲ级护理1、病情依据:(1)慢性病、新入院等待检查和手术者。
(2)各种急性病及手术后处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的病人。
(3)能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者。
2、护理要求:(1)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两次,掌握病人病情、思想情况。
(2)督促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病人饮食,每日巡视两次。
(3)进行卫生宣教。
五、具体措施:1、已感受风寒或年老、体弱、阳虚的病人,常怕冷怕风,可安排向阳房间,室温宜高些。
2、感受暑热者、青壮年及阴虚或实热证病人,常怕热喜凉,可安排向阴房间,室温宜低些。
病室内的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室内湿度适中,病人感到舒适。
湿度过高,使汗液蒸发受阻,病人感到胸中满闷,困倦、乏力,特别是对于风寒湿痹、脾虚湿盛的病人,易加重病情;湿度过低,病人感到口干唇燥、咽喉干痛,特别是对于阴虚肺热的病人,会因此而出现呛咳不止。
3、对于因燥邪而致病的病人,室内湿度宜偏高,可在地面洒水或应用加湿器等。
4、对于因湿邪而致病的病人,室内湿度宜偏低,可经常开窗通风,降低湿度。
阳虚证多寒而湿,宜偏燥;阴虚证多热而燥,宜偏湿。
病室整洁,阳光充足,保持病室的清洁卫生对于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病室的陈设要简单、实用、易清洁、易搬动。
病室内定期消毒,保持地面、床、椅等用品的清洁。
便器应放在指定位置,定期消毒,厕所、便池、水池要每日刷洗,以免污浊气味溢进病室。
天然的光照给病人在视觉上带来舒适、欢快和明朗的感觉,对康复有利。
光线的调节对于疾病的康复是有一定的影响。
中午病人休息时,应拉上窗帘,使光线偏暗,以保证午睡。
5、对于感受风寒、风湿、阳虚及里寒证的病人,室内光线宜充足。
对于感受暑热之邪侵犯的热证病人、阴虚及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人,室内光线应稍暗。
有眼病的患者室内用深色窗帘,避免对眼睛的刺激。
长期卧床的病人,床位尽量安排到靠近窗户的位置,以得到更多的阳光,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病人癫痫持续状态的应急处理【应急预案】(一)患者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时,应立即让病人平卧,防止摔伤,并通知医生。
(二)解开衣领、衣扣,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和给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三)取下假牙,尽快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手帕卷置于病人口腔的一侧,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和颊部,对抽搐的肢体不能用暴力按压、以免骨折、脱臼等。
(四)放置床档,以防坠床、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
(五)在给氧、防护的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抗癫痫药和脱水剂等。
(六)在发作期,护士需守护在床旁,直至病人清醒。
(七)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注意有无窒息、尿失禁等,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八)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
(九)待病人意识恢复后,护士应给患者做好:1 .清洁口腔,整理床单,更换脏床单及衣物。
2.向患者讲述疾病的性质、特点及相应有效控制措施,解除病人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3.指导患者按医嘱正规用药,避免自行减量、加量、停药等,以免加重病情。
4.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6 h 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程序】立即平卧→通知医生→加强防护→吸痰→用氧→静脉用药→观察病情变化→疾病指导→记录抢救过程中医基础知识 11/19第七章第三节情志护理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1、情志正常,脏器调和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一)直接伤及内脏一般认为,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
(二)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使肝气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可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猝倒。
2、喜则气缓:是指过度喜乐,使心气涣散,神气不能收持,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喜笑不休,失神狂乱等症状。
3、悲(忧)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耗伤肺气。
临床常见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胸闷乏力,少气懒言等症。
4、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临床可见下肢酸软无力,二便失禁、滑精等症。
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导致心气紊乱,气血失和,心神失常。
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小儿夜啼、甚则精神失常等症。
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常。
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泄泻等症。
(三)影响病情变化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
2、环境因素安静、幽雅、和谐的生活环境,可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反之,喧嚣、杂乱、无序的生活环境,常使人心情压抑、沉闷,甚至厌倦、烦躁。
3、病理因素情志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而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
4、个体因素人的体质、性格、年龄、性别不同,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情绪变化。
三、情志护理的目的1、预防疾病发生2、促进疾病康复四、情志护理的原则1、诚挚体贴,全面照顾2、因人施护,有的放矢3、乐观豁达,怡情养性4、避免刺激,稳定情绪五、情志护理的方法1、以情胜情法恐胜喜:是通过恐惧因素来收敛耗散的心神,克制大喜伤心,恢复心神功能的方法。
怒胜思:是通过忿怒因素来克制思虑太多,恢复心脾功能的方法。
喜胜悲:是通过喜乐因素来消除悲哀太过的方法。
悲胜怒:是通过悲哀因素来克制忿怒太过的方法。
思胜恐:是通过思虑因素来控制惊恐太过的方法。
2、移情解惑法移情,指排谴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它处的方法。
解惑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解除患者对事物的误解和疑惑,从而恢复健康。
3、暗示法暗示法是利用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使被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从而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指令,解除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加重某种治疗方法效果的目的。
4、顺情从欲法顺情从欲,是指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患者心身需要的一种治疗方法.5、情志导引法情志导引法是我国古代意疗与导引熔为一体的独特制情方法,以自我训练为特点,具有调和气血之功。
6、药食法选用适当的方药或食物,可调整五脏虚实,聪明益智,养心安神,疏肝理气,以达到调节情志活动的目的。
六、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1、保持心情舒畅2、避免七情过激病人用药(口服药、静滴药)常见缺陷、隐患及防范措施常见缺陷、隐患:1、用错药2、用错剂量3、漏服漏用4、用药方法和时间有误5、药物间的配伍禁忌6、特殊用药滴速控制不良7、未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8、静点高危药品未挂标识9、不合理储存及保管药品防范措施: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加强工作责任心2、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3、加强与患者之间的配合4、及时有效开展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冷热疗法的概念及应用概念: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的收缩和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