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图》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1.98 MB
- 文档页数:24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二)11. 《游春图》/展子虔《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12.《历代帝王图》/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古帝王图》,传为唐代阎立本画作,绢本,设色,现存后人摹本。
画面为横卷是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
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
画面从右至左画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宣帝陈顼、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
《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13.《步辇图》(局部)/阎立本《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所绘的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整理版]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展子虔,550年生,617年逝世,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北周末隋初画家。
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擅画人物、山水及杂画,几无所不能,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与董伯仁齐名。
亦工台阁,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
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但不及董伯仁,圣寺等绘制佛教壁画。
画迹有隋朝官本《法华变相图》、《长安车马人物图》、《白麻纸》、《弋猎图》、《南郊图》、《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朱买臣覆水图》、《北齐后主幸晋阳图》、《维摩像》等,著录于《历代名画记》、《北极巡海图》、《石勒问道图》等20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游春图》轴。
画史称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为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是我们今天难得看到的唐以前山水画趋向成熟过程中一件独立成画的珍品,那么,在此前的山水画是什么样的呢,据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这样记载:“其画山水,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中可领略一二,其背景之山水,就大致是这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情形。
也就是说,山水在画中,依然是人物的陪衬,虽然勾画已经较前细致,但在比例上还远不能相称,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峦低矮似是土堆。
画面平铺直陈,富装饰感然而缺乏空间感。
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大有改善。
《游春图》卷,隋代,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卷首有宋徽宗赵佶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
画面描绘了阳光和煦的春天,翠岫葱茏,碧波荡洋,贵族士人于堤岸策马游赏的景象。
《游春图》不同于南北朝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石若伸臂布指”的山水画的早期幼稚阶段,而发展到了人与山有了适当比例,远近关系有所解决。
因此唐人称展画有“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势。
在画法上是青绿填色,有勾无皴,人物与枝干直接用粉点染,全画以青绿作主调,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游春图》局部《游春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在构图上,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而变为以山水为主,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游春图》局部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
”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游春图》局部《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
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
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
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
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
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隋朝初时期展子虔绘画赏析游春图展子虔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是现存我国著名画家作品中最古的一幅,也是卷轴山水画最早的杰作。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北周末隋初画家。
渤海 (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最擅山水、楼台亭阁。
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绘制佛教壁画。
其画风继承了顾恺之的特点,笔调工整,法度严谨。
对隋代绘画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世人誉为“唐画之祖”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李思训立轴纠木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
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
画树、松已用交叉取势,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
李思训(653—?1 8),唐代书画家。
宇建,一作建景,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
宗室,孝斌子。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
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善用小笔硬画的技法。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
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明董其昌则推之为“北宗”之祖。
下:江帆楼阁图辋川图(部分) 王维绢木设色 (日)圣福寺藏此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
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
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
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
《游春图》简介:《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
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1]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3]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1]创作背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一部分,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在《游春图》出现之前,中国早期的山水画通常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也就是说,绘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山还要大,而对于水的绘画,却永远不会有波光粼粼的形态,而是犹如一潭死水般地停留在画布上。
可见,在展子虔之前,画家们通常无法把握好山水、人物的比例关系,也不能完美、生动地展现水的飘逸,山的壮阔。
同时魏晋时期在整个画面的用色方面也都十分单一。
而《游春图》出现之后则打破了这种限制,全图无处不展现着一种空问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现着自然界的交替、交换与重叠。
《游春图》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它乘上起下,不仅仅在于画面呈现的内容,更在于它异于前人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展现出了于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艺术特点。
[8]他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
[10]作品内容主题画卷首段近处露出倚山俯水一条斜径,路随山传,自到妇人立于竹篱门前才显得宽展。
山此向上,山限岸侧,树木掩映,粗细、明暗的变化,它们没有刻意地添加皱祈,也照样现出古朴苍劲、俊朗豪迈的形象。
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树,围绕山庄。
描绘出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
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1]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图中除描绘了山水树石外,还描绘了白云出岫,杂以楼阁、院落、桥梁、舟揖,并点缀着踏春赏玩的人物车马,展示出一幅杏桃绽开、绿草如菌、水波粼粼,春风荡漾的春日融融之景象。
咫尺千里尽生机——浅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中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作品以抒情而近似纪实的手法,展示了江山的美丽,以及贵族生活的优雅闲适。
近处,一条倚山俯水的斜径,路随山转,便见一位妇人立在竹篱门前。
由此向上,山隈岸侧,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
水面上,布篷游艇,清波荡漾。
画面下半部分,有坡陀花树围绕山庄,桃李盛开,新绿成荫。
远处水天一色,莫辨深浅;山峦连绵起伏,屋宇鳞次栉比。
春光中,一切都是么融洽和谐。
全图用鸟瞰方式遥摄景物,“游春”这一主题不言自明。
开阔的视野与多变的场景,得到了完美的统
当然,《游春图》的不朽,决非仅仅因为其年代久远。
展子虔的绘画成就,早在隋唐时就已有定评。
他善于表现活泼生动的情景意态,更能画出远近山川”的“咫尺千里”之势
中国山水画起源很早。
但是,早期的山水画只是将山水作为人物的点级,山水树木的画法完全与常态不同。
或者是水面小得容不下一叶扁舟,或者把人画得比山还大,至于树木,更画得像人直挺挺地伸开了手臂张开了手指,与复杂多变的自然状态相去甚远。
再看《游春图》,主体是山水,人物却作为陪衬。
景物的大小比例、远近距离、前后层次和空间关系等都处理得较为妥贴。
这就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游春图》《游春图》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
作者是展子虔,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该文物原属:张伯驹先生藏,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文物历史《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
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
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
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
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
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随溥仪出宫被携至长春。
文献记载《游春图》卷收归张伯驹先生后发生的故事:“月余后,南京政府张群来京,即询此卷,四五百两黄金不计也。
而卷已归余有。
马霁川亦颇悔恚。
然不如此,则此鲁殿仅存之国珍,已不在国内矣。
”——摘自张伯驹《春游纪梦》名称由来据记载《游春图》上无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没有图名。
因宋徽宗赵佶在前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
《游春图》的修复《游春图》一共修复过三次:北宋宣和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分别大修过一次,民国时被马霁川买下后由他的徒弟小修过一次。
进入故宫时,它残破不堪。
20世纪70年代,故宫决定集中修复馆藏的众多珍贵文物,包括《游春图》。
《游春图》的修复计划开始于1977年,整个修复过程历时1年多。
修复之后,它曾经的光彩得以重现。
《游春图》时代背景《游春图》大致属于隋代左右时期。
隋代社会的短暂统一,给当时的文化交流与繁荣带来了契机,大运河的开凿与佛教的兴盛,更给南北交通和绘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隋代统治者好奢华,又大兴土木,且雅好收藏书画名迹,艺术创作颇为活跃。
但对于这幅名作是否展子虔亲笔,是否隋代作品,历史上有人提出过疑问。
元周密《云烟过眼录》中曾两次提到这幅画,第一次说:“展子虔《游春图》,徽宗题,一片上凡十余人。
亦归之张子有”,未加评论。
2018.02163文化长廊Cultural Corridor·展子虔《游春图》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范式化意义文 / 翟明帅摘要: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其成就标志着中国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游春图》一改此前“山水”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局限,突破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惯性图式,具有空间建构合理化、表现内容多样化、意境营造理想化、造型手段线条化和设色技巧程式化等范式化意义。
关键词:展子虔;游春图;青绿山水画;范式化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8)02-0163-03展子虔是隋代最具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家。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目前已知的展子虔唯一传世的作品。
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山水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它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在展子虔的《游春图》中,画面表现的视角发生很大变化,画中营造的“氛围”变得更加宏大旷远,人物在画面上变得很小,成为点缀和映衬,不再是画面的主体;而树石、云水等成为画面表现的主体,占据画面的主要空间。
至此,“山水画”才真正从人物画中发展出来并走向成熟。
《游春图》在空间建构、意境营造、造型手段、表现技法、审美机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因此成为山水画创作的“标准样式”和“源头活水”,对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具有范式化意义。
一、空间建构的合理化 青绿山水画是在二维的空间上表现出三维空间感的艺术。
这种“在平面上再造出立体”的艺术形式要打破绘画材料在维度上的限制。
因此,《游春图》对空间的建构是颇为讲究的,空间的布陈更为合理,比例的把握渐趋协调。
尤其是对山川的表现给人以高旷、平蜒、纵深之感,为“高远”“深远”“平远”的雏形,开“三远法”之先河。
画中树石青绿葱翠,山间有清泉小溪,溪上有朱色木桥,春意盎然,游目生趣。
东晋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描绘过一些早期青绿山水画的图式,但作品中显现出的空间是感性化和意象化的,各要素的比例是失调的,缺乏理性特征。
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特色□郭宇卿摘要:展子虔是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其《游春图》是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作。
各个画派的山水画构成各不相同,该文侧重于对山水画家、画派、作品、风格的赏析,研究《游春图》的整体布局、笔法运用等,阐述展子虔的技法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展子虔游春图山水“青绿法”是隋代画家山水画创作的独特技法,在众多画家中,展子虔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家。
展子虔善于创新,常运用新颖的技法。
他的代表作《游春图》题材新颖,注重自然与生活的结合。
但是自隋代统一南北后,展子虔的绘画思想即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
一、隋代展子虔生活背景与隋代的“界画”相比,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与技法更显成熟。
展子虔尤其擅长描绘故事人物、山水、亭台楼阁。
《游春 图》较六朝前山水画相对成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作品。
其对事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并且在色彩的运用上偏重于青绿山水。
二、隋代画家艺术创作特色隋代的艺术氛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密不可分。
在当时,界画、壁画以及山水画盛行。
青绿山水画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的稚拙阶段已经结束,“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风格开始盛行。
展子虔是一位知识渊博、有才气,尤其精通描绘山水的画家。
以人物论,当时西域一些画家所作绘画多描绘西域风俗,如尉迟跋质那,尤其擅长绘画西域风俗画。
展子虔细描色晕,所画作品却神意具足、精妙绝伦,他人难以效三、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形成过程纵观我国绘画史,隋唐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画家运用的山水技法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山水画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隋代,除壁画外,卷轴画也已风行。
《游春图》的出现,使青 绿山水发生了质的改变,代表山水画逐渐走向成熟,向着金碧山水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
作为展子虔的突出成就,《游春图》这幅卷轴画是画在绢上的,有别于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
1•笔墨技法展子虔在《游春图》中,均用细笔勾画山石,虽不加皴法,却显得苍劲有力,笔墨丰富。
展子虔:写远近山川,有咫尺千里之势展子虔(公元6世纪后期)〔隋〕渤海(今山东信阳)人,生卒年不详。
历北齐、北周,入隋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官职。
擅画道释、人物、山水及杂画,尤工车马。
人物画描法细腻,随之以色晕开,神采如生,意态倶足;其画山水台阁,写远近山川,有咫尺千里之势;描写车马入神,立马神形生动且画外有情,技艺之高与董伯仁齐名,故史称董展”。
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山水画的研究上成就显著,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绘画形式,堪称青绿山水画的鼻祖。
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绘有壁画。
画迹有《长安车马人物图》《弋猎图》《南郊图》《王世充像》《法华变相图》《朱买臣覆水图》《北齐后主幸晋阳图》《维摩像》《石勒问道图》《北极巡海图》等,分别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展子虔的传世之作,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该画用青绿着色法描绘了贵族春游的情景,画法古拙,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局部用金线勾勒,辉煌壮美。
近景树木渐趋写实,远山以花青点苔,人、马、山树比例适度,形态宛然,脱离了以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展子虔《游春图》展子虔在绘画史上地位很高,所谓“顾、陆、张、展”之说即是。
彦惊《后画品》说:“(展子虔)触物为情,备该绝妙。
尤善楼阁,人马亦长。
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虽《后画品》有后人伪作之说。
不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却也记录了彦棕评展子虔的这段话:“僧惊云:触物留情,备该妙绝,尤善台阁,人马山川,咫尺千里。
”及至再后来的宋代《宣和画谱》也跟着说展子虔:“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
”可见,问题只涉及《后画品》的作者,于展子虔绘画之能事,还是没有争议的。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元汤屋在《古今画鉴》中说:“展子虔画山水,大抵唐李将军父子多宗之。
画人物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开……下为唐画之祖。
隋·展子虔《游春图》中国古代名画鉴赏(六)隋·展子虔《游春图》——山水壮阔的画卷《游春图》《游春图》作者展子虔,隋代杰出画家,大约生于公元550年、卒于公元617年,渤海(今山东惠民县何坊乡展家村)人。
他是现在唯一有详细资料记载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展子虔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他辗转洛阳、长安等地,并在寺院画过许多壁画。
从这些壁画分布的地区来看,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
他多才多艺,对各种画类几乎无所不能。
他画人物,画立马,画山川,都形象生动、逼真,给人呼之欲出之感。
特别是他描绘贵族游春情景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之一,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元人汤里赞誉他为“唐画之祖”。
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展子虔的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
变他不仅善画人物、车马、山水、台阁,而且大都臻于精妙。
在着色技巧上,他用青绿设色。
他的画法为唐代绘画名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宗法。
他所画之马,神采飞扬,十分有神,“立马而有走势,其为卧马则有腾骧[xiāng](意指白色的马)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
”展子虔能够抓住马的瞬间神态,表现出整体的绰约风姿,达到以形传神,以神带形,形神兼备,维妙维肖的艺术境界。
《游春图》局部《游春图》鉴赏此图描绘了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画家表现了贵族游春的主题,以抒情而又近似纪实的手段展示了祖国江山的美丽和贵族生活的优雅舒适。
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飞瀑流泉,小桥流水,远山近坡,层次分明。
全图用鸟瞰方式遥摄景物,水面开阔,烟波浩渺,两岸山峦起伏,层次丰富。
《游春图》局部此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
二是在构图上,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而变为以山水为主,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游春图》鉴赏《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
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
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
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
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展于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
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
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
他的几了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
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
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
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
游春图总结引言游春图是一种常见的文艺形式,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人们在春天中游玩的场景和心情。
这些画作常常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欢乐的气氛,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会总结几幅著名的游春图,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绘画作品1:《游春图》游春图游春图这幅《游春图》是由中国的著名画家李可染所创作。
画中描绘了一群人们在春天的公园中游玩的场景。
绘画使用了鲜艳的颜色和细腻的线条,让整幅画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观者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欢快和活力。
李可染在这幅作品中利用明暗对比和色彩搭配,将春天的阳光照射在树荫下的游人身上,营造出明亮温暖的氛围。
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们在画中都流露出愉悦和轻松的表情,让观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喜悦和快乐。
这幅作品展现了李可染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色彩运用上的高超技巧,使其成为一幅优秀的游春图作品。
绘画作品2:《春日游园图》春日游园图春日游园图《春日游园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杰作。
画中呈现了一幅春天的游玩场景,有人们游玩、观赏花卉、散步和嬉戏的情景。
整幅画作以大自然为背景,有花草树木和碧水蓝天。
画家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在画作中强调了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增强了整幅画作的视觉效果。
在画面中,观众能够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有年轻人、老人、儿童等等。
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人物描绘的非常逼真,使得整幅画作更加有生气。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快乐和舒适的氛围。
绘画作品3:《游春图》游春图游春图这幅《游春图》是明代画家仇英的代表作之一。
画中以春天的公园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在公园中游玩、观赏花卉和欢笑的场景。
仇英在这幅作品中多次运用了对角线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他还运用了明暗的对比和颜色的饱和度来营造出明朗明亮的春天气氛。
仇英的笔触流畅而有力,他通过细腻的线条表现出了人物的动感和活力。
在画面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物形象,包括男人、女人和孩子。
这些形象都栩栩如生,使得整幅画作更具有生活感。
游春图的名词解释游春图,亦称游春卷、游春卷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一类题材。
它以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物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游春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游春图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史的早期。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季节的变迁十分敏感,而春天作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热爱。
古代文人士大夫和宫廷画家们,常常以画笔记录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人物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描绘春天的绘画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游春图。
游春图通常以纸上作画,也有少量绘制在卷轴上。
画家们通过巧妙地运用笔墨的技巧,以及独特的构图手法,勾勒出春天的鲜艳景色和生机勃勃的人物活动。
游春图的构图多样且富有层次感,有的画面中有高山流水,有的画面中有花草树木,有的画面中有欢笑嬉戏的人群。
画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游春图。
游春图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包括宫廷贵族、文人雅士、百姓百态等。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游春图的主角,也是绘画中的情感表达者。
他们或悠闲地游览山水之间,或与朋友们一同品茶赏花,或载歌载舞,或对弈嬉戏,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出春天带来的喜悦与愉悦。
这些人物形象贴近现实生活,给人以亲切感和共鸣,使观者能够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沉浸其中。
游春图并不仅仅只是一幅画作,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游春图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拥抱春天的心。
游春图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无论是对于艺术史的研究,还是对于当代文化生活的丰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作为一种富有情感表达力和艺术张力的绘画形式,游春图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欣赏和思考的乐趣。
无论是在博物馆展览中看到一幅精美的游春图,还是在自己家中拜读一本关于游春图的书籍,人们都能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国画春天万物复苏赏析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之一,万物复苏,大地苏醒。
国画中也有很多关于春天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些精美的作品。
首先是《春色满园图》,这幅画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画面中,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令人陶醉,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色彩鲜艳炫目。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画中的每一朵花都栩栩如生,细节处理非常精细。
这幅画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表达了画家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其次是《游春图》,这是一幅描绘春游采花的图画。
画面中,几位少女手捧鲜花,笑脸盈盈,背景则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画家运用了大量的线条和色彩,使整幅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幅画的氛围轻松愉快,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快乐和活力。
最后是《春江花月夜图》,这幅画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一幅作品。
画面中,江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远处山峦苍翠,四周花树环绕,形成了一个优美的风景线。
画家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在春天中的情感和心境。
以上是几幅国画春天万物复苏的作品,它们通过线条、色彩和意境的表现,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活力。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