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 文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大学英语“CBI”教学模式实证研究完成单位:(1)武汉理工大学(2)(3)成果主要完成人:谭颖、王爱军、马文丽、毛颖、汪铭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谭颖教授武汉理工大学420负责项目设计与实施;主持省级精品课程;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撰写国家规划教材、CBI系列教材等王爱军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520 项目实施;组建课程团队;撰写教材、讲义及论文;指导学生获奖;主持教研科研课题马文丽教授武汉理工大学400 组织调研;主持制定分级教学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主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毛颖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84 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开设CBI系列课程、编写课程讲义汪铭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84 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开设CBI系列课程、编写课程讲义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课题实施以来,以CBI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教学理念创新: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David Ausubel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内容为依托,融互动教学与个性化协作、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于一体;促进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自主有效学习,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而实现意义的建构过程;2、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创新:针对学生层次差异定制分级目标,创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行分级教学,协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3、教学实践创新: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积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①充分拓展教学内容:编写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申报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编撰教材及教辅,提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鲜活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②立体打造课程教学体系:确立四大模块,开设系列拓展课程、文化讲坛或讲座;③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依托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实验教学中心,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组织教学。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成果科类:12 申报等次:三等奖成果名称: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完成单位:(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陈卫平、唐时俊姓名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陈卫平 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150项目负责人唐时俊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506项目主要负责人何舒卉 讲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522 理论研究、实验教学魏宁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382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廖宇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535理论研究、实验教学杨捷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702理论研究、实验教学胡莎莎 讲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538理论研究、竞赛指导王皓 讲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526理论研究一、成果主要创新点本成果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商管理新型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三合一,构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平台”。
第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院发展定位为基础,强调“错位竞争”,相对研究型院校,突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确立实验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验实训的课时量占到35%,从根本上改变实验实训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旧有状态。
第三、建设统一实验实训软件管理平台,形成“三维度”教学体系,形成“合力”,避免实验教学软件存在的单一、零散、孤立等问题。
第四、发挥专业实训基地群“平台”作用,通过指导老师对大学生ERP协会等社团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将实验实训教学自然延伸到第二课堂,实现对人才的“全时空”培养。
第五、强调校企合作,在学校实训教学阶段就完成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过程,初步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本成果为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鄂教高[2012]12)研究成果。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三等奖成果名称: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陈勇卢仕潘贵军王文峰张军王玮徐玲芳叶葱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陈勇副教授湖北大学260 负责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协调和组织本成果的推广卢仕助理实验师湖北大学120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专业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潘贵军副教授湖北大学240 负责项目具体计划的制订,项目组成人员的分工,组织协调及具体计划的实施王文峰教授湖北大学220 “毕设——实习——就业”一条龙实践模式实施张军教授湖北大学230 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王玮助理实验师湖北大学320 负责工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设计徐玲芳副教授湖北大学240 负责相关课程建设叶葱教授湖北大学240 负责实习基地建设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在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计划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及电子行业转型背景下,分析电子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实践性人才、创新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复合型设计型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创新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实施课程设计与学科竞赛协同、校企协同、国内外协同、专业内部协同的“四协同”的培养机制,增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计划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是以一个“3551光谷人才计划”、八个省部级教研项目、五个校级教研项目和一项中国电子信息协会实践教学成果奖、十篇教学研究论文、十五项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科竞赛获奖为基础,结合2012年来湖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工科专业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实践形成的教学研究成果。
其直接成果为:“3551光谷人才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为湖北省品牌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专业;“微电子学与工程”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专业;“光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获批新专业立项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获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立项建设;校企合作平台获批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校企合作湖北大学实习实训基地、与六个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仙桃职业学院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仙桃职业学院(2)富士和机械工业(湖北)有限公司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胡华文副教授仙桃职业学院 256 主持项目研究,负责项目顶层设计、方案制定、实施、总结、评价及成果推广应用。
徐国洪教授仙桃职业学院192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技术指导、政策咨询, “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冯邦军副教授仙桃职业学院 384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1+4”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张汉飞讲师仙桃职业学院384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四融合”教学资源及其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工作付晓军副教授仙桃职业学院 512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学徒四级递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徐聪明高级工程师富士和机械工业(湖北)有限公司192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企业政策支持、生产资源、企业工程师队伍保障工作胡进德副教授仙桃职业学院 384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生产性教学基地建设工作黎万平讲师仙桃职业学院 512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双考核双评价”构建及组织实施工作一、成果主要创新点(一)形成了以“四双四级”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教师和师傅“双导师”、学生与学徒“双身份”、课堂与园区“双环境”育人机制,建立了四级学徒岗位标准和晋级标准,形成了“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富士和公司全方位参与招生录取、人才培养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目标清晰、教学针对性强,校企分工明确,企业参与的主动性高,有效推动了校企的深度融合。
(二)构建了与“四级学徒”对应的能力培养体系、“1+4”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构建了“学徒四级递进”能力培养体系,丰富了学生的企业岗位经历,拓展了学徒成长空间,提升了学徒技术层次,强化了每级学徒岗位核心能力培养。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科类: 教育学类教育技术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面向大学生研究能力提升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张屹、周平红、林利、黄磊、罗恒、黄勃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张屹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890全面负责该成果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课程教学教研周平红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60课程教学教研,研究工作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林利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00 实验教学及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黄磊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30 网络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罗恒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90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的教学和指导黄勃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50实验中心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教学模式创新:构建APT教学模型和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研究能力提升构建了APT(Assessment Pedagogy Technology)教学模型,将评价、教学法、技术融为一体,倡导“以评促学”的教学理念。
在此模型指导下,提出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学习、基于交互式微视频的虚拟实验教学、基于“云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基于技术支持的形成性评价互动教学四种信息化教学模式。
2.教研方法创新:建立基于EDR的教学研究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采用设计研究(EDR)范式,通过不断的迭代循环,教学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并将基于EDR的教学研究体系推广到课题组的中小学实验学校,通过迭代循环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受到了实验学校的好评。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本研究的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1.构建APT教学模型及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长江大学 成果科类: 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 信息教育技术环境下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完成单位:(1) 长江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孙玉秋 教 授 长江大学 450 研究方案的确定、组织及实施王文珍 副教授 长江大学 550 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胡 洁 副教授 长江大学 650 PBL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毛战军 讲 师 长江大学 650 网络教辅平台的设计建设 张 毅 副教授 长江大学 600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研究呙林兵 副教授 长江大学 600 分层、分级教学的研究余瑞艳 副教授 长江大学 650 学生竞赛活动的组织、培训 卜富清 讲 师 长江大学 500 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创新点1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出“演示-讲授式”、“探索-发现式”、“基于案例式”、“基于资源式”、“PBL教学法”五类教学法,并通过特色教案设计在教学中应用。
这一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创新点2 网络平台的设计创新.自主研发的高等数学网络教辅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辅手段。
平台的答疑功能,支持师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主交流;平台的自测功能,可供学生检验学习效果;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可供学生课外查漏补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创新点3成绩评价方式的创新.重视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考核,将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表达能力等纳入考核内容,使考核内容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客观、综合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和创新潜质。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读博,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通过“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培训课、示范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提升,逐步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团队协助好的教师队伍。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成果科类:其他(素质教育)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群建设及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刘冶 、费关勇、汪韵、王露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刘冶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120 总体设计、制定方案、指导实践费关勇助理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40 方案设计、调查论证、教学实践汪韵助理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40 调查论证、组织协调、质量监控王露讲师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360 调查论证、专题研究、教学实践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坚持引领性与贴近性的统一。
国内率先构建了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依托的,面向行业就业、技能提升的基础课程核心框架,研究制定了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接地气的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五种能力系列教学模块。
(二)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构建了 “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2+1+1”就业指导新模式。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在就业指导单课程教学中融入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企业实践、实习就业等五种元素,“2+1+1”是指2年分专业基础指导,1年分行业重点指导,1年企业“定制”指导。
(三)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构建了其他课程可复制的跨领域授课教学团队和创新性较强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互动、职场讲坛、企业考察等全过程教学手段。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一)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依托,构建面向行业就业、技能提升的基础课程核心框架,打造提升“五种能力”的系列教学模块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出台了《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大学生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实施意见》(鄂经法【2015】96号)意见,构建了 “2+1+1”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2年分专业基础指导,1年分行业重点指导,1年企业“定制”指导)。
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经过中国科学院武汉科技查新咨询检索中心科技查新(报告编号:2012-376),本成果具有以下两个主要创新点:(一)在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资源约束型高校实际,深入剖析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构建了以“促、变、改、建”为特点的常态监控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
“促”,促进学校上下以教学为中心,引导注重内涵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指引教学改革方向;“变”,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坚持学校教学工作年度自评;“改”,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标,努力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不断改进、提高质量;“建”,主动建设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做到“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二)在地方高校率先探索建立并实施了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改进与响应社会问责相结合的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制度。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适应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等国家质量战略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在课题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完善了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了常态监控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校内教学评估制度,在地方高校中率先实施了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改进与响应社会问责相结合的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成果创造性地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及良好的实践效果。
(1)完善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理论指导下,开展了大规模、多层面、全方位的本科教学质量需求调研,仅2011年,8名校领导、197名中层干部、1148名教师、19672名学生参与了访谈和被访谈,收集到1373条教学工作意见和建议。
根据针对性很强的需求调研,准确地把质量需求展开为人才培养条件、过程、效果方面质量要求,有效完善了基于QFD、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持续改进、学校与学院相结合的二级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巩固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评建成果。
(2)立足地方高校实际,实施教学质量常态监控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校内教学评估制度。
形成了“促、变、改、建”学校评估文化,提出“监控测量-数据采集-信息形成-动态评价-改进教学-响应问责”的评估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将质量需求逐层展开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和教学常态监控指标、教学评估指标。
按控制类型分为,前馈控制指标含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计划执行、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等18项“教学条件建设及利用”观测点;过程控制指标含教学计划调整、停调课次数比率等22项“教学过程管理”观测点;反馈控制指标含学生评教优良率、本科生毕业率等28项“教学效果及奖励项目”及反映学院教学特色的项目观测点。
采集教学常态关键数据进行动态评估,评估结果形成学院的教学质量系数参与学院本科教学收入分配。
(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探索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改进与响应社会问责相结合的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翻译了美国顶尖大学质量报告、德州大学绩效报告,学习其经验,明确质量报告编制目的,规范编写要求、数据来源、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自源头探索编制并颁布了主要关注校内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2009年、2010年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借鉴国内985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颁布了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改进与响应社会问责相结合的2011年学校教学质量报告,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实际、相对科学、高效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包括学校基本信息、教学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学工作状态数据、教学工作取得的进步、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建议等六个方面内容,公布了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15类45项人才培养核心数据,主动回答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近五年的实践证明,成果简便易行,针对性、引导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强,评估客观科学、及时高效,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得到了校内外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同行专家的肯定,对地方高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良好的借鉴与推广应用价值。
一是评估文化作用逐步彰显,协同育人取得初步成效。
以“促、变、改、建”为特点的学校评估文化,正逐步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较好实现了行业企业、学校、学院、系、教师等多方协同育人。
二是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原有1类2项国家级、3类23项湖北省项目;实施三年,新增4类6项国家级、9类24项湖北省项目,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数量、质量都取得较大进步;首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广告设计大赛一等奖;学校招生就业两头旺,招生分数一直高居省属同批次高校榜首,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0年学校喜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三是形成了学院奋勇争先的喜人态势,成果辐射作用逐步显现。
成果有力地引领了全校注重落实本科教学中心、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学术及实践价值,可为地方高校提供良好借鉴。
近三年,先后接待湖北省内外近20所地方高校来校调研交流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作为高校唯一代表,在第14届国际质量功能展开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2012年,学校被遴选作为湖北省首批质量报告试点学校;2012年5月,代表湖北省属高校向教育部高教司评估处汇报了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2012年8月,成果在湖北省属高校教务处长协作年会上交流;2012年9月,成果被遴选作为湖北省高等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在2012年湖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赞许学校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抓手,实施教学过程常态监控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探索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改进与响应社会问责相结合的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成果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辐射作用逐步展现。
附件6: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工学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 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与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等企业携手,利用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具备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理念,熟练掌握末端治理与源头治污理论及应用技能,能运用清洁生产技术来创新、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并进行末端治理以保护环境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通过“2+1+1”人才培养模式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优化理论教学体系集清洁生产理念和末端治理技术于一体,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与整合了6门专业课程,新增了8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特色课程。
3. 构建了“3+3+1”的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三个课程实验:学科大平台实验占40%;专业基础实验占30%;创新设计实验占30%。
三类实践教学:设课程设计与实践,三大实习,企业毕业论文,累计40周。
一个创新能力培养:大二学生寒暑假锻炼基础实验能力,为大三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大四企业毕业论文做准备。
4. 保障体系建设与革新①组织保障。
学院与企业代表组成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整合学校与企业科研、实践资源,系部实行教授责任制。
②激励制度。
设置创新学分,学生发表文章作为评定奖学金与申报科技创新基金的优先条件。
③团队组建。
校内专职教师18人,外聘15位高工为实践指导教师。
④后盾支持。
14个人才联合培养(就业)基地,校内6个科研合作开发平台,1个国家级实践创新中心和4个省级工程中心。
5. 研究量化成果丰硕,社会认可度高,具较强示范性① 2009年获批教育部“开放式大跨度轻工清洁生产研究生创新中心”与“湖北省轻工清洁生产中心。
②2010年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型(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支持。
③建成精品课程2门,出版教材4部,校企联合编写《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等教参6套,发表教改论文24篇。
④出台10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获7项教学研究项目支持。
6. 成果应用效果显著,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效益明显① 2012届硕士研究生考取率31.75%,一次性就业率97.06%。
②学生获科技创新立项39项,省级以上奖励36项,其中在第六届挑战杯瓮福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06级张莹以《益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获银奖、王静以《湖北思源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获铜奖。
③学生申请清洁生产发明专利10项,发表的49篇清洁生产学术论文共计被下载6687次,被它引171次。
④毕业后50%的学生在企业从事清洁生产工艺及技改工作,10%在环保系统主管清洁生产工作,15%从事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成为清洁生产工作的社会骨干力量。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我校环境、生工与化工专业每年240人直接受益,6个相近专业开设清洁生产课程,年受益430人,校公选课年受益1300人,年累计受益2000余人次。
2009年以来全国化学工程中职师资培训310名学员在本实践教学创新中心学习后65名返回就读硕士研究生。
2008年9月,湖北省副省长汤涛视察本实践教学创新中心,充分肯定了我们在清洁生产技术与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及取得的成果。
2009年12月,俄罗斯国家自然科学院院士波维林教授受聘本专业客座教授。
2010年湖北省环境化工学术年会在本校召开,全省20多所大学环境化工教师对本专业教改取得的成果及特色给予极高评价。
本中心长期为武汉大学、华科大等高校提供实践服务,区域辐射与示范作用强。
中国招生考试网等13次报道我校清洁生产特色的环境工程及建设成果,连续7届全国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上发表清洁生产教改论文,会后国内30余所高校来电咨询并相继移植本培养模式,该成果亦为全国358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兄弟院校提供教学改革成功的借鉴。
附件6: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工学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研究并制定了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标准体系,构建了基于能力标准的地方高校基础化学化工实验综合体系,并对该实验体系进行微型化、绿色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研究与实践,以达到全面培养大学生12种一级指标能力和39种二级指标能力的目标。
(2)将毕业论文与设计研究型实验项目的开设、导师的项目研究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