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469.01 KB
- 文档页数:21
中国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中国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有许多,下面列举了一些例子:
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最重要的项目
之一,连接了中国的西部地区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通过修建公路、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2. 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天然气供应
协议,通过修建天然气管道,将中亚国家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满足
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3. 欢乐海洋度假村: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欢乐海洋度假村项目是
一带一路倡议的旅游合作项目,通过在马来西亚建设度假村和相关旅
游设施,促进了中马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 北京至莫斯科高铁: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高铁项目,
连接了中国的北京和俄罗斯的莫斯科,缩短了两国之间的交通时间,
促进了人员往来和贸易合作。
5.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基金: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贸易和投资
合作项目,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双边贸易
和产能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体现在各个领域,包括基础
设施建设、能源合作、旅游合作、贸易投资合作等,推动了中国与沿
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同时,这些实践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的经验。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相关规划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有助于降低区域内外各类商务往来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又会反过来促进互利互惠的商业活动。
鉴于加强互联互通已经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各国、各地区日益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
中国、东盟国家以及与东盟国家相毗邻的中国省区均是如此。
彼此间的互联互通已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从区域、次区域层面到中国中央和地方层面,均有发展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的相关规划,这些规划为具体联通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蓝图和指导,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
(一)区域、次区域层面的互联互通规划1.GMS合作下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从一开始,交通上的连接就被视作GMS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1992年的第一届GMS合作部长级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以交通为主的“一条铁路,两条公路,一个机场”,即1—2—1的合作建议,该建议被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纲要》附件。
1993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把发展交通运输业确定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先项目。
1994年的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正式确定交通等6个领域的合作框架,并通过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由倡议走向实施》的会议文件。
有47个合作项目被列入这项文件,其中包括8个公路项目、8个铁路项目、8个水路和港口项目、6个机场项目。
因此,可以说中国与东盟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从GMS合作开始的。
随着GMS合作的深入推进,次区域的交通互联互通规划也不断调整、完善。
1998年第八次GMS部长会议首次提出了“经济走廊”概念。
GMS经济走廊以次区域“三纵两横”交通通道建设为基础,建设成产业、贸易和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经济较快发展的“三纵两横”经济带。
按照交通运输网络的总体布局,GMS经济走廊分为南北经济走廊、东西经济走廊和南部经济走廊。
南北经济走廊分为东、中、西三线,东线走向为南宁—越南河内;中线走向为昆明—红河—越南河内—海防;西线走向为昆明—西双版纳—老挝—泰国曼谷。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进程及展望作者:陈剑波胡列曲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08期[提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区域内贸易一体化推动了金融一体化的深化。
宏观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经历了清迈倡议到清迈倡议多边化的过程,建立了区域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微观上,中国-东盟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直接投资大大增加和跨境结算的网络初步建成,加强了金融市场的合作。
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金融市场发展和完善区域救助机制成了未来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区域金融合作;清迈倡议;最优货币区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2年3月14日一、引言2009年8月,中国-东盟《投资协议》的签订后,随着2010年1月1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中国与东盟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2,927.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7.5%。
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投资的增长。
依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从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经济体结构上看:2010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流量大大增加,流量投资额为44.05亿美元,同比增长63.2%,仅次于对欧盟的投资,比对欧盟的投资额少15.48亿美元。
而从行业投资结构来看,投资流量金融业排名第一位,总额为10.79亿美元,占24.5%,投资存量金融业排名第五位,总额为17.62亿美元,占12.3%。
总之,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推进了中国-东盟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为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过去,全面认识其现状,建立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金融体系,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安全,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繁荣。
二、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进程(一)宏观方面的合作进程。
中国-东盟宏观经济合作经历了区域整体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以双边货币互换为主要内容清迈倡议的签订,到以“多边货币互换”和区域外汇储备安排为主要内容的清迈倡议多边化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参考中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政府,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东盟”或“东盟各成员国”,单独提及一国时简称“东盟成员国”)政府,(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各缔约方”,单独提及东盟一成员国或中国时简称为“一缔约方”):忆及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边由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进一步忆及《框架协议》第五条及第八条,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促进投资,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竞争的投资体制,各缔约方同意尽快谈判并达成投资协议,以逐步实现投资体制自由化,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并为投资提供保护;注意到《框架协议》所认识到的缔约方之间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速度,和对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实行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的必要性;重申各缔约方按既定的时间表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承诺,并允许各缔约方在处理《框架协议》所包含的各自敏感领域中具有灵活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实现双赢的结果;重申各缔约方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其它多边、区域及双边协定和安排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定义一、就本协议而言:(一)“AEM”是指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二)“可自由兑换货币”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协议相关条款及任何修正案中指定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任何货币;(三)“GATS”是指世界贸易组织协定附件1B《服务贸易总协定》;(四)“投资”是指一方投资者根据另一缔约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1在后者境内投入的各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1. 动产、不动产及抵押、留置、质押等其他财产权利;2. 股份、股票、法人债券及此类法人财产的利息;1为进一步明确,政策指经一缔约方政府批准和宣布并以书面形式向公众公布的影响投资的政策。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文章属性•【缔约国】东南亚国家联盟•【条约领域】政治,经济,战争军事,环境资源能源•【公布日期】•【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正文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外交部发布)序言20年前,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应邀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开启了中国-东盟对话。
20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精心培育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中国同东盟走过了一条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从对话伙伴提升到战略伙伴。
双方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贸易和相互投资快速增长。
双方建立了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确定了11大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双方携手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跨境传染病,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巩固了友谊,深化了合作。
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不仅有力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之际,谨以此手册,追溯双方友好交往历史,展现务实合作成果,期待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一、政治、安全与地区事务政治1991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标志着双方对话进程的开始。
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
1997年,双方合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东盟国家广泛赞誉。
同年12月,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
会议确定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确定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同年,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发展深化同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贸区。
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自1978年改革开放,此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投资经历了由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艰难发展过程。
然而,我国对外投资取得的成就在于近十年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的分析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投资比例变化进行探讨,进而对我国近十年投资变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外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投资产业;变化0前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太长历史,新中国建国以来与外界联系并不紧密,只有到1978年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冰真正意义上开始。
其中,对外投资理论出现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为背景研究的,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莱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円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宄。
2001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中国GDP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在加入WT0后,中国对外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一方面加入WT0 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然而,长时间的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中国的对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
我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
1998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 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00年10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最终明确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1]。
由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得我国对外投资在2003年前相对有些放缓,所以我们分析时从2003年开始:(图1)年份以上是对各大洲的投资存景对比分析,下面对流景数据分析 (图2):600500400300200100图2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图18001600140()1200100080()60040()200北美洲2003 2004 2005 20062007 20082009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份1.中国对外投资概况1.1投资数额从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对外投资中亚洲占据主要地位。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发展合作的重要策略。
作为中国周边的重要地区,东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持续推进,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东南亚地区就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节点。
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再次将东南亚放在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地位,为双方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东盟作为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机制,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尤为紧密。
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东盟第一大外商投资来源国。
双方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贸易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持续扩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达到58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1%。
其中,东盟成员国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成果初显,双方贸易壁垒不断降低,进一步促进了贸易往来。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框架。
投资合作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另一重要领域。
中国的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国家,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驱动力。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金额达到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
投资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例如,中国企业参与了泰国的高铁项目、印尼的港口建设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既能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也能提升东南亚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
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FDI)对双方贸易有着显著的效应。
中国作为东盟国家之一的主要贸易伙伴,其对东盟国家的FDI有助于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和贸易结构的改善。
中国的FDI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的FDI在东盟国家建立了一些生产基地和工厂,进一步提高了东盟国家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这些生产基地和工厂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出口机会,促进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长。
中国的投资也帮助东盟国家改善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东盟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东盟国家能够以更高质量、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市场。
中国的FDI还有助于提高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中国的投资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为东盟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了东盟国家的失业率。
中国的投资还有助于促进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东盟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提升了东盟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的FDI对东盟国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中国的投资可能导致东盟国家的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
部分中国的投资项目可能对东盟国家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为这些项目可能追求最大化利润而忽视环境保护措施。
中国的投资可能导致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中国市场。
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可能使东盟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中国市场出现不利因素,东盟国家的经济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
中国对东盟国家的FDI对双方贸易有着显著的效应。
中国的FDI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和进口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东盟国家的贸易竞争力和出口质量。
中国的FDI还有助于提高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促进了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中国的FDI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问题。
中国-东盟自贸区效应促中国企业加大对东盟的投资对东盟投资将驶入“快车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已两周年,中国商务部近日表示,随着自贸区《投资协议》的深入实施,双方投资合作面临新机遇,中国对东盟投资将驶入“快车道”,进入更快的发展时期。
同时,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正向新领域转移,已从传统的建筑业、承包工程,逐步转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领域。
中国企业向东盟各国投资的金额迅速增长,领域不断扩大,2011年中国内地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
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
虽然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较东盟在华投资起步晚、数额少,但发展势头很快,近年来,其增速已快于东盟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增速。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联合发布2012年《亚太地区发展报告》中也同样指出,中国对东盟投资将显著增加。
中国政府一直为鼓励企业走向世界特别是走向东盟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中国在实施“十二五”规划中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无疑要进行新的大规模的产业调整,需要转移大量企业,这也将在客观上促使更多企业转到东南亚发展。
中国资本输出能力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将为东盟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合作将得到更好的机遇,形成更加稳定的区域经济结构。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贸易提供了强大动力。
据统计,目前中国对东盟的累计投资额已突破200亿美元,而中国和东盟双向投资累计已超过900亿美元。
目前,中国在东盟建立了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相继成立,成为双方投融资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双向投资增长的背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也再次创历史新高,2011年双方贸易额达36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
据悉,中方争取5年内在每个东盟成员国都构建一个经贸合作区,为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各类集群式生产性投资创建平台。
中国和东盟各国正大力推动互联互通的建设,并加强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合作,努力为双边投资合作扫清障碍。
拓展“10+1”框架下的东盟基础设xx建设市场2010年1月1日,“ 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资源整合和供求互补的需求凸显。
近年来,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保持强劲增长,而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东盟市场站稳脚跟后需要谋求更大发展。
东盟十国与中国的“10+1”自贸区协议框架在双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为双方企业的合作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面对历史性机遇,如何利用政府搭建的舞台,在东盟市场实现战略性发展,需要中国的工程承包企业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东盟经济整体基础较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保持良性增长。
但快速增长的经济受到现有低水平基础设施的较大制约,各成员国政府纷纷制订规划,推进电力供应、交通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业务领域市场需求强劲。
(一)国民经济保持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1998—2008年间,东盟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均保持快速增长。
按照不变价格计算,东盟GDP平均增速为%。
缅甸增速最快,为%,越南和老挝紧随其后,分别达到%和%的年均增速。
较快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强需求,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更为强烈。
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东盟成员国的通胀相对温和。
2000~2008年间,除少数年份出现通胀超过10%以外,所有成员国在大部分年份保持温和的通胀。
其中,除缅甸数据未知外,印尼的平均通胀率最高,达到%,文莱的最低,为%。
东盟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显着提高。
2008年,东盟十国的人均GDP为2582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
人均收入最高的新加坡和文莱分别达到万美元和万美元,最低的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则分别为465美元、756美元和918美元。
(二)现有基础设施制约经济的较快增长由于能源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东盟的电力供应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盟国家经济的增长。
目前,泰国、越南和柬埔寨都存在较大的电力缺口,老挝出口电力,但随着其经济增速提高,可供出口的电力也会逐渐捉襟见肘。
我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布时间:2021-05-17T07:33:41.92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8期作者:李学峰桑新春[导读] 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于2011年正式宣布设立,由我国政府出资,基金来源全部为中央财政拨款,总规模为30亿人民币。
基金旨在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上和平稳定,维护我国根本利益和海洋利益的基金平台。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 300112摘要:近年来,通过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印尼海上合作基金与国-南海海上合作基金的合作实践,极大促进了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海洋领域的交流合作,在海洋减灾防灾与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主要对我国与东盟国家间开展的三个主要海上合作基金分别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运行模式与资助范围。
接着,文章分析了我国海上合作基金在申报主体、项目多样性、东盟方参与度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东盟;中国-印尼;中国-南海;海上合作;基金1.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于2011年正式宣布设立,由我国政府出资,基金来源全部为中央财政拨款,总规模为30亿人民币。
基金旨在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上和平稳定,维护我国根本利益和海洋利益的基金平台。
(1)运行模式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由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管理。
1)外交部职责:会同财政部研究确定基金使用方向和资助领域,制定基金资助项目规划;会同财务部组织项目申报;会同财政部对申报项目进行政治外交综合评估,建立项目库;与财政部共同确定年度资助项目方案,联合发出立项通知;参与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专业评审;与财务部会同有关单位开展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