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课件 优质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9
燃烧和灭火一、教学设计思路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五教学策略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②会使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⑵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②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实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能科学地理解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升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水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五、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仪器:酒精灯、小煤块、木条、剪刀、火柴、蜡烛、烧杯、水抹布、沙子、扇子等。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熊熊的火焰过后,手帕竟然完好无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顺势设疑,引入新课。
(二)复习提问,引入新知请同学们回想在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些物质燃烧时有哪些现象?学生举例,通过这些实例,总结燃烧的的共同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板书:燃烧的定义)【提问】凡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是燃烧的现象吗?请举例说明(电灯通电发光)【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的例子非常多。
石头能不能燃烧?空气中的纸为什么不能燃烧?由此可见,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燃烧条件的探究实行猜想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燃烧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实行合理猜想。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一、初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演示)实验二、拓展延伸、加深理解(播放白磷和红磷燃烧的实验视频)在这里,对于物质的着火点略做解释,引领学生理解到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由于本次上课学校和班级不是以往熟悉的,所以本节课将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通常意义的“燃烧”指的是什么;记住燃烧的现象以及需要满足的条件;2、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归纳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1、记住物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2、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联系生活实际,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四、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合作探究、分析讲解相结合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燃烧的条件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达到燃烧是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三者取其一)⑴、清楚或隔离可燃物。
⑵、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⑶、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七、教学反思: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燃烧的现象。
利用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课件等可用手段,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3、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关怀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具准备教师演示:烧杯、白磷、红磷、热水、镊子、铜片、滤纸、小刀、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学生分组:酒精灯、蜡烛、酒精、水、烧杯、镊子、小木条、棉花球、煤块。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同学们,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它为我们带来光明,温暖的同时也会给我请同学们观看火给人类带来的福与祸的图片。
简练的语言引入新课。
利用图片,激发好奇心理及求知欲,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与灭火一.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三.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燃烧与灭火》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知道影响燃烧的因素;2.认识防火、灭火的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燃烧与灭火的有关问题,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上课之前,我想考考同学们的语文功底如何,猜猜下列成语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些成语都与什么现象有关?今天来学习有关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师:从古至今,燃烧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古代,人们会利用钻木取火,让木头燃烧起来,帮助她们取暖。
我们还可以利用燃烧加工食物。
这张是利用燃烧炼铁。
还有最近的,嫦娥2号的升空,也是利用燃烧使之升空的。
看来燃烧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
那在我们之前的化学课上,你还记得有哪些燃烧的现象呢?说一说:你能描述出哪些燃烧的现象?议一议:她们的共同点:发光、放热、氧化反应。
想一想:结合上述燃烧的共同特征,你认为什么叫做燃烧?过渡:那要发生燃烧现象,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下。
活动与探究1:燃烧的条件师:把书翻开150页,我们今天将按照书上的学生实验内容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 用坩埚钳夹住棉花分别蘸烧杯中的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实验现象结论板书: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
教师操作:我取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放在火焰上燃烧,观察现象师:都燃烧起来了,说明他们都是可燃物。
[实验2]将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中部,观察现象结论板书:2.温度达到着火点师:通过常识,同学们觉得燃烧这两点条件就够了么?我把木条放在真空的环境中能以点燃么?生:需要氧气师:那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