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7
——塞北风情一、雄浑篇原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
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注释:⑴、“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⑵、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⑶、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
《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⑸、“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⑹、“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⑺、“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
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
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
”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
”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意义分析: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
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
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
二十四书品全文及译文【一】疏密大道泛泛,昏晓使然。
势自相向,物不两难。
心有千结,落木无边。
春山在望,凉月初弯。
落落襟怀,萧萧夕岚。
烟水一空,独放钓船。
【今译】大道茫茫于天地之间,朝晖夕阴皆是它的体现。
世间的道理都是相对相反,但都能各行其道各随其便。
纵使心中有万千的心结和惆怅,面对着无边萧萧落叶也使人豁然。
隐隐的远山草木蔓发,一弯新月皎皎照在松间。
此时洒脱不羁的襟怀敞开,水边夕阳中升起淡淡的暮烟。
忽然烟霭被清风吹散,这时花树下钓船撑起划向月边。
【注释】大道泛泛:《道德经》: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心有千结:张先《千秋岁》:心有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落木无边: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山在望: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米南宫尝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一个“走”字,一个“透”字,真乃解释书法之形式结构之妙语也。
其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然老米此八字箴言,又是何等语?为善书者无等咒,为学书者不可言传者也。
老米不打诳语,却是令人不能到其真实处矣。
【二】虚实新篁如碧,清流空响。
好鸟相鸣,幽人独往。
苍苔没没,夕照朗朗。
松荫诗成,与客清赏。
以幽为隐,以真为长。
求之弥远,为之则惘。
【今译】丛丛的新竹茂密生长,隔着竹林听到溪水的清响。
美丽的鸟儿嘤嘤私语,有人策杖其间任意徜徉。
碑上的绿苔淹没了古老的刻字,在明亮的夕阳下留下一片惆怅。
亭亭的松荫里偶得妙句,与客人相互吟哦击节欣赏。
用幽深来理解虚无的真谛,把真实作为艺术创作的方向。
当你所追求的境界离你越远,那你实践的时候就会自我迷茫。
【注释】以幽为隐:《荀子·非十二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求之弥远:《道德经》: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柳子厚《小石潭记》曰:隔篁竹,闻水声。
仅此一言,便道破虚实之妙矣。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亦复如是。
二十四诗品一、简介《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中的一部著作,初创于唐代,经过宋朝以来的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它对古代诗歌创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为了后世文人和学者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
二、意境韵律类1. 丰富多彩的意境古代诗歌中,意境是诗人通过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二十四诗品》在评价诗歌时,将意境的丰富多彩视为一个重要标准。
优秀的诗歌应当能够通过运用形象的描写、鲜明的对比以及隐喻等手法,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冲击。
2. 和谐的韵律韵律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十四诗品》认为,优秀的诗歌应当具备和谐的韵律,并且能够通过韵律的运用来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韵律的优美与和谐能够使诗歌达到音乐般的效果,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三、情感表达类1. 真实的情感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二十四诗品》认为,优秀的诗歌应该能够表达出诗人真实的情感。
诗人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反映出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这种真实的情感可以使诗歌更加触动人心。
2. 深邃的意蕴优秀的诗歌应当具备深邃的意蕴,即通过凝练的语言和艺术的形象表达,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这种深邃的意蕴不仅能够提升诗歌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四、艺术技巧类1. 生动形象的描写生动形象的描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十四诗品》认为,诗歌中的描写应当能够通过形象的直接传递,将人物、景物等事物的外在和内在特征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2. 优美的修辞手法修辞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十四诗品》认为,优秀的诗歌应当能够通过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效果更加抓人。
五、审美观点类1. 协调统一的整体效果诗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要使诗歌具有艺术的价值,需要将诗歌的各个方面协调统一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效果。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三)《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论诗的风格和意境的重要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重要影响。
司空图把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加以品评和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空图的《诗品》是对唐朝诗多样化风格的总结。
在名称上为了与钟嵘的《诗品》便于区别,习惯上又称为“二十四诗品”。
(十一)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出语未涉患难,读来却令人痛苦不堪。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庄子所谓“真宰”,指主管一切而又无形无声的道。
这里可理解为文中的主宰,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沉浮:起伏。
渌:同漉,滤。
上句说满满的酒汁,要一点点往下滤。
下句说花将开放时遇到秋之寒气则花开甚微。
这里以滤酒和花开比喻含蓄。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悠悠、忽忽:互文见义:悠悠:广阔悠远;忽忽:浩瀚无边。
空尘:空中的微尘。
海沤:大海中的水泡。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郭绍虞注:“尘与沤之浅深聚散,形形色色,博之虽有万途,约之只是一理,要均归于含蓄而已。
”{译文}:不用一个明显的字眼,却表达了极致的风韵。
没有一句话说到个人忧难,却让人感到痛苦不堪。
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些文字中波澜起伏。
如同满满的酒汁总是一滴一滴滤出,花苞遇到寒气不能一放无余。
广阔天空中的微尘,浩瀚大海里的泡沫,或深或浅时聚时散,从万种现象中取其一点。
[简析]:“含蓄”的艺术风格,是司空图所理想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境界。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对含蓄风格的形象化的解释。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
”他又进而解释:“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解读《二十四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运用四言诗的形式,站在哲学的高度,以形象、精练的诗化语言及中国式的哲学语言的融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意境范型和美学风格。
《诗品》中多次引用老庄术语,透过这一现象,可以深思司空图的哲学思想,但是《诗品》毕竟是评价诗歌艺术的,它所引用的老庄术语,就有着不同于作为哲学术语的地方。
《诗品》可以说是诗的风格论,也是诗的玄学论。
这种相当浓厚的风格论又是以形象化的诗的语言表现的,由道家思想外化为艺术理论。
文章选取开首"雄浑"一章,分析司空图描述的这种诗歌风格,及其背后蕴涵的哲学思想,从而探讨诗歌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的关系。
雄浑一章全文如下: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空。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意思是说:道的作用像人的小肚子一样灵活,微妙难言,是因为道体充实于内。
巨大的作用在向外扩放,真实的本质在内部充满。
有了内质才能外放,内质是外力的根源。
由外界的种种现象返回虚无的状态,入于混沌无端的境地(浑:扬雄《太玄经》:"混沌无端,莫见其根。
"),积聚健壮最终转化为雄浑。
道的状态是如此的壮观:万物皆备于自身,横贯天空,荒荒油云,寥寥长空。
这种道的状态,这种雄健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它所外化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不能为具体的事物所穷尽,不能故意的勉强的去寻找,只有返回它自身、道本身,如同回到圆环之中一样,才能观到它无穷的作用。
通过这样一个释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此品:1. 体用观从先秦直到魏晋,本末、体用是合为一体的,没有特别的区分,这和中国的本根文化和思想有关。
此处司空图把体用对举,不可否认他受到了佛学心性论的影响,体用关系是怎样的呢?一是无为本,亦即无为有之本,这是由体上看有与无的关系。
由体观无,则强调无为万物的本体;由体观有,则强调有不离无,强调万物依据于无而成其用。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上)《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论诗的风格和意境的重要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重要影响。
司空图把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加以品评和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空图的《诗品》是对唐朝诗多样化风格的总结。
在名称上为了与钟嵘的《诗品》便于区别,习惯上又称为“二十四诗品”。
一、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体和用,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概念,指本体和作用。
司空图是崇信老庄哲学的,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虚无”,即“自然无为”之道,万物都是这“道”的表现和产物。
外腓,向外伸张。
真,真谛,本源。
《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真体,道之真谛。
虚:虚无,道家以虚无为世界的本体,虚即指道;返虚,即返归于道。
浑:浑然一体的境界。
积:积累。
健:强。
雄,指至大至刚。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具备:笼罩。
横绝:横贯。
荒荒:苍茫广大的样子。
油云:流动的云。
寥寥:空阔的样子。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象:物象,即具体的事物。
环中:圆环之中,即中枢。
枢纽。
《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非强:不勉强。
持之不用强求,就会无穷尽地源源而来。
[译文]:浩大气势的发挥,因为道的真谛充满胸中。
如果与道浑然一体,便能不断加强无比刚强的力量。
那雄浑之气笼罩万物,横贯太空,像广阔苍穹上流动的白云,像无边原野上激荡的长风。
超然物外,掌握道的中枢,那雄浑气势不用强求,就会自然浑成而洋溢于诗章。
[简析]:“雄浑”一品属于“壮美”的范畴,诗人用“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这些生动的形象,来形容它气魄雄伟、汪洋浩瀚、长风过空、油云漫天的风格特点。
司空图认为,道家的清虚无为的“道”,是雄伟之气的本源,因而作者的思想必须与“道”浑然一体。
《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近年来对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争论,但是从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目前并无确切证据可以说明它不是司空图所作,而从对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却可以说明《诗品》是司空图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在不能否定司空图著作权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作为他的著作来看。
但是不管是不是他所作,《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
我在给研究生讲授司空图诗论过程中,曾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含义作过一些分析,这对研究《二十四诗品》的文艺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特征,也许是有帮助的。
所以特提出来向同行专家请教。
文中所引郭绍虞《诗品集解》和孙昌熙、刘淦《司空图〈诗品〉二种》较多,就不一一注明了。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
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
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
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
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雄浑”和“雄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美学思想上则相去甚远。
此处之“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如用儒家的美学观来解释,比如说用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或者“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来解释,就和原意相背离了。
《二十四诗品》解读《二十四诗品》解读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
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
例诗介绍: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áo]河北,已报主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
二十四诗品:诗的二十四种境界美《二十四诗品》是唐代末年司空图编著的一部诗歌美学理论专著,在书中司空图把诗歌创作概括为24种风格,比如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等等。
每一种风格用12句话,48个字概括。
这部书诞生之初起名为《诗品》,由于南朝北时期的钟嵘也编著过一部《诗品》,为了以示区分,司空图编著的这部定名为《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完成之后,因为战乱的原因,没有得到文坛的重视。
一直到北宋年间,苏东坡发现了这部著作,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世人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经典的品诗著作。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样的感慨就是苏东坡看完《二十四诗品》得到的启发。
沙孟海《二十四诗品.实境》节选,行书,诗作者司空图。
【释文】(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书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主要来自于道家和玄学家,有些抽象的概念正好写出了品诗过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比如,司空图描写“雄浑”这种风格时说,“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其中“虚”的概念来自于道家思想,虚和无在这里是同义词。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自然可以滋生万物因为有道,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能够反映天地运行规律的,才能强大有力。
司空图用八个字解释了雄浑的本质。
美学思想来自于人的主观创造,并且可以作用到作品之中。
品评诗歌的时候,要有主观感受也要有客观标准。
主观感受因人而异,所以才有了24种风格,客观标准以“真”为主。
真包含了太多的意思,有时是道,有时是素,有时是情,有时是意。
这样说显得有些复杂,换成通俗的说法可以理解为,真是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过程,诗歌作品中的朴素自然符合真的标准,这样的作品已经有了好作品的雏形。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到了一个带有超前色彩的词汇“意象”,当文人成为画家主体之后,意象被引入了国画创作,丰富了国画作品的韵味。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旧提为晚唐司空图撰,实则作者存疑,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內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鶯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將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沈著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二十四诗品》详解《二十四诗品》详解雄浑见于外曰“用”,存于内曰“体”。
腓,变也。
内在充实则运用无穷之意。
借喻灵空超脱的境界。
一方面超出迹象之外,一方面又不失乎其中,得环中之妙。
不勉强,不矫揉造作。
此非有大才力大学问不能,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
注释:“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
”庄子和司马迁。
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李商隐和杜牧称为“小李杜”,为了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平居澹素,以默为守;涵养深微,天机自合。
天地间冲和之气。
《易·乾》:“保合太和,乃利贞。
”和风。
三国魏嵇康《琴赋》:“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
”柔弱貌;柔和貌。
宋无名氏《清平乐》词:“照影弄姿香苒苒,临水一枝风月。
”此格陶元亮居其最。
唐人如王维、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亦为近之,即东坡所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要非情思高远,形神萧散者,不知其美也。
纤秾鲜明貌。
南朝宋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
”茂盛、蓬勃的样子。
《诗·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
”永久不尽而光景常新。
汇评此言纤秀秾华,乃有真骨,仍非俗艳。
沉着纤则易至于冗,秾则或伤于肥,此轻浮之弊所由滋也,故进之以沉着。
高古畸人,不同流俗之人,又指仙人。
《说文》云:“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谓畸人乘其真气而上升也。
精深貌;深远貌。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神素,质朴无华的精神。
此言精神超脱尘世之外,不染俗氛。
畦封,界限,引申为约束。
此言不受世俗约束。
黄帝与唐尧的并称。
语本陶渊明《时运》:“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有抗怀千古之意。
落落,孤高不相合。
玄宗,玄妙宗旨。
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载。
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四诗品》赏析⼆⼗四诗品⼆⼗四诗品○1.雄浑⼤⽤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强,来之⽆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
阅⾳修篁,美⽈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已违。
○3.纤秾采采流⽔,蓬蓬远春。
窈窕深⾕,时见美⼈。
碧桃满树,风⽇⽔滨。
柳阴路曲,流莺⽐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着绿杉野屋,落⽇⽓清。
脱⼱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远⾏。
所思不远,若为平⽣。
海风碧云,夜渚⽉明。
如有佳语,⼤河前横。
○5.⾼古畸⼈乘真,⼿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出东⽃,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宗。
○6.典雅⽟壶买春,赏⾬茅屋。
坐中佳⼠,左右修⽵。
⽩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可读。
○7.洗炼如矿出⾦,如铅出银。
超⼼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返真。
载瞻星⾠,载歌幽⼈。
流⽔今⽇,明⽉前⾝。
○8.劲健⾏神如空,⾏⽓如虹。
巫峡千寻,⾛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9.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馀⽔畔,红杏在林。
⽉明华屋,画桥碧阴。
⾦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良殚美襟。
○10. ⾃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空⼭,过⾬采蘋。
薄⾔情悟,悠悠天钧。
○11. 含蓄不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收。
○12. 豪放观花匪禁,吞吐⼤荒。
由道反⽓,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苍苍。
真⼒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后引凤凰。
晓策六鳌,濯⾜扶桑。
○13. 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
1雄浑“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讲的就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者,指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
“雄浑”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它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
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整体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第二,它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庄子认为“天乐”的特点,便是“应之自然”,“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籁、地籁、人籁之区别就在天然还是人为,天籁不仅不依赖人力,也不依赖任何其他的外力,所以是最高的美的境界。
第三,它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
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它开拓了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想像力的空间,启发了读者各不相同的审美创造能力。
“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可以相并列的另一类重要诗境。
他和“雄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他和“雄浑”虽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在哲学思想基础和诗境美学特色的基本方面,则是和“雄浑”一致的。
所以“雄浑”中有“冲淡”,“冲淡”中也有“雄浑”。
“冲淡”之境,当以陶渊明、王维诗作为最,“冲淡”之美和“雄浑”之美相比,虽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具有整体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传神之美、动态之美,雄浑”之美具有刚中有柔的特色,而“冲淡”之美则是柔中有刚3纤秾“纤秾”一品几乎完全都是用意象批评的方法来写的4沈著这一品也是很典型的意象批评之范例,写一个隐居山野的幽人之沈著心态,来说明具有此种风格的诗境美。
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种美学境界《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旧提为晚唐司空图撰,实则作者存疑。
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
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
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着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诗论专著,唐司空图撰,成书年代不详。
《二十四诗品》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汉族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并将其分类生发出二十四种美学境界。
本书文字不多,妙语连珠,琅琅上口,将其本身当作诗作,也不为过。
作者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
黄巢起义后,隐居山中,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哀宗李祝被弑后,绝食而亡。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着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
书信不来,亲人远行。
我想念的游子并不遥远,好象依然相处互慰平生。
海风吹送着碧云,明月掩映着沙洲;这时作家如能写出佳句,就会显现那沉着的妙境。
5.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那有道的人乘风而行,手托着一束芙蓉。
经历了尘世劫难之后,只留下缥缈空虚的踪影。
月亮从东方升起,和风也有意伴从。
华山的夜空碧蓝而宁静,人们倾听着清新的钟声。
作家保持这样质朴的感情,超脱世俗陈旧的习性。
向往远世寄托雅致的意趣,孤傲自赏高古的诗风。
6.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
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
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
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
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
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7.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像在矿石中炼出黄金,如从铅块里提取白银。
精心进行提取,杂质务要除尽。
深潭流泻的春水何等明净,古镜映照的物象多么传神。
体察朴素事理,保持品德高洁,迎着明净月光,求得心神纯真。
仰望着星辰的光,歌唱那隐逸的人。
作品像清澈的流水,晶莹的月光是它的化身。
8.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诗人心神坦荡如同广阔的天空,气势充盈好象横贯的长虹。
巫峡高耸万丈,飞云伴随轻风。
作品饱含着纯真,培育着刚强,积累质朴品德,保持明洁心胸。
好象天体稳健不息地运行,你的诗就能达到浑厚劲雄。
这样的诗歌与天地共存,和大自然呼吸相通。
让真切内容充实作品,用刚强的气势来统帅始终。
9.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精神世界丰富,才能轻视黄金。
词藻过分浓艳,文思必定枯涩,清淡朴素描写,反而更深。
晨雾消散水边,红杏点燃树林。
月光照着华美的楼榭,绿荫隐现瑰丽的桥影。
金杯斟满美酒,陪同好友弹琴。
这样的素材取之不尽,畅情抒写自己的胸襟。
10.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
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在生活中到处能发现诗,不需要挖空心思追寻,顺应情理写作,就能着手成春。
作品自然如花儿适时开放,又好象四季岁月更新。
生活中得来的领悟不能被人夺去,勉强搜取材料就会陷于窘困。
高雅的人身居空山,雨过以后采集野萍。
这一切都真切自然,就如同天体默默地运行。
11.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12.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反气,虚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
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尽情赏花无拘无束,遨游宇宙任意远翔。
诗人从自然之道培育豪气,创作才能够文思昂扬。
那气势如太空长风千里浩荡,又好似大海高山一片苍茫。
精神活力经常饱满,驾驭万物如在身旁。
向前,能召唤日月星辰,从后,能挥手引来凤凰。
拂晓时,乘坐六鳌飞驰而去,到晚上,洗足在太阳升起的扶桑。
13.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
生气远出,不着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
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又如同奇花即将绽开。
春光里鹦鹉正在歌唱,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青山雅士飘然而至,共饮清酒慰我情怀。
作品显出生气,毫不刻板滞呆。
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14.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作品里确实有真切的形貌,读起来细密而不见痕迹。
诗歌的意象层层浮现,大自然已变为神奇。
缜密的诗像水流花开,又如阳光下的露珠欲滴。
主要的思路越是悠远,文笔的运行更要舒缓。
用语不可繁琐,立意切勿板滞。
作品如春天的一篇碧绿,又好似月光和白雪交辉。
15.疏野惟性所宅,真取不羁。
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根据性情充分发挥,真实显现不受拘束。
万象在胸就会取材丰富,率真描绘才能运笔自如。
青松下面修建茅舍,悠闲坦荡频频读诗。
只知日夜变换,不管今是何时。
纵情挥毫自表心意,何必一定故作雕饰。
顺应诗人天然气质,才能识得疏野真义。
16.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屧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在苍翠秀美的松林中间,出现漾起波纹的溪流。
天气初晴,小雪覆盖着沙滩,河的对岸,停泊着一叶渔舟。
俊逸的人好象白玉般高洁,迈开脚步寻访幽静的美景,他在又行又止,仰望蓝天悠悠。
神采显得多么高雅奇特,风度恬淡使人难以描绘。
像黎明前的月光那样明净,像初秋时的天气那样清秀。
17.委曲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攀登在太行山的高峰上,羊肠小道盘绕着翠绿的山岗。
望着云雾迷蒙下幽曲的流水,闻到清新悠远的花香。
笔力适时,要运用确当,音韵起伏,像笛声抑扬。
似来又往曲折不尽,隐中有显委婉多样。
如同水的波纹回转跃动,又像大鹏乘风飞卷直上。
章法变化不要有固定程序,应随着内容需要或圆或方。
18.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选取用语极其质朴,作品构思也不艰深。
正像忽然遇见一位高雅的人,一下就领悟了那道的精神。
弯曲的山溪辉映着阳光,苍翠的松林一片浓荫。
一位樵夫挑着柴担走过,诗人在独自听琴。
凭着真情创造意境,妙在不是勉强自寻。
切实的感受来自天然,这才是美好的心的声音。
19.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大风卷起狂澜,树木均被毁坏。
思想痛苦令人难忍,召唤好友也未到来。
百年岁月像流水飞逝,富贵权位都化作尘埃。
世道日益沦丧,谁是今日雄才?壮士拔剑自叹,抒发满腔悲哀。
无奈落叶萧萧下,且听残雨滴苍苔。
20.形容绝伫灵素,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凝神专注,积蓄纯洁感情,反映景象,就会清新逼真。
像刻画水中的倒影,如描写艳阳的芳春。
风云变化而多姿,花草繁茂而有神。
大海波涛汹涌,高山险峻幽深。
这些都要写得符合生活情理,微妙地与尘世万物融合共存。
能够不拘形貌做到神似,那才是真正善于形容的诗人。
21.超诣匪神之灵,匪几之微。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
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不是因为心神灵巧,也非由于天赋智能。
诗人好象在伴从着白云,随清风一起遨游同归。
向前远行,好象即将面临妙境,到了那里,却又觉得并不如意。
作者早就有了道的素养,写起诗来才能够超脱世俗。
乔木高耸在乱山丛中,绿苔闪耀着春阳芳辉。
在这种情景中构思吟咏,就感到忘记一切,深有韵味。
22.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群。
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
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诗人孤傲潇洒远去,超然独立不同凡群。
像缑山上飞去的仙鹤,如华山顶游动的白云。
高雅的名士内心聪慧,美好的风貌清秀有神。
自驾蓬叶小舟乘风而去,向着无边大海畅游长吟。
这样的境界好象难以捉摸,有时却能够有所领悟。
理解此等情景才能心领神会,勉强硬求飘逸那就无处找寻。
23.旷达生者百岁,相去几何。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人的一生不过百年,从生到死相去几何?欢乐的日子苦于太短,忧愁的岁月实在太多。