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个人介绍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8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代表作贾樟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而备受瞩目。
他的代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其深度和复杂性成为了中国电影界的经典之作。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一个在中国文化革命时期发生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政治运动中的矛盾和成长。
电影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情感纠葛和冲突的描绘,展现了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电影的结构精妙,叙事方式独特。
贾樟柯以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故事碎片化,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展示了不同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情感和思考。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思考空间,也使得电影更具有叙事的深度和层次感。
电影的内核是对个体命运与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
贾樟柯通过诗意的画面和细腻的表演,刻画了一个被政治运动摧毁的家庭的悲惨命运。
这种细腻的刻画不仅让观众感同身受,也引起了观众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贾樟柯不仅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揭示了政治运动对普通人的伤害和社会历史的深刻影响。
此外,贾樟柯对细节的关注也是他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善于通过细微的表情、动作和环境的描绘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和变化。
无论是人物的微笑、泪水或是沉默,都传递着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这些细节,贾樟柯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情境中,让人们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思考和感受其中的普遍人类命运。
《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现实主义的审视。
贾樟柯以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呈现,揭示了中国社会问题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他将电影所展示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扩展到整个中国社会,探讨了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凸显了社会争议与改革的紧密联系。
作为贾樟柯的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电影艺术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敏锐触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贾樟柯成功地创作出一个让人深思的作品。
他的叙事技巧和对细节的关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开拓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风格。
HOME DRAMA/戏剧/之家/贾樟柯:温和的独立电影讲述者□陈秋名内容提要贾樟柯通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关注,用长镜头的方式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被很多人忽视的“边缘群体”的现实展现在了荧幕之上。
他用独立的电影方式,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对于生活的内心感悟。
关键词贾樟柯第六代导演独立电影贾樟柯,山西汾阳籍导演,他的电影抛弃了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人的宏大叙事方法,不注重电影的主流理念,追求电影的艺术、个性,视角相对变小,他拍的大多是小成本的独立电影。
人们习惯把这群70后的导演称为新生代导演,又称为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就是这群人中一种独特类型的代表。
贾樟柯的电影,不是以激进的语言或者故事情节为内容,他的电影如同他这个人一样,温和低沉;他的电影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底层人的灰暗时光用从容、朴实的画面重现在荧幕上,把艺术现实化;他的电影是中国小城镇成长的讲述,没有答案,没有所谓的大结局,只是讲述一段岁月,一些经历。
贾樟柯的电影从早期的《小山回家》(他拍摄第一部电影,1995)、“故乡三部曲”———《小武》(剧情片,1997)、《站台》(剧情片,2000)、《任逍遥》(剧情片,2002)开始,到后来的《世界》(剧情片,2004)、《三峡好人》(剧情片,2006)、《东》(纪录片,2006)、《无用》(纪录片,2007)、《二十四城记》(剧情片,2008)、《海上传奇》(纪录片,2010)、《在清朝》(武侠片,2010)、《语路》(纪录片,2011),长镜头的大量使用一直贯穿于他的电影作品。
电影理论专业出身的他,特别看重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因为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强调对客观性的尊敬,对普通人的尊敬,强调在完整的空间里尽量观察人的存在。
他认为蒙太奇的方法割裂了现实,它用局部的影像来组织话语,有很大的不真实性,所以他很少采用蒙太奇方法。
他大量采用全景、中景,对于特景很少采用,他不是要突出某个人,而是要展现一群人。
贾樟柯人物简介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
——贾樟柯
贾樟柯,中国导演、作家、制片人,生于1970年,
山西省汾阳人。
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
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
1998年,其处女作《小武》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
大奖。
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
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9年,获法兰西共和国
文学艺术军官勋章。
2010年,获多伦多电影节新世纪十
年最佳导演奖及瑞士诺加洛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豹奖。
主要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
《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及《海上传奇》;著有《贾
想》、《中国工人访谈录》及《海上传奇—电影纪录》。
贾导第一部短篇,制造非常粗糙,但反应的内容已经可以看出贾导的思路,已经形成了贾导的风格小山回哪儿的家?1996年看过贾樟柯的“学生作业”《小山回家》后,没人叫好,说差的人不少。
这类有点小火花的片子在北京通常还是能见到的。
主要是“火花”还没有成为“花火”。
当民工王小山最后在街边一个理发摊上,他把自己一头城里人凌乱的长发留给了北京后,大家心领神会:噢,这是我们中国当下的现状。
故事写一个在北京餐厅打工的河南民工小山,过年关头却被老板开除了,所以特别想回家,因此就找了一串老乡打算同行。
所找的人有建筑工人、大学生、票贩子、服务员、妓女等等。
小山找老乡的过程带出底层生活的众生相,影片的结尾是没有人跟他回家,最后他只能在街边的一个理发摊上,剪去了一头凌乱的长发。
那时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贾樟柯感觉到了中国电影与当下性失去了联系:上海、广州、北京看起来相当不错,可往这些城市外围一看,或者说即便北京,四环外就和四环内完全不同。
“我是从山西的一个小县城考进北京的,我生命的体验在那儿,可在如今的电影中我看不到和我的生命体验发生联系的东西。
”因此他就拍一部自己的片子《小山回家》来说话。
这部片子给人留下另一个印象是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
据资料显示,该本获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参赛第2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在此之前或之后,中国大名鼎鼎的张艺谋的多部作品,启用非职业演员竟好像成为电影中的一个“艺术举动”,博得国内外从内行到外行的阵阵喝彩。
其实,只要拥有电影特权的那些电影家弯下腰杆看一看,中国年轻的电影者哪一个作品有多少职业演员的身影在晃动?再说,启用“职业”和“非职业”本身与电影创作还是没有多大的关联,这是由题材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的,它应该是一个严肃的电影人工作的出发点。
而不应该成为一个卖点和谈资。
至今都有人在找《小武》的片子看。
那是1997年一个夏天,我老和几个热爱电影的朋友在北航附近一家四川人开的露天饭店喝酒谈我们自己想拍的电影。
贾樟柯,山西汾阳人,生于1970年。
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同时开始电影编导工作。
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
从大学时期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到2018年最新一部电影《江湖儿女》,二十多年来,贾樟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导演,到站上戛纳电影节的舞台,45岁就拿下终身成就奖,他的镜头始终和故乡汾阳保持着一种联系。
从这片散发着高粱酒香气的地方出走,再回来,半生过去,他仿佛从未离开过这里。
封面故事惨拮9*翱菇在过去不久的2018年,贾樟柯为他的影迷奉献了新作《江湖儿女》,故事发生i]的地方依然是他过去的所有电影中描摹过无数遍的故乡汾阳,女主角也依然是贾氏电]]影“雷打不动”的女主——他的妻子赵涛。
很多人对此片褒贬不一,有人说,贾樟柯|]十几年“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也该换换了,有的人却说,这部电影是贾樟柯二十年来]i电影生涯的集大成者:*I从小镇青年到大龄“北漂”汾阳,地处晋中,背靠吕梁,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
这里以当地盛产的“汾酒”闻名于世。
1970年,贾樟柯就出生在这个有些闭塞的县城里。
小时候,因为家里的大人都要工作,一天到晚开会不回家,贾樟柯便和其他无人管教的小孩一样,与刚从农村、林场回来的“待业青年”一起浪荡街头。
那时,城里只有一条公路,向西延伸而去,通向黄河,这就是县城里的孩子们全部的活动范围。
年少气盛,他们也会学着在录像厅里看到的香港电影中周润发咬着牙的模样,说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还想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拜把子,却找不到酒。
他们爬上一间房子,见到屋顶正晒着萝卜干,于是就每人切下一块,代酒吃进肚子,又跪下彼此磕头,结为兄弟。
这群少年中就有贾樟柯的身影。
在学校里,贾樟柯是个文艺青年,迷恋浪漫主义,甚至一度留起了长发。
他写诗,和一起玩耍的伙伴们办起了诗社,起名叫“沙派”。
不听课时,就会想个什么命题,各自写出来,相互传阅评点,比较谁写得好。
第一次油印诗集,他们花了一星期,到处借办公室,晚上不睡觉,硬是把诗集弄出来了,最后印了七八十本,各自拿去给非常要好的朋友。
贾樟柯,从“电影民⼯”到国际名导2019-08-25亚洲电影的希望之光贾樟柯刚在影坛出道时就受到⾏内⼈的⾼度赞赏,1997年,他以⾸部长⽚《⼩武》闪亮登场,成为备受国际电影界关注的“新星”,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第六代”的导演之⼀。
法国《电影⼿册》认为他的⾸部长⽚《⼩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的影⽚。
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武》获得⼀系列⼤奖,国际评委在阐述贾樟柯的电影获奖理由时说:“我们在同⼀时间不但发现了⼀部电影更发现了⼀个作者,这种发现并⾮常有的”;“我们相信贾樟柯⼀定会和莫蕾蒂、阿巴斯、伍迪·艾伦⼀样,能够成为帮助我们保持⼈的本质的导演”。
⽽且评委们还意味深长地说:“在他的电影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来讨好我们的”;“我们相信他的每⼀个镜头,每⼀个画格都不是故弄⽞虚的。
在中国的那样⼩城中,我们和他的⼈物贴得很近,和他的感情贴得很近”。
贾樟柯曾⼀度被戏称为“电影民⼯”,之所以有这样的雅号,⼀⽅⾯是因为他拍摄的影⽚多以底层劳⼯阶层的⽣存状态为题材,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当时那种与正统和主流电影制作模式背道⽽驰的创作⽅式、⼯作条件、⽣产⼯艺以及发⾏和放映模式。
按照贾樟柯本⼈的形容,在第⼀次拍摄影⽚的时候,他可谓是“除了精⼒和体⼒之外⼀⽆所有”,凭借⾃⼰给别⼈当编剧本赚的稿费,加上同学从⽗亲单位借来的摄影器材,以及在录⾳系静坐跟⽼师抗争拿到的录⾳器材,就是在这样⼀种东拼西凑的境况下,他完成了⾃⼰的第⼀部短⽚作品《⼩⼭回家》。
《⼩⼭回家》得到了⾹港独⽴短⽚及录像⽐赛⾦奖,因为获奖⽽取得的影响,让他能够获得⼀定的投资,有⾹港提供的20万元资⾦,加上从朋友那⼉找到的⼀些钱,仅仅30万元的投资,他拍完了《⼩武》。
《⼩武》的成功让贾樟柯的电影开始有了⽇本、法国、意⼤利等国的共同投资,尤其是⽇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公司⼀直保持和贾樟柯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