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基层政权在选官制度上的作用(1)
- 格式:docx
- 大小:18.80 KB
- 文档页数:5
西汉考核官吏制度西汉时期,官吏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规定和制度安排。
下面将从考核官吏的目的、过程、标准和结果等方面来探讨西汉考核官吏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西汉时期考核官吏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官吏,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转。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以贵族地主为主的士族是最有权势和经济实力的群体,他们通过对朝廷的控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为了打破贵族垄断,西汉政府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以保证政府的公正和高效。
其次,西汉时期考核官吏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完成的。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乡试,官员要在当地的考场参加考试,通过后才能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朝廷的考场进行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学、历史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会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皇宫的考场进行的,内容更加难题,能够通过殿试的人可以成为高级官员。
第三,西汉时期考核官吏的标准主要是以文才为重。
在考试中,官员需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诗歌、文章和论述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官员需要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写作能力来通过考试。
此外,官员的品德、忠诚度和政治立场也是考核的重要标准。
只有通过这些考核标准,才能确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
最后,西汉时期考核官吏的结果是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决定的。
成绩优秀的官员有机会被任命为高级官员,享受更高的待遇和权力。
而成绩差的官员则只能在基层部门工作,待遇相应较低。
这种结果导向的考核制度,既激励了官员们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也确保了官员的公正和廉洁。
西汉考核官吏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行改变了以贵族世袭为主的官吏选拔模式,为广大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有利于社会的流动和社会阶层的稳定。
其次,考核官吏的标准以文才为重,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素质的官员,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同时,科举制度还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基层管理制度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基层管理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汉代基层管理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对汉代基层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政治制度1.县官制度汉代基层政治制度以县为基本单位,县官是管辖县一级行政区域的官吏。
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县官属于“九卿之下”,县官制度在汉代的基层政治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县官按照官职等级和地区划分,主要有县令、县丞、县尉等。
县令是县官的最高职务,他负责县的行政管理和法律执法,是汉代基层政治管理的中心人物。
县丞主要协助县令处理日常事务,县尉主要负责治安和军事工作。
县官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加强了汉代基层政治管理的执行力和效率,有利于解决基层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
2.乡村制度在汉代,基层政治管理中的乡村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汉代设立了乡官,负责管辖乡村地区的政治管理和社会治理。
乡官主要由地方豪强或有地产的人担任,他们负责收集稻谷、布匹、人口等相关信息,以便编制户籍、协助地方官员管理税收、水利建设等方面,帮助地方官员解决具体的乡村问题。
乡官制度有利于解决基层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3.社会团体制度在汉代的基层政治管理中,社会团体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汉代实行家族社会制度,大量的家族社会团体分布在各地,他们在基层政治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族社会团体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通过亲戚朋友之间相互关系的支持和协作,以此维护他们的家族利益,也帮助地方官员解决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
家族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可以协调地方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
二、经济制度1.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制度在基层经济管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汉代,土地所有权基本上属于国家,国有土地主要由皇室和官僚拥有,私有土地由豪门地主和农民拥有。
汉代时期,农业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西汉官吏制度篇一:西汉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在监察、选官、税收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得两汉社会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备。
一、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监察制度——刺史制度:①实行: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③发展: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定期巡行郡国,检阅刑狱,考察官吏政绩,年终上奏皇帝,有固定的治所,开始掌握军队。
东汉末年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④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评价;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
②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
(积极作用)③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消极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演变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汉武帝设州(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以及地方高官,后刺史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东汉:加强监察制度。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2、地方行政——郡国并存;实行: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形成:封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无治民权,受郡监督;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注意《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此图揭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此时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区域,而是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区。
3、选官制度——察举制;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
西汉东汉地方管理制度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期间建立了先进的地方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西汉地方管理制度1. 郡县制度西汉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单位。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郡守为郡官,负责管理本郡的政务和军事。
县是郡下面的行政单位,县官负责具体的经济、教育、文化等事务。
郡县制度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使国家统一,地方自治更加稳固。
2. 郡县官员选拔制度西汉时期实行了科举制度,郡县官员主要通过举荐和考试选拔。
这一制度保证了政府官员的能力和品德,避免了腐败和权力滥用。
同时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3. 土地制度西汉时期,实行了封建土地制度,郡县进行了土地的重新划分和分配。
这一制度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也使地方官员更加依附中央政府,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 赋税制度西汉时期实行了赋税制度,将赋税归入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赋税制度进行征收,确保财政的稳定和国家的运转。
这一制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加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
5. 民众自治西汉时期,地方政府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民众自治。
民众可以通过选举和申诉等方式参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决策,保障了民众的权益和参与感。
这一制度促进了地方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二、东汉地方管理制度1. 五官制度东汉时期实行了五官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五官六属的行政单位。
五官包括御史、太守、郡守、县令、乡长,分别负责监察、行政、财政、司法和治安等事务。
这一制度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官员选拔制度东汉时期继承了科举制度,但加强了官员选拔的严格性和公正性。
除了考试之外,还注重官员的德才兼备和政治立场,确保了政府官员的能力和品德。
这一制度为政府提供了优秀的人才,稳固了国家的政治基础。
西汉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顾名思义是选拔人才挑选官员,中国的选官制度古来有之,自先秦时期起,每朝每代都有其选官的标准,一直到秦汉时期,选官制度又发生了改变,秦朝是以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而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那么,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呢?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西汉的选官制度西汉的官制是仿秦制的,但是又在秦朝的官制上有所改进。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而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那么,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西汉选拔官员,主要的是文学和吏道两类。
前者指对古代典籍有研究,道德有称者,后者指明习法律与行政技术、官员子弟以及王侯子弟。
> 总的来说,西汉的选官制度有两种,其一是察举制其二是征辟制。
>西汉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
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
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
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
西汉的政治制度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政治制度相较于前秦的政治制度,有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创新。
在西汉政治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是皇帝制。
西汉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最高的地位。
皇帝称帝后,会举行大规模的即位仪式,以显示大汉帝国的威仪。
同时,皇帝受到孔子的儒学影响,高度重视礼制,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以维护皇权的神圣性。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西汉设置了多级官职制度。
在中央政府中,最重要的官职是丞相,他负责总揽全国政务。
其他重要官职有太尉、大司马、大将军等。
除了中央政府,西汉政府还设立了各地方的官职,如郡守、县令等,以实施地方治理。
西汉政府还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以选拔人才。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考试制度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进行的考试,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学子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进行的考试,选拔一些优秀的文才。
殿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试,选拔出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官,他们将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西汉政府在军事制度方面也做了一些创新。
西汉建立了一支精锐的禁军,即京师卫。
这支军队在战时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宫安全。
此外,西汉还建立了屯田制度,以解决兵员问题。
屯田制度是将一部分军队驻扎在边境地区进行农田开垦,既能提供粮食支持军队,又能加强边境安全。
另外,西汉还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
在西汉末年,地方豪门开始崛起,他们在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掌握实际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这些地方豪门成为地方上的统治者,和中央政府形成对抗关系,导致后来的王莽称帝。
总体来说,西汉的政治制度相较于前秦有了一些创新和变化。
皇帝制成为核心制度,严格的官职制度、礼制和考试制度有力地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
军事制度的创新和地方自治制度的实施,也为西汉政府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虽然西汉政权在后来的王朝中覆灭了,但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考核官员的制度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这一代开始,汉朝开始了以尧帝为始祖的两千多年中国历史所熟知的大一统政治。
汉朝在统治和统一全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西汉的考核官员的制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代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西汉的考核官员的制度是一种行政改革制度,源自汉朝的“县置”制度。
《汉书元帝纪》记载:“元帝建康元年(前206年),立丞相,置县郡,有分权之故,以县置为先。
”即县置制度,是置六县之法,也就是将把一个地方分成六个县,这对汉朝的统治非常有利,加强了政治管理。
西汉考核官员的制度是由县置制度发展而来的,一般都以官员为考核指标,即以他们的绩效、表现以及执行职责的能力来衡量考核官员的表现。
考核官员的官职分为四级,分别为太尉、司马、司寇、郎中。
在每一级官职中,都有多个职位,每个职位都有自己的考核指标,以及考核官员执行职责的能力,比如太尉太傅执行朝廷重要任务,司马处理百官事务,司寇处理国家从军事,郎中管理文字工作等等。
西汉的考核官员的制度实行的有两个特点:一是搞人文管理,重视对官员的实际行为进行考核;二是实行官僚科学管理,规定了官员的绩效考核的权力和程序,保证了考核的公正性,促进了汉朝的政治发展。
西汉考核官员的制度不仅有利于汉朝统治,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也有重要影响和启示。
它倡导了官员绩效考核,强调“肃宗,谋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实施治理。
它还敦促官员严格遵守法律和法规,严惩腐败,以及形成社会正义。
因此,西汉考核官员的制度是一项伟大的政治举措,是汉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也是当今政府管理的有效经验和启示。
它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为人们普及了政治知识,提高了政治文明水平。
西汉管理制度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建立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管理制度。
这些管理制度为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们今天的管理制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重点介绍西汉时期的管理制度,包括官员任命、赋税制度、军事组织、教育制度等方面。
一、官员任命西汉时期,官员任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西汉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重要官职,为各级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官员选拔上,西汉重视考试选拔,选拔官员要经历严格的考试和审核程序。
通过这种选拔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官员管理上,西汉实行了很多有效的管理制度。
官员的评定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可以保证官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同时,西汉还实行了官员的晋升制度,使得官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和业绩有机会得到晋升,这能够激励官员更努力地工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赋税制度在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制度。
赋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合理制定赋税制度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西汉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将一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部分土地归国家所有,进行赋税征收。
西汉时期的赋税制度是非常合理的,不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赋税的征收按照土地面积进行,使得征收更加公平公正。
同时,西汉还对赋税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避免了滥用职权和侵害农民的情况发生。
通过这种赋税制度,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并且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三、军事组织军事组织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西汉时期,军事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制度。
西汉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组织和管理,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战备状态。
在军事组织上,西汉实行了严格的兵役制度,每个士兵都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和教育,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西汉军事组织还实行了严格的军纪和军法,对军队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这样可以确保军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与地方官制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体制与地方官制对于该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和地方官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封建君主制,以皇帝为核心,辅以丞相和诸侯王等官员,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机构。
在整个西汉王朝的历史上,君主权力的集中程度各不相同。
初期的刘邦时代,君主权力相对较小,政权主要由丞相掌握。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君主权力逐渐加强,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度,即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御史台,以及九个司马、太仆、太傅等部门,使君主权力得以有效运行。
这种权力制衡的体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稳定和有序。
在地方官制方面,西汉王朝采取了分封制,将大片土地封给三公、九卿和诸侯王等官员,以控制地方。
这种分封制度有助于维持统一政权的稳定,同时也能有效地加强地方管理和治理。
西汉时期的封建制度相对于前秦时期的郡县制度的确带来了许多好处。
封建制度能有效地整合地方势力,使得诸侯王与皇权的关系更加密切,有助于加强统一的国家管理。
同时,封建制度还保留了地方诸侯的实际统治权,使得地方政权更加稳定,不仅减少了内乱的可能性,还使得治国更加轻松。
然而,封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封建制度下的世袭问题。
由于封建制度的特点,地方势力往往会代代相承,诸侯王的子孙继承诸侯王的封地和职位,使得地方权力长期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容易导致封建势力的膨胀,制约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其次是封建制度下的官员选择问题。
在封建制度中,诸侯王有权自行任免官吏,容易导致官员选拔的不公平和不专业。
虽然朝廷也有派遣监察和考察官员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
综上所述,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与地方官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体制的权力机构完善,使君主能够更好地集中掌握权力,稳定国家统一。
而地方官制的封建制度,既能保持地方官员的地方性特点,又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西汉王朝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制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西汉王朝的中央政府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帝掌握着军事、行政、财政等重要权力,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来管理国家。
朝廷中设有各种官职,如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等,这些官职分别负责政务、军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丞相是皇帝的顾问,负责制定政策和统筹全国的政务。
大司马是军事部门的最高指挥官,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
大将军则是军队的总指挥,在战争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这些高级官职,中央政府还设有许多其他官职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
这些官职按照层次分明的等级制度进行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
每个官职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各司其事,相互协作。
这种官僚机构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管理,还为地方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支持。
在地方官制方面,西汉王朝采用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每个郡县由一名太守管理。
太守是地方的最高官员,负责治理和维护地方的安定。
太守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制定地方政策,任免地方官员,管理经济财政,组织地方军事等。
除了太守,地方官制中还设有其他官职,如郡丞、县令等,负责辅助太守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
这些官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在地方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官吏们通过官场上的权力斗争,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王朝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制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关系。
中央政府通过任命太守和其他地方官员来掌控地方权力,同时,地方官员也要纳税和向中央政府汇报。
这种制度设计,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维护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总的来说,西汉王朝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政府通过建立官僚机构,有效管理国家的政务;地方官制则使得地方政权的建立和维护变得更加有序。
西汉基层政权在选官制度上的作用(1)
【摘要】文章分析阐述了西汉基层政权在选官制度上的作用这一问题。
【关键词】选官制度基层政权西汉
汉代自高祖的天下以后,选任官吏主要的是两种人,第一,功臣;第二,文吏;文景以后,功臣的后裔也因旧有的资地,致位显通。
但很多功臣后裔因为作奸犯科而被罢免爵位。
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中央政府把原来各个封国的权力收回。
国家越来越需要人才来管理国家,功臣旧属的后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更何况这些后裔当中不少人已经腐化。
国家各级官员主要依靠一套选官制度来选拔。
汉代国家的选官途径主要有:一,孝廉;二,茂才;三,贤良方正。
通过这几条途径,地方官员向中央朝廷举荐人才。
汉初还没有规定举人的数目。
到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一人”同时规定地方官吏必须举人。
但是汉承秦制举人失当者有罪。
诏书的出现使得地方各级官吏不得不对辖区内人才的关注。
在西汉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地方官吏如何得知本辖区的人才。
才不会“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本文主要对西汉基层政权在这方面的作用做一些探索。
汉代具有十分完备的基层政权。
《汉书•高帝纪》:
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
施恩德,赐民爵。
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
关中卒从军者,复家一岁。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以十月赐酒肉。
《汉书•韩延寿传》
武帝时,戾太子受江充诬陷,不能自辩,遂矫诏捕杀江充,兵败亡匿,武帝震怒,群下忧惧无所出,“壶关三老茂上书曰:‘……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群邪错谬,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
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书上,武帝为之感悟。
又《汉书•京房传》:“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
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
”汉成帝时,京兆尹王尊免官,“湖三老公乘兴等上书讼尊治京兆功效日著……书奏,天子复以尊为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后王尊不避危殆,亲率吏民治水,“吏民嘉壮尊之勇节,白马三老朱英等奏其状。
”王尊因而受到嘉奖。
由此可见,皇帝对三老的意见十分重视。
同时三老既为民师,左右乡党舆论,对“乡举里选”的察举,征辟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但是西汉的基层官员和三老是如何发现人才
的:
孝廉,《汉书•文帝纪》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到了武帝时期,察举的科目设立了孝廉一项,并成为察举中最重要的一科。
颜师古认为:“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孝成为乡里追求的标准,也成为三老评价和向上级推荐人才的标准。
西汉的重民思想使国家很重视基层政权特别是三老的意见,在乡里三老的舆论成为政府选举官吏的重要标准。
所以乡里的礼俗、舆论的作用就更显得突出了。
家族,西汉的乡里社会,虽然是以地缘为主,但血缘与宗族在乡里的作用也同样重要。
所以在提到西汉的乡里社会组织时,往往九族与乡党并称。
如郇越“分施九族州里”《王贡两龚鲍传》,朱邑“禄赐以共九族乡党”《朱邑传》,所以说西汉是地缘与血缘的共同体。
因为西汉的里大抵依自然聚落而成,所以一个里往往就是一个或是数个宗族。
国家为了便于管理,就任命一些强宗大姓来统治乡里。
三老往往由这些强宗大姓充任,因此这些强宗大姓的子弟更容易出任官吏。
原涉: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
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
扶风谒请为议曹。
举能治剧,为谷口令。
通过“社”的一些活动。
秦汉时期,乡里皆有社,是乡里民众祀神祭祖的场所。
《汉书•郊祀志》:“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二月及腊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制曰‘可’。
”
随着乡里民众社会交往的增多,社内的活动内容也不断变化,由单纯的祀土神嬗变为多种庆典活动和一些娱乐性活动,男女欢腾,聚饮为乐,即使穷乡之社,也“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
里社进行的集体活动,由社宰具体负责。
《汉书•陈平传》:“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
在神权笼罩的古代社会,由于人们思想意识的狭隘性,决定了人们对天地诸灵的敬怖和笃信,因此祭祀是古代社会至关重要的大事,而能够主持乡里民间“社”的活动,就会熟悉祭祀仪式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具备了被选任高级官吏和升迁的机会。
西汉的教育体制。
《文献通考•学校考》:“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皆乡学也”,一般认为夏、商的学校只限于官学。
西周从孔子讲学开始,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樊篱,私学才渐为社会所公认。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学校的建立,其主要职能是行教化。
所谓:“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乡则行礼而视化焉。
但是西汉初期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没有多大的发展。
《汉书•儒林传》“未皇庠序之事”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
天下之士”以及“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的提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才开始在郡国范围内设立地方官学,且诏日:“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中国地方官学的教育模式在此时建立起来。
至元帝时,更是“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为教,平帝时再次强调郡国遍立学官,“郡国日学,县、道、邑、侯国日校。
校、学置经师一人。
乡日庠序。
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尽管西汉学校教育注重于道德教化,但是这些学校也部分承担了培养本郡所需的部分官吏和向上级输送人才的任务。
汉代选官制度尽管出自皇帝诏令,可是由于具体的操作依然集中在各级官吏手中,特别是最基层的政权已经被一些豪族所把持,因此尽管汉代察举制度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分配,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部分地满足了中下层地主分子参政议政的愿望,对政权的巩固,无疑有巨大影响。
但正是由于这套选官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基层政权被少数豪强地主所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